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学案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学案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学案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学案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案步骤】【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直接抒情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文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新鲜贴切的表达效果和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欣赏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一、导入(一)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这些荷花的图片,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古诗词中对荷花描写的诗句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了解《采莲赋》及《西洲曲》的内容。
2.理解引用《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作用3. 概括文章表达的复杂情感。
4.总结文章语言艺术。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复杂情感。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艺术。
【学习内容】一、复习导入二、赏鉴新课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3.对《西洲曲》的理解: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5.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三、师生一起总结全文:1.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情感。
2.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1)运用的表现手法:(2)运用的修辞手法:(3)词语运用的特点:拓展内容:1.《西洲曲》全文如下:忆梅下西洲(水中陆地),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黄,双鬓雅(甚极)雏色(幼稚的面容)。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鸟名),风吹乌臼(一种落叶树)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绿玉制妇女头饰)。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安放)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大雁)。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用竹干做的遮栏物)头。
栏干十二曲(弯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3.(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知识链接】1、散文: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重在抒情,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3、作者介绍: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踱步()袅娜()霎时()弥望()倩影()琐屑()脉脉( ) 独处 ( ) 参差 ( ) 煤屑 ( ) 敛裾( )2、解释下列词语: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脉脉:风致:斑驳:丰姿: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明确:2、请同学们快速读文,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1)高一语文制作:王志军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 正确拼读生字词;了解作品、作者、写作背景;2. 深情地诵读课文;3. 掌握本文景物、心情写作的脉络;学习写法;二、预习抽查抽几生板写、回答。
? 1.拼写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 )望?斑驳()渺茫?()点缀()脉()梵婀玲?()2. 理解运用:蓊蓊郁郁弥望田田袅娜脉脉斑驳缕缕清香凝碧朗照三、介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散文(见基础梳理)抽学生回答。
1.作者、作品: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主题及主要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意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理解古典诗意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营造月夜的意境,引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和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荷塘月色》,通过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词赏析:结合《荷塘月色》中的诗意意境,学生学习相关的古典诗词,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表达与写作: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撰写关于月夜的感想或诗歌,培养文学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通过音乐、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月夜的宁静和美好,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
1. 合作探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读,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提升课堂氛围。
3. 朗诵演绎: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通过朗诵等形式展示文学创作。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荷塘月色》并撰写读后感。
2. 创作关于月夜的诗歌或散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会了诗意表达的方式,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情感,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综合素养。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学时【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结构 ,揣摩作者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感情的开展变化。
【知识补充】1、关于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 ,字佩弦 ,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次年 ,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 ,不灰心 ,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 ,便取?楚辞·卜居?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 ,改名“朱自清〞。
上大学时 ,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发表的长诗?消灭?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创作转向散文 ,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 ,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 ,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背景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 ,正值大革命失败 ,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 ,蒋介石叛变革命 ,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和斗争 ,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 ,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 ,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 ,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 ,内心是抑郁的 ,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 ,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 ,梦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 ,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预习落实】一、落实字音、辨析字形。
处( )理处( )所颤( )抖颤( )栗万乘( )之国乘( )凉荷( )花负荷( )脉( )络脉( )脉流水羞涩( ) 歌曲( ) 曲( )折薄( )荷日薄( )西山安娜( ) 袅娜( ) 踱( )步嬉( )戏参( )差( ) 船櫂( ) 敛裾( ) 梵婀( )玲蓊( )蓊郁郁妖童媛( )女鹢( )首徐回二、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写在下面横线上 ,。
《荷塘月色》活动导学案姓名:班级组别学号评价(等第)【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品味语言的意境美,培养学生鉴赏美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赏析通感的修辞手法。
2、赏析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课时安排】2-3课时【活动过程】一、自学质疑(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2、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二)检查预习1、识记字音袅娜..( ) 霎.时( ) 船棹.( ) 媛.女( )纤.腰( ) 敛裾..( ) 脉.脉( ) 颤.动( )煤屑.( ) 踱.步( ) 酣.睡( ) 幽僻.( )蓊.郁( ) 弥.望( ) 鹢.首( ) 梵婀..玲( )(三)初探文意,思考:1.这篇散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梳理文章的脉络结构。
二、互动研讨1、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游踪的词语,以及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2、朱自清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不平静?3、课文第四段写月下的荷塘是从哪几方面描绘荷塘美景的?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思考下面两句话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5、课文第五段写荷塘的月色主要从哪几方面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6、作者为什么会写《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探究其深意。
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全文分三大段: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预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关怀到有需要的伴侣。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1【教学目标】1、领悟的思想感情;2、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品语言精练漂亮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程序】课前:1、同学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2、同学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老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1、分小组争辩阅读训练题(一课时)2、以文章的写作挨次,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课后:1、整理课堂笔记。
2、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3、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1、“这几天心里颇担心静。
”,“颇担心静”的缘由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2、“月亮渐渐地”,假如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淌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担心静相适应,假如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淌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担心静。
3、“……上升了,墙外大路上孩子们的欢快,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模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确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颜色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任凭,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
1 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自主学习】1. 了解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2. 阅读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3.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踱.步()霎.时()....()袅娜弥.望()斑.驳()渺.茫()点缀.()4. 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蓊蓊郁郁:踱:弥望:袅娜:脉脉:斑驳:一例:丰姿:大意:【合作探究】听录音,品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目标检测】1. 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颤(z hàn)动乘(chéng)凉独处(chù)的妙处(chù)B.酣眠(hān) 参差(cī) 袅娜(nà) 幽僻(bì)C.点缀(zhuì) 倩(qiàn)影蓊蓊(wèng)郁郁梵婀(ā)玲D.弥(mí)望羞涩(sè) 踱(duó)步煤屑(xiè)路2. 选出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一)基础知识1.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指美好的姿态)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突然看去)D.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享受,多用于否定)2.分别选出与下列词语加粗字的意义(1)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A.欲盖弥彰B.弥天大谎C.弥补过失D.弥留之际(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A.彩陶文化B.光彩夺目C.五彩缤纷D.兴高采烈3.3.下列蓝色的字注音或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煤屑(xiè)路倏(极快地)地薄(迫近)阴摇曳(摆动)B.脉(mài)脉无恙(差错) 倩(qiàn)影弥(充满)望C.参(cēn)差掬(两手捧取)水袅娜(nuó) 风致(情趣)D.蓊(wēng)蓊郁郁妖童媛(yuàn)女敛裾(衣襟) 惦(挂念)着4.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C.这个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选出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①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光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③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A.①拟人、比喻②比喻③拟人、反问、反问B.①拟人、拟人②比喻③拟人、反问、反问C.①拟人、暗喻②比喻③拟人、设问、反问D.①拟人、暗喻②拟人③拟人、反问、反问6.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10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2.通过赏析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作者当时心境,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会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理解当时所处背景。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图片教学法、问答法五、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用PPT课件展示荷塘景色。
请学生用四字词语去概括出来。
“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了荷塘月色的美好画面。
在若干年前,有位作家在观赏了月色的下的荷塘后也描绘了他心中的景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
”板书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展示。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明: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1.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去找出文中每种景物所用的修辞,并在小组间讨论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
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将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2.结合学生回答,学生分小组一起赏析以下重点句子。
(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塘月色(教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体会极具汉语特色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筛选信息,甄别比较。
3.引导学生做一个精神丰富、内心敏锐的人;学会知人论世,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重点难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1.走进文本——导入 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样是碧绿的荷花,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有不同的理解。
宋•杨万里曾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2.作家简介——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3.相关背景——论世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知识积累一、注音 蓊.蓊郁郁 袅.娜. 踱.步 霎.时 弥.望 斑.驳. 渺.茫. 点缀. 二、解释下列词语1.蓊蓊郁郁: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