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67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区域经济学》笔记2007-03-11 12:14:59| 分类:区域经济|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正在为企业区位选择、地方政府寻求振兴经济发展之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它通常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所不在。
作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较大的空间范围。
这样的区域小至县、乡、村,大到省和国家,以及由若干个国家共同开发的某些跨国界的区域,比如亚太地区、东北亚、南极等。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它地区建立什么样的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广义上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分为三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要突出其应用性:一是要对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二是要为现实区域经济运行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需要了解、总结国内外的发展经济,特别是提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也即需要对中国区域经济运行作实证分析。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2010/12/28区域经济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选择题(15分)判断是非(15分)简答(15分)4小题综合分析(40分)共4大题,要求运用区域经济有关原理,解释经济现象。
☆为理解并记忆,其它主要是理解。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区域:1地球表层的一个部分;人类活动的空间形式;2、一种空间集合体。
按某些性质由人为确定。
经济区域:为便于管理经济活动,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空间范围。
常由一个以上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
2、区域经济学:研究资源(包括要素、市场)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问题。
3、核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机制、格局、调控)重要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的三块基石:1.资源禀赋;2.集中经济;3.运输和通讯成本区域经济学渊源:区位论第二章区位论☆基本概念:区位区位论区位三角形布局指向性中心地区位:人类活动的空间。
区位论: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的理论。
包括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和空间经济活动的组合。
区位三角形:工业生产成本最小的区位,即运费最小地点应是原料产地、燃料产地、销售市场的重力中心布局指向性: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业布局所反映出某种特点的倾向。
中心地:区域的中心点,为区域居民提供有中心功能的商品和服务。
重要知识点: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要求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现实农业区位现象。
理论前提:“孤立国”假定、匀质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周围农业以中心城市为市场、农业企业化经营、马车运输,运费受农产品重量和市场距离的影响。
利润导向,运费为主要成本因子: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生产成本,T为运费。
市场距离↗,运费↗,利润↘,直至为02.☆工业区位论的三个区位因子: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集聚指向型三种布局指向的企业类型运输指向型产业:主要由运费高低决定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分原料地和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劳动力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最大时,产业区位选择首选劳动力因素集聚指向型产业:如果集聚所节约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第1章导论1、“区域”一般指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划分的地球表面上一定的空间范围。
2、“经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
(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
(4)经济区域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
3、“经济区域”概念的基本内涵: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且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承担一定职能的地域空间。
4.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1)差异性标准或同质性标准。
(2)内聚性标准或集聚性标准。
(3)毗邻性标准。
(4)兼顾行政区划标准。
5、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经济中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
魏后凯等(2006)五要素说: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
相比而言,三要素说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
1.经济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中心点,即城市。
区域经济空间聚集指向于城市,是由城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的缘故。
2.经济腹地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空间范围。
3. 经济网络是经济联系的实体渠道或载体。
6、区域的经济中心具有四大特征:(1)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
(2)城市选择性。
(3)经济中心性。
(4)功能和职能的综合性。
物质构成内容为交通运输网络、邮电通信网络。
经济中心和腹地的沟通主要依托于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缺乏它经济区域就不能形成。
经济区域的扩大和经济强度的增加都取决于交通通信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7、区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1)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合成的有机体”。
(2)区域经济五大鲜明特征:中观性、区域性、差异性、开放性、独立性。
(3)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区域经济学资料⼀、导论1、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2、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地理学、区位论。
3、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应⽤⼯具。
5、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以区域的⾃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应⽤⼯具(为区域发展提供研究途径、规划⽅案和实施政策)。
⼆、区位与发展条件1、区域空间结构的三个基本要素:节点(⼈⼝集中,城镇居民点)、轴线(连接节点,交通线、通信线、能源⽔运输线)、域⾯(经济活动的地盘)。
2、空间系统:城镇系统,城市-区域系统,区域⽹络系统,区域空间系统。
3、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论(杜能),⼯业区位论(韦伯)4、近代区位理论:中⼼地理论(克⾥斯塔勒)、市场区位论(廖什)5、需求门槛:某中⼼地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最低购买⼒和服务⽔平。
6、现代区位理论:运输区位论(胡佛)、市场学派(谢费尔)、成本-市场学派、⾏为学派、计量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学派到新经济区位论等。
7、盈利边界:企业配置在⼀定范围内才有利可图,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亏损。
8、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然条件(⾃然环境、⾃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劳动⼒、科技、制度)。
三、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平衡发展理论:临界最⼩努⼒理论,低⽔平均衡陷阱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推进理论,论述⼀个区域内各个地区普遍增长的可能性。
2、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输出基础理论,说明⼀个区域内由于要素供给的不⾜和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只能在条件好的地⽅⾸先发展。
3、威廉姆斯倒U型轨迹4、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要素投⼊,包括劳动、资本、技术投⼊。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三)空间性与区域性❖(四)层次性❖(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
B 突变模式---特殊的。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区域: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系统结构: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系统内部各种比例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系统结构的数量特征。
区域系统结构:区域系统内部各子区域、各部门、各要素、各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有机联系。
(空间结构、中心地结构、资源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消费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积累结构、进出口结构、市场结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整个生活消费的比例。
区位商:Q=(N/A)/(N/A) 含义:Q越大,该地区的这个部门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区位商11大于1,表明本区域的部门相对高于背景区域,因而可能是专业化部门或优势部门。
基尼系数:再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地区域(经济)系统,目的是促进区域的发展,任务是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二章区域发展与科学发展区域发展的形式:量的扩张(描述区域经济规模的指标包括产值、产量和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
质的改善(包括资本的积累、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要素的节约、产出的质量的提高,以及与周边地区关系、与环境关系的改善等)。
结构的优化(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消费积累结构)。
生产函数:假定在一个区域内,科技进步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不发生变化,则这个αβ 区域的产出增长型生产函数为Y=A*K*Liiiii为第i个区域;k为资金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K=固定资金+定额流动资金年平均余额。
A越大,i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越高。
α+β=1,规模报酬不变;α+β<1,规模报i酬递减;α+β>1,规模报酬递增。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题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出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第一章导论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
(待补充)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1、古典区位论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第一章区域、区域系统与区域经济学1.区域的概念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层的地域单元,并且具有可重叠性和不可遗漏性;∙政治学将区域看作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具有可量性和层次性;∙社会学则视区域为具有相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中的区域必然是一个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特征的区域即经济区域。
2.区域的类型[1[、按物质内容划分:A:自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2[、按内在结构划分A:均质区域B:枢纽(结节)区3.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4.区域系统的组成按照系统科学的思路研究区域系统的组成,首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子系统,各子系统更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子系统,乃至要素。
对区域经济系统来说,更关心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和地域构成。
5.区域系统的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二)动态性与开放性(三)空间性与区域性(四)层次性(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6.区域系统主要涉及下列14个方面的结构:1)空间结构2)城镇结构3)资源结构4)社会(人口与劳动)结构5)产业结构6)规模结构7)技术结构8)投资结构9)消费结构10)交通结构11)能源结构12)消费积累结构 13)进出口结构14)市场结构7.区域系统结构的分析方法1、要素比例分析法包括:百分比、区位商、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多样化指数等计算与分析等。
(1)百分比--个要素占总体的比重。
(2)洛伦兹曲线-----研究的是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
它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8区域系统的演化[1]、演化方向无序----有序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2]、地域演化点—线—网—面的融合。
[3]、演化方式 A 渐变模式---普遍的。
B 突变模式---特殊的。
9.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距离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