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和《朝花夕拾》
- 格式:ppt
- 大小:459.50 KB
- 文档页数:52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二)三、填空题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此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接连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4.在受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办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5.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代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8.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9.1921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0.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年代前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一样,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13.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15.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原名冯文炳)是“浅草社”成员。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鲁迅不仅创造了现代小说的经典《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更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另一个领域是诗歌),也创造了堪称经典的《朝花夕拾》与《野草》。
这真正显示了鲁迅的创造活力。
《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
在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
《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成书经过:《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
这些作品写于1926年2月--11月,因为是"回忆的记事",鲁迅自己称它为“回忆文”。
最初在《莽原》上连载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
《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
“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
所以鉴赏《朝花夕拾》,不妨多注意其笔墨情趣。
二、思想内容:是鲁迅自己生活、思想、心灵发展历程的真实而完整的记录,具有一种浓厚的中年意识,充盈着一种美好的,淡淡的愁绪。
展现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
1、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记录。
《朝花夕拾》十篇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相当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个人从童年到青年,大致是从六,七岁到三十二岁(约1886-1912)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经历和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阿长与山海经》(1926.3.30)《五猖会》(1926.5.2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9.18)《父亲的病》(1926.10,7)等前七篇,描绘了童年时期在家庭和私塾的生活情景。
《琐记》(1926.10,8)主要写下了离开故乡去南京学习的经历,《藤野先生》(1926.10.12)和《范爱农》(1926.11.18)记录了留学日本、回国教书以及辛亥革命中的生活片断。
《鲁迅研究》作业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创作、翻译、国学研究。
2、狂人日记。
3、《朝花夕拾》。
4、《阿Q正传》、《祝福》。
5、《自嘲》。
6、少年鲁迅、青年鲁迅、中年鲁迅、晚年鲁迅。
7、《坟》、《且介亭杂文》(末编)。
8、《呐喊》。
9、《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10、《自题小像》。
11、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
12、《彷徨》。
13、阿Q、小D、王胡、赵老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吴妈、小尼姑)等。
14、独语(自言自语)、闲话(闲谈)。
15、《悼丁君》。
16、“左联”、“人权保障同盟”、“中国自由大同盟”。
17、《铸剑》。
18、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
19、《无题》。
20、《野草》和《朝花夕拾》。
二、名词解释题1、“幻灯事件”:出自鲁迅《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的自述;解剖学课程上发生的放映幻灯片,上有日本人杀害为俄国人作侦探的中国人的内容;鲁迅深受刺激,遂改变自己学医的打算,弃医从文,从事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事业。
这是鲁迅重要人生转折,也是思想的转折。
2、“硬译”:一般来讲,“信达雅”是翻译的理想状态。
如果“信达雅”三者一致的情况下固然好,但如果三者不一致,尤其是“信”和“达”不能够一致的情况下,该如何呢?鲁迅的原则是:“宁信而不顺”。
为了达到“信”,鲁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但当“信”和“达”不能统一的情况下,鲁迅只好牺牲“达”,就是“不顺”,即“硬译”。
总之,“直译”——甚至是“硬译”——可说是鲁迅“至死不渝”的翻译方法。
3、“科场案”:即发生于1895年的“周福清科场案”。
周福清是鲁迅的祖父,因参与科举考试的舞弊,事发被判为斩监侯。
这导致鲁迅故家的败落,对鲁迅的幼小的心灵产生重大影响,是对鲁迅幼年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
4、“假洋鬼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人物;留过洋、没有系辫子,但留有假辫子,所以被阿Q斥为“假洋鬼子”;是改革派人物的代表。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部小说集:《呐喊》(1923)、《彷徨》(1926)、《故事新编》(1936)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16部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续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2部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呐喊》具有充沛的反专制反传统的热情,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深刻揭露了宗法制度和专制文化传统的弊害,刻画了一群“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彷徨》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深刻的揭露的同时,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孤独、颓唐的精神状况,也寄托了个人在绝望中的情绪,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自鲁迅开始,又以鲁迅的创作标示着这种新的文学样式的成熟。
《故事新编》(以古代神话、历史与传说为题材的小说)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写作时间几乎贯穿其白话小说创作的始终。
《野草》收散文诗23篇,发表于《语丝》。
1927年在广州结集出版。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它标志着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专制的罪恶,礼教的杀人,国民的麻木,革命者的孤寂,历史因袭的重担,现实的重重罗网,父母问题,青年问题,儿童问题等都以高度凝炼集中的艺术形式在小说中反应出来。
作品首先揭示了狂人周围的环境,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
(发现史书上“易子而食”、“食肉寝皮”、“仁义道德”,实质是“吃人”。
将历史和现实中具体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这一更深的层次)其次,鲁迅不仅看到了统治者要吃掉被压迫者的事实,还看到了被压迫者之间也在相互地“吃人”。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鲁迅不仅创造了现代小说的经典《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更在传统文学最具实力的散文领域(另一个领域是诗歌),也创造了堪称经典的《朝花夕拾》与《野草》。
这真正显示了鲁迅的创造活力。
《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
--在这个方面也是显示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
《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成书经过:《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
这些作品写于1926年2月--11月,因为是"回忆的记事",鲁迅自己称它为"回忆文" 。
最初在《莽原》上连载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8 年结集出版时改为《朝花夕拾》并由鲁迅加作一篇《小引》,篇目增加为11篇。
《朝花夕拾》其实就是对童年"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
"闲话风"是对《朝花夕拾》风格的概括,主要指那种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那种"任心闲谈"的"漫笔式"写法。
所以鉴赏《朝花夕拾》,不妨多注意其笔墨情趣。
二、思想内容:是鲁迅自己生活、思想、心灵发展历程的真实而完整的记录,具有一种浓厚的中年意识,充盈着一种美好的,淡淡的愁绪。
展现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成年的思考。
1、个人生活和思想的真实记录。
《朝花夕拾》十篇文章,按年代顺序编排,相当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个人从童年到青年,大致是从六,七岁到三十二岁(约1886-1912)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经历和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阿长与山海经》(1926.3.30)《五猖会》 (1926.5.2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9.18)《父亲的病》(1926.10,7)等前七篇,描绘了童年时期在家庭和私塾的生活情景。
第06讲鲁迅的《野草》与《朝花夕拾》2008-9-29——10-5为国庆放假日为单周(第五周)2008-10-6双周星期一(第六周)教学目的了解鲁迅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理解鲁迅散文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鲁迅散文的主要特点及其审美分析。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一、《朝花夕拾》1926年间连续发表在《莽原》杂志上的10篇回忆性散文的结集(与《野草》几乎同时),原总题名为“旧事重提”,是作家步入中年之后,对自己家乡和早年生活往事与道路的“反顾”。
“旧事”乃个人亲历之事,回忆以成散文。
这些旧事埋藏在记忆之中,“出土”之后便可陆续钞下,一如朝花坠地,夕晚(中年)拾之,色香虽异而形神俱在。
当然重提“旧事”的目的是为了镜照现在,是从过去的历史与生活中吸取精神的资源与力量。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朝花夕拾》又可以被看作由十个片段组成的、关于少年周树人的一部“成长小说”(包括坐在槐花树下听祖母讲“猫”的故事、隐鼠的故事,长妈妈与《山海经》的故事,《二十四孝图》的感受,迎神赛会和去五猖会/东关的故事,无常与目连戏的记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经历,父亲的病与中医的记忆,还有他怎样受流言之苦离开绍兴以及南京的求学生活,到日本去仙台并对藤野先生的纪念,最后是和范爱农的交往与辛亥前后的经历)。
正是作家步入中年之后,对自己家乡和早年生活往事与道路的“反顾”,“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当然这样一种“旧事重提”,也隐喻了一种“说故事”的方式,是对他童年记忆的“谈闲天”的追忆与模拟。
因而《朝》属于一种“闲话风”(《三十年》),是在一种自然、亲切、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展开他的回忆与反顾的,真诚坦率而弥散出多种情怀。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对保姆长妈妈,既有对她繁琐礼节与道理的厌烦,也有对她害死我心爱的隐鼠的憎恶,更有她不辞艰辛为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的感激,而最后独立成段的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则表达了对她永远的感激与怀念。
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1、《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自传性散文集,写于1926.2——1926.11之间,总计收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文10篇。
《朝花夕拾》散文目录(1)《狗、猫、鼠》 1926.2;(2)《阿长与〈山海经〉》 1926(3)《二十四孝图》1926.5;(4)《五猖会》 1926.5;(5)《无常》 1926.6;(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9;(7)《父亲的病》 1926.10;(8)《琐记》 1926.10;(9)《藤野先生》 1926.10;(10)《范爱农》1926.11;注:(1)(2)写于北京寓所;(3)(4)(5)写于流离之中;(6)(7)(8)(9)(10)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
(1)《朝花夕拾》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特征《朝花夕拾·小引》“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它立刻幻化,转成离奇或芜杂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眼前一闪烁吧。
”(2)《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A、回忆故人故事《朝花夕拾》的10篇散文中,除了夹杂一些针砭时弊的议论外,几乎全是回忆旧事。
《朝花夕拾·小引》:“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B、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风云的折光散文中记述了充满各种矛盾和风波的大家庭、绍兴民间赛会及演戏的盛况、黑暗社会的炎凉世态;骗钱害命的庸医、南京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日本不平静的留学生涯、以及“骨子里依旧”的辛亥革命和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一定程度地再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鲁迅追随时代步伐的履痕。
灵魂的炼狱与憩园———比较分析《野草》与《朝花夕拾》鲁迅,作为中国文学革命的主将,向来以战士示人,而且是精神界的战士。
他终其一生都在批判社会的封建性与国民的劣根性, 以期唤醒铁屋子中昏昏欲睡的国民。
这种对现实力透纸背的批判在他的小说和杂文中是显而易见的。
但笔者认为,鲁迅的散文《野草》与《朝花夕拾》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一以贯之的批判精神。
一、《野草》灵魂的炼狱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不同于作者的其他作品, 这部集子是在鲁迅经历了革命队伍的分化之后,再次陷入沉默时期所创作的,不同于第一次沉默期的逃避与陷入故纸堆, 这次作者把对现实的困惑与绝望沉入灵魂的最深处, 作品是对自身的自我追问与拷问。
因此,《野草》是一部沉潜的心灵体验之作,是唯一一部写给自己的书。
(一)深重的空虚有人说《野草》是一种独语,而笔者认为它是鲁迅精神与心灵的炼狱,在这里,鲁迅经历了灵魂的挣扎与历练。
鲁迅曾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这是鲁迅《野草题辞》的开篇语,或许也可以当作对这座炼狱的一个说明。
空虚在《野草》中并非指无,而是作者难以名状的煎熬与苦痛。
这里的空虚至少蕴含以下两重含义:首先,鲁迅是一名有思想的战士,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社会沉重腐朽的封建性及国人精神的劣根性,并对之深恶痛绝。
可以说,鲁迅在战斗中所产生的所有决绝的抵抗与深沉的悲悯都源于这种发觉与憎恶。
而社会的封建性与国民的劣根性不是具体体现于一人、一物、一事, 它们已经变成了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国民的集体无意识,是作为国民日常生活的常态,无处不在却也无影无形,这就是所谓的无物之阵与空虚。
可见,这种空虚是负载着几千年来国家与国民的深重顽疾与创痛的。
其次,鲁迅的灵魂深处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来自坚忍地独自承担艰巨的促使国人觉醒与自救的工作, 也来自鲁迅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这是一种更深层的形而上的思索与探究。
鲁迅从存在层面深切体会到个体生命生存境遇的虚空与无着, 灵魂的漂泊无依与无可归属。
1.《野草》
各篇主要描写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状态,以及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评,和对自我严格的解剖等;
其中也涵盖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友与仇、过去与未来、光明与黑暗、爱者与不爱者、沉默与开口、希望与绝望、爱抚与复仇、眷念与决绝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激烈斗争又在斗争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2.《朝花夕拾》
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
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对封建旧俗及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揭露、讽刺和批判。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地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七上名著《朝花夕拾》暑假超前练第1天日期姓名过关情况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具有回忆性质,共10篇文章,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和<山海经>》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他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体小说。
3.鲁迅先生在《无常》五和《五猖会》中,回忆了儿时去观看迎神赛会的情节。
七上语文名著《朝花夕拾》暑假超前练第2天日期姓名过关情况4.作者在《二十四孝图》中,指斥封建孝道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
接着将别国的儿童读物和我国的儿童读物进行对比,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的卧冰求离,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揭露了封建孝道虚伪和残酷的本质。
①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狗·猫·鼠》;②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
日期姓名过关情况③表现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压制的文章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
④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无常》;⑤揭示一些徒有虚名、草菅人命的“名医”的文章是《父亲的病》;⑥展现自己走出故乡,希望通过外出求学寻找到救国救民真理这一过程的文章是有《琐记》和《藤野先生》;⑦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
七上语文名著《朝花夕拾》暑假超前练第4天日期姓名过关情况5.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
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收集图书,二是描绣像。
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鉴略》,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山海经》,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长辈馈赠、阿长买的。
朝花夕拾野草读书笔记朝花夕拾野草读书笔记篇1《朝花夕拾·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里面收集了鲁迅于1926年所作的四篇散文。
今天我看完了这本书,感受到了作者通过对自己生活中一些轶事和童年回忆的叙述,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本书目录清晰,每篇*都独立成章。
我特别喜欢《二十四孝图》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
在《二十四孝图》里,作者深刻地揭露了旧时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他写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的是‘哭竹生笋’的孝子朱自清……最使我不解的,他为什么《二十四孝图》中没有老莱和郭巨?”这使我反思我们现在的孝道教育,是否只是形式,而忽略了孝的本质?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描述了他童年时在百草园的美好生活,以及在三味书屋里遭受的封建教育。
这让我感受到了鲁迅童年的快乐和痛苦,也让我反思我们现在的童年生活是否丰富多彩?此外,书中的语言简练优美,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段文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百草园的自然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更加珍惜我们的童年生活,关注社会现状,反思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希望我们能从《朝花夕拾·野草》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朝花夕拾野草读书笔记篇2《朝花夕拾·野草》读书笔记《朝花夕拾》与《野草》同样,都是散文诗集,《朝花夕拾》写的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快乐日子,而《野草》则是写他在日本留学的孤独岁月。
《野草》是最薄的一本,写他最深的那段时光,写他的彷徨,无助,以及连一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
“大抵是想到这里,我便觉得能平安的睡到天亮,虽然仍旧没有可商量的人。
”“我想,在一片寂寞的夜里,没有月光也罢,便是月色凄凉也好,对于门外那片空阔而深邃的天空,我不得不抱有畏惧。
鲁迅《野草》赏析(3)而最后一类作品在《野草》里比较多,有的是认为表达过分怪异晦涩,往往最难懂。
可能更多的、更复杂的办法,也可能互相交织,大体上一类是借物抒怀,把这物象象征化了,跟一般的借物抒怀不太一样。
《枣树》,我家的后园有两棵树。
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他是为了强调那个倔强,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就是那种抗争的精神,这就是象征了。
有些呢是属于那种编造的东西,但是有真实、有想象在里面。
有一种就是完全是超真实的,超现实的一种荒诞故事的编造。
而后一类呢,有些东西很难懂,其中最难懂的是这个《墓碣文》。
这样一些荒诞的东西,这样一些以丑为美,写死尸、写坟墓、写墓碣。
这不是美的东西,但是以丑为美,写这样一些东西,通过荒诞来写真实,通过以丑为美来表示一种更深的或者更新的审美追求。
这些东西也就跟西方的一些散文诗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比如我举一首波特莱尔的叫做《谁是真的》,题目叫《谁是真的》。
当时《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我有一个漂亮的太太,漂亮的年轻的妻子,她太漂亮了,以至于她很快就死了。
我买了一个最豪贵,最豪华的印度的棺椁把她埋着下葬。
当我在埋葬的时候,突然看见对面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出现了。
她指着我的鼻子问,你说谁是真的?我恐惧地往后退,退退一下子脚陷到土里边。
就这么一个故事,这完全很荒诞的,死人、幻想里边的人和人的对话。
波特莱尔,散文诗的创始者,象征主义的创始者,法国的波特莱尔。
1840年左右发表了这样一个作品。
就在写《墓碣文》前在《语丝》上发表,他是在讲什么意思呢?他是讲,谁是真的?是那个埋在土里的死的人是真的?还是我幻想里的美是真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豪华、伟大、富贵都不是永恒的,真正永恒的东西人的生命,最后必然是走向死亡。
死才是真的,死才是真实的。
而那些你所追求的那些世上的东西。
当时是发达时代,他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现实的生活物质进行一种批判,对一些观念进行批判。
所以这首散文诗跟《谁是真的》,在创作方法上,在荒诞的运用上,在批判地思想上,我觉得都有这种内在的一种联系。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三部分三、填空题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此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接连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4.在受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办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5.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代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8.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9.1921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0.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年代前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一样,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13.13.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15.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原名冯文炳)是“浅草社”成员。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三部分三、填空题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使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省,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议“新小说”,于 1902 年创立《新小说》杂志。
2.1915 年,陈独秀创立《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更名为《新青年》。
3.1918 年 5 月,鲁迅的《狂人日志》发布于《新青年》。
今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 正传》、《祝愿》等接连发布,惹起巨大反应。
4.在遇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立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5.五四期间表现青年男女感情瓜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沦落》、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 Q 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月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八十年月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获得了充足的显现。
7.创建社始创期间,有两座顶峰,一是以《女神》有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沦落》有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建社重主观抒怀和浪漫主义的特点。
8.1921 年 6 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集体创建社。
9.1921 年 7 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沦落》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0.郁达夫的小说,创始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 年月先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相同,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远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联合在一同,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开荒者,第一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豪的石像》。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1921 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目最多、地区散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