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家乡民风民俗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64.00 KB
  • 文档页数:11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家乡民风民俗了解程度的调查报告

王曦兮

针对目前大多数青年人对自身家乡的民风民俗知之甚少的情况,我在网上做了一项民意调查,来了解他们所知道的家乡风俗的情况以及认识或体会。深入了解家乡风俗民风不仅有利于发扬本地的特色文化,更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调查结果显示,调查人口共计20人,其中有50%的网友认为还算了解,但老一点儿的民俗就不太清楚了。有10%的人认为自身非常了解,永远都不会忘记,人在他乡时还经常想起。还有20%的人只了解一点点,其余的网民持不知道的观点。结合本次调查,现将对家乡民风民俗了解程度的有关情况报答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绝大多数是还算了解,但老一点儿的民俗却不太清楚。在被调查的网民中,占有一半的人持此种态度,但了解甚深的却只占10%。

2、民风民俗差不多相同。在受调查网民中,有60%的人认为自己家乡的风俗和其他地方差不多,包括春节拜年,立春踏青、清明祭祀、端午龙舟、重阳登高等。有20%的网民还认为自己家乡风俗有其特色,如一年中有三大祭祀:清明,上坟插青,祭奠先人;冬至之月,全家吃馄饨;立夏当天,全家要吃绿皮鸭蛋,名曰“凉夏”;正月十五舞龙灯等,各具特色。

3、家乡风俗民风,节日氛围浓的较少。有40%的网民认为家乡庆祝节日,民风民俗氛围不浓。有30%的人认为较浓。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一些旧的、传统的民风民俗的了解也越来越少。

1、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特色无法突出。风俗大致相同,有些地方特色民风民俗也濒临失传的境地,这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们对家乡民风民俗的了解程度不算太深。深入了解家乡民风民俗对于弘扬家乡地方特色,更好地建设家乡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我们,家乡文化的建设者与继承人,

就必须对家乡文化有所了解。

3、民风民俗氛围不浓。在我调查的人中,大多数来自农村,在大年三十这一天,除了吃团圆饭,放鞭炮外,人们消遣的主要方式是打麻将,打牌,找不到其他消遣方式来感受节日氛围。

三、对策及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下面我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当地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节日期间人们组织宣传民风民俗文化的活动。在受调查的网民中,有人谈及自己家乡的特色民俗是正月十五舞龙灯。但由于参与人数太多,大多无秩序,发生了一起“踩踏事件”,造成一人死亡,于是当地政府规定禁止正月十五舞龙灯。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我认为,针对上面情况,政府更应该积极协调活动并鼓励人们开展此类活动。政府应从以下几点来做:

(1)在当地建立民俗民风文化宣传部,开设专栏。广泛搜集本地特色的民风民俗,让当人民更加深入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设立信箱。

(2)加大安全措施。在节日期间,进行有组织,有纪律的宣传活动,适当的可增派人员维持活动秩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宣传活动必须有创意,有针对性,这样能更好调动民众积极性。

(3)发展文化产业。闲暇之余,政府工作人员可适当走访农村,了解传统的民风民俗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营造具有本地特色文化产业的氛围。

(4)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可生产一些具有特色,突出本地民风民俗的手工艺品,制作一些精美小礼品,“端”着宣扬民风民俗的“饭碗”,吸引参观者,为本地带来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2、当地人民也应为自己家乡的文化贡献一份力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参与积极向上、健康的娱乐活动。节日期间,必须突出当地文化特色,比如:扭秧歌、观花灯、赛龙舟等等,参与活动必须有秩序,维护公共安全。

(2)向年长的人们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民风民俗,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让他们谈谈现在同过去相去,还有哪些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对于陈旧、腐朽的应摒弃;健康向上的应继承,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3)与当地政府人员多交流,为宣传本地特色的民俗出谋划策,尽可能地想出弘扬的金点子,为弘扬本地民俗民风尽一份力。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郑少辉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调查结果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

难题之一: 乡村债务问题

据调查,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

一、乡村债务成因分析

1、财源有限。

2、刚性支出居高不下。旱涝灾害、山林火灾、矿山事故等突发事件而导致的不可预算费用,使原本拮据的乡村财力更加捉襟见肘。

3、财源流失严重。

4、盲目性建设投资强力扩张。

5、预算约束力不强,挥霍浪费严重。

二、乡村债务影响分析

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1,这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

2、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

3,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难题之二: 农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

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三是转移性增收难;四是政策性增收难。

难题之三:投入机制问题

1,金融资源流失严重,经济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

2、上学难、看病难、贷款难、打官司难。

主要原因: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

原因之一: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脆弱。

原因之三:乡镇机构臃肿,干部队伍庞大。

表现之四:乡村两级经费紧张,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原因之五:党群关系疏离、干群关系紧张。

原因之六:社会保障体系严重缺失,劳务输出引发社会问题。

我认为解决以上问题,不是某一方面的责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努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全民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新农村的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二、关注农民的需要,国家根据农民的需要给予帮助。

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代表着国家的发展,农民达到小康,也就代表着我国又上了一个台阶,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成为发达国家。

关于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王雪娇

住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吃得最不好的还是老人……。我村总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