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2物理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17.90 KB
- 文档页数:3
3—2一、18世纪中叶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最原始的电容器)放电可以使缝衣针磁化。
二、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三、法国安培曾将恒定电流或磁铁放在导体附近,试图感应出电流,种种尝试均无获。
四、康德提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思想。
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六、法拉第还认为,电磁相互作用是通过介质来实现的。
他把这种介质叫作“场”。
七、1834年,物理学家楞次在分析许多实验事实后,得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八、纽曼、韦伯于1845和1846年先后指出: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点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后仍称之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九、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一种电场,这种电场与静电场不同,它不是由电荷产生的,叫做感生电场。
3—1一、法拉第提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
处在电场中的其它电荷受到作用力就是这个电场给的。
二、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三、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准确测定电子的电量。
四、法国学者安培提出了著名的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五、16世纪,英国御医吉尔伯特创造了英语中“电”这个词。
六、富兰克林命名正负电荷。
七、库伦用库仑扭秤实验得出库仑定律。
3—5一、核力的特点:(1)核力是强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在原子核的尺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
(2)核力是短程力。
(3)每个核子只跟邻近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
(4)核力与核子是否带电无关。
(5)稳定的重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
(6)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中核子结合的越牢固。
原子核越稳定。
(7)铀核在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块质量差不多的碎块,这类核反应称为裂变。
(8)常用的慢化剂有石墨、重水和普通水。
(9)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核反应叫做核聚变。
(10)关于原子核内部的最早来自天然放射现象。
(11)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史必修1、必修2:(力学)1、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了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通过斜面实验外推并检验得出,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且加速度都一样;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推断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不受摩擦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并据此提出惯性的概念。
2、笛卡尔:法国物理学家,提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研究碰撞问题时,建立了“运动量mv”(标量)的概念。
3、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提出了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力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猜想。
4、开普勒:德国天文学家,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行星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定了基础。
5、惠更斯:英国物理学家,研究了碰撞问题,提出弹性、非弹性碰撞概念,建立“动量mv”概念。
6、牛顿:英国物理学家,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提出了恢复系数概念,发现了牛顿速度公式。
7、亚当斯(英)、勒维耶(法):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发现了海王星;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了冥王星。
8、哈雷(英):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哈雷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9、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和地球平均密度,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
10、齐奥尔科夫斯基: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科里奥利:建立科学的功的概念,并将功和能联系在一起。
模块3-1、3-2:(电磁学)1、富兰克林:美国科学家,首先命名正、负电荷。
新课程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实验高中整理:物理组佘老师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2.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英国科学家牛顿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4.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6.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7.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8.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二、电磁学1.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2.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并发明避雷针。
3.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4.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发现超导现象。
5.1841~1842年焦耳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定律。
6.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安培总结出安培定则提出了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洛仑兹力的观点。
7.汤姆生的学生阿斯顿设计的质谱仪可用来测量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分析同位素。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兹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能在实验室中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
8.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9.1832年亨利发现自感现象。
10.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高中物理学史归纳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学常识一、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物理学五大板块:1.力学(必修1、必修2、)2.电磁学(选修3-1、选修3-2)3.热学(选修3-3)4.光学(选修3-4)5.原子、核物理(选修3-5)三、自然科学三大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其中质量守恒及能量守恒统称为“质能守恒”,除此之外还存在电荷守恒)四、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1、伽利略对落体现象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所受的【重力】【无关】。
(P27)2、胡克研究得出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成正比——胡克定律(F=-kx)。
(P50)3、牛顿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三条规律:(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这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注: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P77)(2)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牛顿第二定律(F合=ma)。
(P89)(3)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是同种性质的力。
(注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能】叫做【平衡力】。
)(P69)1、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描述——开普勒三定律:(P47)(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
(3)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T2/a3=c)。
2、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考作出了结论:宇宙间任意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其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F引=G·(m1m2)/r2)。
物理选修3-2知识点总结物理选修3-2是高中物理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涉及到光学和电磁学两个方向的内容。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学习有关光的传播和电磁波的性质,探索电磁波的产生和应用,以及了解光学和电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物理选修3-2的知识点总结:1.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速度:光在真空和空气中以光速传播,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 光线的属性:光线是直线的;光的传播遵循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 光的波特性和粒子性:光既有波动性,也有粒子性;光的波长、频率和能量之间存在关系。
2. 光的折射和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在反射平面上反射。
- 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用斯涅尔定律来描述。
- 全反射现象: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一个临界角时,光将完全发生反射。
3. 透镜和成像:- 透镜的性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成像规律。
- 成像公式:通过透镜的物体和像的位置关系,可以得到成像公式。
- 光的色散现象:光在经过透镜等光学仪器时,不同波长的光经折射后出现分离现象,形成七彩光谱。
4. 光的干涉和衍射:- 光的干涉:光波的叠加所产生的干涉现象,分为等厚干涉和薄膜干涉。
- 光的衍射:光波在通过小孔或障碍物边缘时发生弯曲和扩散的现象。
- 干涉和衍射的应用:干涉现象在光学仪器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衍射现象在成像和光的分析中有重要作用。
5. 电磁波的性质和产生:- 电磁波的特点:电磁波由电场和磁场构成,横波传播。
- 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之间存在倒数关系。
-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电磁波可以通过天线、振荡电路等装置产生,并以光速在空间中传播。
6. 电磁波的谱系和应用:- 电磁波谱:电磁波根据频率不同可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不同频率区间。
- 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在通信、遥感、医学影像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第四章电磁感应4.1 划时代的发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2.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教学重点知道与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
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难点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培养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录像片教学过程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法拉第心系“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内容。
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1)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引发了怎样的哲学思考?法拉第持怎样的观点?(2)法拉第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法拉第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3)法拉第做了大量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法拉第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之后他又做了大量的实验都取得了成功,他认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5)从法拉第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程中,你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高中物理学史范围:必修1-2选修3-13-2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决定的。
伽利略对运动的研究,不仅确立了许多用于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而且创造了一套对近代科学的发展极为有益的科学方法,或者说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包含了以下几点:对现象的一般观、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数学)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
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通过几个铅球之间万有引力的测量,比较准确地得出了G的数值。
1846年9月23日晚,德国的伽勒在勒威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人们称其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了一颗著名彗星的轨道并正确预言了它的回归。
海王星的发现和哈雷彗星的“按时回归”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地位,也成为科学史上的美谈。
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的(油滴实验)。
库仑做实验用的装置叫做库仑扭秤。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著作已有关于磁石的记载和描述,而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描述的“司南”,是人们公认的最早的磁性定向工具。
1731年,一名英国商人发现,雷电过后,它的一箱刀叉竟然有了磁性。
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能使缝衣针磁化。
1820年4月,在一次讲课中,奥斯特偶然地把导线沿南北方向放置在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的上方,通电时磁针转动了。
同年7月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首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完整版)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电磁感应1.两个人物:XXX和XXX,分别研究磁生电和电生磁。
2.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闭合电路和磁通量发生变化。
注意,只具备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条件就可以产生感应电动势,而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电源内部的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
3.感应电流方向的确定可以用右手定则或楞次定律。
楞次律包含四种阻碍,分别是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阻碍导体间的相对运动、阻碍原电流的变化以及面积有扩大与缩小的趋势。
4.感应电动势大小的计算可以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为E=n*(ΔΦ/Δt)。
还有其他计算公式,如求平均值的公式E=n*(ΔΦ/Δt)和求瞬时值的公式E=BLV(导线切割类),以及法拉第电机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5.感应电流的计算可以用平均电流公式I=E/(R+r)=ΔΦ/(R+r)Δt和瞬时电流公式I=BLV/(R+r)。
6.安培力的计算可以用平均值公式F=BLΔΦ/(R+r)Δt和瞬时值公式F=BIL=B2L2VR/(R+r)。
7.通过的电荷量的计算只能用平均值公式,不能用瞬时值公式。
8.互感是指由于线圈A中电流的变化,它产生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磁通量的变化在线圈B中激发了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9.自感现象是指由于导体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
自感系数的大小取决于线圈的长度、单位长度上的匝数、截面积以及是否有铁心。
自感系数的单位是XXX、毫亨和微亨。
10.涡流是指变压器在工作时,在原、副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同时,变化的磁通量也会在铁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涡流的应用包括新型炉灶和金属探测器。
第二章交变电流1.正弦交变电流有两个特殊的位置。
电电流,可以减小能量损失,提高输电效率。
2.高压输电的方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交流输电,直流输电则主要用于海底电缆等特殊情况。
3.输电线路的构成:输电线路主要由导线、绝缘子、杆塔等组成。
其中导线又分为裸导线和绝缘导线。
划时代的发现重/难点重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难点:感悟科学发展的历程,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重/难点分析重点分析:本课时重点讲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作为章节的起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深奥的电磁学知识,而是把重点放在电磁感应发现的物理学史上。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讨论,把自己了解的有关内容和观点说出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申出相应的科学道理。
难点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习科学家们艰苦奋斗、不怕失败、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同时应学习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
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同学当中也会有人成为第二个法拉第的。
突破策略一、请学生回忆1.在初中物理学习中,你做过的哪些实验说明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是有联系的?2.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你认为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奥斯特梦圆“电生磁”(课件演示电流的磁效应)学生活动:在以下问题的引导下,请你阅读教材中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1: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①19世纪20年代之前,电和磁的研究始终独立地发展着。
②18世纪中页,人们发现雷电能使刀叉、钢针磁化等现象,但包括库仑在内的众多物理学家仍然认为电和磁是互不相关的。
③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
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思想。
④奥斯特坚信电与磁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问题2:奥斯特在什么思想的启发下,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的?(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思想。
)问题3:1803年奥斯特总结了一句话内容是什么?(“人们的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人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现象的零散的罗列,人们将把整个宇宙容纳在一个体系中。
”)问题4:1820年4月,奥斯特意外发现了什么?(奥斯特在1820年4月的一次演讲中,碰巧在南北方向的导线下面放置了一枚小磁针。
完整版)高中物理选修3-2知识点详细汇总电磁感应现象和法拉第-楞次定律电磁感应是指当磁通量穿过闭合回路发生变化时,会在回路中产生电流的现象。
这个产生的电流被称为感应电流。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磁通量变化的常见情况包括线圈所围面积发生变化,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导致Φ变化,以及磁感应强度随时间或位置变化。
磁通量改变的最直接结果是产生感应电动势。
如果线圈或线框是闭合的,那么就会在其中产生感应电流。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感应电流的方向可以通过右手定则来判定。
这个定则要求伸开右手,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然后让大拇指指向导线运动的方向。
四指所指的方向即为感应电流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右手定则仅适用于导体切割磁感线时,而且应用时要注意磁场方向、运动方向和感应电流方向三者互相垂直。
总之,电磁感应现象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闭合,就会有感应电流,否则只会出现感应电动势。
通过右手定则可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会引起感应电流,这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特例。
因此,判定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也是楞次定律的一个特例。
虽然可以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而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使用楞次定律判定更为方便。
楞次定律是用来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其规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这里的“阻碍”并不是指完全阻止,而是指阻止磁通量变化的速率。
当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方向相反,起到抵消作用;当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方向一致,起到补偿作用,简称“增反减同”。
因此,楞次定律也可以表述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阻碍或反抗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
楞次定律还可以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表述,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此外,楞次定律还有一个特例,即右手定则,用于判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楞次定律的应用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磁场不变,导体回路相对磁场运动;二是导体回路不动,磁场发生变化。
高中物理选修3-2全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电磁感应4.1划时代的发现一、奥斯特的“电生磁”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它揭示了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二、法拉第的“磁生电”(1)、“磁生电”的发现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在1831年8月29日发现由磁场得到电流的现象,叫做电磁感应。
[(2)、产生电流的原因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法拉第把产生这种电流的原因概括为五类: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的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
4.2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一、相关实验及分析论证实验装置运动方式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闭合电路所围面积发生变化(磁场不变化):磁体相对线圈运动,线圈内磁场发生变化,变强或者变弱(线圈面积不变)线圈A中电流变化,导致线圈B内磁场发生变化,变强或者变弱(线圈面积不变)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磁通量发生变化实验结论有感应电流产生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4.3楞次定律一.相关实验相关实验规律总结:(1)、原磁通变大,则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相反,有阻碍变大作用(2)、原磁通变小,则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相同,有阻碍变小作用!即:(增反减同)二、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理解:①、阻碍既不是阻止也不等于反向(增反减同)“阻碍”又称作“反抗”,注意不是阻碍原磁场而阻碍原磁场的变化..②、注意两个磁场:原磁场和感应电流磁场强调: a、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磁通量的变化。
]b、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相对运动。
③、阻碍的过程中,即一种能向另一种转化的过程例:若条形磁铁是自由落体,则磁铁下落过程中受到向上的阻力,即机械能→电能→内能(3)、应用楞次定律步骤:①、确定原磁场的方向;②、搞清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是增加还是减少;③、根据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④、利用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及热学、原子物理考点总结一、力学: 1. 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 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 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4. 20 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 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 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 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 牛顿于 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二、相对论: 9. 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 10. 19世纪和 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X 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11.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有两条基本原理:①相对性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一切物理规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变原理——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 c 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