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全解
- 格式:pdf
- 大小:8.47 MB
- 文档页数:47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不同肠内营养对重症神经外科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将某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重症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序贯组,每组40例。
常规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序贯组给予序贯肠内营养。
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序贯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
序贯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肠内营养相比,序贯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应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某院自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序贯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为(59.65±2.3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2h,平均(6.54±0.55)h。
序贯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为(60.21±2.8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15h,平均(6.98±0.51)h。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实验的知情权同意书,试验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常规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方法:采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治疗,起初使用肠内营养泵20~30mL/h速率给予鼻胃管输注,逐渐增加目标热量后维持25KJ/(kg·d))。
序贯组给予序贯肠内营养,方法:首先给予使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之后逐日增加目标剂量,在4~5d后改为使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予以维持。
全程使用速率及目标热量同常规组。
1.3观察指标(1)营养状况:干预前及干预1、2周,采用患者空腹静脉血4ml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含量。
肠内营养制剂临床应用分析杨爱香【摘要】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
方法88例行肠内营养制剂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效果、肠内营养制剂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本组8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痊愈率为100.0%(88/88);本组患者所使用的肠内营养制剂类型包括短肽型、氨基酸型、整蛋白型、短肽型和氨基酸型;本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6/88)。
其中,因患者自身饮食方式和饮食成分引发不良反应的有3例,因肠内营养制剂投给方式引发不良反应的有2例,因代谢性紊乱引发的不良反应有1例。
结论临床上对患者实施营养支持治疗时,需采取科学合理的肠内营养制剂,并注意投放方式和患者自身情况,以改善其机体免疫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6(010)011【总页数】2页(P102-103)【关键词】肠内营养支持;营养制剂;临床应用【作者】杨爱香【作者单位】461500 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作为现代医学治疗的一部分,营养支持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营养支持不仅能对患者自身营养状况进行改善,对其代谢紊乱问题进行纠正,减少住院时间,控制疾病进展,还能切实提升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1]。
而肠内营养制剂是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通过胃肠道将营养素进行吸收和利用,给药方便,受到患者高度青睐[2]。
但是,肠内营养制剂使用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和投给方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8例行肠内营养制剂治疗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为今后临床上合理营养肠内营养制剂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88例行肠内营养制剂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88例患者中,男46例,女4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8.6±6.3)岁;住院时间20~114 d,平均住院时间(66.8±16.3)d;32例为营养不良患者,29例为消化道疾病患者,27例为外伤患者。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一、概述作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是指通过胃肠道给予患者全面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机体的恢复。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肠内营养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它不仅能够为不能耐受正常膳食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肠内营养还具有预防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点。
肠内营养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肠内营养制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提高了其营养价值和生物利用率。
随着营养支持方式的创新,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肠内营养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深入了解肠内营养的机制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肠内营养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重症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多个领域。
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手术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肠内营养还支持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肠内营养将继续在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肠内营养将更加精准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
肠内营养作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 肠内营养的定义与重要性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通过胃肠道途径为机体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以满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疾病状态下的营养需求。
其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营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定义和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展和完善。
从定义上来看,肠内营养不仅涉及口服摄入的食物消化吸收,更包括通过导管等辅助方式,将特制的营养液直接输送到胃肠道中,使机体能够有效地吸收利用其中的营养成分。
XX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第一节肠内营养【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
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m1),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
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
或考虑使用以缓释淀粉为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制剂以减少单位时间内的糖摄入。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引言:营养支持是重症患者管理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肠内及肠外营养是常用的方法。
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或鼻饲管、胃管、肠造瘘管等途径,将营养物质直接输入肠道,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将营养物质输入血液,供给患者全身所需的营养。
一、适应证:1.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包括口服困难、吞咽困难、胃肠道功能障碍、胃肠瘘口、肠损伤等病情。
2.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包括胃肠道完全性功能失调、吸收不良、重大手术后等病情。
二、操作步骤:1.肠内营养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选择。
(2)准备好营养配方,按照医嘱进行浓度调整和温度调节。
(3)选择合适的营养导管,根据口腔、食管、胃、肠的情况选择适宜的导管。
(4)准备好导管,插入导管到合适的位置,固定好导管。
(5)将营养配方逐渐注入导管,注意调整注入速度和容量。
(6)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反应,及时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
2.肠外营养操作步骤:(1)选择适当的肠外营养配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选择。
(2)准备好肠外营养配方,按照医嘱进行浓度调整和温度调节。
(3)选择合适的静脉途径,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适宜的途径。
(4)准备好静脉输液装置,将肠外营养配方连接到输液装置。
(5)将输液装置连接到静脉途径,按照医嘱调整输液速度。
(6)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肠外营养的耐受性反应,及时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
三、操作注意事项:1.营养物质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营养需求等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配方。
2.操作前应仔细检查导管或途径的通畅性和完整性,并消毒操作区域,避免感染的发生。
3.操作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温度应适中,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对肠道或血管造成不良刺激。
4.营养物质的注入速度要缓慢逐渐增加,避免急性肠道反应的发生。
5.患者在接受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以调整营养配方和操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