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345.50 KB
- 文档页数:21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误诊分析1例【摘要】目的:分析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患者服用番泻叶后出现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被误诊为番泻叶胃肠道副作用的临床资料,探讨误诊原因。
结果:患者为85岁老年女性,因病情进展较快,错过了最佳诊治时机,于发病后7小时死亡。
结论: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等多种慢性疾病高龄患者,应慎用番泻叶,若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应警惕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关键词】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误诊;番泻叶【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45-021 病历资料患者女性,85岁,汉族,农民,以“黑便2月加重1月”为主诉入院,1992年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型,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1998年诊断为“2型糖尿病”,2005年诊断为“脑梗塞”。
患者入院前2月无明显诱因解黑便,前1月为黑色稀糊状便,一日4-5次,每次量约10ml,近1月稀糊状黑便转为暗红色稀水便,一日4-6次,每次量约10ml,伴有头晕、乏力、口苦、里急后重感,否认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呕血、纳差、便后滴血症状,未予以药物治疗。
入院查体:t:36.2℃ p:76次/分 r:19次/分bp:140/90mmhg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对称,未见局限性隆起,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murphy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5次/分。
左下肢肢体肌力iv级,左上肢肌体肌力ⅳ+,右侧肢体肌力v级。
3.辅助检查:糖化血红蛋白:9.9%,便常规加潜血:褐色稀糊状便,粪便隐血:阳性。
血常规:wbc:5.6×109,hgb:99g/l,肠镜:直肠癌?。
(直肠)病检:高分化腺癌。
患者入院后给予注射用泮托拉唑80mg每12小时一次静点抑酸保护胃粘膜,甘精胰岛素注射液12u 一日一次皮下注射及阿卡波糖片50mg一日三次口服降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一日一次口服降压治疗。
·学术讲座·AcademicLecture·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zation,SMAE)仅占住院患者的0.1%,但死亡率很高[1]。
在过去的50年中,减少该病死亡率主要依靠早期诊断和及时外科干预;至今仍没有较权威的治疗指南[2-6]。
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兴起极大改善了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但SMAE 患者的死亡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仍高达60%~90%。
本文就SMAE 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流行病学据Acosta [7]统计,402例肠系膜缺血患者中,SMAE 患者占67%,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占16%,非梗阻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aemia,NO⁃MI)占15%,不明原因引起的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占2%;甚至急性SMAE 的发病率高于破裂的腹主动脉瘤,说明SMAE 是引起肠系膜缺血最重要的病因。
2病因外周血中的栓子及肠系膜上动脉本身疾病均可导致急性血栓形成。
外源性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常见于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后附壁血栓,其中大多数为瓣膜赘生物或心房内血凝块;其次是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
Raizada 等[8]报道1例患者因慢性Q 热导致心脏瓣膜损害,最后发展为SMAE。
风湿血液系统疾病也会导致SMAE。
Padricelli 等[9]报道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antibody syndrome,APS)发生SMAE 的病例。
也有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nonbacterial thrombotic endocar-ditis,NBTE)引起SMAE 的报道,这与心脏瓣膜功能损害有明确关系[10]。
国外还有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突然停药导致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例报道[11]。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概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是指各种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栓塞,引起肠系膜血供中断而导致肠壁营养、功能障碍,肠缺血性坏死。
栓子多为心源性或血管源性,少数来自经胸腔内自右向左分流的静脉血栓,偶见于血源性的细菌栓子所致。
英文名称: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无关发病部位:腹部常见症状:腹痛、呕吐、腹泻、呼吸困难、休克主要病因:心源性栓子、血管源性栓子、细菌栓子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白细胞计数、血清酶检查、X 线检查、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磁共振血流成像、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手术探查重要提醒:本病是一种极危重的急腹症,死亡率大多在80%以上。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发病特点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因病因总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多由于其他部位栓子形成后脱落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栓子可为心源性、血管源性或细菌栓子。
基本病因:1、心源性栓子引起本病的栓子主要来自于心血管,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房颤、心肌梗死的附壁血栓,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上的赘生物。
2、血源性栓子常见的血管源性栓子来源为主动脉近端动脉硬化,动脉瘤产生的斑块自发脱落或导管操作时脱落的附壁血栓,少数栓子来自经胸腔内自右向左分流的静脉血栓。
3、细菌栓子偶见于血源性的细菌栓子所致,多见于脓肿或脓血症患者。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指南
什么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PVT)?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肠系膜上的静脉血管中形成血栓。
它通常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下,导致肠系膜静脉内的血流减慢或阻塞。
查房指南
1.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和病史
- 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 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手术史、肝脏疾病、炎症性肠病等。
2. 进行体格检查
- 检查患者的腹部,观察是否存在腹胀、压痛、肠鸣音减弱等症状。
- 检查患者的肝脏、脾脏是否有肿大。
3. 进行实验室检查
- 抽取患者的血样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影像学
- 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以观察肠系膜上的静脉血流情况和是否存在血栓。
- 如有需要,可以进行CT扫描或MRI检查进一步确认诊断。
5. 管理和治疗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保持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 给予抗凝治疗,如肝素或华法林等药物。
- 控制疼痛和恶心的症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缓解。
- 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复查。
6. 给予患者必要的护理支持
- 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 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焦虑。
以上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查房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健康宣教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血栓形成在患者身体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直到血栓阻塞了肠系膜动脉的大部分血流,才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症状。
如果不及时处理,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可能会导致肠坏死甚至死亡。
因此,做好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健康宣教,对于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和早期诊断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规律、高脂高能量饮食、缺乏运动等,都会增加患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应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定期体检是预防和早期诊断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常常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定期体检可以通过血常规、血液生化、超声检查等手段来了解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和血栓形成的征兆。
再次,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预防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也非常重要。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状态会影响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要积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保持心情愉快,减轻压力,避免过度劳累。
最后,如果已经被诊断为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对于早期发现的血栓形成,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可以选择。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阻止血栓的继续扩展和预防再次发生。
手术治疗常采用介入手术等技术,通过血管内置入支架或使用导管取出血栓,恢复肠系膜动脉的血流。
总之,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做好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和早期诊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不完善的生活方式、缺乏定期体检、不良的心理状态都是导致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要积极改善这些不良状况。
对于已经患有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及时接受专业的治疗,控制疾病发展。
只有全面做好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健康宣教工作,才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疾病名: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英文名:acute embolism or thrombus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缩写:别名:ICD号:I74.8分类:消化科概述:引起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栓塞的栓子多来源于心脏。
患者常有心脏病史,如心脏瓣膜病、多种原因所致的心房纤维颤动、心肌梗死和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来自心房内的血栓、附着于瓣膜上的赘生物、附壁血栓及动脉硬化后形成的斑块等如发生脱落,均可随血循环而阻塞肠系膜上动脉。
而血栓形成多见于动脉硬化造成的管腔狭窄部,此处因血流缓慢,故易导致血栓形成。
此外,其他因素如脾切除等手术后、长时间的脱水、休克及血液高凝状态都是引起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
流行病学: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是肠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可以由于栓子栓塞或动脉有血栓形成引起。
两者的发生率相近,分别为55%与45%。
肠系膜动脉发生急性完全性闭塞而导致肠管急性缺血坏死,多发生于老年人。
病因:多数栓子来源于心脏,来自风湿性心脏病与慢性心房纤颤的左心房,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或以往心肌梗死后形成的壁栓,心内膜炎,瓣膜疾病或瓣膜置换术后等,也可来自自行脱落的,或是经心血管导管手术操作引起的脱落。
偶有原因不明者。
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呈锐角分出,本身几乎与主动脉平行,与血流的主流方向一致,因而栓子易进入形成栓塞。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几乎都发生在其开口原有动脉硬化狭窄处,在某些诱因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失水、心输出量突然减少,或大手术后引起血容量减少等影响下产生。
偶也可由夹层主动脉C D D C D D C D D C DD瘤,口服避孕药,医源性损伤而引起。
发病机制:栓子通常堵塞在肠系膜上动脉自然狭窄部,如在空肠第一支的远端结肠中动脉分支处,或是更远的部分。
而血栓形成都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的第1厘米动脉粥样硬化部分。
不论是栓子或血栓形成,动脉被堵塞后,远端分支即发生痉挛。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常常因为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动脉栓塞的形成,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在临床上,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危害。
在诊治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过程中,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两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病例汇报,对该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进行讨论和总结,以期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病例一:患者男性,52岁,主因上腹疼痛、恶心、呕吐4天到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
查体:体温37.5℃,心率85次/分,血压125/80mmHg。
上腹平整,轻压有中上腹明显压痛,未扪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1.2×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5%。
血清乳酸8.5mmol/L。
腹部CT示:小肠系膜上血供中断征象,小肠集聚、水肿气泡征象。
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小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及分支显示不清,外周小血管较通畅。
考虑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建议介入治疗。
为患者立即行PTA术,经股动脉穿刺导管到达肠系膜上动脉干,利用导丝逐支进入阻塞段,成功通路后置入支架,术后阻塞消失,恢复血流。
术后予抗菌药物,改善血循环支持治疗,随访5天后出院,疼痛症状缓解,乳酸降至正常水平,腹部CT示小肠水肿气泡消失。
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小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支及其供血动脉完全阻塞。
介入中治疗小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疼痛缓解,乳酸水平下降,血流通畅恢复。
以上两例患者均为急性腹痛,伴有乏力、恶心呕吐、白细胞增高及乳酸水平升高。
行腹部CT示小肠水肿气泡,考虑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立即介入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并且在术后的随访中,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了缓解,乳酸水平也恢复到了正常范围。
由此可见,对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及时诊断和介入治疗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