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神经和运动系统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195.50 KB
- 文档页数:36
如何治疗猪神经症状为主的猪传染病猪链球菌病一、流行特点猪链球菌病常在成年猪中爆发流行,突然死亡。
死后剖检呈败血症和全身浆膜炎变化;哺乳仔猪会以脑膜炎型发病,病初体温升高,显热性病症,继而出现神经症状,严重者腹式呼吸,不吃乳,不吃料,叫声嘶哑,步态不稳,转圈,空嚼,磨牙,继而后肢麻痹,前肢爬行,四肢游泳状划动或昏迷不醒,运动障碍等症状,一般在几个小时或1~2天死亡。
死后剖检主要是脑膜充血、出血。
二、主要症状猪链球菌病最常见的是关节炎型,病猪发生一个或多个关节肿胀。
肿胀部位先硬,后在局部发生小点状破溃,流出血性、浓性渗出物,形成深入关节腔的瘘管。
剖检除关节瘘管坏死外,有的病猪还可见到心内膜炎。
猪链球菌病还有化脓性淋巴结炎症。
主要见于颈部、颌下、体表淋巴结,受链球菌侵害而高度肿胀,先坚硬,有热痛感,然后软化、破溃、流出大量浓汁。
三、防制措施预防猪链球菌病用链球菌苗接种。
阿莫西林等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在链球菌病初期都有效果,可以选择较好的药物,及时治疗。
对猪链球菌肿团,待软化时在肿团下方外科手术切开,挤出浓汁,常规清创治疗,都能治愈。
在关节上的肿胀形成瘘管,关节变形后,治愈就十分困难。
以尽早淘汰为宜。
为了避免人感染链球菌病,不能宰杀、加工、接触病死猪。
四、治疗方法1、西药治疗安痛定注射液、链霉素、青霉素混合肌肉注射。
30%安乃近注射液、青霉素混合肌肉注射。
25%恩诺沙星注射液或0.5%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肌肉或静脉注射。
可用于链球菌的药物还有普鲁卡因、青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等,可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
2、中药治疗双花20g、蒲公英20g黄连40g黄芩30g\黄柏30g郁金30g栀子25g白芍25g珂子40g甘草15g煎汤拌料喂服。
3、对症治疗对败血型及关节型,肌肉注射氨苄青霉素、安乃近注射液或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对于关节炎型局部还要涂擦消炎刺激剂;对脑膜炎型肌肉注射大安注射液、氯丙素注射液和vb1注射液,按说明量加倍用;对淋巴结脓肿型,待脓肿成熟后,及时切开排出浓汁,用3%双氧水或0.1%新洁尔灭等冲洗后,涂以碘酊,有脓肿转移时,应注射抗生素。
常见猪病的诊断和防治一、猪的烈性传染病1、猪瘟:猪瘟早年又成猪霍乱,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
本病仅发生于猪。
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确诊:猪瘟的出现不受到年龄和品种的管制,并无季节性。
抗菌药物化疗违宪,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免疫系统猪群常为零星散发出。
典型猪瘟:病猪体温开高40.5—42℃稽留热,皮肤上有较多的小出血点,化脓性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有的后躯麻痹剖析可见,淋巴结切面周边出血脾边缘出血性梗死灶、喉头、粘膜、心外膜、肋膜、膀胱粘膜、肾表面点状出血、肾不肿、齿龈和唇粘膜有溃疡、胃粘膜出血斑点、大肠充血、出血、慢性病例、回盲口、有扣壮溃疡。
综合预防:化疗未有有效率疗法,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疫措施,阻断传染源,掌控传播途径,广为长久地积极开展猪瘟疫苗、预防注射。
猪瘟的免疫系统程序可以根据本猪场具体情况制定,通常公猪、产卵母猪每年春秋各口服猪瘟疫苗一次注射剂量可以加倍剂量2—3倍,对仔猪通常情况下于3—4周龄首免,由于考虑到母源抗体的影响,第一次免疫系统用3—4倍剂量效果较好,9—10周龄二宽免,出现过猪瘟的猪场新生仔猪应当使用全面性免疫系统口服2倍剂量的猪瘟疫苗,等待2小时后再民主自由哺乳,以后于8—9龄时加强免疫一次。
2、猪口蹄疫口蹄疫:口蹄疫就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发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存有7个血清型80多亚型猪主要就是o型。
诊断:多发于秋末、冬季和早春,成年病猪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体温开高到40℃,口腔粘膜、鼻端、蹄部和乳房皮肤发开水疱溃烂,乳猪发病时临床多表现急性胃肠炎、腹泻以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心肌灰白色有虎斑心病变致死率高达80%以上,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
综合预防:母猪在分娩初期和哺乳前一个月各注射一次灭活苗,种猪内要3个月免疫系统一次,每次肌注常规苗2毫升或肌注低大疫苗1—1.5毫升,仔猪40—45日龄首免,常规苗肌注2毫升,100—105日龄创业平台猪加强免疫一次(即为二宽免),肥育猪存栏前15—20天展开三宽免。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又名捷申病、猪脑脊髓灰质炎,是由猪捷申病毒引起猪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害而导致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传染病,以感觉过敏、振颤、麻痹、瘫痪和惊厥为特征。
病原体: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流行特点:出生后一个月左右最易感,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
哺乳仔猪感染后死亡几乎100%死亡
临床特点:病猪以神经症状.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41-42度),兴奋.前冲,四肢僵硬,出现阵孪性惊厥。
进一步发展会知觉麻痹.侧卧.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死亡,病程1-4天。
慢性病猪常见老年猪,神经症状轻微,很少死亡。
剖检变化:脑膜水肿,脑膜和脑血管充血,心肌和骨骼肌稍有萎缩。
其他器官无肉眼变化。
治疗:本病尚无药物治疗,只能对症治疗和上苗。
可用10%SD-Na 和安定分别肌注。
鉴别:本病和伪狂犬相似,不同点是后者不单有呼吸道病变和消化道病变,还有败血症变化,肾有出血点,肝脾有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灶。
95猪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及诊断要点分析李可心(鞍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4014)摘要:在兽医临床中,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疾病的暴发多与消化和呼吸系统相关。
但是在所有的生产管理中,这些疾病通常表现出神经、肌肉、骨骼和关节的问题,多见于个体发病,偶见群体性暴发。
神经性疾病多为突发或急性暴发,可能是传染性、中毒性疾病或外来动物源性疾病。
而大部分骨病呈慢性病程,主要由骨结构形成缺陷、慢性感染或外伤造成。
关键词:猪神经系统疾病;病因;诊断要点分析大脑的颜色通常介于白色到黄色之间,新生仔猪的脑重量大约为35g ,而成年猪则大约有110~120g 。
新生仔猪脊髓重量大约为4g ,成年猪为30~40g 。
野猪的脑重量则一般较家猪要重20%。
出生前5周和出生后8周内为脑快速成长阶段,而随后脑重量相对于体重的比值下降,髓鞘形成开始于妊娠的第55~60d ,在出生时达到高峰,这就解释了妊娠母猪病毒感染会影响髓鞘形成。
髓鞘形成中有一个高峰时期,在3周龄左右开始,并在6周龄左右结束。
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元弥补完成在6周龄左右结束,在此之后丧失的神经元将不能被替补,但可以被有限的修复。
1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分析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可能的原发部位和原因很难鉴别诊断。
症状包括视觉障碍、本体感觉丧失、无目的性运动、精神状态的改变、姿势和步态的改变和外伤的症状。
对猪只神经系统疾病的评估非常困难,神经中枢的损伤会增加兴奋性和脊髓反射的敏感性,这种症状在猪传染性脑脊髓灰质炎中常见,而在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时少见。
发生在下位运动神经元的损伤经常造成肌肉反射丧失和肌肉松弛性瘫痪,任何感觉或运动神经元的丧失都会造成反射活动的消失。
上位运动神经元会受到椎骨骨折、椎间盘脱出、肿瘤和脊椎炎的影响,进而引起运动兴奋症状,例如,食盐中毒、伪狂犬病或铅中毒。
脊髓损伤的位置决定是前肢、后肢或四肢受到影响,同时影响排粪和排尿功能。
小脑损伤会引起姿势异常、失去平衡、共济失调和精细肌肉运动失调。
引起猪出现神经症状的常见病因分析和诊摘要:中暑、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猪链球菌病、食盐中毒、新生仔猪低血糖症均表现有明显的神经症状。
猪在患有这些疾病时都可能会表现出神经症状,主要的表现有:共济失调、阵发性痉挛、转圈运动、角弓反张、四肢呈游泳样划动等。
临床上应根据患猪所出现的症状再结合实验室、流行病学诊断再加以判断,并及时做出诊断与治疗方案,减少经济损失。
关键词:神经症状病因诊断治疗神经症状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从精神状态上看,主要表现为兴奋或抑制;从运动机能上看,主要表现为共济运动失调、痉挛、瘫痪,更多的表现为强制运动,如转圈运动、盲目运动、暴进暴退、滚转运动等。
猪在患有许多疾病时都可能会表现出神经症状,主要的表现有:共济失调、阵发性痉挛、转圈运动、角弓反张、四肢呈游泳样划动等,临床上应根据患猪所出现的症状再结合实验室、流行病学诊断再加以判断。
1 中暑1.1 流行特点常发生于夏季,长时间的阳光直射,或环境闷热潮湿,体质虚弱,肥胖者多发病,病情急,病程短,常急性死亡。
1.1 临床症状表现为体温急剧上升,达到42~44℃以上,皮温增高,直肠内温度灼手,全身出汗,特别是在潮湿闷热环境中运动的猪,突然停步不前,剧烈的喘息,昏厥倒地。
猪在发病初不食,喜饮水,口吐泡末,有的呕吐。
继而卧地不起,神志昏迷,或痉挛、战栗。
神情恐惧,惊厥不安,虚弱无力,步态踉跄。
由于病畜脑及脑膜充血、水肿,具有明显神经症状。
多数病例,精神沉郁,站立不稳,陷于昏迷;也有部分病例精神兴奋,狂燥不安,难于控制。
随着病情的恶化,心力衰竭,节律不齐,脉搏急速而微弱,血液循环障碍,静脉瘀血,黏膜发绀,并伴有肺水肿,呼吸困难,有时在鼻孔有粉红色泡沫。
病的后期,发生脱水,汗液分泌停止,皮肤干燥,尿量减少或无尿乎吸浅表,极度困难。
濒于死亡前,静脉塌陷,昏迷不醒,陷于窒息和心脏麻痹状态。
本病是突然发生,病情发展非常急剧,由于脑膜及脑组织受到严重的侵害,中枢神经,特别是重要的中枢神经麻痹,因而引起窒息和心脏麻痹,迅速死亡;甚至有组织出血,突然倒地而卒死;也有的经过1~2d,陷于衰弱和虚脱而死亡。
猪神经的作用与功能主治猪神经的定义猪神经是指猪身体内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和动物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负责传递信号和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和行为。
猪神经由脑神经、脊髓神经和周围神经组成。
猪神经的作用猪神经在猪身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人和动物体内的控制中枢,负责监控和调节各种生理过程和行为。
以下是猪神经的一些主要作用:1.传递信号:猪神经通过神经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传递信息。
这些信号可以是感觉信号、运动指令或内部调节信号。
2.控制运动:猪神经系统控制猪的运动。
通过运动神经元和肌肉之间的信号传递,它可以使猪的肌肉收缩或放松,实现各种运动和动作。
3.感知感觉:猪神经让猪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和身体的状态。
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系统。
4.控制内脏功能:猪神经系统可以控制猪的内脏器官的功能,如调节心跳、呼吸、消化和排泄等。
5.协调行为:猪神经系统协调不同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功能,使它们可以协同工作,实现正常的生理过程和行为。
猪神经的功能主治猪神经在养殖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功能主治。
以下是猪神经在养殖业中的一些主要应用:1.繁殖促进:通过调节猪的神经系统,可以促进猪的繁殖和生殖能力。
这可以提高猪的繁殖效益,增加养殖业的收益。
2.健康管理:猪神经系统可以提供猪的健康信息,通过观察猪的行为和活动,可以判断猪的健康状况。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猪的疾病和问题,进行及时治疗和管理。
3.行为调节:猪神经系统可以调节猪的行为和活动。
通过优化猪舍环境和提供适宜的饲养条件,可以改善猪的生活质量,减少猪的压力和不适。
4.生长促进:猪神经系统可以促进猪的生长发育。
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提供适宜的营养,可以优化猪的生长环境,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产肉能力。
5.疾病预防控制:猪神经系统可以提供猪的免疫信息,通过观察猪的行为和活动,可以判断猪是否受到疾病的侵袭。
这有助于预防猪的疾病传播和控制,保障养殖业的生产安全。
以上是猪神经的作用与功能主治的简要介绍。
仔猪常见神经症状疾病的辨症及防治罗秀芬【期刊名称】《广东饲料》【年(卷),期】2013(022)008【总页数】2页(P44-45)【作者】罗秀芬【作者单位】陆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汕尾516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28本人家庭有自繁自养规模养猪场,常会接触到仔猪有神经症状的疾病,处理这类问题要凭借兽医工作经验,迅速进行鉴别诊断,通过辨证而及时施治,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仔猪常见的神经症状疾病有:1 伪狂犬病伪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得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特征。
4周龄内仔猪感染发病,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感染可发生流产或死胎。
1.1 传染途经病猪、带毒猪及鼠类是传染的来源。
乳猪可因吸吮而感染。
1.2 发病特征患病幼猪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结膜炎,大量流涎、呕吐、食欲不振、下痢、颤抖、精神萎顿,然后运动失调,神经系统紊乱,昏睡后死亡。
病程1~2天。
3~4周龄仔猪死亡率高达40%~60%。
与其它动物不同,患猪不出现奇痒症状。
断奶仔猪患病较轻,少见神经症状。
1~3月龄猪常见食欲、精神不振、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
病猪多在3~5日后恢复,死亡率15%左右。
成年猪感染初期症状为喷嚏后咳嗽、流涎、减食、便秘及精神忧郁,发病4~5天后会复原。
神经症状甚少见。
怀孕母猪流产和死产。
死产胎儿有坏死现象。
木乃伊化胎儿大小平均,意味胎儿是同时受病毒感染而死亡。
老疫区,伪狂犬病症状不典型,死亡率亦不高。
急性伪狂犬病容易被诊断,有上述症状表现,而哺乳幼猪高死亡率可以初步诊断为伪狂犬病,经综合治理可及时挽回经济损失。
1.3 防治方法确诊本病可用疑似患猪的脑组织10%悬浮液给家兔腿侧皮下接种0.2~0.5mL,2小时发病,如产生局部奇痒,可以确诊。
新购种猪应经检疫证明无本病感染才可以引进猪场。
有多种疫苗可在疫区及受威胁区使用。
断奶仔猪2~4月龄可接种活疫苗或灭活苗。
国畜禽业中种2019.07猪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及诊断要点分析徐宁(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畜牧兽医局262300)摘要:猪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神经性常见病,是由于猪只受到外界的强烈刺激或内在致病因素导致神经系统反射异常,从而使猪只机体内各部分器官与组织不能正常协调,严重影响猪只健康,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为致病原因多样性,在养殖中很多情况没有得到重视,造成发病率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神经系统;临床医学症状;防治措施作者简介:徐宁(1990.5-),女,山东省沂水县人,助理兽医师。
神经系统是动物机体对生理功能进行调节的主导功能与传导功能,神经系统紊乱会造成动物不能有效的对机体内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导致动物出现异常症状。
1发病诱因1.1外界强烈刺激外界强烈刺激的种类具有多样性,但养殖场内常见发生的情况主要可以为高温、日照时间过长、震荡及挫伤等,这些外界刺激超过猪只的正常承受范围,导致猪只神经系统直接损伤,会造成猪只发生伴发性循环障碍,严重的猪只甚至会出现休克现象。
1.2内在因素紊乱猪只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的发病诱因为机体内在因素紊乱造成的,因为可以造成继发性疾病造成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种类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中毒。
猪只中毒多数是因为食用了污染后的饲料或饮用水,少数因用药不当,中毒严重的猪只会发生神经系统紊乱,常见的猪只中毒有重金属中毒、有机农药中毒及食盐中毒等。
(2)寄生虫与病原微生物感染。
寄生虫与病原微生物感染造成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现阶段最常见的,如绦虫囊尾蚴寄生于脑部会造成脑部机械性压迫,神经系统循环被破坏;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神经中枢或传输神经受损,同样会破坏神经系统的循环[1]。
(3)营养不足。
若猪只对营养元素摄取不足,会造成部分营养元素缺失,其中V A 、V E 以及吡哆醇等物质不足时,会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运作,导致神经细胞受损,情况严重的会发生脑软化、视神经萎缩等病症。
(4)肿瘤压迫。
一、常见消化系统传染病原那么上是个别发病可采用注射疗法,有群体发病症候,或必须防止大面积流行时,可普遍拌料或饮水服,发病严重的可采取注射与服相结合。
1、大批发病时应采用拌料或饮水预防和治疗,或配合注射同时进展,联合用药时注射液一般应分开注射〔已证明可混合的除外〕,用法用量应按各产品的说明书使用。
. .猪常见疾病鉴别诊断及防治简表原那么上是个别发病可采用注射疗法,有群体发病症候,或必须防止大面积流行时,可普遍拌料或饮水服,发病严重的可采取注射与服相结合。
1、大批发病时应采用拌料或饮水预防和治疗,或配合注射同时进展,联合用药时注射液一般应分开注射〔已证明可混合的除外〕,用法用量应按各产品的说明书使用。
. .猪常见疾病鉴别诊断及防治简表猪肺炎霉形体〔MH〕2、流感病毒〔SIV〕3、蓝耳病毒〔PRRSV〕4、链球菌〔SS〕5、猪瘟病毒〔CSFV或HCV〕6、圆环病毒〔PCV〕7、口蹄疫病毒〔FMD V〕8、细小病毒〔PPV〕9、伪狂犬病毒〔PRV〕10、副嗜血杆菌〔HPS〕11、传染性胸膜肺炎〔APP〕12、仔猪断乳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13、猪皮炎肾病综合症〔PDNS〕14、巴氏杆菌一、疾病治疗原那么:1、准确诊断是选择用药及治愈的关键,猪场应配备经历丰富的兽医和根本诊断条件。
2、个别发病、或当病猪不能采食和饮水时、或急性热性疾病应采取注射给药。
3、当大批发病时,应采用药物拌料饲喂或饮水治疗;也可采取药物拌料饲喂或饮水与注射相结合方式治疗;同时增用“多种维生素〞加强畜禽免疫机能。
4、当猪场曾发生过疾病在未得到净化时,猪群带毒或环境有野毒存在时,除搞好防疫免疫接种外,还应在猪群生长发育的各阶段,采取必要的药物保健措施,防止个别免疫不好的猪只发病或引起群发。
见另发的?养猪场〔污染〕猪群药物保健方案?5、有条件时尽量使用“微生态〞制剂替代抗生素药物,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6、因篇幅原因,本表“防治建议〞仅列出药名,用法用量请按各个产品的说明书要求使用,其中列出的1、2为药物选用组别,可根据情况及做致敏试验,选择细菌敏感药物使用。
猪神经症状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猪神经系统疾病是目前养猪生产中较常见和多发的疾病,给养猪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猪神经系统是猪机体和器官活动的重要协调机构,该系统几乎对所有的机能都发挥着调节作用。
当猪机体受到强烈的外界因素和内在因素,尤其是对神经系统有着直接损害或机能紊乱的致病因素侵入时,神经系统的正常反射和机能就会受到影响和破坏,从而出现神经症状,如精神、行为、平衡、运动、感觉及反射状态等方面的一系列病理现象。
表现为角弓反张、癫痫、转圈、瘫痪、痉挛等。
神经症状不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也是一些传染性疾病(包括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及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的常见症状。
以下根据笔者多年的诊疗经验,跟大家分析一下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供大家在诊疗中参考。
一、原因及机理能够引起神经症状的病因多而复杂,综合考虑,我们把它概括为以下几类:(一)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机械损伤以及感染:机械性损伤造成的:如脑震荡、脑部外伤等;感染性疾病造成:如狂犬病毒、乙脑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一些条件性致病菌如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等均能直接损害神经组织,引起炎症、变性以及坏死。
肿瘤、寄生虫造成的:如神经胶质细胞瘤、纤维瘤、囊尾蚴等破坏或(和)压迫脑组织。
中毒:如一氧化碳、氨气、酒糟、有机磷农药、马铃薯、霉变饲料、铅、砷、汞、锑以及食盐等外源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另外,还有胃、肠、肝、肾等疾病引发的自身中毒。
营养性疾病:如维生素类,VA、VE、VB族;微量元素铜、硒等缺乏,能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脱鞘、神经萎缩等。
(二)神经系统血液异常及循环障碍脑充血、脑瘀血:如病毒性疾病,猪传染性脑脊髓炎、伪狂犬病、猪瘟等。
细菌性疾病李氏杆菌病等。
酒精、阿托品中毒以及中暑等。
另外,局部脑淤血还见于脓肿、肿瘤等压迫血管。
脑贫血、脑血栓:如贫血、循环血量重新分配等引起的脑贫血。
脑血栓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外伤等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内皮损伤。
第5章神经和运动系统疾病Catherine E. Dewey 跛行和神经性症状常见于猪群中。
跛行是种猪淘汰和繁殖力降低的第二大主要因素。
断奶前后仔猪多发性浆膜炎和脑膜炎可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尽管影响神经和运动系统的中毒和营养缺乏性因素少见,然而它们在确立诊断中是极其重要的。
对于跛行或神经性病症的诊断,应首先对群体进行评估,随后进行个体检查。
最后确定临床症状是否主要由骨骼肌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以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确定临床检查的重点。
运动系统疾病猪群体跛行的临床诊断对猪群跛行的检查包括确定患病猪群的年龄,最明显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情况。
此外,还应对影响动物的环境进行评估。
对繁殖猪群的跛行评价,首先要检查分娩栏和妊娠栏中有伏卧现象的母猪。
记录蹄裂,蹄壁损伤,蹄底损害,蹄烂,侧面脚趾过长,悬蹄损伤和软组织病变的母猪数量。
温和的处置四肢,大多数母猪会保持躺卧。
接下来,使所有母猪站立,记录出现跛行的母猪数量,跛行的严重程度,以及发病母猪的妊娠次数和妊娠阶段;如果跛行症状在前后肢存在明显差异,还应注意涉及的腿数。
触诊病腿的关节和软组织,并抬腿检查蹄部,以确定造成跛行的主要原因。
将母猪带出饲养栏,观察其步态。
用下面术语描述跛行的严重程度:僵直,负重,静立时腿虚踏地面或抬起,移动时的负重和拖腿,以及无辅助时的站立或行走能力。
观察完(畜舍的)隔栏里的动物,就应仔细检查舍养的母猪。
记录跛行是否与特殊的舍饲类型有关。
检查躺卧母猪的蹄部,观察其运动情况,并确定跛行的数量和严重程度。
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不愿移动,站立困难,四肢僵直,以及四肢姿势和负重异常的情况。
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挑选典型猪只,对关节、蹄和脊柱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与跛行有关的所有可能原因,如营养状况,怀孕母猪的转转移圈舍,以及畜舍条件,尤其是地板:实心还是板条,光滑或粗糙,干燥或潮湿。
对于生长期的动物,应找出跛行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每头猪有跛行的腿数。
猪癫痫是神经系统主要疾病猪癫痫【概述】癫痫是因大脑皮层机能障碍所引起,多突然发作,迅即恢复,反复发作。
它是运动、感觉和意识障碍的临床综合症。
【病因/病原】由于脑组织神经原兴奋性增高而产生异常放电。
脑血管痉挛性收缩,脑贫血、脑体积减小和脑脊液突然降低。
由于大脑组织代谢障碍,大脑皮层或皮层下中枢受到过度刺激,以致兴奋与抑制过程间关系紊乱。
脑有疾病、寄生虫、胃肠病,以及恐惧、极度兴奋和任何强烈刺激均能促发。
【症状】发生于初生的仔猪,出生后就表现症状,一般在10日龄症状逐渐消失。
也有持续一个多月消失的,主要症状为不同骨骼肌群呈有节律的震颤。
发生在后肢或头部。
甚至全身,程度从极度轻微至异常显著。
症状轻的卧下,症状暂时消失,站立时又重新开始,严重的则呈不意的上下跳跃,猪只由于行动不灵活,常找不到奶头吃奶而饿死,或被母猪压死。
大多由于遗传,突然停止走动,眼偏视,眼球转动。
先从口角附近开始痉挛,渐次移向后方,口吐泡沫,鸣叫。
后表现步态不稳、跌倒,全身肌肉弃挛。
轻的1日发生数次,重的隔4-5分钟发作一回,严重的不能起立,间歇发作发作前无前驱症状,发作时表现不安,拱地、惊叫、耳伸直、头歪,口角痉挛,口吐白沫,步样跄踉,头后仰,倒地后四肢伸直,黏膜先苍白后发绀,瞳孔散大,眼球乱转,粪尿失禁,一般强直性痉挛持续30秒钟,痉挛减弱时即转为局部痉挛,经几十秒钟至十几分钟痉挛停止,即能起立恢复正常状态,但显疲惫。
经过一段时间会复发。
【诊断】诊断要点突然表现不安、惊叫、口吐白沫,四肢强直痉挛,几十秒、几分至十几分钟即消失症状而恢复正常状态,稍显疲惫,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
1.脑震荡相似处:体温不升高,突然倒地抽搐,昏迷、意识障碍,不久醒来恢复正常,反复发作等。
不同处:因摔跌、冲撞、打击头部后发病,倒地后常做游泳动作。
2.食盐中毒相似处:口吐白沫,瞳孔散大,倒地昏迷痉挛,间歇后又反复发作等。
不同处:因采食含盐多的饲料而发病,在痉挛间歇阶段不能恢复正常,口腔黏膜潮红肿胀,唇也肿胀,有疝痛,口渴喜饮而尿少或无尿。
第5章神经和运动系统疾病Catherine E. Dewey 跛行和神经性症状常见于猪群中。
跛行是种猪淘汰和繁殖力降低的第二大主要因素。
断奶前后仔猪多发性浆膜炎和脑膜炎可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尽管影响神经和运动系统的中毒和营养缺乏性因素少见,然而它们在确立诊断中是极其重要的。
对于跛行或神经性病症的诊断,应首先对群体进行评估,随后进行个体检查。
最后确定临床症状是否主要由骨骼肌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以缩小鉴别诊断范围,确定临床检查的重点。
运动系统疾病猪群体跛行的临床诊断对猪群跛行的检查包括确定患病猪群的年龄,最明显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情况。
此外,还应对影响动物的环境进行评估。
对繁殖猪群的跛行评价,首先要检查分娩栏和妊娠栏中有伏卧现象的母猪。
记录蹄裂,蹄壁损伤,蹄底损害,蹄烂,侧面脚趾过长,悬蹄损伤和软组织病变的母猪数量。
温和的处置四肢,大多数母猪会保持躺卧。
接下来,使所有母猪站立,记录出现跛行的母猪数量,跛行的严重程度,以及发病母猪的妊娠次数和妊娠阶段;如果跛行症状在前后肢存在明显差异,还应注意涉及的腿数。
触诊病腿的关节和软组织,并抬腿检查蹄部,以确定造成跛行的主要原因。
将母猪带出饲养栏,观察其步态。
用下面术语描述跛行的严重程度:僵直,负重,静立时腿虚踏地面或抬起,移动时的负重和拖腿,以及无辅助时的站立或行走能力。
观察完(畜舍的)隔栏里的动物,就应仔细检查舍养的母猪。
记录跛行是否与特殊的舍饲类型有关。
检查躺卧母猪的蹄部,观察其运动情况,并确定跛行的数量和严重程度。
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不愿移动,站立困难,四肢僵直,以及四肢姿势和负重异常的情况。
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挑选典型猪只,对关节、蹄和脊柱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与跛行有关的所有可能原因,如营养状况,怀孕母猪的转转移圈舍,以及畜舍条件,尤其是地板:实心还是板条,光滑或粗糙,干燥或潮湿。
对于生长期的动物,应找出跛行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每头猪有跛行的腿数。
同时检查急性和慢性患畜,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触诊关节和每条腿,以确定发热、肿胀情况及对疼痛的反应。
务必检查农场所有年龄段的猪群,而不仅仅是有严重症状的猪群。
青年猪跛行的原因应考虑环境因素。
如果猪病已经治疗,应判断治疗效果。
最后,选择未经治疗的代表性病猪进行尸体剖检。
断奶前仔猪本节主要介绍影响断奶前仔猪运动系统的常见病症。
其它见表5.1。
外翻足外翻足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可导致新生仔猪轻瘫。
大约有0.4%的新生仔猪受到这种后腿内收问题的影响(Ward,1978)。
从1982年到2000年,德国长白公猪的后代仔猪的年发病率范围为0.26%–0.69%,且并未随筛选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eissner 等,2003)。
以德国长白公猪为父本进行人工受精,虽然经过14年的选育,并未减少47323窝后代仔猪外翻足的发生率(Beissner 等,2003)。
这是一个分布广泛而常见的问题,每窝猪一般有1–4头发病,偶尔会影响整窝。
通常单个畜群患病率低于1%;然而当发病率增加到8%或更高时,散发率也将增高(Ward and Bradley,1980)。
表5.1 断奶前仔猪跛行原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学腕和蹄擦伤因腕部和冠状带皮肤及趾部角质层擦伤导致跛行和关节肿胀常见,为哺乳期因水泥地板造成的皮肤外伤皮肤擦伤猪放线杆菌倦怠,呼吸困难,随后发展为跛行,可能导致死亡急性败血症肾脏出现瘀斑,胸膜渗出液,胸膜炎,肺炎,脓性关节炎,脐静脉炎关节炎不愿站立或运动,跛行,一个或多个关节发热、疼痛,皮肤擦伤,发育不良分布广泛,常见,散发时偶然暴发有过量的正常–脓性液体的滑膜炎骨质增生腿末端变粗,变硬,红肿,皮肤紧绷,高跷步,死亡少见,分布广,散发,可遗传皮下水肿,组织纤维化,腿骨增粗外翻足与出生体重较轻,地板光滑,镰刀菌毒素,母猪饲料中胆碱或蛋氨酸缺乏及妊娠期不足有关(Ward,1978)。
产仔诱导可能导致较高的外翻足发病率,尤其当未确定正常妊娠期时。
一些研究表明导致外翻足发生的一个原因是母猪饲料中缺乏胆碱和蛋氨酸,它们是保证正常髓磷脂产生的基本物质(Cunha,1968;Kornegay和Meacham,1973)。
Cunha(1968)的研究没有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法。
但其他学者却不认同这一说法(Dobson,1971)。
Dobson (1971)在两个农场进行的临床试验发现,每天在母猪的日粮中添加3g胆碱和5g蛋氨酸对外翻足的发生率并没有影响。
尽管一些研究者把肌肉发育不良作为临床症状的原因,但对所有新生猪来说,肌原纤维发育不良是正常的。
在一日龄,不论是外翻足还是正常猪的肌原纤维都不可能完全填满肌细胞(Ward和Bradley,1980)。
另外,正常猪和病猪的脉管系统、神经分布、神经肌肉束及肌肉内神经髓鞘的形成都是一样的。
3日龄仔猪开始改进其运动系统,并且肌原纤维体积增大,肌原纤维间的空间减少。
到6日龄,外翻足与正常猪在肌肉的临床特征或组织学上没有差异。
所有猪的肌原纤维和细胞核都在不断增大。
支配后腿内收肌神经轴突直径减小和纤维髓鞘减少是外翻足发生的原因(Szalay等,2001)。
对猪的影响主要是运动神经元通路(特别是腰部神经元)受损。
在患猪,处于脊髓表面附近L6区域的神经是有髓鞘的,而深部区域的神经则无髓鞘。
这在腹索和侧索特别明显。
这些区域神经支配后腿。
髓鞘形成为神经冲动正常传导所必需。
少突神经胶质形成髓鞘并最终形成成熟的神经通路。
通常,腰部髓鞘的形成较早。
但在外翻足猪中髓鞘形成障碍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髓磷脂是由胎儿的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
它的形成主要出现在两个阶段。
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分娩前2周,第二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3周。
如果猪能够存活到两周后,髓鞘将在第二阶段充分形成。
临床上患猪四肢外展,不能站立。
外翻足影响后肢收肌,严重的情况前肢受累(Szalay 等,2001)。
在高患病率时期临床症状相似。
通常一半患猪由于饥饿和挤压而死亡,因为这些猪很难够到乳房而吃不到乳,由于同窝仔猪的竞争被挤到母猪躺卧的空间以外。
如果人工饲喂,提供充分的初乳和热量,辅助护理,或交叉抚养以减少竞争,按照正常站立姿势固定四肢,病猪是能够存活的。
若能度过第一周有可能完全恢复。
多发性关节炎多发性关节炎是断奶前仔猪一种常见病,大约有18%的窝数和3.3%出生4天后的仔猪患病(Nielsen 等,1975)。
由多发性关节炎导致的死亡率大约在1.4%,冬季较高。
大多数感染猪在3周龄死亡,但32%的病猪直到4–5周才死亡。
母仔猪和经产母猪所产的仔猪,每窝仔猪数少,封闭饲养,猪群没有断牙或剪尾的则发生多发性关节炎的几率较低(Nielsen等,1975;Smith和Mitchell,1976)。
患多发性关节炎的病猪较正常猪更容易发生坏死性齿龈炎。
对仔猪断齿和剪尾时应使用不同的器械;每头猪所使用的器械均应消毒,尾巴和肚脐应采用喷雾消毒(Nielsen等,1975)。
65%的病例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但葡萄球菌和埃希氏大肠杆菌也是常见因素(Nielsen等,1975;Smith和Mitchell,1976)。
关节病变包括滑膜液增多,滑膜充血,纤维素性关周炎,因渗出液和脓肿引起关节肿胀。
腕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和髋关节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常见脑脊膜和脑充血,脑脊液浑浊,并发肺炎、心内膜炎和齿龈炎(Nielsen 等,1975)。
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仔猪个体不具备消灭关节化脓菌的能力(Nielsen等,1975)。
早期的抗生素治疗可以降低疾病的持续时间和死亡率。
需要仔细检查有跛行症状的猪,尤其是10–18天的猪(Nielsen 等,1975)。
皮肤擦伤发生在后肢和前肢的两侧的皮肤擦伤可明显见于出生后仅几小时的仔猪。
粗糙的地板表面增加皮肤擦伤的几率从而给微生物侵入提供了机会。
尽管98%的3日龄仔猪有皮肤擦伤,但仅有11%受到严重影响,大多数擦伤会在2–3周愈合(Svendsen等,1979;Furniss等,1986)。
在旧的水泥地板发病率最高,合金地面和新的水泥地板上发病率较高,在覆盖塑料的金属网上发病率最低。
如果地板的空隙相对与仔猪的蹄过大和母猪泌乳相对不足将增加发病率(Smith 和Mitchell,1976)。
分娩箱地板间隙的宽度不应超过10 mm。
断乳后跛行传染性关节炎每屠宰10000头猪就会因传染性关节炎损失2个完整的胴体或49.6个部分胴体(Evans 和Pratt,1978)。
因关节炎而损失的猪比正常猪有更高的猪丹毒或肺炎检出率(Evans 和Pratt,1978)。
猪丹毒杆菌猪丹毒杆菌对仔猪、成年猪都有影响。
该病分布广泛但不常见,可引起栏中75%的猪发病,其死亡率达10%(Buddle,1987)。
慢性丹毒可在2–3周内导致猪跛行逐渐加重,体重下降,而关节触诊正常。
该病可引起长骨关节风湿样增生性关节炎,脊椎炎,(脊)椎关节炎。
多发性关节炎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肥大性绒毛状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和关节面变性,纤维性关节强硬和骨性关节强硬。
疾病可能停留在某一阶段,病症可能减轻,否则将转为慢性,继而引起动物发育不良。
临床上,猪只各条腿轮流负重,以缓和症状。
疾病初期表现为关节肿胀、发热、轻微疼痛;但在后期,关节变硬呈节结状,触诊关节周围肿胀、关节运动受限(Vaughan,1969)。
患丹毒的猪喜卧、高跷步、发育不良(Grabell 等,1962)。
病猪趾前端负重,腕关节弯曲;后背弓起,蹄卷曲于体下,后踝聚在一起。
在关节中处触诊不到液体及脓性物质。
用青霉素处理后症状有所缓和。
虽然很难从慢性病例中分离到猪丹毒杆菌,但在跛行的育肥–育成猪中的分离率可达到65%,并且给屠宰场造成较大损失。
猪滑液支原体猪滑液支原体相对少见,一般动物感染率在10%,但有的畜群感染率能达到50%(Buddle,1987)。
临床上表现为3–6月龄的猪突然出现3–10天的跛行。
该微生物寄生在呼吸道并且经呼吸传播(Burch,1986)。
猪滑液支原体可以引起严重跛行,伴有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和跗关节的轻微水肿。
猪表现为四肢轮流跛行,僵直或蹒跚步态,跪立或犬坐姿势。
大约10%–20%的患猪变为慢性,进一步发展到躺卧。
病理学特征包括纤维素性关节炎,滑膜水肿、充血、肥大,以及滑膜液血样化。
以泰妙菌素或林可霉素每天10 mg/kg治疗3天,可减少跛行并改善日增重(Burch和Goodwin,1984)。
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浆膜炎常发于4–12周龄的猪,秋冬两季较春夏多发(Miniats等,1986)。
最常分离到的是副猪嗜血杆菌(36%),其次是猪鼻支原体(18%),然后是猪链球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
这些猪表现为超急性死亡或跛行,不能站立,关节水肿和呼吸窘迫。
猪鼻支原体猪鼻支原体主要感染7周龄的猪,与其被动免疫水平下降有关(Ross和Spear,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