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案第1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经济区域

一、走出“经济区划”思想的局限

苏联的“经济区划”一直影响到80年代中期。

我国以省区作为基本单元。

我国和前苏联形式不同,实质一样。

所以,提出“经济区域”问题就是针对以往的经济区—经济区划思想的历史缺陷,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规律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对“经济区域”研究的概括分析

经济学对区域问题的关心主要出于以下几点:

作为贸易发生和发展的一种载体(国际贸易);

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构成部分(区域经济学);

作为成本和利润因运输而产生变化的空间场(空间经济学)。

进入区域结构—功能研究阶段以后,区域边界则基本被忽略,或被认为是已经不存在了。

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不计地理边界(主要是行政区划边界)的经济区域是不存在的,是没有实践意义的。

第二节我国的经济区域

一、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

首先,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

其次,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

第三,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较文明源地区大一些

第四,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

格局相一致。

二、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区-经济区的历史必然

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使政府成为经济行为的主体。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平均空间规模已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国家

省级区域的政府自然要有一个行政中心。

网络的形成或出现又为经济区域提供了另一个构造标志。

三、我国省级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

关于“经济区域—地域”基本标志的理论探讨

对于一个地理空间,必须具备以下标志才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区域—地域。

第一,必须具备经济功能。

第二,必须具备行政功能,并有一个用于管理和发展的组织。

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构造。

第四,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

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

①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

②经济功能

③经济核心地

④网络与经济流

省级区内居民的就业、求学、就医、购物等经济行为基本上不越出区域范围。省级区内企业行为虽然有时会超出区域范围(如中央属企业),但从整体上看,无论企业隶属关系如何,企业对区域的贡献是主要的。

省级区内因此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物流

四、我国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1、经济财富的运作与省级经济区

2、经济财富的功能与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

3、省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第三节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

一、省级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1、计划经济体制与“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历史背景

2、省级区利益主体的弊病:

“诸侯经济”的倾向;

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构成行政障碍;

干扰国民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合理的资源流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区域形式的未来变化

1、省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省区边界的模糊趋势

政府职能转变在两个方向上推动省区边界趋于模糊

2、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

经济核心地对周围地区的作用既使是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往往超越行政界限。

3、经济条带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

经济条带系统在构造上以数个核心地及其间交通轴为标志。它反映着经济流在核心间输送能力最强的方向上为最密集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