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详细介绍(60页)
- 格式:ppt
- 大小:5.32 M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竹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中国竹笛艺术及其流派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美妙的艺术形式。
一、竹笛的起源和发展竹笛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典型乐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笛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
在汉代,竹笛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而在唐宋时期,竹笛更是成为宫廷和民间音乐演奏的主要乐器之一,被广泛使用于各种音乐表演和仪式中。
二、竹笛的音乐表现形式1. 古典音乐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竹笛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其演奏风格清丽婉转,充满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
古典音乐中的竹笛通常是由一根竹子制成,具有特殊的音色和音质,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在古典音乐中,竹笛通常与其他乐器搭配演奏,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古典音乐中的竹笛演奏技法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吹奏、吐音、吹打等多种技巧,能够表达出各种动听的乐曲和旋律。
而在不同的地区和流派中,古典音乐中的竹笛演奏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2. 民间音乐在中国的民间音乐中,竹笛也是一种深受喜爱的乐器,常常被用于各种民间音乐演奏和表演。
民间音乐中的竹笛演奏风格通常比较直接和朴实,能够表现出淳朴自然的音乐情感。
在一些民间音乐中,竹笛常常被用于演奏慷慨激昂的乐曲,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热情洋溢的音乐风格。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音乐中,竹笛也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比如在一些地方戏曲音乐中,竹笛经常被用来演奏有情感的、柔美的音乐,能够与戏曲表演相得益彰,起到了重要的配乐作用。
三、竹笛的演奏流派1. 苏派在苏派竹笛的演奏中,常常能够感受到悠扬的歌唱表现和流畅的旋律演绎,表现出典雅圆润的音色和音韵。
在江南地区,苏派竹笛经常被用于各种音乐演出和表演,成为了传统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乐器——吹奏乐器之笛子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
常在中国民间音乐、戏曲、中国民族乐团、西洋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运用,是中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别称竹笛,横笛,横吹。
材质一般为竹制,兽骨、玉石、金属、机玻璃等其他材质亦可制成。
有形状构造:笛子是一根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
常见的六孔竹质膜笛由正面的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笛子背面由有后出音孔(2个)、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以及笛管的笛头、和笛尾组成。
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
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的乐音。
竹笛的吹奏1、嘴唇自然闭合,双手捧着笛子两端,左手握笛头,右手握笛尾,将吹孔置于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2、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使气息通过,并使成为一束气柱往吹孔下方斜着吹去。
其原理就如同吹响笔套一样。
3、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5、要对着镜子常练,休会如何对准气孔,使发音位置正确,不偏不倚,使气息全部化为笛音。
笛子历史1远古时代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那时先辈们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
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据测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
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笛子的简介
笛子,又称竹笛。
顾名思义,是由竹子制成。
上面开有吹孔和膜孔各一个,按指孔六个.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能吹两组多的音。
常规的笛子有两种,即曲笛和梆笛,为民间常用的乐器之一。
曲笛善于表现悠扬委婉的情致,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而梆笛短于曲笛,它的音色高而明亮,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
现在的演奏家一般都是曲笛、梆笛兼而习之,融南北笛韵于一身。
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曾这样写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从这首诗中就可感受到笛声的艺术魅力。
补充: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
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笛子地位笛子,是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有“民乐之王”的称号。
分类按制作材料分:竹笛,玉笛,石笛,骨笛等。
按音高分:曲笛(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多分布于中国北方),中笛。
构造以六孔竹制膜笛为例:笛身:用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腔。
笛塞:用软木材做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深度处。
笛膜:一般用芦苇内膜揉纹后取一小方块制成。
笛膜的厚薄、纹路、皱平、松紧都会影响音色。
笛孔:吹孔一个,膜孔一个,音孔六个,前出音孔两个,后出音孔两个。
笛脑: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腔,它阻止气流向上,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缠丝:缠于笛身上的丝弦,共有21至24道,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飘穗:系于出音孔上的装饰品,通常用丝带编成。
镶口:在笛身左侧或两端镶以牛骨或象牙。
吹奏1、嘴唇自然闭合,将吹孔置于下嘴唇下沿,对准吹孔吹气。
2、当气息冲出时,只让出小空隙让气息通过,使之成为一束气柱向吹孔下方斜着吹去。
3、为使气息冲出时不将两唇冲开,而致气息散掉,两颊肌肉必须用劲,保持气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来的声音要求纯净,避免夹杂气声。
保养笛盒或布套:防止风吹日晒,灰尘沉积。
笛胆:用相当笛筒长度的小棍,缠上几层干净的布,抹上些油制成。
不吹的时候将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
清洁:每次吹完后,将笛筒内的口水倒出来,用布刷浸酒精轻轻擦拭笛筒。
防止口水在笛筒内发霉发臭,导致笛筒腐烂。
郭金城二〇一五年六月二日星期二。
民族器乐之笛子篇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假设干小孔。
常见的六孔竹制膜笛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1个)、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和笛尾组成。
利用材质:笛身一样为竹制。
(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样用嫩杆中的内膜制成。
笛膜的运用,第一是选择黏合剂,目前利用的有阿胶、驴皮膏、黄鱼胶、树脂、白芨等,阿胶、白芨最常利用,一样中药店、药材行皆可购得。
由于笛膜本身具有必然的伸缩性和吸水性,贴好的笛膜还会有必然程度的自动还原,因此贴膜时可稍偏紧些,等它自动还原后,笛膜的松紧度为适中,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可是若是要随贴随用的时候,笛膜就要放松来贴。
贴膜时,先剪下一正方形的笛膜,使笛膜本身的纤维与笛子的纤维平行、重叠,再用阿胶沾水涂在膜孔周围,用左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笛膜双侧,拉出与苇膜纤维纹路成垂直的皱纹,而后慢慢地往下侧按贴上,调整均匀后按住一下子,即告完成。
笛膜的收藏要注意防潮、防晒,笛膜变黄、变老、失去弹性时要改换利用。
(新鲜的笛膜如需保留长久,可将笛膜用塑料袋包好放进冰箱冷藏室中即可常保新鲜)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
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笛子的选择选择笛子,应从笛子的质量和类别上来考虑。
笛子的质量,除取决于笛管本身的质材好坏外,还取决于制作水平的高低。
选择、购买时,应进行查验:一、查验笛子的竹质。
笛管要求竹质坚实(竹纹老)。
竹纹细密。
管身直而圆。
笛身一样头部比尾部略粗,但相不同不宜过大。
笛管厚薄适中。
笛管内壁平整滑腻。
全身无虫蛀、裂痕等现象。
造型美观大方。
这些要求,凭视觉即能够鉴定。
二、查验笛子的音准。
方式是依照校音仪器标准音笛或定音乐器(手风琴、电子琴等)对照试吹。
主音确信后,再按音程关系,对笛子的全数发音的准确性进行查验。
还能够吹吹各个泛音,看是不是容易出音、干净。
笛子介绍
笛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即中国竹笛。
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据传说,笛子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
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发音动人、婉回。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
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1。
第一章笛子基本知识简介一、笛子简介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
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
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二、笛子的基本构造(1)前镶口(2)缠丝(3)海底(4)吹孔(5)膜孔(6)音孔(7)基音孔(8)后镶口(9)助音孔(10)飘穗(11)笛塞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
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管内空气柱受振动而产生的。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
主要用来贴笛膜。
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
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
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
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音孔: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基音孔: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助音孔:在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
四、贴膜的贴法和使用首先将膜对裁开,剪成长方形的小块,再用右手的拇、食二指轻轻地揉成一个小团。
通过捻动使膜捻成很多细密的皱纹,然后轻轻地展开,膜恢复原状后,再用两手拇、食四指轻轻得向前后左右绷它几次。
这样不仅防止膜贴好后出现松的现象,而且使膜的纹更加均匀了。
然后用阿胶(驴皮胶)沾点水,擦在膜孔的周围,然后用指肚抹匀,并且用小指抹去膜孔边缘的粘液。
用右手拇指、食指按住笛膜的一边贴在膜孔的一侧,再用右手拇指压住,然后用右手轻轻调整出细而均匀的皱纹来,纹路中间要密,两旁渐渐稀疏,呈自然的纹路最好。
(1)梆笛:梆笛在以前常用于为北方梆子戏伴奏,故称“梆笛”笛身细小而短,主要以EFGAB这几个调性为主。
此类笛子音区高,善于表达高亢粗狂欢快的情绪,比如说俞逊发的《扬鞭催马运粮忙》和中国传统的民乐《荫中鸟》以及外国的一些乐曲像《云雀》都是用北方梆笛演奏的(2)曲笛:中国传统竹笛一般分为曲笛和梆笛两种。
曲笛主要用于昆曲伴奏以及中国南方各种地方乐的合奏,故又称昆笛。
曲笛依调性可分为数种,常用的包括C调曲笛、D调曲笛、E调曲笛等。
南方曲笛音乐的一般风格特点为音调丰厚圆润,柔美流畅,旋律往往呈波浪式起伏,旋律往往呈波浪式起伏,节奏较为舒展、平稳。
像俞逊发的《秋湖月夜》,《姑苏行》《梁祝》,《幽兰逢春》……(3)低音笛:低音笛较梆笛和曲笛出现较晚,笛身长,粗,音区较低,音质浑厚,善于表达低沉古朴的音乐情绪。
像有名的乐曲《笟》就是用低音大笛演奏的(4)其他:还有其他的类型笛子像短笛,箫笛,弓笛,口笛,排笛,弯管笛……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1)竹笛因地域和演奏风格的不同而分为四大流派:南派,北派,中原派和浙派。
其中南派和北派的影响力最大(2) 南派::(注重气息的运用)音乐特点:笛声悠扬,曲风细腻,音质清脆,婉转,抒情意味很浓代表人物:赵松庭陆春龄,著名演奏家及其代表作:俞逊发《秋湖月夜》《琅邪神韵》《楚辞》,林文增《紫竹调》,涂传耀《幽兰逢春》,江先渭《姑苏行》(3)北派:(注重指法的运用)音乐特点:高亢,激昂,乐曲具有嘹亮的穿透力代表人物:李管乐,冯子存代表作有;《草原巡逻兵》,《扬鞭催马运粮忙》《帕米尔的春天》,《秦川抒怀》……一.笛子的历史竹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古代称为“篴”。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
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竹笛的有关知识竹笛结构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低音大笛,如大G、大A有7个按音孔。
)、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
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
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
主要用来贴笛膜。
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
笛子没膜孔,是不能吹出声来的。
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竹笛历史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
竹笛品种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
这种笛子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
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
梆笛: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
这种笛子通常称为:F调梆笛、G 调梆笛、A调梆笛。
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
它适应不同调子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
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
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
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
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
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这种龙凤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
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
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
低音笛:近年来随着乐器的改进,加之音乐多样的发展。
笛子种类也就越来越丰富。
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发音原理气流摩擦吹空,进入笛身,震动笛膜,回响笛堂。
笛子知识介绍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
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
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
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
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
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
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 "龙头笛"。
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不洞箫渭:“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
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
《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
;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名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
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
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
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随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