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属感冒范畴)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该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
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
该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
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疾病简介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TI))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其中包括鼻、咽、喉的感染,临床一般统称为上感。
但上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感染,临床的表现并不尽相同。
例如鼻咽部的感染,分泌物刺激的咳嗽,常常以夜间为主;副鼻窦炎,除了持续性咳嗽外,常常伴有鼻窦的压痛;而咽炎除了咳嗽外,咽部痒和干燥的症状比较明显;小儿的喉炎则表现为特殊的嘶哑,类似于破竹样咳嗽。
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
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2、诱发因素: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力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3、发病机制:当机体或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降低时,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或外界侵入的病毒和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发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旁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患本病。
[2]4、疾病影响:⑴先天性疾病:常见的如兔唇、腭裂、先心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⑵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猩红热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等。
此外肺结核变为常见诱因。
⑶营养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以及小儿腹泻等。
中医上呼吸道感染健康知识讲稿1O+上呼吸道感染是指从鼻腔到环状软骨下端部位的鼻、咽、喉的粘膜炎症。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本病属中医感冒、咳嗽、乳蛾、喉痹等范畴。
临床主要表现常有鼻塞、流涕、头痛、咽痛、咳嗽或有发热等症状,或扁桃体红肿、化脓。
婴幼儿常可出现呕吐。
腹泻,一时性高热,抽搐等兼证。
中医认为小儿稚阳稚阴之体,脏腑娇嫩,肌肤薄弱、防御外邪能力差,加之不知自理,寒热失调,六淫之邪乘机入侵,从皮毛或鼻孔最先罹患,故表现为上呼吸道的症状。
中医辩证治疗1.外感风寒型。
主证: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不发热或发热轻,舌淡红、苔薄白、脉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苏翘解表汤。
苏叶6克,荆芥6克(后下),防风6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桔梗8克,前胡8克,北杏8克,甘草3克。
方解:苏叶、荆芥、防风辛温解表,桔梗、前胡、北杏宣肺助前药以散寒,小儿外感风寒有旋即化热之变,故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2.外感风热型。
主证:发热有汗,鼻塞流浊涕,头痛,咽喉红肿痛,咳痰色黄,口渴面赤,唇红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深红。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止咳利咽。
方药:(I)咽痛,发热明显者,用银翘散加减:连翘10克,银花10克,桔梗8克,薄荷5克,竹叶6克,荆芥6克(后下),淡豆鼓6克,牛劳子5克,甘草5克,板蓝根10克,黄苓7克。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竹叶以加强清热之功。
薄荷、豆鼓、荆芥辛凉轻散解表。
桔梗、甘草、牛劳子宣肺解表、去风痰、利咽喉。
芦根清热生津。
加入板蓝根、黄苓更加强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
咳嗽较多者,用桑菊饮加减:桑叶10克,菊花10克,连翘10克,北杏8克,苇茎12克,桔梗8克,薄荷5克(后下),甘草3克,板蓝根IO克,黄苓7克。
方解: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北杏清咽利隔,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加入板蓝根、黄苹增强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诊疗发表时间:2009-08-12T16:50:04.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万红 (哈尔滨市老年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 [导读] 本病简称上感,是指由鼻、副鼻窦、咽和喉所构成的上呼吸道的感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168-02 本病简称上感,是指由鼻、副鼻窦、咽和喉所构成的上呼吸道的感染性疾病。
一般病势不重,但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风湿病等合并症,也可能引起原有疾病的急性发作,如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急性发作等。
根据病因不同分为病毒性与细菌性。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又分为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四型。
中医属“伤风”、“感冒”范畴。
该病发生是由于六淫及时行疫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但以风邪为主,又随四时之气杂合为病,有风寒、风热、暑湿、秋燥、时行感冒等。
其中以风寒、风热两者多见。
致病因素取决于人的卫气强弱,如果将息失宜,过度疲劳,腠理疏懈,卫气不固,或素体阳虚者,易为外邪所客,内外因相互影响而发病。
风邪入侵的途径为肺系卫表,其病变部位也常局限于肺卫。
而时行感冒,因其感受时邪较重,故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1 临床主症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咽痛声嘶、呼吸不畅、咳嗽、便秘或腹泻等。
2 诊断要点2.1查体见鼻腔粘膜、咽部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等。
2.2血象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增多,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2.3 X线检查胸部X线透视正常或肺纹理增强。
2.4病毒和病毒抗体的检测,视需要用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离与鉴定,以判断病毒类型。
2.5细菌培养判断细菌类型,对选择有效抗生素有意义。
3 治疗3.1中医3.1.1内服药物(1)风寒感冒:鼻寒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痰多稀薄,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鼻渊辨证要点鼻渊,即流鼻涕,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鼻渊属于“鼻病”范畴,常见于风寒、风热等外感因素引起的感冒。
中医认为,鼻渊与肺经、大肠经、脾胃等脏腑有关,辨证施治对于快速缓解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至重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鼻渊辨证要点成为了中医治疗鼻渊的关键。
一、辨证要点一:寒热辨证鼻渊可分为风寒和风热两种类型。
风寒型鼻渊多见于寒冷季节,表现为流清涕、鼻塞、打喷嚏、恶寒发热等。
此时,中医常用辛散发表、宣肺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葱白、白芷、石膏等。
风热型鼻渊多见于炎热季节,表现为流黄涕、鼻塞、咽痛、红肿痛等。
此时,中医常用苦寒清热、疏风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连翘、薄荷、板蓝根等。
在临床上,根据病情和辨证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辨证施治,可有效缓解鼻渊症状,防止病情恶化。
二、辨证要点二:鼻涕性状辨证鼻渊的鼻涕性状也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根据鼻涕的颜色、黏稠度、气味等进行辨证施治,有助于指导治疗。
1.清涕辨证:清涕一般为风寒外袭所致,此时多为风寒型鼻渊。
宜选用辛散发表、宣肺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2.黄涕辨证:黄涕一般为风热外袭所致,此时多为风热型鼻渊。
宜选用苦寒清热、疏风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
3.白涕辨证:白涕一般为脾虚湿停所致,此时多为脾胃虚寒型鼻渊。
宜选用补脾温阳、利水化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4.粘涕辨证:粘涕一般为痰湿内蕴所致,此时多为痰湿鼻渊。
宜选用燥湿化痰、通窍开竅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辨证施治过程中,针对鼻涕性状进行区分,可以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三、辨证要点三:鼻塞程度辨证鼻塞是鼻渊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鼻塞程度的轻重进行辨证施治,有助于针对性地缓解症状。
1.轻度鼻塞辨证:轻度鼻塞一般为风寒、风热外袭所致,此时可选用辛温解表、疏散鼻窍的方法进行治疗。
2.中度鼻塞辨证:中度鼻塞一般为气虚、痰湿所致,此时可选用益气宽中、化痰通窍的方法进行治疗。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宣湿清热法治愈湿温病案:陶某,男,27岁。
初诊:1982年10月27日。
主诉及病史:持续高热9天,伴头痛、身痛、呕吐,于1982年10月24日入院。
检查后诊断:①上呼吸道感染;②伤寒?入院前曾用抗生素,解热镇痛剂,板蓝根冲剂等治疗无效。
入院后用银翘散加减,服2日后体温未降。
诊查:应邀会诊时见:高热(T40℃)11天,伴头痛头胀、全身肌肉肢节酸楚疼痛。
病起恶寒无汗,继而汗出,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薄,溲短赤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属湿热蕴蒸气分,弥恋三焦。
治法:治以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方用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
处方:白蔻仁4g(杵细后下)杏仁12g 生米仁30g 连翘15g 炒黄芩12g 薄荷5g(后下)川连3g 制川朴9g 大豆卷12g 炒大力子12g 郁金12g 姜夏9g 淡竹叶12g 鲜芦根40g每日2剂,分4次服。
二诊:服药2日后,汗出较多,热势略挫(T39.3℃),头痛头胀好转,胸闷恶心减轻,溲仍短赤。
上方去白蔻仁、杏仁、姜夏、大力子、郁金,加青蒿12g、藿苏梗各9g、滑石12g,每日2剂,分4次服。
三诊:服上方药2日后,身热如故(T39.3℃),但咽痛、头痛、全身疼痛显减,小溲黄,舌质红、苔转薄。
湿趋化,热尚盛。
上方去薄荷加万氏牛黄清心丸2粒化服。
每日2剂,分4次服。
续服药1日后,身热稍降(T38.7℃),稍恶心,泛吐清水。
上方加白蔻仁5g、姜夏9g、白茯苓15g再进,每日2剂,分4次服。
3日后热退,体温恢复正常,诸症消失,痊愈出院。
按语本病属湿温之湿热并重,表邪未尽。
故于清热化湿中佐轻宣透表,以使邪从表里双解。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229-230,杨继荪医案。
杨继荪,1915年生。
浙江省余杭县人。
主任中医师。
高中毕业后,曾先后跟随祖父杨耳山先生及徐康寿先生学医5年。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
1.临床表现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1.1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
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d后变稠。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
二、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根据病毒对上、下呼吸道感染的解剖部位不同引起的炎症反应,临床可表现为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
1.2急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
当有咽下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
咳嗽少见。
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
体检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
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
1.3急性病毒性喉炎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甲型、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
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炎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喘息声。
1.4急性病毒性支气管炎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
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child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by vir us)。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小儿感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临床主要特征: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占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
病原体包括: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属于中医学“感冒”范畴。
3 诊断[1-4]3.1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
本病伴有兼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有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恶心、大便不调、烦躁不宁、惊惕抽风等表现。
3.2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特殊类型3.2.1 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
起病急骤,临床以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为特征。
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
3.2.2 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
临床以发热、咽红疼痛、眼部刺痛、眼红为特征。
3.3 实验室检查3.3.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合并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增高。
3.3.2 病原学检测取鼻咽部分泌物,运用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生物素抗生素ELISA法、单克隆抗体荧光法等方法检测病毒[5]。
3.4 需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鉴别的病种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需与急性上呼吸道细菌感染鉴别,可通过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查初筛,必要时以病原学检测确定。
与其他急性传染病早期的鉴别诊断: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症状,如麻疹、百日咳、水痘、手足口病、幼儿急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病情演变特点等加以鉴别。
呼吸道感染的中医用药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2-10-12T13:45:24.4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1稿作者:荆利君[导读]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荆利君( 金坛市中医医院江苏金坛 2 1 3 2 0 0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中医用药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以2009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期间本院收治的86 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中医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观察组,平均起效时间早于观察组,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中医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与西医治疗相近,起效时间差别不大,但是观察组毒副作用明显较少,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西医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中医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1-0329-01上呼吸道感染指的是鼻腔至喉部之间的呼吸道发生的急性炎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大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并常常继发细菌感染,以发热、流涕、咽喉肿痛、咳嗽、咳痰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可自愈,重者可导致心肌炎、关节炎、肾炎等严重并发症病,可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1]。
临床上以抗炎、抗病毒、平喘等治疗为主,但胃肠刺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有效性,并且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大量耐药性的产生。
上呼吸道感染在中医理论中属“感冒”、“咳嗽”等范畴,病机为正气及卫外功能薄弱、外感六淫之邪等,其主要治疗方法为解热散表、疏风散邪、宣肺化痰等[2]。
笔者将中医药应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阐述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期间本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86例,其中男46 例,女40 例;年龄在19 ~ 7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6±9.68 岁;病程在1 ~ 12 天之间,平均病程为5.18±1.26 天;所有患者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排除:对所用药物过敏者、严重心脑血管病变者、哺乳期妇女及孕产妇、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将86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抗感灵汤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0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观察抗感灵汤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
方法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均口服自拟抗感灵汤,3 d后统计疗效。
结果痊愈39例(占65.0 %),好转16例(占26.7 %),无效5例(占8.3 %),总有效率91.7 %。
结论根据辨证分型采用抗感灵汤加减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
【关键词】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感灵汤;临床应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鼻腔、咽或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
上感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节较多。
在幼儿期发病最多,学龄儿童逐渐减少[1]。
我门诊部自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自拟抗感灵汤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0例,收到满意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儿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月至10岁;病程最长4 d,最短0.5 d。
夏秋季上感17例,冬春季上感43例;经其他方法治疗无效再转中医治疗者48例;体温最高40 ℃,最低38 ℃;指纹淡红或红赤。
1.2诊断标准[1]根据临床表现,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
(1)局部症状: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
(2)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腰背酸痛。
(3)血象:白细胞及中性或淋巴细胞增高。
2治疗方法药物组成:金银花10 g、柴胡10 g、连翘10 g、玄参10 g、板蓝根10 g、桑叶10 g、菊花10 g、桔梗6 g、甘草3 g。
每日1剂,水煎2次,两煎混合,分4次温服。
若咳嗽明显加百部、马兜铃;恶寒加葛根、荆芥;热甚加石膏、黄芩;欲惊者加僵蚕、蝉蜕;纳呆者加焦三仙、鸡内金。
3结果3.1疗效标准(自拟)痊愈:治疗1 d内体温正常,其他症候亦已向愈。
好转:治疗2 d 内体温正常,局部症状消失,全身症状可有。
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
第1期
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感冒)
1.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以及鼻、咽、喉炎等局部症状,应与流感相区别。
2.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
中医认为感冒之疾,四季可患,在治疗上应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标本兼顾,每每收到针对性强,立竿见影的效果。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多喝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及新鲜蔬莱、瓜果。
同时常用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
2、起居方面: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新鲜,勤晒被褥;室内温度不要过低过高,最好保持在16 ℃左右;不要让空调冷风口吹身体.不要开着空调睡觉。
3、运动方面:加强运动及锻炼,经常用冷水洗脸,增强体质。
4、注意和患者保持距离,减少感染机会。
5、上感高发季节适当服用预防药物。
据研究口服用预防药物后可使感冒发病率降低50%左右。
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芥穗。
不过随着季节变化药物亦有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
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
时邪毒盛,流行广泛用板蓝根,大青叶,款冬花,金银花。
另外,上呼吸道感染与其它许多传染病的前期症状极其相似,故应早期鉴别。
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耐寒锻炼。
自我预防:可擦耳轮(擦热为止),每日2次,点按迎香、合谷,每穴3—5分钟,以局部酸胀、皮肤微红为度,每日2次。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常规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邪气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不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以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
一、护理评估(1)观察患者体温、寒热、汗出情况。
(2)观察患者有无鼻塞情况,了解涕液颜色、性质等Q(3)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了解痰液的性质。
(4)观察患者有无头痛、胸闷、恶呕、腹泻等情况。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风寒束表证。
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脉浮或脉紧Q②风热犯表证。
证候: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咳嗽痰黄θ舌苔薄黄,脉浮数。
③暑湿袭表证。
证候: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脉滑数。
④卫气同病证。
证候: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打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房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
(3)高热期应卧床休息,热退后适当下床活动Q若汗出热退,宜用温毛巾或干毛巾擦身,更换衣服,避免受凉Q(4)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①密切观察体温、寒热、汗出、咳嗽、咳痰、痰色、舌脉及服药后反应。
②服解热药后体温骤降、面色苍白、出冷汗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③药后无汗、体温继续升高、咳嗽、胸痛、咯血,或热盛动风抽搐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①风寒束表证,汤药宜热服,服药后要加盖衣被,以微微出汗为宜。
②风热犯表证,汤药宜温服。
(6)饮食护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原则,多饮水,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忌辛辣、煎炸、油腻厚味食物。
①风寒束表证,宜热食,忌生冷,服药后可鼓励患者进食热粥,并稍加衣被,以助汗出。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1.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
2.病机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入,或从皮毛内侵。
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暑湿三证。
3.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1)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特征。
2)病程较短,一般3~7d可愈,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发病季节,四时皆可,以冬、春季多见。
4)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酸痛,全身症状明显,且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
病证鉴别感冒和时行感冒①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明显,少有传变,仅在气候异常情况下发病者可有升高趋势,临床无明显流行特点;②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明显,可发生传变,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感冒和风温早期风温病势急骤,寒战高热,汗出脉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剧烈,甚至出现神昏、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证候。
辨证论治常人感冒1.风寒感冒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感冒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指病原微生物侵染喉部,导致鼻腔黏膜发生急性炎症。
婴幼儿可由于高热引起吐逆,泻肚,抽搐等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等。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较为多见。
呈现散发性,弱感染和散发性感染等特点,预后较好。
一、上呼吸道感染的鉴定上呼吸道感染检查以血常规,X光及血清学为主。
常规血液检查发现,早期少量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
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总数均升高。
在临床中,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可以通过病史,鼻咽部炎症发生,体征及症状,外周血及胸部X线检查等确诊。
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病毒分离用细菌培养及血凝抑制或病毒血清学试验均可证实病因诊断。
(1)白细胞的数目及分类。
病毒感染时,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较低,淋巴细胞所占的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红细胞计数升高,且随着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发生位移,至细胞核。
(2)胸部X线片排除肺部疾病的可能。
(3)病原学诊断以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测为基础。
二、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一)常见病毒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诱因有以下几种: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流感病毒以及柯萨基病毒等。
(二)肺炎支原体亦称肺炎原浆菌、胸膜肺炎样微生物等,它不仅能导致肺炎的发生,而且还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肺炎多发生于5-14岁儿童。
(三)常见细菌一般仅仅为原发性上呼吸道感染的10%左右。
入侵上呼吸道继发性细菌感染以嗜血流感杆菌、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为主。
三、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此病以外感风邪为多,病位囿于肺卫少有传变,多为实证。
临床上常见风寒和风热二型咽部肿痛或不肿痛,为分辨寒热之主要标准。
体质素虚复感受外邪,多属本虚标实证。
治疗的原则:主要是解表散邪。
风寒型适合辛温解表,风热型适合辛凉解表,虚实夹杂的患者适合扶正祛邪同时考虑。
(二)分型治疗1、风寒型症见:开始时感到鼻赛且声音加重,或者出现鼻子发痒并且打喷嚏,流清鼻涕,稀薄或喉痒咳痰,不口渴:或有寒、热、不出汗时感到头痛,四肢感到又酸又痛,舌苔发白且腻,脉紧或缓。
九味羌活软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风寒挟湿证)的临床观察九味羌活软胶囊是一种中药制剂,根据传统中医理论,通过研究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风寒挟湿证)。
本文旨在通过对九味羌活软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评估其疗效,并进一步了解药物是否安全可靠。
九味羌活软胶囊作为一种天然药物,主要由天然草药组成,包括羌活、薄荷、蒲公英、柴胡、绿茶、紫苏、金银花、草果和山楂。
这些成分据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疏风散寒等功效,能够改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症状和舒缓疾病发作。
本研究选取了100例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风寒挟湿证)的患者进行观察。
这些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8至60岁之间,男女比例大致相等。
所有患者在入选之前都经历了详细的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
他们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咳嗽、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畏寒发热等。
符合感冒风寒挟湿证的患者,在常规治疗期间口服九味羌活软胶囊,每次三粒,每日三次,治疗期为十天。
观察的主要指标包括患者的体温、症状改善情况、疾病的持续时间和复发率。
结果显示,九味羌活软胶囊的治疗组在病程持续时间和复发率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好转。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九味羌活软胶囊治疗组的体温下降速度更快,症状改善更为明显,并且复发率较低。
此外,对九味羌活软胶囊的安全性也进行了评估。
研究发现,在治疗期间,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九味羌活软胶囊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九味羌活软胶囊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九味羌活软胶囊对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风寒挟湿证)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它通过降低患者体温、缓解症状和减少疾病的持续时间,对患者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该药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适合广大患者使用。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缺乏对药物机制的深入分析等。
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一结果,并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但总体而言,九味羌活软胶囊作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九味羌活软胶囊作为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制剂,在症状改善、疾病持续时间和复发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属感冒范畴)
1.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以及鼻、咽、喉炎等局部症状,应与流感相区别。
2.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
中医认为感冒之疾,四季可患,在治疗上应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标本兼顾,每每收到针对性强,立竿见影的效果。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多喝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及新鲜蔬莱、瓜果。
同时常用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
2、起居方面: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新鲜,勤晒被褥;室内温度不要过低过高,最好保持在16。
左右;不要让空调冷风口吹身体.不要开着空调睡觉。
3、运动方面:加强运动及锻炼,经常用冷水洗脸,增强体质。
4、注意和患者保持距离,减少感染机会。
5、上感高发季节适当服用预防药物。
据研究口服用预防药物后可使感冒发病率降低50%左右。
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芥穗。
不过随着季节变化药物亦有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
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
时邪毒盛,流行广泛用板蓝根,大青叶,款冬花,金银花。
另外,上呼吸道感染与其它许多传染病的前期症状极其相似,故应早期鉴别。
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耐寒锻炼。
自我预防:可擦耳轮(擦热为止),每日2次,点按迎香、合谷,每穴3—5分钟,以局部酸胀、皮肤微红为度,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