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572.61 KB
- 文档页数:8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渤海湾盆地中、古生界或前古生界潜山油气藏非常发育,到目前为止共探明67个油气田(藏).其油气富集规律①是冀中坳陷富集程度最高,济阳坳陷、辽河坳陷次之,黄骅坳陷、渤中坳陷最低;②是中位序潜山油气田(藏)富集程度最高,低位序次之,高位序、顶位序最低;③是潜山油气田(藏)以断块山圈闭为主,以褶皱山圈闭为辅;最后是潜山油气田(藏)以大、中型为主,以小型为辅.盆地内潜山油气富集原因是"新生古储"的结果,即是古近系多套烃源岩覆盖多位序潜山地层,并经断层、地层不整合通道将极为丰富的烃类运移至不同位序潜山圈闭成藏.指出了多个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的潜山油气勘探提供了建议.
作者:李玉城 LI Yu-chneg 作者单位: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 刊名:海洋地质动态PKU英文刊名:MARINE GEOLOGY LETTERS 年,卷(期):2008 24(3) 分类号:P744.4 关键词:油气田分布规律烃源岩断层渤海湾盆地。
浅论渤海中部海域潜山气藏的勘探摘要: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历经几十年的油气勘探,以“油”的勘探成果最为辉煌,天然气勘探也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
渤海海域具有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以中部海域即渤中坳陷及其邻区最为优越。
这一地区发育有多个断山构造带。
渤中凹陷是盆地最大的生烃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大。
根据国内外能源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天然气资源需求量与日俱增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因此,加大力度研究和勘探基岩潜山的天然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基岩潜山天然气渤中凹陷渤海海域1 潜山油气藏类型与主要特点1.1 潜山油气藏类型在渤海探区内已发现的100多个潜山构造,几乎都是受断裂控制的潜山圈闭。
潜山气藏(田)在圈闭形态上以断裂背斜构造为主,这和全盆地的各类大、中型气田的圈闭类型是一致的。
目前,海域内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气藏,依照其所处构造位置和油气藏形态可大体分为两大类四个亚类。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气藏”系指在同一个圈闭内,完全被凝析油、气所占据,而对于上部有凝析油气,下部为正常油环的,则归入油气藏类型。
(1)潜山山头油气藏。
此大类又可分为山头块状和山头层状油气藏两个亚类,其中渤中28-1(BZ28-1)山头块状油气藏和秦皇岛30-1(QHD30-1)山头层状油气藏比较典型。
(2)潜山内幕油气藏。
所谓潜山内幕油气藏,本文系指那些发育在潜山腹内,以自身的致密地层(隔层)为盖层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又分为潜山内幕块状油气藏和潜山内幕层状油气藏。
这和潜山山头与上覆下第三系泥岩共同形成的储盖组合不同。
至今,在渤海海域的埕北低凸起区东端发现了埕北30潜山块状气藏。
此潜山圈闭中,中生界气藏为山头边水层状气藏,古生界和太古界气藏为内幕底水块状气藏;而紧邻石臼坨凸起的427潜山构造带,于1977年发现的427W古生界潜山油气藏,属于潜山内幕层状油气藏。
1.2 潜山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截止目前,在渤海探区内,无论是潜山油气藏,还是潜山气藏,与新生代油气藏和气藏对比,总体上反映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油质轻。
潜山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调研第一章综述第一节潜山的概念潜山(Buried hills)一词,较早见于赛德尼.鲍尔斯(Sidney . Powers)的论文《潜山与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中(美国经济地质学,一九二二年第十七卷),后来,其它地质学家也使用了这一术语,如A . I .莱复生(Levorsen)在其《石油地质学》一书中就提到潜山,系指在盆地接受沉积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来被新地层所覆盖埋藏而形成的潜伏山。
我国1982年出版的《潜山油气藏》(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1982)一书中提出,凡是现今被不整合埋藏在年轻盖层下,属于基底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它包括了后期由于基岩块体翘倾,所形成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还有一部分学者把潜山油气藏称之为基岩油气藏,如兰德斯(Landes,1960)认为基岩油气藏和一般油气藏的主要区别在于烃源层位于储层之上。
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定义为:基岩油气藏位于一个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下的比较老的基岩中,烃源层多数位于不整合面之上,但有少数烃源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储层之上,这种油气藏统称基岩油气藏。
第二节潜山的分类潜山分类有多种多样,主要有按成因、形态、岩性等来进行分类。
一、按成因分为地貌山、构造山和构造—地貌山1、地貌山:主要是受侵蚀作用形成的潜山,就是在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基底就存在地形上突起,并遭受风化、剥蚀、淋滤,后期被年轻的盖层埋藏形成的潜山。
这类潜山的储集体的孔、洞、缝一般都很发育。
2、构造山:主要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潜山,就是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不存在或仅有微弱的地貌显示,主要是在盖层沉积期或沉积以后,由于构造变动产生的褶皱、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山或后成潜山。
其特征是潜山侵蚀面与上覆层产状平行,断棱或褶皱的核部是潜山的最高部位。
构造山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断块山和褶皱山,断块山在冀中坳陷较发育,褶皱山尚未发现。
潜山油气藏名词解释
潜山油气藏是指石油天然气发育于与陆地上的一种构造潜伏的地层形成的油气藏。
它们多为隐蔽埋藏在软岩,岩层变化较剧烈,无明显表现构造,地下藏有气体,油性或油气性物质的一种含油、含气的凝结体,有近岸浅层潜山油气藏,深部潜山油气藏和盆地构造油气藏等类型。
潜山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钻探和生产中较容易遇到复杂地质和
技术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开发速度。
在藏液性质上,潜山油气藏既可能有高温高压,也可能有低温高压,这决定了开采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
此外,潜山油气藏的构造演化比较复杂,常伴有构造运动,对钻井的要求会非常高,有利的构造条件下会增含大量稠油。
由于潜山油气藏所在岩层变化剧烈,一般会隐蔽埋藏在软岩,因而具有较高的
探测难度,同时由于构造环境的复杂性,开采技术需要具体分析层面的深入研究。
对此,国际上已形成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包括:钻井、测井、地震勘探以及核磁共振技术在测井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潜山油气藏的情况,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物性测试,获取相关
的物性指标,如液相粘度、油气压力、吸马氏体表面张力、油气相关性数据及稠度等,这些物性指标对对潜山油气藏开发具有决定性作用。
总之,潜山油气藏是我国油气资源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
特殊的油气藏类型,针对潜山油气藏的开发所需的高精度勘探技术、开发技术和生产技术在国内外均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解决潜山油气藏勘探开发中技术和经济问题,也有重要意义。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探索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一种应用于油田开发的新型技术,通过注入气体来增加油田产能和提高采油率。
这种技术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由于我国油田资源的特殊性,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在我国仍属于初级阶段。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应用案例和研究方向三个方面对潜山注气开发技术进行探讨。
一、技术原理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指在油田地层中注入气体,以改变地层压力分布和油水相对渗透率,从而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一种技术。
其核心原理在于通过注入气体来降低地层压力,增加地层有效应力,提高油藏渗透率,减小油水相对渗透率差异,使油藏中的原油得到有效开采。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关键在于气体的选择和注气方式。
气体种类多样,通常选择的气体有天然气、二氧化碳和氮气。
具体的注气方式有连续注气、间歇注气、循环注气等。
二、应用案例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应用案例,尤其是在欧美国家。
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和北达科他州的几个油田采用了潜山注气技术,明显提高了油田采收率,并带动了当地油田产值的快速增长。
加拿大和挪威的一些油田也通过潜山注气技术实现了优质高效的开发。
值得一提的是,挪威的Stine岛油田采用了潜山注气技术后,原油产量提高了20%,采收率提高了10%。
这些案例证明了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在提高油田产值和采收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三、研究方向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在国际上已经相对成熟,但在我国的应用还相对较少,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潜山注气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 地质特征分析我国油田地质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每个不同的油田和油藏,地层结构、岩性特征、渗透率和油水相对渗透率都有所不同。
需要对我国油田地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潜山注气的适用性和效果。
2. 气体选择与注气方式我国目前对于注入气体的选择和注气方式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需要通过实验和试验,探索在不同地层条件下最适合的气体选择和注气方式,以及最佳的注气量和注气周期。
潜山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调研第一章综述第一节潜山的概念潜山(Buried hills)一词,较早见于赛德尼.鲍尔斯(Sidney . Powers)的论文《潜山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中(美国经济地质学,一九二二年第十七卷),后来,其它地质学家也使用了这一术语,如A . I .莱复生(Levorsen)在其《石油地质学》一书中就提到潜山,系指在盆地接受沉积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来被新地层所覆盖埋藏而形成的潜伏山。
我国1982年出版的《潜山油气藏》(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1982)一书中提出,凡是现今被不整合埋藏在年轻盖层下,属于基底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它包括了后期由于基岩块体翘倾,所形成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还有一部分学者把潜山油气藏称之为基岩油气藏,如兰德斯(Landes,1960)认为基岩油气藏和一般油气藏的主要区别在于烃源层位于储层之上。
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定义为:基岩油气藏位于一个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下的比较老的基岩中,烃源层多数位于不整合面之上,但有少数烃源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储层之上,这种油气藏统称基岩油气藏。
第二节潜山的分类潜山分类有多种多样,主要有按成因、形态、岩性等来进行分类。
一、按成因分为地貌山、构造山和构造—地貌山1、地貌山:主要是受侵蚀作用形成的潜山,就是在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基底就存在地形上突起,并遭受风化、剥蚀、淋滤,后期被年轻的盖层埋藏形成的潜山。
这类潜山的储集体的孔、洞、缝一般都很发育。
2、构造山:主要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潜山,就是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不存在或仅有微弱的地貌显示,主要是在盖层沉积期或沉积以后,由于构造变动产生的褶皱、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山或后成潜山。
其特征是潜山侵蚀面与上覆层产状平行,断棱或褶皱的核部是潜山的最高部位。
构造山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断块山和褶皱山,断块山在冀中坳陷较发育,褶皱山尚未发现。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探索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指的是在石油开采过程中,通过将气体注入潜山中,增加井底压力,提高油层渗透率,加快油藏开发和增产的一种技术。
下面将就潜山注气开发技术进行研究与探索。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可以通过增加底孔压力,提高原油粘度,降低油藏渗透率,增加原油采收率。
这一技术可以通过双井、多井等不同井网布置方式来实现。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油层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注气方式,比如连续注气、间断注气等。
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可以进一步优化注气方案,提高采收率。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整注气压力和注气量,改变油藏渗透性,进一步改善油层开采条件。
在注气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气体的注入量和注入速度,以及注气压力的变化。
通过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可以研究不同注气参数对油藏渗透性的影响,并找到最佳的注气参数组合,以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还可以通过增加井间距、改变井网形式,提高油井的开采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注入不同气体组分或混合气体来控制油藏渗透性,改变油井开采方式。
还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井网系统,调整井网布置,提高油井间的产量均衡性。
通过分析油井开采数据和模拟实验,可以研究不同井网布置方式对油井开采效果的影响,以优化井网布置方案。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探索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在注气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的注气气体,并合理控制注气量,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还需要研究注气过程中油井液体的回收和利用,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的研究与探索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注气方式选择、注气压力控制、井网优化等。
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可以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这对于国内油田开发和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潜山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技术
田园圆;季春辉;许艳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
【年(卷),期】2009(016)002
【摘要】在调研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潜山油气藏的勘探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综述.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总结了潜山的各种分类与特点.阐述了潜山油气藏的形成条件:一是有利的构造发育背景,二是生储运聚各项参数的有机配置.介绍了潜山油气藏的分类和储层特征,并结合实例分析了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模式,重点探讨了潜山内幕油气藏.最后,对古潜山油气藏勘探的典型技术与流程进行归纳,并对目前潜山油气藏勘探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
【总页数】7页(P14-20)
【作者】田园圆;季春辉;许艳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
【相关文献】
1.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技术 [J], 夏东领;林社卿;全书进;庞雯;张凡;章新文;武子钰
2.杨税务潜山高温油气藏勘探突破的关键井筒技术 [J], 张以明;李拥军;崔树清;唐
鸿斌;李振选;王东明
3.准噶尔盆地腹部车-莫古隆起区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技术 [J], 武恒志;孟闲龙;杨江峰
4.温吉桑-温南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技术 [J], 成进湖;罗权生;陈旋;
5.Kyzykia南部地区变质岩潜山油气藏的勘探技术——多种地震属性的提取及研究[J], 王立;田作基;胡欣;葛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气开采化 工 设 计 通 讯Oil and Gas Production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58·第46卷第3期2020年3月1 研究区概况西部凹陷西斜坡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现阶段;由曙古1井在潜山获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开启了辽河油田对古潜山的勘探序幕。
并且在曙古1块、和曙古98块累计上报了3 132万吨探明储量。
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向潜山深层扩展。
20世纪80年代末潜山勘探逐渐停滞。
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深层进行重新处理,深层部位的时深转换精度提高。
部署了曙103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打破了对曙光低潜山带多年的徘徊状态。
其随后部署的井大多获工业油气流,并在曙光低潜山带的曙112、曙125等七个区块共地质储量576万吨。
突破阶段:2006年起加强了曙光潜山成藏主控因素的研究,提出了潜山远离油源可以成藏,和巨厚玄武岩下可以成藏的新认识。
连续在远离洼陷区部署了,曙古157等高潜山4口,获得良好效果。
后续高古2的部署井发现了高升潜山。
但后续部署的高古3、10、14效果较差。
曙北高升地区的元古界仍具备较大的勘探潜力,该区目前已揭露元古界主要分布在曙北地区的西南部,揭露厚度700m 左右(曙古84)主要岩性是白云岩,局部地区分布白云质灰岩(长古1、曙古129)、板岩(长古5)及石英砂岩(曙古92)。
目前除南部曙111、112等井在元古界获得工业油气以外,以往由于元古界潜山内幕比较复杂,勘探工作一直未有突破,加之该区资料较少,因而对该区的潜山认识一直不清,但经过分析认为,该区无论是从生油条件、储集条件或是保存条件都是比较有利的[2]。
2 圈闭是油气成藏的最主要条件西部凹陷的构造由于沉积最终形成,而这种结构适合于古潜山的形成,并且能够满足圈闭条件。
一是在第三纪早期,由于发育形成断层位于西部凹陷处,从断层走向来看,呈现由北向东的走向,为西倾正断层。
潜山注气开发技术研究与探索潜山注气开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油藏开发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油藏采收率和生产效率。
本文将从潜山注气的原理、技术特点、操作步骤、优点与不足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潜山注气的原理潜山注气是一种通过在地下形成气体包囊来促进原油向井口流动的开发技术。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高压气体注入地下油藏中,使原油与气体形成均相混合状态,并形成气液两相体系。
气液两相体系中气体成为油藏中的推动因素,推动原油朝井口流动,实现油藏开采。
二、潜山注气的技术特点1.具有操作灵活性潜山注气技术操作简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注气量和注气时间,以满足开发需求。
该技术不需要对井口和油藏进行大规模改造,成本低,易于推广和应用。
2.提高采收率潜山注气技术在地下油藏中形成气泡,推动原油向井口流动,有效地提高了采收率。
据统计,采用潜山注气技术后,原本的采收率可以提高50-60%。
3.减少环境污染潜山注气技术无需进行大规模的挖掘或开采,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4.节约能源和资源在潜山注气技术中,利用高压气体推动原油的采收,相比传统采油方式,可以节约更多的能源和资源。
三、潜山注气的操作步骤1.筛选合适的注气井。
首先需要对油田进行分析,筛选出适于潜山注气的井位,以确保注气效果。
2.进行井下准备工作。
其中包括清洗井眼、冲洗沉积物等工作,以便于气体的注入。
3.注入高压气体。
使用高压气体将气体注入井下,形成气泡。
4.监测油田采油情况。
在进行注气后需要及时监测油田采油效果,以调整注气量和时间。
1.优点(1) 提高采收率:采用潜山注气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油田采收率,避免了油田中难以开采的废油。
(3) 环保效果好:潜山注气技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
2.不足(1) 技术不成熟:目前潜山注气技术仍然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技术难度较大,需要进一步完善。
(2) 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潜山注气技术的使用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需要一定的人力成本。
潜山油气藏名词解释1、油气藏:潜山油气藏是指埋藏在地下的天然石油和天然气。
它们所在的位置深度、形态特征和性质都有别于常规天然气储集层,其开采技术方法也有自己的特点。
2、重力油气藏:埋藏于深厚沉积岩中,没有或只有微弱的压力差异的石油和天然气。
这种油气藏是埋藏在沉积盆地中央坳陷里的重力低渗透岩性圈闭中的油气藏。
该类型的油气藏储量巨大,在世界各国石油勘探中占有相当比重。
重力油气藏往往与具有良好储集性能的断块油气田共生。
这些断块油气田是利用沉积岩中重力场与常规天然气储层之间的压力差来增加生产的。
重力油气藏与圈闭油气藏不同,其没有任何封盖层和保护性遮挡。
因此,其分布范围广,油气开发难度大,对储层要求高。
3、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岩层为不整合接触,因此,基底太古代褶皱和断裂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它不仅导致了区域构造变形,而且还影响到油气藏的发育与分布。
这类油气藏主要见于新生代断陷盆地内。
如渤海湾盆地,北海道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其储量在各大盆地中最为丰富。
4、圈闭油气藏:由于油气藏与地表发育的构造圈闭有着密切关系,故称之为圈闭油气藏。
潜山油气藏就属于圈闭油气藏。
油气藏本身就是地下构造圈闭的一部分。
5、裂缝性油气藏:通常指原始地应力作用较强的储集层,因受张性断裂作用形成的裂缝而储集起来的油气藏。
裂缝是潜山油气藏存在的普遍现象,裂缝性油气藏是潜山油气藏的一种重要类型,目前在我国新疆吐哈盆地、准噶尔盆地等油气藏资源区已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利用。
如果把天然裂缝再进行人工改造,即可改造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藏,这样形成的油气藏称为裂缝性油气藏。
6、热水性油气藏:是指深埋在沉积盆地内部或断陷盆地边缘热水性岩体中的油气藏。
这些热水岩体的热水活动强烈,孔隙度大,裂缝密度高,岩性软硬不一,裂缝带两侧的岩石性质有明显的区别。
这些均对油气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7、构造油气藏:即背斜圈闭油气藏,它是指圈闭与地层产状平行的层状地层受地层倾角和走向控制而形成的层间油气藏,如背斜顶部、断层两盘、夹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