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情怀,人性光辉——《桥边的老人》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154.00 KB
- 文档页数:6
悲悯情怀,人性光辉——《桥边的老人》课堂实录-中学语文论文悲悯情怀,人性光辉——《桥边的老人》课堂实录一、课前导入我们学习过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老人桑地亚哥为了保住大马林鱼,与鲨鱼展开殊死搏斗。
海浪已经平息,战斗已经结束,但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宣言还回荡在我们耳边。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另一篇关于老人的小说《桥边的老人》。
这篇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是这篇小说关注的对象。
二、整体感知教师:浏览课文,梳理情节。
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大致写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小说1、2两段交待主人公和环境。
主人公是老人和“我”,“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在尘土中踯躅的农夫”暗示了社会环境:战争即将来临。
第3段到第35段,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我”和老人的对话。
最后一段交待故事的结局,老人没有走。
三、研读文本(一)品对话教师:下面我们来赏析小说的主体部分,品读“我”和老人的对话,揣摩老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的主旨。
“我”和老人的对话基本上是“我”问老人答。
“我”主要问了老人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生(齐):问故乡,问政治态度,问动物。
师:嗯。
问政治态度包含在问动物里面,所以总体上可以视为两个问题:问故乡和问动物。
下面我们就逐一梳理吧。
1.问故乡师:老人提到故乡后“高兴、微笑”,从这一细节中你读出了什么?“最后一个离开”说明了什么?生1:老人提到故乡便不由自主地“微笑”了,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
可见,老人是多么热爱他的故乡,故乡是老人最温暖的回忆。
师:老人呆在那儿照料动物,是最后一个离开故乡圣卡洛斯的。
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生2:说明他对故乡十分眷恋!战争来临,他“只得撇下”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动物,他心中很舍不得,不愿意离开。
2021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4.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二)体验与建构1.赏析作品,品析对话。
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
愈是平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
)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两人身份不同。
“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
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
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
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
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一、引言《桥边的老人》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中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
阅读之后,让很多人对老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本文通过《桥边的老人》的教学实录,分享一下阅读这篇文章的体会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将它更好地传导给学生。
二、阅读体会1. 对老人的态度通过阅读《桥边的老人》,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位老人的尊重和关爱。
尽管这位老人已经年逾八旬,但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因为他依然有着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用简单的语言和行动,诉说着他对祖国的不舍和对新时代的祝福。
这样的老人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2. 生活的意义《桥边的老人》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我们常常被物质与金钱的追求所束缚,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爱。
而这位老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它所体现的无穷尽的感情和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三、教学实录如果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这些体会,如何设计教学方案呢?这里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1. 谈论老年人的地位和社会责任通过介绍老年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可以引导学生找寻身边的老人,和他们交流沟通,探索老年人的智慧和生命价值。
2. 分析文章主旨通过分析文中的语言、情节和结构,体会老人的态度和生命价值,将他的感人故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3. 作文实践鼓励学生以《桥边的老人》为题材写作,表达自己对老人的态度和生命的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想,让他们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四、总结通过对《桥边的老人》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位老人的尊重和关爱,认识到了老年人的地位和社会责任,理解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主旨、引导学生谈论老年人的地位和社会责任、鼓励学生作文实践等多种方法,向学生传递这些知识和体会,让他们从中受益,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2)学会尊重历史,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光辉。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提问:桥边的老人是谁?他为何会出现在桥边?激发学生思考和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重点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堂练习:(1)桥边的老人为何会出现在桥边?(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哪些?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人性光辉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write a short essay on the theme of "Humanity in the Face of Disaster".2. 课下阅读其他有关人性、道德等方面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桥边的老人》教案《桥边的老人》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桥边的老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小说,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3.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4.思考: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二)体验与建构1.赏析作品,品析对话。
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① “微笑”“最后”“只得”(对故乡的热爱,被迫离开的不舍和无奈。
愈是平静,愈是微笑,愈是令人心酸。
)②矛盾:“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繁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两人身份不同。
“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
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
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
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
《桥边的老人》微课实录教学目标: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请学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2、自读文章,体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
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出自什么作品?明确:老人与海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
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
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
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
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
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
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明确: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小说内容。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对战争背景下人性关怀的思考和感悟。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概述:介绍小说《桥边的老人》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老人的形象、年轻人的形象等。
3.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如人性关怀、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2.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在战争背景下对人性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和主题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桥边的老人》小说文本。
2. 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战争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学习。
2. 情节概述:讲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使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老人的形象、年轻人的形象等,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小说所表达的主题,如人性关怀、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给予学生反馈。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小说情节,补全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分析并描述一个你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解释你的理由。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有关战争背景的小说或文学作品,比较其与《桥边的老人》的异同。
《桥边的老人》微课实录教学目标: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请学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2、自读文章,体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
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出自什么作品?明确:老人与海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
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
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
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
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
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
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明确: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小说内容。
2023年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三篇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二、教学过程(一)准备与预习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出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5.试着思考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二)体验与建构1.赏析作品(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叙述分析(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关注和思考。
3. 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和理解。
2. 老人形象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揭示。
2.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分析老人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老人在战争中的抉择。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桥边的老人》2. 相关资料:关于战争背景和人性的文章、视频等。
第一章:故事背景介绍1.1 讲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让学生了解战争背景。
1.2 分析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为理解老人形象做铺垫。
第二章:老人形象分析2.1 分析老人的外貌特征,如年纪、衣着等。
2.2 分析老人的性格特点,如善良、坚韧等。
2.3 讨论老人在战争中的角色和地位。
第三章:战争对人性的影响3.1 分析战争对老人生活的影响,如家庭、亲情等。
3.2 讨论战争对老人人性的考验,如生存与道义的选择。
第四章:老人的抉择4.1 分析老人在桥边的抉择,如留下还是离开。
4.2 讨论老人的抉择对战争背景下人性的体现。
第五章:课文深层次含义探讨5.1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重建。
5.2 分析老人形象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5.3 讨论如何从课文中汲取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对战争的反思。
六、教学过程:6.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战争背景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战争的关注。
6.2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氛围。
6.3 情节概括: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理解老人经历的困境。
6.4 老人形象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人的形象特点。
6.5 战争对人性的影响: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深入探讨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七、课堂互动:7.1 学生展示:学生就战争背景下的人性话题,进行展示和分享。
7.2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生活的影响。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
2. 对老人行为的分析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1. 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2. 学生对人性、道德观念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情节,分析老人行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老人行为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类似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桥边的老人》相关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故事情节、相关社会现象。
3. 讨论卡片:用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教案内容请提供,以便我为您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桥边的老人》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故事:学生自读《桥边的老人》,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故事:教师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掌握故事内容。
4. 分析老人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老人的行为动机,讨论老人的行为是否合理。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老人行为的看法。
2. 分享讨论成果: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老人行为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观点,引导students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social phenomena.八、案例分析:1. 展示类似社会现象:教师展示类似的社会现象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分析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行为动机,讨论行为的合理性。
3.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高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巩固所学内容。
2. 总结老人行为:总结老人的行为动机,强调其对社会的影响。
3. 强调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十、课后作业:2. 观察社会现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分析其行为动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桥边的老人》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和掌握《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和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技能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解读文本中的细节信息。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小说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注,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增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故事梗概《桥边的老人》是一部描写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在战争中的桥边守望着失踪的孙子,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影响。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小说中反思人性、战争和生命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小说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3.2 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行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展示战争背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4.2 故事梗概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3 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动机和行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4.4 情节解读通过分析小说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情节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如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影响。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小说,并完成阅读笔记,记录下对故事情节、人物和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5.2 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他们对人性、战争和生命的思考和表达。
《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二选修)1《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作者:巩剑辉一、教学目标1.了解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午尔夫(1869-1940)的人生与创作。
2.综合运用诗歌鉴赏、小说阅读、人物形象舒示等相关知识,探讨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3.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学艺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探讨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2.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题与寓意。
2.结合小说和人物,综合思考制作文学批评和表现文化传统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指导、讲解和提问的方式。
2.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方式。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理解小说主题1.功能课教师提问:桥边的老人为何自杀?2.慢读篇章,探讨小说的主题与寓意。
3.理解小说中的人物群像及主题。
第二步:分析小说艺术手法1.分析小说人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手法。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桥的比喻、及老人的人物形象等。
3.探讨小说中的时空背景、人文环境及文化内涵等。
第三步:个人阅读和讨论1.阅读小说,各自针对主题和寓意进行分析和评价。
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心得体会。
3.学生展开个人创作,包括诗歌、小说、剧本等。
四、教学总结1.复习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2.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让学生感知文学的内涵与价值。
六、教学资料1.《桥边的老人》,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午尔夫2.《遇见未知的自己——高中文学选修课程》,十年河山等3.《文学批评基础与方法》,李锦芬4.桥边的老人相关诗歌和文献七、教学评估1.考试方法:选择、填空和简答题。
2.考查内容:课内重点难点和文学鉴赏等方面。
3.评估标准:根据考试结果进行评估,注重学生的创新与思维能力本次教学方案针对《桥边的老人》的学习设计了三个步骤,即理解主题、分析艺术手法和个人阅读与讨论,同时配有教学资料和教学评估。
学生:读出老人的孤独。
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
教师:对,也就是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读出了他的孤独。
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动物视为亲人。
学生: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学生: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学生: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教师:说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动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学生:就是说老人的爱心。
学生: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学生: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
教师:怎么可以看出他对前景的茫然呢?学生: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教师:短短几句话,简单又高效,既蕴涵了许多言外的生动细节,又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与心理。
可见海明威语言的简约风格。
这几句话里饱含着老人负责的情感,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四句话,切实读出情感来。
学生读。
6、教师: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有所感受。
这让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放在文学写作上,如何理解这句话?学生:语言要简洁,不要全部说出来。
学生:有八分之七的内容要我们自己去想。
学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教师: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
7、学生阅读探讨。
学生:从‘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感觉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
教师;对战争的控诉有此可见,请你读这句,读出其中的冤和怨来。
学生:那句“一共三种,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中,了解到老人对动物的疼爱和老人的孤独。
学生:‘政治与我不相干’这句,老人对战争的反感,以及他的无辜。
学生: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师: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说中的对话充满弦外之音。
小人物身上的悲悯情怀 --------- 《桥边的老人》课堂实录一、核心素养:1.学习以凝练精粹的语言对小说的特点、主题及文学形象进行提炼、概括和分析;2.结合冰山理论品味解读文本,体会小说的丰厚意蕴和文化内涵;3.结合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的解析,尝试获取小说视角、人称之别的审美体验;4.感受战争给弱者带来的伤害及海明威的悲悯情怀;5.认知和理解文学作品中悲悯情怀的力量与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1.结合冰山理论品味解读文本,体会小说的丰厚意蕴和文化内涵;2.结合有限视角、第一人称的解析,尝试获取小说视角、人称之别的审美体验。
学习难点:1.以凝练精粹的语言对小说的主题、特点及文学形象进行提炼、概括和分析;2.体会海明威的悲悯情怀,认知和理解文学作品中悲悯情怀的力量与价值。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从今天起,我们开始第二阶段选修课的学习,那就是外国小说的欣赏,这本教材的学习与鉴赏,将为我们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开启一扇大门。
今天,让我们从海明威的一个短篇开始,通过朗读与品味、展示与探究,学习鉴赏美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作品。
今天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对海明威的语言特色、创作风格特别是人文情怀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二)体会“冰山理论”,揣摩小说中的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深意。
1.“我” 与老人的对话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在对话中,老人有点唠叨,多次询问相同的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故事中这样的语言。
①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②"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③"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④"嗯,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2.师:请同学们再读这四句话,你能从这几句唠叨中读出些什么?(问题引导:①与老人相伴的是?孤独②老人始终询问它们怎么办,有没有考虑自己怎么办?爱心、善良③老人多次询问是因为什么?茫然④一个76岁的老人要离开自己的家园,你觉得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痛苦⑤为什么担心它们?战争的残酷与罪恶)生:读出老人的孤独。
•••••••••••••••••有关桥边的老人教案四篇有关桥边的老人教案四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
《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
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明确第一单元要求(一)本单元的要求是: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读时要细心品味语言。
三、进入文本(一)作者简介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桥边的老人》原创教学实录1.阅读并认真玩味小说的情节,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2.了解小说的表达角度和表达人称及其与内容题旨的呈现关系。
教学重点:1.玩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的题旨;2.了解本文的表达角度和表达人称。
教学方法:在老师引导下研读课文,读、思、议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及其创作状况;2.研读小说,领悟其内容和题旨。
教学过程:一.导课:由旧学《老人与海》导入二.介绍:1.同学展示材料搜集成果。
2.老师补充。
3.明确〔见相关资料〕三.研读小说内容:〔一〕整体感知:你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我”在侦察敌情的时候在桥边偶遇一位老人,并与之攀谈的事情。
〔二〕重点精读:1.老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明确:战役来临前的焦灼、慌乱。
〔第一段〕2.逃难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单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留意,并与之攀谈起来呢?明确:人们都竞相逃命,可这位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3.仔细阅读课文中两人的对话。
提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提示:〔1〕在谈到家乡时,老人的反应怎样?明确:“露出笑容”“便兴奋起来,微笑了”(2)在谈话中,老人说得最多的是什么?明确:动物,老人担忧自己家的动物。
〔3〕老人急着逃跑吗?明确:不急。
“一动也不动”“我是最末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着撑起来,摇摆了几步,向后一仰,究竟又在路上的尘土中坐下去”4.思索:〔1〕老人为什么“微笑”?透过老人的“微笑”,你能读出什么?明确: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
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伤。
〔2〕老人为什么不自己逃命,而只担忧那些动物们呢?明确:a.老人无亲无故,动物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
表现了老人的孤独和良善。
而且此处爱的暖和与正发生着的战役形成了鲜亮的对比。
b.老人太累了,走不动了。
c.老人对家乡爱恋,对动物不舍。
悲悯情怀,人性光辉——《桥边的老人》课堂实录-中学语
文论文
悲悯情怀,人性光辉——《桥边的老人》课堂实录
一、课前导入
我们学习过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老人桑地亚哥为了保住大马林鱼,与鲨鱼展开殊死搏斗。
海浪已经平息,战斗已经结束,但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宣言还回荡在我们耳边。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另一篇关于老人的小说《桥边的老人》。
这篇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是这篇小说关注的对象。
二、整体感知
教师:浏览课文,梳理情节。
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大致写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小说1、2两段交待主人公和环境。
主人公是老人和“我”,“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在尘土中踯躅的农夫”暗示了社会环境:战争即将来临。
第3段到第35段,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是“我”和老人的对话。
最后一段交待故事的结局,老人没有走。
三、研读文本
(一)品对话
教师:下面我们来赏析小说的主体部分,品读“我”和老人的对话,揣摩老人
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的主旨。
“我”和老人的对话基本上是“我”问老人答。
“我”主要问了老人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生(齐):问故乡,问政治态度,问动物。
师:嗯。
问政治态度包含在问动物里面,所以总体上可以视为两个问题:问故乡和问动物。
下面我们就逐一梳理吧。
1.问故乡
师:老人提到故乡后“高兴、微笑”,从这一细节中你读出了什么?“最后一个离开”说明了什么?
生1:老人提到故乡便不由自主地“微笑”了,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
可见,老人是多么热爱他的故乡,故乡是老人最温暖的回忆。
师:老人呆在那儿照料动物,是最后一个离开故乡圣卡洛斯的。
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他对故乡十分眷恋!战争来临,他“只得撇下”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动物,他心中很舍不得,不愿意离开。
师:让动物被炮火摧残,老人的内心又是多么苦涩,多么悲哀!(板书:眷恋故乡)
2.问动物
师:除了对故乡的眷念,我们还能读出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6段至第35段,从中找出老人唠叨动物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里你能读出些什么?请大家讨论探究。
(学生分角色朗读、讨论)
生3:我找到了第17段中的“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从这个句子中,我读出了老人的孤苦无依。
老人的晚年生活很凄凉,他没有家,只有几只
小动物与他相依为命,小动物就是他的亲人。
生4:我找到的是第28段的“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我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战争迫使老人离开他的家园,他的命运很悲惨。
师:战争让孤独的老人离开他视为亲人的动物,连最后这点温情也要剥夺。
生5:我注意到老人四次唠叨动物的话,这些句子分别是:“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嗯,(鸽子)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这些句子里几乎都有“可是”“它们怎么办呢”这样的句子。
足以看出老人对动物的命运忧心忡忡,他的心中充满焦虑,可见老人是一个善良的人。
师:嗯,你找得很全,而且善于比较分析。
除了可以读出老人的善良,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解读呢?
生6:战争来临,大家都只顾自己逃命,谁还会顾及动物的生死存亡呢?动物在战争中是最无辜,最无助的,它们为战争买单,可是对人类的仇恨却一无所知。
战争的双方,谁会关注生命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但是老人却觉得这是世界的价值所在,可以看出老人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的解读!也就是说除了鞭挞战争,我们还读到了老人关爱弱小的悲悯情怀,老人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板书:鞭挞战争悲悯情怀人性光辉)师:此时我想,老人不关心政治也就不奇怪了吧。
“政治跟我不相干”这句话,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7:用厌恶的语气吧。
师:好,那你给我们读一读看吧。
(生7读)这种语气表达了老人怎样的情感?生7:厌恶战争。
师:不错。
这句话还可以用其他的语气来读吗?
生8:应该用平淡漠视的语气读吧。
(生8读)
师:你为什么觉得应该这样读呢?
生8:他不关心政治,只关心动物,只想过平静的生活。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
不管以怎样一种语气读,作者意在说明政治离一个古稀老人太遥远,他只想跟动物一起过安静和平的生活,他要稳稳的幸福!这是老人内心最卑微的渴望。
(板书:渴望和平)
师:那么,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几次劝老人离开,他为什么懒得动弹、不欲离开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谈谈你的看法。
生9:文中说到“他太累了,走不动了”“我76岁了。
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一方面是他年老体弱,长途跋涉后疲惫不堪走不动了。
另外到巴塞罗那老人也“没有熟人”,不如在故乡生活自由亲切。
师:对,老人此刻已经没有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找不到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寄托,走或不走对他来讲已经没有太多意义。
他的未来一片“茫然”,他的脸上全是“木然”。
老人不想离开,“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他说了两句话:“那时我在照看动物”“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老人强调的是哪一个词?生10:强调的词语是“只是”。
师:谁能跟我们说一说这个词蕴含着老人什么情感呢?
生11:我觉得老人打心眼里怨恨战争,谴责战争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二)悟结局
师:下面我们来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除了写老人没走,这一段还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复活节”在此有更深层的含义吗?
生12:还写了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再次点明环境,呼应开头。
生13:“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渲染了阴沉压抑的氛围,烘托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因为“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加上“猫会照顾自己”,这些成为老人“仅有的幸运”。
师:但飞机起飞只是时间的问题,战争爆发不可阻挡。
老人和动物最终的结局还是死亡,“幸运”一词透着“浓黑的悲凉”。
此刻我们再来看“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除了点明时间,“复活节”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吗?
生(讨论后明确):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体复活,复活节因此得名。
复活节象征重生、拯救、希望。
但是复活节与战争、死亡构成了巨大反差。
师:战争让一位耄耋老人漂泊异乡,让动物不得安生,让希望与和平成为泡影,强化了作者鞭挞战争残忍罪恶的感情。
如果政客能够摒弃自己的私欲,放下手中的屠刀;如果我们都能像老人一样关爱弱小,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唤醒心中善良的人性,也许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救赎,获得重生和希望。
可见,作者赋予“复活节”象征意义,强化了鞭挞战争的情感,讴歌了老人的悲悯情怀和人性光辉,表达了渴望和平的主题。
四、总结全文
小说《桥边的老人》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老人的悲悯情怀和人性光辉,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作者通联:湖北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