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

第一页读书笔记与读后感,第二页此书简要介绍。。。

作者:[美]亚历山大等著,陈治业,童丽萍译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05月

第一章城市发展的思路

i. 强调整体性

新的生长是由原有的具体的、特殊的结构属性产生的。

ii. 整体性的特征:

1. 整体性是渐近的:一步一步开始

2. 是不可预测的

3. 是连贯的

4. 是富于感情的。因为和我们密不可分—可能是说,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整体化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在形成他并且被他形成,一种互形成的关系。

iii. 整体性是由过程得来的:

过程必须保证每一种新的建设行为在深层意义上都与过去发生的一切相联系。

第二章总法则

壹大杂烩的思想:城市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似乎毫不相关各执一端的动机。这种大杂烩仍然是应该进行组织的,而不是完全的放任的伪民主。“总之,没有整体的意识,这种著名的大杂烩只能引起思想上的混乱。”

貳“每一个新的建设行为必须有一种基本职责:它必须创建一种连续的自身完整的结构。”參认为产生整体性的过程“是通过逐渐产生出一种在空间上被定义为…中心区域‟(the field of centers)的机构而呈增长趋势进行的“。这个东西,应该就是东南大学的那篇相关论文中所谓的自适应系统的系统的”基核“吧。

其实,作者在后边的补充说明中点出,总法则其实就是要求或者说追求一件事情:“建设的每一个行为,即城市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朝着创造整体性的方向进行的。”这个事情我总是以为,他似乎还是在以一个欧洲的中世界小城为模版和榜样来认定一个城市,但是大都市还能够那么的机械的要求整体性吗?或者大都市的所谓的“整体性”是一种更加隐含或者说

更加民主的东西?大都市中的法则是什么呢?

肆但是,他提供了将一条法则付诸实施的一种可以借鉴的手段:将一条不容易被实施的法则作为一种基本的上层导则,而根据它制定出一系列的是指具体化、可实施的“过渡法则”,这些法则具体而清楚,能够指导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并且作者强调了法则的重要,这个非常的类似于希望在斋堂付诸实施的东西,就是说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可实施的法则来使一个城市产生一种整体性。

从亚历山大的两本书中可以看出:他似乎总是希望建立一套模块菜单,他非常擅长的一种优点就是能够将某一些非常理论化的构想通过某种转换使之非常的具备可实施性,当然这种转换是否成功、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成功,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伍总之,这条总法则可以归纳为:追求整体性。

起码,这是亚历山大对于好的城市的定义,尽管他还非常的含糊。

第三章城市发展的七条细则

壹细则1:渐进发展

将大的发展化作不断的小的增长。“发展规模必须相当小,以便有空间和时间进行整体化发展。”

3条子法则:

i. 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可过大。

ii. 确保合理的大小混合比。

要求大中小型项目的建设总量(投资)要保持同等水平。

iii. 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

住宅、商店餐饮、社区服务、办公、工业建筑、停车场等等应该有合理的混合。

貳细则2:较大整体性的发展:

渐进发展本身不创造大型整体化,但是之所以采用这些方法其实中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更合理的、更可实施的大规模整体化。

这个和“渐进发展”是一种动态互动的关系,“在单项工程和确立更大整体性的非正式过程之间有一个连续的反馈过程,一直到小的建设项目能确切的逐渐创建出更大的整体化。”

其实这个是在强调每一个小型的建设项目都应该有助于其形成上一个层次的整体性,而不是一种孤立的过程。具体解释p33。

7条子法则:

i.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更大的建筑物或者中心在涌现。

这个地方用了“涌现”,反而让我明白了怎么去理解“涌现”这个词本身:就是说某一个层级不应该是直接的针对其自身来创造,而是通过其下一层级的因子、其之间通过某种合理的规则的运动然后生成的,总之,每一个层级都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进行构建的。

ii. 这些较大的中心是慢慢出现的。也就是说,没有一种建设行为能完全独自产生这些建筑群,每座建筑都是逐步建成的。

iii. 这些较大的中心是自发出现的。不是预设的,是“意想不到”的。

iv. 一条可能因为翻译问题不解其意的规则。具体在p33,我想它可能是说明大型结构其实对于城市、对于城市意象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v. 大型中心形成3部曲:

1. 某个项目为新的大型中心提供某种启示—开端—从下边的例子来看,不仅仅是个“启示”的问题,而且这个东西本身是个开端,是整体的一部分。

2. 一项或者多项其他项目(小的渐进的增长)定位了中心结构的主要轮廓。

3. 一系列后续项目逐步完成这个中心。

亚历山大写的东西有点像日本人,就是说往往非常的实用和浅显,是属于能够将艰深的理论和现实的建设搭起桥梁的著作,非常的适合忙于实践的人阅读。

在下文中他细致分析了一个林荫道(以及形成他的建筑)的实例,我有了很多的感悟的东西:I. 他所谓的“中心”其实是指街道或者广场空间,就是说是城市中的“底”空间,城市中的“虚空”部分、非建筑部分,也就是说是城市中的开放空间、真正的城市空间(因为这些空间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够通过密集的建筑形成、并且往往是一种放弃了隐私的空间)。

II. 城市开放空间—这些“中心”其实是在组织城市建筑、在组织城市空间,是一种城市级别的组织元素。这个大概就是齐康的“留出空间“。

III. 他所谓的“建设项目“就是指城市建筑。

IV. 他用了大量的自己的语言,其实很是似乎没有真正的学者语言的严谨,但是我想这个不妨是我学习的榜样了。毕竟我是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哲学建筑师的。

总之,在他这里,简单说,每一个城市建筑都处于一个非常的紧密的、有着非常多的联系链的网络之中,每一个建筑都会在同时形成多个开放空间,并且在城市的多个、甚至多级别的子系统中起着多样的作用。它可以同时形成一条林荫道的边界,同时启示去建设一个大花园(一个新的花园开放空间系统,一个城市的子系统)。

“环境的整体性就是通过这些为数众多的较大中心纵横交错、相互搭接。以最错综复杂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