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一章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75.50 KB
- 文档页数:30
第一章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开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微观主体的自主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微观主体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进行自己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
在区域经济形成之后,其发展过程必将遵循一定的规律,必将经过一定的阶段。
在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
区域经济的微观主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企业和居民。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二者进行区位选择的动机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之企业作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增大,其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
多厂(部门)企业(公司)逐渐代替单厂(部门)企业。
单部门企业(工厂)区位作用机制;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具有与单部门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大型公司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1、企业增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企业经营中存在着两种成本,即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
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从而实现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实现内部交易的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3)技术优势的发挥。
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企业必须发展。
(5)此外,企业扩张还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系统内部各种比例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系统结构的数量特征。
区域系统结构:区域系统内部各子区域、各部门、各要素、各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有机联系。
(空间结构、中心地结构、资源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积累结构、进出口结构、市场结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的比例。
区位商:Q=(N/A)/(N/A) 含义:Q越大,该地区的这个部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区位商11大于1,表明本区域的部门相对高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
基尼系数:再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地区域(经济)系统,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发展,任务是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二章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描述区域经济规模的指标包括产值、产量和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质的改善(包括资本的积累、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要素的节约、产出的质量的提高,以及与周边地区关系、与环境关系的改善等)。
结构的优化(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消费积累结构)。
生产函数:假定在一个区域内,科技进步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不发生变化,则这个αβ 区域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为Y=A*K*Liiiii为第i个区域;k为资金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K=固定资金+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
A越大,i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越高。
α+β=1,规模报酬不变;α+β<1,规模报i酬递减;α+β>1,规模报酬递增。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题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出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