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等高线专题复习优秀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389.99 KB
- 文档页数:3
等高线与地形图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等高线的基本概念1.1 等高线的定义解释等高线的概念,即连接地图上相同高度点的线。
强调等高线是一种重要的地形表达方式。
1.2 等高线的性质描述等高线的特点,如间距、方向和形态。
解释等高线的密集与稀疏与地形的关系。
第二章:等高线的绘制与解读2.1 等高线的绘制方法介绍等高线的绘制步骤,包括确定高程、标注等高距和描绘等高线。
演示如何根据地形特点绘制等高线。
2.2 等高线的解读教授学生如何阅读等高线地图,包括识别地形特征、计算坡度和距离。
练习解读等高线地图,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理解能力。
第三章:地形图的符号与表示方法3.1 地形图的符号系统介绍地形图中的常见符号,如山峰、山谷、河流和平原。
解释各种符号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3.2 地形特征的表示方法讲解如何通过等高线表示地形特征,如山顶、山脊、山谷和鞍部。
强调正确表示地形特征的重要性。
第四章:地形图的应用4.1 地形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利用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和坡度。
练习分析地形图,识别地形对活动的影响。
4.2 地形图的实际应用探讨地形图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工程建设、户外活动和土地规划。
强调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等高线与地形图的练习题5.1 填空题设计关于等高线和地形图的填空题,巩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5.2 选择题制作选择题,测试学生对等高线和地形图知识的掌握程度。
5.3 绘图题要求学生绘制指定地形特征的等高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
第六章:等高线的间距与地形分析6.1 等高线间距的意义解释等高线间距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等高线间距在地形分析中的应用。
6.2 地形分析实例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如何利用等高线间距识别地形特征。
练习分析不同地形特征下的等高线间距变化。
第七章:地形图的阅读与解析7.1 地形图的阅读方法介绍地形图的阅读步骤,包括了解图例、识别坐标系统和解读等高线。
强调阅读地形图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7.2 地形图解析练习设计练习题,培养学生解读地形图的能力。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复习资料[考纲要求]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度的陡缓;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
[知识回顾]一、等高线的特点1、封闭曲线;2、同一条等高线上任何一点相同,海平面海拔为0米;3、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有唯一的。
二、海拔与相对高度1、海拔: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地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三、陡坡与缓坡1、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2、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
四、用等高线表示山地的五种形态地形图示[题型分析]一、判读山地五种形态1.图中山顶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A.440米B.400米C.531米D.395米2.图中C表示的地形是( )A.山谷B.鞍部C.山顶D.山脊3.图中A表示的地形是( )A.鞍部B.山谷C.山脊D.山顶二、河流流向问题方法:1、河流在山谷发育而成;2、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3、注意观察图中指向标。
读图3“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A.山脊、山顶、陡崖、山谷B.山顶、山脊、山谷、陡崖C.山谷、陡崖、山顶、山脊D.陡崖、山谷、山脊、山顶2、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A.从西向东流B.从东南向西北流C.从北向南流D.从西南向东北流三、水库选址问题方法:1、选址找“口袋口”;2、通过坝高确定水库范围;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若要在图示地区修建水库,水库大坝坝址最好选择在()处。
A.A处B.B处C.C处D.D处四、应用题型方法:1、根据问题在图上找相关信息;2、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判断;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米),回答1~3题。
1.环保部门在桥梁下的河水里检测出农药残留物,这些农药残留物最可能来自于()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2.图示地区欲发展旅游业,你认为该地区优美的景观主要体现在()A.幽谷藏寺B.急流飞瀑C.海滩峡谷D.湖光山色[中考演练](2014.广东)读等高线地形图(图3),回答:1.下列描述与图中实地情况一致的是()A.①处比⑥处坡度陡峭B.②处海拔不足400米C.③处比四周低D.⑤处可能有河流(2013.广东)读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2~3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等高线复习课(集体备课)教学目标: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在使用时有哪些优点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3、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典型的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
4、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学重点: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基本概念。
2、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教学难点: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海拔2、相对高度、3、五种陆地基本地形4、世界之最要了解地形,就要有工具,立体的地球仪不常见,沙盘模型更少见,而且都不便于携带。
所以人们就研究出一种把地形表现在平面当中的方法——地形图二、认识等高线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形鸟瞰图”师提问:你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到哪些地理事物?你能读出这些地理事物所谓海拔高度吗?能看到各地的坡度起伏吗?继续阅读图2-39,并和图2-38比较,讨论:这幅图与上幅图相比,有什么明显不足?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地表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师:先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而后结合板图加深理解,并强调: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各条等高线不相交;等高线上的所有点海拔都相等,相对高度都是0总结:等高线;在陆地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起来就叫等高线学生回答P31活动第1题三、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1)等高线的读数——颜色的深浅陆地上随着海拔的升高,颜色由绿色系过渡到黄色系在过渡到红褐色系。
绿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趋向于黄色、红色,颜色越深海拔越高。
海洋用蓝色表示,蓝色越深,海底越深四、等高线与坡度的关系等高线的分布(疏密)——颜色的多少等高线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地面越平坦五、认识不同的地形类型山脉的走向等等高线不仅能反映出坡度的起伏,而且还能反映出不同的地形和山体部位类型。
第二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等高线学习课题等高线学习目标认识并掌握等高线的性质和应用学习要点与难点等高线的应用考点剖析等高线在考试中分值占比较高,难度较大一、本节知识1.海拔与相对高度右图中甲地海拔米,乙地海拔米,丙地海拔米。
丙地相对于甲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2.等高线及特色(1) 定义:在平面图上把同样的各点连结起来构成的曲线。
(2)等高线的主要特色。
①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
②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即相隔的高度差)一般都__。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高度差叫等高距。
如右图中的等高距是米。
③ 零米等高线一般表示海岸线。
④等高线是闭合曲线( 一幅图内不必定闭合) 。
⑤同一幅图内,除悬崖和绝壁,不一样海拔的等高线不订交、不重合、不分支,且在图中的部分不中止。
⑥等高线疏密反应坡度陡缓。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 。
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坡度平均。
【追踪练习】(1) . 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重叠的部分是()A鞍部B山脊C悬崖D山谷(2) . 以下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高度同样B闭合等高线图中,越向中心等高线数值越大C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坡度越陡D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坡度越缓等高线地形图1. 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图,叫等高线地形图。
2. 等高线地形图的测绘方法。
3.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判断地势高低:依据等高线数值大小来判断。
数值大,地势;数值小,地势。
......②不一样样高线图上判断坡度大小的方法。
......a.依据等高线疏密判断比率尺和等高距同样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在同样的水平距离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少,坡度越小。
如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为教育资源b.依据等高距大小判断比率尺同样、等高距不一样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在同样的水平范围内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
如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
2、通过比较、讨论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规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演示观察法、自主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基础运用出示“基础运用”活动题1.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库,其水坝坝顶的海拔为500米,水库坝址有A处和B处两个选择方案。
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简述其主要的利与弊。
2. 引导并观察学生交流,完成后,教师予以归纳和评价。
2.线路选择:(确定公路、铁路线、人工河流、引水线路等)(1).现两河流间开挖了一条运河,该运河为什么没有选择在两河距离最短的甲、乙之间开挖?(2).现甲、丙间需修建一条铁路,请在图中用线条画出选线位置引导并观察学生交流,完成后,教师予以归纳和评价。
1.小组合作完成并组内交流、组间交流。
2.归纳总结规律和方法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上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海湾示意图(图中曲线数值分别为等高线的高程和等深线的深度,单位是m),该海滨城市要在图示海湾建港。
根据图中信息思考:在建港方案中:A、B、1.小组合作完成并组内交流、组间交流。
2.归纳总结规律和方法结合现实,感受地理在生活中的用处C、D四地哪一地点最适合建设海港?说明理由。
课堂检测课堂锤炼1)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 )A.59mB.99mC.199mD.259m2)此断崖的最大高度可能为( )A.150mB.99mC.210mD.249m3)判断图中ab段的河流流向独立完成之后进行交流检测课堂效果教学设计说明本课紧扣课标和考试说明,设计了四组活动题目,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巩固等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回顾基础知识、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
1 图12NO.7 《等高线专题》复习导学案班级: 组名: 组号: 姓名:使用说明与复习指导:课前结合课本与本学案的目标和知识树先自主复习。
本学案题目课上自主完成,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逐步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激情投入,自信人生。
[自主学习]等高线相关知识:1.同线等高: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
2.等高线是 闭合 曲线。
3.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距 相等。
4.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判断地势高低:等高线数值大,地势 高 ;等高线数值小,地势 低 。
5.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别地表形态①等高线的中间数值>边缘数值,表示 山顶②等高线的中间数值<边缘数值,表示 盆地③等高线凸向数值的低处,表示 山脊反之,凸向数值的高处,表示 山谷④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地部位,表示 鞍部⑤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处,表示 陡崖 。
6.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判别坡度陡缓: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 缓坡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 陡坡 。
记忆口诀:线疏则缓,线密则陡,线交则崖;凸高山谷凸低脊;两山相连则为鞍。
7.分层设色地形图: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颜色越深,海拔越高。
【合作探究】1.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A ;B 。
⑵A 地与D 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同一时间测得A 、D 两地的气温相比,______地气温更高。
⑶C 地位于D 地的______方向;若测得C 、D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________千米。
2 ⑷某徒步旅行者在此山区迷路,当他发现一条小溪时,果断沿着小溪向下游前进,摆脱困境。
请解释这种做法的合理性: 。
(2分)2.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2019-2020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等高线地形图学案湘教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学习等高线地形的基本概念:等高线、海拔、相对高度等;②了解不同地形类型在等高线地图上的表示方法;(初步复习基本地形类型)③了解山地地形部位在地形图上的表示方法。
④初步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回顾,积极思维,及时消化知识。
通过对比寻找概念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时间紧迫感。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课前积极自主复习,找出疑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
学科组长要对本组成员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课上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严守复习课堂纪律。
——讨论时组长要组织好讨论,并及时按照要求指派成员进行展示、点评。
——课后系统地整理学案,查漏补缺。
【自学导航】1.概念:①海拔——某处相对_______的垂直距离(海平面以上为___数,海平面以下为____数);②相对高度——某两处的_______之差的绝对值(不小于0);③等高线——在地图上把_______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
④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_______差异;⑤分层设色地形图——基于______________图绘制而成,一般用_____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地方,用_______色表示海拔较高的高原和山地,用深浅不一的_____色表示海拔较低的平原,用深浅不一的____色表示不同深度的水域。
2.山地各部位(箭头所指的地方)的地形图表现形式:3.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解:①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_______,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_______。
②山地中,_______地形是河流形成的地方。
【合作探究】(以下每题的难度逐渐增加,良好的记忆对思考的严密性很重要。
)1.根据地形图完成各题:(1)C处与D处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
(2)图中最高峰的海拔大约是_______。
(3)大雨天气,图中四点最不适合野外露营的地方是_______。
《等高线专题复习》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第二阶段: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等高线专题复习》学情分析初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逻辑能力增强,善于钻研,具备了一定的想象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增强,同时又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自觉性强,但多数情况下对知识的掌握还还不系统和答题不够成熟,尤其对于一些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还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教师点则通,不点则不通。
通过初一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等高线的初步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基础知识我们应当以回忆巩固为主,为适应中考适当增加难度。
增加了“陡崖相对高度计算”这一部分内容,讲练结合,做到熟练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等高线专题复习》效果分析1、落实到位,参与率和达标率高。
2、教学的精细程度可以再优化,一些细节没有关注到。
比如学生的答题语言运用不规范。
3、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合理拓展延伸,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如将“伏击”题目改为开放性的话题。
《等高线专题复习》教材分析《等高线》本课内容出现在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地图》的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掌握了地图三要素后,学习的第一种专业地图。
地形图是学生学习地形这一基本自然地理要素的最重要的工具,对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至关重要,甚至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与工作都能发挥极大地作用。
同时,地形图的出现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从二维平面拉到了三维空间中,并且还要在二维与三维空间中不断转换,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本节内容学起来“难”的根本原因。
教材内容分三部分: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先后出现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等高线,五种基本地形类型,陡缓坡与山体五部位等新概念,以及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三种地形图。
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内容多,要求高,难度大,在新课程学习中安排两课时完成更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课题等高线与地形图专题复习教案匡华●○复习目标(1)知道等高线的意义,利用等高线判断某地海拔高度或海拔高度范围。
(2)掌握并能够熟练地阅读地形图,通过地形图能够认识山地的五个部位。
(3)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4)能够熟练运用本节知识点做对检测题●○复习重点和难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在等高统图上判断地势高低,只要读出各地面地点的海拔就可以判断地势的高低;在等高线图上判断坡度的陡缓,要依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来判断,也就是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复习指导步骤一:本专题主要考点解读【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第三节学习了世界地形,大家都知道,在地球表面,有起伏的高山,有低矮的平原,地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常用的方法是用什么来表示的?(等高线)这一节课我们以专题的形式将这一内容进行复习。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根据本章知识体系,自主复习(要求:学生独立整理知识点。
)揭示复习目标步骤二:主干知识整合师:中国有个成语叫“开门见山”,它的原意指地球上山地这种地形很多。
我国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同学们虽然不能“出门见山”,但是“见山”“爬山”却非常普遍。
你们是否真正认识山呢?【多媒体展示】展示山的不同部位的图片这节课我们既要会在自然界中真正认识山,甚至还要能够在平面图上识别出山的各种形态。
大家知道,山有高有低,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珠峰新高度在2005年10月公布为8848.43米。
山的高度在地理上是怎么表示的呢?在地理上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的方法有几种?生:回顾旧知识并回答。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1.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辨析海拔和相对高度【提问】珠峰的高度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师:计算地面高度必须用垂直距离,相对高度随比较对象而变化,因此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度,也叫绝对高度。
方向
解题原则;找北方、画坐轴、判方向河流描述为:从( )到( )
公路描述为 东西方向,南北方向或者( )--( )例题:(1)图中公路走向的变化是 (2)图中河流流向的总趋势是从 流向 。
(3)村庄B 在村庄A 的 方;
等高线
1、山顶:等高线闭合,中心数值高,四周数值低,数值从中心逐渐降低。
2、山脊: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低处。
3、山谷:等高线弯曲时,凸出部分指向高处。
4、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
5.陡崖:等高线发生重合的地方(或几条等高线在某处重叠)。
6.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中心数值低,四周数值高,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逐渐降低。
等高线应用
1等高线稠密,坡度大,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爬山,修田,要在坡度缓的地方。
2修建大坝,选择在盆地的出口处。
3公路选择在鞍部,因其平坦,修路不穿山,原因是减少工程量,节约成本。
4河流发育在山谷处,且由海拔高的地方刘翔海拔低的地方。
巩固习题
1吐鲁番盆地在海平面以下155米,它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相对高度是( )A 、8693米 B 、9003米 C 、8690米 D 、9000米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时则为山谷
B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时则为山谷
C 、等高线呈闭合的地区,表示的是山地
D 、同一条等高线标高各段不等3、某人的左右两侧是山顶,前后两侧是山谷,则该人所处的部位是( )A 山顶 B
山谷 C 山脊 D 鞍部
下列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
A、山谷山脊山地盆地
B、山脊山谷山地盆地
C、山谷山脊盆地山地
D、3山脊山谷盆地山地5写出ABCE四处地形名称:
A______B_____C______E______
②如果分别从D和周庄两个地方到达A,你认为哪条路
线容易?为什么?
③图中李庄在周庄的______方向。
6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上比例尺改为数字式1:,即图上1厘
米代表实地距离米。
(2)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
(3)用直尺量算一下,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
厘米,而实地距离是米。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高度。
(5)图中山坡E和F的坡度相比,坡度较陡的
是。
(6)图中各字母处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
A( ) B( ) C( )D( )
7(2008 年青岛)读山东半岛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
答:
(l)图中甲地所在地区的地形是__________。
(2)某同学发现图中有一条支流画错了,你认为是A河还是B河?______
(3)图中乙处和丙处的相对高度是______米。
(4)该地计划修建一座水库,请你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选择大坝最佳坝址,并在图中用“‖”标注出来。
(5)当地农民可以种植的果树有____________。
(至少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