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①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③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参考译文]①子路在石门过夜。
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
”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②如果想要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③注重自我内心修养的人,悲哀和欢乐都不容易改变他原来的心境,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所体现的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
材料①②反映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即明知不能做到却坚持去做,竭力而为。
材料③反映了道家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则安然不为的淡然的处世态度,即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必费心去改变它,保持一种自适的态度。
认真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待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
人要有一颗勇敢的心,要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在“不可”面前,我们决不能轻易放弃,要敢于抗争,迎难而上,逆流而进,有一种征服的勇气。
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就放弃,听天由命。
如此,又怎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转危为安的奇迹发生呢?人生难免经历苦与痛,只有敢于拼搏,才有成功的机会,即使不成功,也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示例二:人生需要一种顺其自然、保持自适心态的处世态度。
我们处在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界中,生活中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艰险。
面对种种艰险,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必过分勉强,冷静而不盲动,不被外物所役使,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自由。
儒道之争一:隐士哲学家儒道之争,也可以说是儒、墨、道三家之争。
因为儒墨两家的分歧,主要在仁爱与兼爱。
但仁爱也好,兼爱也罢,总之是要做点什么。
实际上,墨子虽然与孔子对着干、拧着来,出发点可都是关心天下兴亡,也都愿意为此殚精竭虑,奔走呼号。
道家却无意于此。
他们虽有主张,却并不游说诸侯,也不设计方案。
即便发表意见,也多半是自说自话。
因为道家的主张是“无为”,也就是不做什么。
不但自己不做,也反对别人做。
他们的主张,是统治者也好,老百姓也好,都不要做。
这才有了儒道之争的焦点:有为,还是无为。
这是道家与儒家的分歧,也是他们与墨家的分歧。
也就是说,儒家和墨家都主张“有为”,分歧仅仅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
道家的主张,却是“不要做”。
这样看,道家与儒家、墨家的分歧,比儒墨之争的分歧更大。
问题是,儒墨两家为什么要做,道家为什么就不做呢?因为他们代表不同的士。
前面说过,墨家代表武士(或侠士),儒家代表文士(或儒士);墨家代表士的下层,儒家代表士的上层;墨家代表士的过去,儒家代表士的未来。
武士也好,文士也好;下层也好,上层也好;过去也好,未来也好,总归都要做事。
那么,不要做事的道家又代表谁?他们的思想又是谁的哲学?隐士。
道家是隐士的代表,道家思想是隐士的哲学。
什么是隐士?隐士是士的另类。
前面说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体上都是“自由职业者”。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给别人帮忙。
比方说,大夫的采邑,就是士来打理的。
这样的士,叫“家臣”(前面说到的阳货,就是季孙氏的家臣)。
另外,打仗,也要靠士。
这样的士,就是“战士”,也叫武士、甲士。
打仗要有人冲锋陷阵,也要有人出谋划策,还要有人拉帮结派合纵连横。
这样的士,就是“谋士”,也叫“策士”。
国家之间不但要打仗,也要谈判,要唇枪舌剑,折冲尊俎,得有人帮着说话。
这样的士,就是“辩士”。
天子、诸侯、大夫,都要占梦、算卦、看风水,要有人懂医懂药懂房中术。
这样的士,就是“方士”。
如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呢?他们也得有人陪着吃喝玩乐闲聊天。
第23卷第1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V o l .23,N o .12008年3月J .o f X u z h o uE d u c a t i o nC o l l e g e M a r .,2008《论语》中孔子与隐士的处世观对比*肖 鹏(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摘 要:尽管《论语》中涉及到隐士言行的地方很少,但如果把握这些细节,便不难发现这些隐士与孔子的处世观之间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孔子的“入世”思想与隐士的“出世”思想的差异,进而归纳了这些隐士的形象特征。
关键词:《论语》;孔子;隐士;入世;出世中图分类号:I 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625(2008)01-0164-02 《论语》一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被奉为经典著作,其反映的儒家思想,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持续了两千余年,以至于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我们应当看清《论语》的地位,对它的价值进行重估。
《论语》作为研究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思想内容、思考方式、价值取向都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民族个性和智慧。
其以德治国的思想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今天仍具有积极因素。
反之,其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以及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带来过负面影响。
尼采强调说,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因此我们必须立足时代去反思其价值体系。
作为儒家“入世”思想的对立补充面,宣扬“出世”的道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有趣的是,在对待别家思想这一问题上,《论语》与《庄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庄子》对待别家思想的气度不够,能贬则贬,态度尖刻,从儒家的孔子到名家的惠子都被庄子嘲弄了一番。
在文中他们总出现在与道家人物论战的场合中,最终都败下阵来,成为庄子恣意汪洋笔法的牺牲品。
在《庄子》中,孔子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大部分都被庄子演化成了道家思想的说教者。
相比之下,《论语》中尽管论述别家思想的地方很少,仅提到了几位隐士,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述而不作”的客观大度的态度,甚至还流露出尊重道家思想的意思。
孔子避世思想之表现愚以为,孔子的避世思想,可从两方面观而得之。
其一,从《论语》中记载的隐士和孔子擦肩而过的场景中,可见孔子对隐士的态度;其二,从《论语》中对孔子“听其言观其行”,可见孔子避世思想的本真流露。
一、从孔子和隐士的几次擦肩而过窥其避世思想显然,不论是“大隐于朝”、“中隐于市”还是“小隐于野”,做隐者历来是避世者最醒目的行为标志。
在这个标识面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从孔子对他们的态度上,又能见到什么呢?南怀瑾说,“一些人说孔子思想与隐士相对,其实一点都不相反,甚至孔子也有避世隐遁的观念”,他在评论孔子“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这段话时说,“这一段表面上看,孔子反对隐士,实际上这一段包含着浓厚的隐士思想。
‘贤者辟世’,时代不对了,觉得无能为力,挽回不了的时候,只有辟世。
那么辟世干什么呢?就是保持有用之身,等待机会,做更大的贡献。
讲不好听一点,也就是消极的自全其身。
”[1]“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2]显然,孔子对隐者进行了分门别类。
辟者,避也。
孔子把隐居的贤士按照“避”之程度深浅,分成了四个层次,当然他不认为彼此有高下之分。
最彻底的隐士自然是“避世”之士,像伯夷、叔齐这样跑到深山老林里去,采薇为生,不食人间烟火,最后饿死也不出山,就属于此一类。
其次辟地,说的是从一个国家跑到另一个国家,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跑的方向当然是去乱国,适治邦。
其次辟色,就是君主或上司在礼貌上对自己越来越怠慢,就要考虑是不是该走人了。
孔子很看重脸色的,比如,当子夏请教什么才算行孝时,孔子说:“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3]孔子认为,不要以为帮父母做点事,有好吃好喝的先紧着父母就是孝子了。
关键在于,在做这些时,还要给长辈好的脸色。
如果给大人难看的脸色,还不如别这样侍奉。
孔子自己就因为没有得到好颜色就有过一走了之的经历。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灵公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圣人与隐士作者:崔志光来源:《家族企业》2018年第11期在中国历史上,士人的出与处,即出仕还是退隐,往往是一个社会治乱的风向标。
按照《论语》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处在政治清明之世,有德行、有才干的士人自然应该出仕做官,干一番事业。
在《论语泰伯第八》中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在这里,孔子对士人的出、处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是太平之世,就要出来干一番事业;“无道则隐”——天下是混乱之世,就要退隐下来,做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而且“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如果在一个治理有方的国家,自己却贫贱,这是耻辱;如果在一个黑暗混乱的国家,自己却富贵,这也是耻辱。
隐而不隐求而不求心有相知一面为什么孔子要这样说呢?古代设制爵禄,目的在于“爵以居有德,禄以养有功”,爵即是贵,禄即是富。
功大者其禄厚,德高者其爵尊,赐人爵禄即是予人富贵。
看一个人的爵位俸禄,富贵程度,就知道他的功德大小。
因为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家,必定君主仁圣,臣工尽忠,民无怨气,国无虐刑。
地这样一个上下和合的社会中,具备一个君子尽忠国家,成就事业的社会基础,一个人的富贵程度体现的也是其服务国家的功德大小。
如果贫贱,只能说明自己德行不高,才干不足,或者勤奋不够,亏欠奉献,故君子耻之。
反之,如果是一个政治黑暗的国家,即所谓的危乱之邦,必定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门,以至于上下相疏、内外相蒙,小臣争宠、大臣争权。
这时一个人的爵高禄厚,往往说明其争权夺利、损道害义的行为多矣!古人有“尊乎乱世,同乎暴君”之语,故君子耻之。
然而,身处乱世,面对富贵荣华的诱惑,又有几人能真正视之如粪土,弃之如敝履?所以,一个有德有能的君子,面对乱世的污泥浊水能洁身自好,对不合道的荣华富贵能挂冠而去,隐身江湖,也确实难能可贵,因此孔子对隐士之德始终抱有敬意。
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摘要:《论语》中孔子描述两种隐士:“辟世之人”和“辟人之人”,但孔子可以是第三种隐士:“大隐于朝之人”。
隐士们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充满嘲笑和不解,相反,孔子欣赏和尊敬这些隐士。
他们是孔子乱世中的“知音”。
表面上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实质上,他们“殊途同归”。
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论语》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其中主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政治主张、对忠孝和仁的看法。
《论语》中孔子“积极入世”的思想带给后世重要的影响,但孔子在《论语》中对逃避社会责任,选择“出世”的隐士们表现出尊敬和欣赏。
表面上看,这些隐士的思想与孔子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实质上,二者“殊途同归”,只是表现自己隐士思想的方法不同而已。
人”,而本文中,笔者认为,孔子可以作为第三类隐士存在,后世讲隐士大致可分为“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而孔子正属于最后一类,“大隐于朝之人”。
士》中,有这样一种人,孔子称之为“辟世之人”。
他们远离喧嚣,生活在田野,完全逃避社会责任,成为真正的“隐士”。
这些人分别是楚狂人接舆、长沮、桀溺、丈人。
《微子篇》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1]的不可挽回,未来的不可着迷,现在的执政诸公危乎其危!孔子想下车和他谈谈,他却避而不见。
很明显,接舆知道孔子的处境和现实的局面,他选择不见孔子是一种他对现实对政治的态度。
,孔子使子路问渡口。
他们嘲笑孔子:“是知津矣。
”2]试图为百姓为君主指出一条明路,这样一个神贤之人是应该知道渡口在哪儿,即社会的出路在哪儿。
他们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3]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4]不会来进行改革了。
正是因为天下不太平,所以才要进行改革。
这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但正是这份社会责任,使得孔子一生为政治而游说各国。
《论语·宪问篇》隐士的孔子观考辩作者:张仲广来源:《知与行》2018年第02期[摘要]《论语》作为记述儒家核心理论的基本典籍,除了记载了孔子传道授教及与时人弟子应答之语外,亦有多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与道家隐士交往之事,其中《论语·宪问篇》记载有知隐(知识分子型隐士)微生亩、吏隐(底层官吏型隐士)晨门和商隐(手工业商贩型隐士)荷蒉三人三事。
从这些记述中能够梳理出先秦时重视天道自然的道家者流的隐者对重视世道人伦的儒家者流的孔子的基本认知与态度,亦即隐士的孔子观。
这些隐士虽然与孔子志趣有异,但除却处世观亦即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立场上的差歧外,他们对孔子的基本认知与态度并不像后世某些《论语》注疏家所描述的那种纯粹的讥孔、贬孔甚至还有一丝反孔,而是知孔、谏孔甚至还有一丝爱孔。
隐士的孔子观在本质上反映出了当时道家对儒家关怀、赞赏与希望其能超越人道而感悟天道的基本态度与认知,同时也反映出孔子对儒者出处的基本态度并不是单一式的,而是进退结合式的且以进为主以退为辅,整体是圆融的,也进一步表达出儒道思想互补的必要性,儒家经世济民的“实理”恰能弥合道家消极遁世之流弊,道家空灵超拔的“虚理”恰能弥合儒家喜好声名之流弊。
[关键词]《论语》;隐士;儒家[中图分类号]B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2-0027-05《论语》作为“学者所以求道之至要” [1]1的儒家元典,其不仅重点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外,还记述了一些隐士与孔子及弟子相遇相交之事。
其中《论语·宪问篇》记载有微生亩、晨门和荷蒉三人三事,这些记述虽着笔运墨不多,但却是先秦时期道家与儒家两大学派相互交流的直接记述,极为珍贵。
从中我们能够梳理出当世之时的隐士对孔子的基本认识与态度,亦即隐士的孔子观。
平心静气的来品读《论语·宪问篇》中关于隐士的三则记述,可以得出这样的审见:当世之时隐士的孔子观并不是讥孔、贬孔甚至反孔,而是知孔、谏孔甚至爱孔;隐士的孔子观不仅能反映出当时儒道两家的交流情况,亦能反映出孔子对儒者出处问题的圆融看法和儒道思想的互补关系。
孔子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孔子和隐士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孔子主张尽力实现社会、政治和道德的理想,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而隐士则认为那些已建立的社会制度和常规不能真正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主张脱离物质世界,追求内心的超越。
虽然他们都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提出了深刻的理解,但他们的肯定和否定的观点在某些方面是非常矛盾的。
孔子和隐士的思想有什么分歧呢?首先,他们在中心问题上的观点明显不同。
孔子赞成人们在社会体系中尽可能地发挥作用,并通过规范的行动和对精神意义的追求来改进自己的生活。
他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政治和社会机构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和平等。
他的理念与道家或其他哲学家的自然主义观点不同。
孔子不是因为自然本身而崇敬,而是因为它是上帝的表现,必须通过道德和宗教的反思来加以发扬。
相反的,隐士主张在社会体制之外生活,追求一种更为私人化的自我超越。
他们批评社会制度缺乏真正的智慧和超越,因此,生活在孤独中会更加充实和有效。
隐士代表了道家、墨家和诸如庄子、列子等哲学家的一种思想波动。
在他们眼中,经验和社会构建自身是空虚和虚假的。
相信唯一真实的、无尽的宇宙,隐士自认为自己是“自然之人”,更符合宇宙本来的规律。
其次,孔子和隐士的价值观也不同。
孔子主张恪守礼仪和道德规范,并在人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强调爱、仁、忠、孝、信等重要的道德原则,鼓励他的门生通过它们来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他认为这样的劝告是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进入人类理想国家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社会规则必须得到尊重和维护。
他的价值观可以用 “俗”的形容词来表述。
有学者将孔子思想比喻为民族的传统家风,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整体价值观。
隐士则强调个人精神和能力的自由和独立。
与孔子不同,他们认为自然和真理是无穷的。
走过山林、观星河云彩,他们强调了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以及在幸福和悲伤的情绪中发现生命最精妙的秘密。
隐士对权力、名声和财富持怀疑态度,认为个人和个人的精神是最重要的东西。
【课外阅读】进退之间:孔子遭遇的困境大道颓废,孔子不仅周游而不遇,而且遭遇了如何弘道与如何保身的生存困境。
孔子是如何思想和应对困境的呢?后人又当如何思想和应对困境呢?都说孔子入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是否一以贯之了呢?让我们看看夫子的另一面。
面对“世丧道矣,道丧世矣”(《庄子·缮性》)的时势,孔子首先从政治入手,力挽将倾之大厦,周游列国,以求见用而为王者师,“以道莅天下”(《老子·六十一章》)。
然而,生活并不那么有情,政治更是残酷。
夫子忧道谋道,奔走于诸侯,却累累如丧家之狗。
此情此景,此际此遇,夫子会作何感想?孔子似乎想退隐。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治长》。
凡引《论语》,只注篇名)。
或许我们可以说,这仅是孔子一时之感叹。
若参照孔子的其它言论,就会发现面对大道的颓废、现实的混浊以及由之而带来的危难,孔子也在思量自身。
思量自身不是把自己纳入利益的斤斤计较,而是把自己与时世相观照,在时世的旋转涌动之中考虑自身。
不思量自身,一味盯着那个外在的目标,冲啊,冲啊,勇而无谋,仅是莽夫之勇而已,决非智者。
所以,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泰伯》),表明孔子并非一味地没头没脑地入世。
为何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显然,危乱之邦,民无安宁,性命难以苟全,轻易入居,恐怕不仅无济于时势,还会祸及自身。
诚然,孔子不入居危乱之邦,不是简单地因为自己的安危利害而逃避,而是历经苦难得出的经验,是哲人的存身存道之法。
《论语》、《荀子》、《孟子》、《庄子》、《史记》等讲了不少孔子遭遇困境和危险的事件,尤其《庄子》之《天运》、《山木》、《让王》、《渔父》、《盗跖》等篇多次言及孔子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
夫子当然是圣者,当时就有人说,“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罕》)?“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
但纵为圣贤,未必就能以道得位,列身庙堂,治国平天下。
太公不遇文王,何处成就功业?而以道得位并不是个人所能完全左右的事情,更取决于时势。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对隐士群体之态度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至圣先师”。
孔子强调“仕则有臣,退则有官”,主张“进退自如”、“得失正心”。
他对待进退之道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在与隐士群体的互动中展现出不同的态度。
首先谈到孔子的进退之道,他主张“进退自如”,这是他对待人生进退之道的思考和总结。
孔子认为,在适当的时候要有所进取,不断奋发向前,争取更大的成就和更高的境界;而在适当的时候又要有所退让,避免陷入争斗和纷争之中,保持自己的风度和气度。
这种“进退自如”的态度是孔子对待人生进退之道的精华所在,它体现了孔子的谦逊、圆融和宽容。
孔子自己也身体力行,他曾在《论语》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孔子退让的态度和行为风范,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孔子对于进退之道中的得失正心也有着深刻的思考。
孔子认为,无论是进取还是退让,都需要保持一颗正直的心灵,不为得失所困扰,不为功名所迷惑,不为利益所蒙蔽。
只有这样,才能在进退之间保持自己的清醒和坚定,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得失正心的重视,他强调要守住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左右,以此来保持自己的定力和清醒,做出符合道德和真理的选择。
孔子在他的对隐士群体的态度上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隐士是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一支特殊群体,他们远离尘嚣,独居山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脱。
孔子对待隐士群体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个体展现出不同的态度。
在孔子看来,有些隐士是追求真理和修身养性的,他们是值得尊重和赞扬的;而有些隐士则是因为愚昧无知、不愿承担责任而逃避社会,他们则是值得批评和教导的。
孔子曾在《论语》中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隐士群体的态度和看法,他认为,隐士群体中有很多人并非真正追求真理和修身养性,而是逃避责任和社会,这是不可取的。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对隐士群体之态度【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进退之道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推崇。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根据时机和情境的变化来选择进退,避免固执己见和自我执拗。
孔子也对隐士群体有着特殊的看法,他认为隐士们追求道德和真理,值得尊重和借鉴。
在与隐士的互动中,孔子常常表现出尊重和敬意,同时也不断与他们交流争辩,以求得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孔子对进退之道和隐士群体的态度体现了他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为后人树立了学习和思考的楷模。
【关键词】孔子、进退之道、隐士群体、态度、理解、推崇、互动、总结1. 引言1.1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对隐士群体之态度简介孔子被称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导的进退之道和对隐士群体的态度也一直备受关注。
孔子的进退之道强调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应该处理得当,既要有进取心和行动力,也要懂得退让和适时放弃。
而对隐士群体的态度则体现了孔子在治理社会和推动人类进步方面的理念。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隐士往往被认为是有着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的人,他们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超脱尘世俗务,通常居于山林之间独自修道。
孔子对隐士群体抱有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在与他们的互动中展现出了他豁达包容的一面。
在孔子的教导中,进退之道和对隐士群体的态度相互交织,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处世之道。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孔子的进退之道及其对隐士群体的态度,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与实践的内涵。
2. 正文2.1 孔子对进退之道的理解孔子对进退之道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自身行为和处世原则的坚守和体现。
孔子认为人应该懂得进退之道,不要轻率进取也不要怯懦退缩,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
孔子强调要谨慎行事,不要贸然前进或退缩,要根据道义和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他认为进退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智慧和品德,只有掌握了进退之道,才能在争议和纷争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和风度,不至于被世俗和诱惑所左右。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提倡的中庸之道相辅相成,都是在追求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境界的基础上进行的。
试析孔子的仕逸观作者:谢静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1期.内容摘要:在《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对仕与隐的言论。
本文试以《论语》为主要依据,对孔子的仕隐现进行分析,认为决定其仕隐的中心在于“道”。
在思想上,孔子懂得在乱世中最好的生存方式是“隐”;而在行动上,孔子仍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心怀天下,坚守道义。
关键词:《论语》孔子出仕隐逸《论语》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时,并不乏进取之辞。
孔子虽“贫且贱”,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之末,但他自认肩负着拯世救民的重任,“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自信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然而,这种自信却是因世无用己者而发,此本身即有一丝悲剧意味。
并且在孔子这些积极人世言辞的另一面,似又潜藏着“隐逸”的念头。
《论语》中多次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与隐者相遇之事,如《微子》中的“楚狂接舆”篇,记载了接舆狂歌笑孔子之事。
朱子释此篇道,“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
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
”面对楚狂接舆的揶揄,孔子的反应是“下,欲与之言”,虽然因接舆避开而未果,但可以看出孔子对隐者怀着尊重。
又如《微子》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篇,尽管“丈人”讥刺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子路的态度却是拱手而立以示敬意,孔子对“丈人”的评价则为“隐者也”,并让子路返回见他。
乍看之下,孔子对“隐者”似有趋向之意,每次总表现出想与之交谈的愿望。
此外,在《论语》中也记载了孔子许多“隐逸”之辞,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似与楚狂之歌一致,在无“道”的乱世,确应“隐”。
然而,孔子口中的“隐者”却始终拒绝与孔子进行直接交流,原因何在?“楚狂接舆”、“丈人”等都可谓道家代表,他们自认是“真正的隐者”,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聪明人,他们懂得乱世中的生存道理,在世道崩坏的现实之下,用隐逸避世来表达对时代、社会的反抗和批判。
论儒道相济——孔子对隐者的态度武威利【摘要】Confucius made a key foundation for Confucian.At early time,"ru" referred to those who hosted ceremonies of sacrifice and those who taught and later philosophies such as morality etiquette and music were added and then it has influenced Chinese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His idea of taking part in the political affairs(advocating re-using the Zhou Dynasty system of "li" to form a new order)is often taken as the opposite idea of Daoism.Based on the documentary records,Confucius' tolerant and open personalities are illustrated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logical analysis.%孔子为儒家学说奠定了基调——在早期的"儒"(祭祀人员、传授知识的文弱人员等)中加入仁、礼乐而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其恢复周礼,为分崩离析的时代建立新秩序的入世主张常常被人们当做与道家思想相隔离。
文章借助于史料记载,用逻辑的分析方法尝试还原出孔子兼容开放的人格特征。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4页(P8-11)【关键词】儒学;道学;乐【作者】武威利【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新疆喀什8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2《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孔子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知其不可而为之
『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6』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7』子路从而後,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士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