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文献综述--美丽中国
- 格式:pdf
- 大小:215.02 KB
- 文档页数:5
毛概结课论文之美丽中国学院:专业:年级:姓名:前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
美丽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总之,建设美丽中国,我们任重道远!主题“美丽中国”,乍一看,可能有的人以为是CCTV与bbc联合拍摄的,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而本文所要讨论的这个“美丽中国”是在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高调提出的论题。
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其实,这部纪录片与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很好地契合在一起,纪录片中所展现出的是一幅幅中华大地最美丽的画卷,这不正是十八大所展望,全国人民所期盼的美丽中国么!十八大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那么首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生态文明概念?当前为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
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中国作为一个占全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我们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身,也是对地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
将自身发展与全球发展结合起来,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身体力行的决心,展现了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的内涵与积淀。
本文不妨就从思想,政策,行动这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何实现“美丽中国”这个伟大目标。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托于环境法治建设,即: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
浅谈美丽中国的毛概论文篇一《美丽中国,永续发展》摘要:生态文明是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生态文明的内涵作了解释,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报告的,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环境;永续发展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且在第八部分专题论述了生态文明,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作了最好的顶层设计。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结合精神的,本文就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做一家之言。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一)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
文明一词在我国的古代经典《尚书》、《周易》就出现了。
现代使用的文明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是这种含义的文明;二是指社会进步状态,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世界范围内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逐步升化:1962年,蕾切尔卡逊女士发表《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指出了自然资源与环境是有限的。
同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阐明了人类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阐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大会上,发表了《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环境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各国政治承诺。
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发表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要求落实可持续发展。
2022年的里约峰会通过了《我们憧憬的未来》,达成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承诺。
收稿日期:2020-1-17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8年度教学科研咨政课题“安徽省长江岸线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QS2018059)。
作者简介:王亚雯(1990—),女,安徽宣城人,中共宣城市委党校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研究综述王亚雯,王玉倩(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宣城 242000) [摘 要]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再到2018年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提出的有关“美丽中国”建设理论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热点,国内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形成背景、理论内涵、重大意义及实践路径等议题性方面。
本文主要梳理了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发现当前研究中仍存在研究视野狭窄、学理性提升不足、现实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针对这些不足,基于对目前的相关研究的概述,通过分析问题、研究解决路径,为深入理解“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及今后开展具体工作提供借鉴及参考。
[关键词]习近平;美丽中国;新时代[中图分类号]D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08-0128-02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08.056[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十九大将其丰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内涵,再到2018年的高规格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
其后,学术界开始从多角度多层面研究探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有关“美丽中国”建设的论述。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对于深化和拓展“美丽中国”建设理论研究,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美丽中国建设理论的形成背景对“美丽中国”建设理论的形成条件追根溯源,正是系统研究其的逻辑起点。
学界目前从现实背景、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等角度进行研究,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美丽中国”建设的提出取决于国际和国内环境的现实因素,既符合国际上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又能帮助解决我国高速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负债问题。
浅析“美丽中国”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美丽中国”这一美好建设蓝图,为全体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未来景象。
本文从美丽中国的内涵及其与中国梦的关系出发,探讨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字: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中国梦十八大报告原文中提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其内涵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的继承和发展。
一、美丽中国的内涵及其与中国梦的关系美丽中国的立论基础是生态文明理论,不仅指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不仅仅指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树立生态发展的理念,建设新型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不是孤立的,它是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互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整体,并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科学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既要指导我们的建设,也要指导我们的生活。
在建设方面要运用生态的理念实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节约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种资源,经济建设要为生态文明作出贡献。
因此要通过法律制裁、制度约束、政策鼓励等措施规范经济建设行为,强化生态意识。
在生活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办一切事情,提倡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态的理念只有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和自觉行动,才能积淀成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既是我们的重要建设目标,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明确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
浅谈美丽中国的毛概论文(2)浅谈美丽中国的毛概论文篇二《浅谈“美丽中国”》摘要:报告中最受关注的新观点,就是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观点。
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点“美丽中国”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陌生的。
美丽中国首先是针对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资源环境而言的,但其涵义又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保护生态一点上,美丽中国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是贯穿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的。
“美丽中国”就是要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既要兼顾环境状况,又要更加关注对环境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只是一味盲目的追求经济总量的上涨而无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是要在追求经济上升的同时也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我们要时刻谨记:环境秀美但经济落后不是美丽中国;经济强大但生态恶化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
在这里,我们还要避免的一个误区就是我们讲不要因为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并不是意味着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在经济发展领域裹足不前,从而放慢或延缓对经济的发展。
我们要树立的一个观念就是:不管是为了保护生态而牺牲经济发展机会还是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惜牺牲长远利益的经济发展,都无法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都不是科学的发展,都不是人民心中所期待的那种发展状况,都是违反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式。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在以后的发展中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关键任务摆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突出地位。
一、建设美丽中国的原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在我国产生已久的概念。
谈美丽中国如何建设的毛概论文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做到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我们应自觉做到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谈美丽中国建设的毛概论文,欢迎大家阅读!美丽中国建设的毛概论文篇一:《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内容摘要】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了人征服自然与万物的雄心,人们毫无顾忌地向自然索取自己欲望所需要的一切,面对环境恶化、生态污染严重、资源枯竭、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态势,人类产生了焦虑和深刻的反思。
生态女性主义因其对人、自然与社会的独特看法而备受世人关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
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一般认为,生态女性主义一方面受到当代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人们当下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人们迫切要求改善生存状态的现实需要。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先锋理论首次在1970年出现,印度最北边的高帕什渥村庄曾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生态运动,通常称为“Chipko”即抱树运动。
1973年3月,300棵木岑树被林业官员划分给了运动物品制造商。
公司的代理人来到村庄准备伐木,他们没想到会遇到全村妇女的抵抗,不让砍一棵树。
妇女们列队步行,敲鼓齐唱传统歌曲,用身体去保护树。
面对突如其来的妇女列队,公司的代理人不得不撤退。
抱树运动让贫穷妇女拯救森林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是生态女性主义的雏形。
法国女性主义领军人物朗索瓦·德·埃奥博尼于1974年发表了《女性主义·毁灭》,文章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
她呼吁人类应该关注生态与性别的关联,她主张和谐、尊重差异,要求恢复女性长期以来被扭曲的天性。
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理论毋庸置疑具有前瞻性,与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有许多契合之处。
一、报告中融入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理论党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第八条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环境问题和城市规划不合理等方面的挑战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
"美丽中国"旨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环境友好的发展路径,注重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这一概念紧密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积极响应了人们对美丽环境的愿望和对全面发展的期望。
通过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中国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这项工程旨在构建美丽乡村、城市和自然景观,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保护文化遗产,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它不仅注重现有问题的解决,更考虑到了长远发展的需求,以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为中心。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和创新。
同时,社会各界和公众也需要积极参与,增强环保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共同努力,共建美丽中国。
通过美丽中国建设,我们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中国。
这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打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美丽的中国。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如下的顺序来展开讨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参考,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整体内容。
第一部分是引言,我们将在此部分对整个文章进行一个概述,明确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我们将简要介绍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写作动机和方法。
第二部分是正文,将深入探讨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
毛概论文《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提出的温暖、形象而又富于诗意的理念,内涵丰富,令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一表述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时代的高度,是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人类过度开发的反思,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路径,也是当代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主动引领。
首先,生态文明是和谐的文明。
生态文明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取向。
生态文明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通过资源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和修复自然的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讲,工业文明将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推向了一种极致,而工业文明最大的缺陷在于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没有兼顾或者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关系,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使发展变得不可持续。
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
因此,生态文明是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再者,生态文明是社会新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应仅仅限于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也不应仅仅限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而应是一次文化大变革,是整个文明形态的转变与升级。
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消费模式,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政策制度,都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所以,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美丽中国”所体现的中国特色伦理之美-伦理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 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美丽中国所形象勾勒的色彩丰富图谱,是对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生动描绘。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为亿万中华儿女实现美好新生活的热切期待、为圆百年中国梦所做的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
建设从致力于建设富强中国进至创造幸福中国的新阶段,大家意识到幸福的现代化中国,不但要有富强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而且也需要公平的社会秩序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其完整的概念意义应该是,富强中国加( 正义) 中国加文化( 文明) 中国加美丽中国,这是近代以降中华民族追求自强、自主、自由的现代化复兴的社会理想。
十八大报告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所提出的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赋予美丽中国图谱以鲜明的时代内涵,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伦理思想。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之美,也是人文和谐之美,是道德创化之美,是大写的中国特色建设事业的伦理之美。
一、美丽中国首倡生态文明之美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之美。
从向自然进军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意味言传、可品评欣赏的美丽中国,足以说明,经过多年的执政实践,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这种高增长主要靠高消耗、高污染、以牺牲环境资源换来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各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三十多年来集中表现出来。
为发展而破坏环境的代价是十分沉重而惨痛的。
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但是经济富裕、环境质量却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