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伯菌属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10
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护理一、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概述1.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学特性肺炎克雷伯菌是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中最为重要的一类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无鞭毛,有较厚的荚膜。
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如土壤、水、农产品等,同时也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一。
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如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时,它可能会成为致病菌,引发严重的感染。
2.新生儿易感染的原因新生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此外,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尚未稳定建立,正常菌群的定植和抵抗病原体的能力相对不足。
再加上住院期间可能接触到各种医疗器械和医护人员的操作,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3.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临床表现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见的症状包括体温不稳定(发热或低体温)、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黄疸加重等。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二、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发病机制1.细菌侵入途径肺炎克雷伯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新生儿体内,如呼吸道吸入、皮肤破损处感染、胃肠道定植后移位、血行感染等。
其中,呼吸道和胃肠道是较为常见的侵入部位。
2.免疫反应失调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在应对病原体感染时,可能会出现免疫反应失调的情况。
一方面,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相对不足,导致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3.细菌毒素的作用肺炎克雷伯菌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如内毒素、外毒素等。
这些毒素可以直接损伤细胞,破坏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从而加重病情。
三、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医生会仔细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精神状态、皮肤颜色等症状和体征,结合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血小板减少等。
克雷伯菌属的鉴定1、标本要求:1.1 尽量用药前采集标本。
1.2 痰液:病人清晨咳痰于无菌、防漏小塑料盒内,切勿唾液送检。
1.3 尿液:病人留取12h尿液,送检。
1.4 粪便:病人留取粪便5 10g,送检。
1.5 脑脊液及其它无菌体液:用无菌瓶直接送检。
血标本不要冷冻。
1.6 不可接受的标本:干的拭子、蜡盒、未消毒容器、留取24h后的尿或痰、破裂的瓶子、标本泄漏、标本无标签。
2、仪器35℃孵箱、普通光学显微镜3、试剂羊血平皿、巧克力平皿、麦康凯平皿、葡萄糖蛋白胨水、葡萄糖酸盐培养管、氨基酸脱羧培养管、糖醇发酵管、VP试剂、湖南长沙天地人肠杆菌鉴定板。
4、试验方法及原理:4.1 甲基红试验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中,孵育过夜,加甲基红试剂1~2滴,观察结果。
结果:红色为阳性,桔黄色为阴性。
4.2 吲哚(靛基质)试验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中,孵育过夜(一般为24-48h),加靛基质(对位二甲基苯甲醛)试剂1~2滴,观察结果。
结果:两者液面接触处出现红色为阳性,无色为阴性。
4.3 氨基酸脱羧试验方法:取待检菌接种于氨基酸脱羧培养管和对照管中,封石腊油,35℃培养过夜,观察结果。
结果:培养管变紫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
对照管应保持黄色。
注意点:(1).培养管的pH值很重要。
(2).加封石腊油造成厌氧环境。
因为在厌氧情况下氨基酸脱羧生成的胺才稳定。
(3).对照管如不呈黄色,则氨基酸脱羧酶试验不能作出判定。
4.4 VP试验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于35℃培养24-48h后加入VP试剂甲液(6%α-奈酚酒精溶液)和乙液(40%KOH溶液),振摇,然后观察。
结果观察:在数分钟内出现红色为阳性,如无红色出现且于35℃4h后仍如故者即为阴性。
4.5 葡萄糖酸盐试验方法:大量接种待检菌于葡萄糖酸盐培养管中,35℃孵育过夜或至48h,加班氏试剂,水浴中煮沸 lOmin,观察结果。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1000字
克雷伯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寄生。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
染病原体,可以引起各种感染,例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等,并且有一定的耐药性。
因此,针对其生物安全评估非常重要。
首先,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广的耐药性谱,尤其是对多种抗生素的
耐药性。
其主要耐药机制包括菌体外层膜和药物靶点的改变等。
此外,肺炎克雷伯菌还可以产生多种外毒素和内毒素,导致细胞损伤
和机体炎症反应等。
因此,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对人体健康具有严
重的危害。
其次,肺炎克雷伯菌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
其可在医院内通过人际
接触、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同时也可通过宿主(如家畜)在环
境中传播。
因此,在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管理和动物饲养管理等方面,需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其传播。
最后,肺炎克雷伯菌在医学和科研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
如在研究克雷伯菌耐药性机制、分离与鉴定等方面,可以利用肺炎
克雷伯菌作为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肺炎克雷伯菌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
为防止其传
播和感染,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例如开展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同时,也需要深入研究其耐药性机制、生物学
特性以及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特征,以促进治疗方法的研发和防控措
施的制定。
疾病名:克雷白杆菌属感染英文名:klebsiella infection缩写:别名:克雷伯菌属感染;克雷白氏杆菌感染疾病代码:ICD:B96.1概述:克雷白杆菌属(Klebsiella)存在于正常人的肠道和呼吸道,亦存在于水和谷物中。
在免疫低下以及接受手术和侵袭性医源性操作的人群易罹患本属细菌感染,亦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
流行病学:肺炎克雷白杆菌是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病原菌。
据报道,肺炎克雷白杆菌在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占第二位,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痰标本中最多,尿次之。
正常人口咽部肺炎克雷白杆菌的带菌率 1%~5%,结肠带菌率约为5%~35%。
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粪便中细菌的检出率增加,有人报道使用过抗生素的300 份粪便标本中有43%有肺炎克雷白杆菌生长。
带菌者和患者是最为重要的传染源。
当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正常带菌者可以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称之为内源性感染;此外,在医院,细菌可以通过患者间、工作人员和患者间的接触、人工呼吸器等医疗用具而传播。
长期住院、手术、留置导尿管以及原发疾患等,引起患者全身或局部防御免疫功能减退是重要诱因。
此外,医护人员带菌的手也是造成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鼻硬结克雷白杆菌所致慢性肉芽肿性硬结症多见于欧洲中部及东南部、印度和中美洲。
病因:克雷白杆菌属目前是除大肠杆菌外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与沙雷菌属、肠杆菌属与哈夫尼亚菌生化反应很相似,某些氨基酸脱羧酶试验有助于鉴别。
克雷白杆菌属可分五个种,即肺炎克雷白杆菌(K.pneumoniae)、产酸克雷白杆菌(R.oxytoca)、解鸟氨酸克雷白杆菌(K.ornithinolytica)、植生克雷白杆菌(K.planticola)和土生克克雷白杆菌(K.terrigena)。
其中肺炎克雷白杆菌又可分 3 个亚种:肺炎亚种(subsp.pneumoniae)、臭鼻亚种(subsp.ozaenae)和鼻硬结亚种(subsp.rhinoscleromatis)。
克雷伯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1. 概述克雷伯菌属包括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鼻硬结克雷伯菌和鼻臭克雷伯菌4个种。
临床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
2. 标本类型血液、尿液、痰、脑脊液、穿刺液、脓液等标本。
3. 鉴定3.1形态与染色革兰阴性粗短杆菌。
3.2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小时,呈灰白色、不溶血的菌落。
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大而隆起、黏液样、易融合的、粉红色菌落,用接种环挑取呈丝状粘连。
3.3生化反应氧化酶试验阴性,发酵葡萄糖、乳糖、蔗糖等多种糖类,TSI为A/A,IMViC - - + + ,硝酸盐还原、脲酶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阳性,动力、H2S、鸟氨酸脱羧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均为阴性。
3.4鉴定要点3.4.1菌属特征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大、隆起、黏液样、用接种环挑取呈丝状粘连,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IMViC - - + + ,脲酶和赖氨酸脱羧酶试验阳性,动力试验阴性。
3.4.2 克雷伯菌属的种间鉴别见下表克雷伯菌属种间鉴别的关键性试验(阳性%)菌名吲哚VP 枸橼酸盐脲酶赖氨酸丙二酸盐乳糖肺炎克雷伯菌0 98 98 95 98 93 98产酸克雷伯菌99 95 95 90 99 98 100鼻硬结克雷伯菌0 0 0 0 0 95 0鼻臭克雷伯菌0 0 30 10 40 3 30克雷伯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3.5 操作步骤3.5.1 氧化酶试验参见《氧化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5.2 鉴定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用微生物鉴定仪或传统生化反进行细菌鉴定。
4. 药敏参见《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最新版本文件。
5.质量控制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6.16.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肺炎克雷伯菌可产生ESBLs,据国内文献报道产酶率在30%以上,产酶株对青霉索、头孢菌素类及单酰胺类抗生素均产生耐药。
如果检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即使体外药敏试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氨曲南敏感,也应报告该菌对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氨曲南耐药。
克雷伯氏菌属检验在临床上的意义及药敏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克雷伯氏菌属检验在临床上的意义及药敏情况。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健康检查的患者110例作为样本,对其痰、脓、粪、胆汁、小便标本进行检验,采用常规细菌学检查方法鉴定细菌,采用K-B法做药敏试验。
观察110例患者克雷伯氏菌检出情况,观察克雷伯氏菌来源及药敏情况。
结果:110例患者中,共96例检出克雷伯氏菌,检出率87.27%,其中72.92%为肺炎克雷伯氏菌、19.79%为产酸克雷伯氏菌、7.29%为臭鼻克雷伯氏菌。
克雷伯氏菌来源以痰为主,比例为52.08%,脓次之,为23.96%,其次为粪及胆汁,比例分别为10.42%和8.33%,来源于小便的克雷伯氏菌所占比例最小,为5.21%。
高敏药包括头孢氨苄、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四种,药敏率分别为89.58%、87.50%、87.50%、88.54%。
中敏药包括链霉素、强力霉素两种,药敏率分别为51.04%和53.13%。
克雷伯氏菌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乙酰螺旋霉素无药敏现象。
结论:克雷伯氏菌属检验是临床用于肺炎及感染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关键,对于疾病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临床用药需对药敏情况加以重视,提高用药合理性。
【关键词】克雷伯氏菌属检验;临床;意义;药敏前言:克雷伯氏菌存在于人类肠道及呼吸道中,为条件致病菌的一种,该菌属共包括7个种,其中以肺炎克雷伯氏菌作为常见[1]。
肺炎克雷伯氏菌长期存在,容易引发肠道及伤口等感染发生,严重甚至容易导致败血症及脑膜炎,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2--4]。
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健康检查的患者110例作为样本,对克雷伯氏菌属检验在临床上的意义及药敏分情况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健康检查的患者110例作为样本。
性别:男性60例,女性50例。
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52.02在±3.25)岁。
肠杆菌科其他菌属的微生物学检验肠杆菌科除上述主要对人致病的菌属外,还有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等,为条件致病菌,在临床上感染性疾病中较常见。
1 克雷伯菌属克雷伯菌属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等,为条件致病菌,临床上感染性疾病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
肺炎克雷伯菌包括肺炎亚种、臭鼻亚种和鼻硬结亚种。
1.1微生物学检验:克雷伯菌检验程序可按肠杆菌科细菌进行检验。
据不同疾病采集不同标本,如血液、痰、脓汁、尿液、脑脊液、胸水和腹水等。
取痰、脓汁、尿液、脑脊液、胸水、腹水标本,离心后将沉淀物涂片做革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球杆菌,有明显的荚膜。
血液标本或穿刺液标本接种于肉汤培养基增菌培养,其他标本接种于血平板和MAC平板。
35℃孵育18~24 h,取血平板上灰白色大而黏稠的菌落和 MAC上乳糖不发酵型黏液菌落,作进一步鉴定。
菌落性状、形态染色特性符合克雷伯菌的特点,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阳性,在KIA试验斜面产酸、底层产酸产气、H2S阴性,MIU试验为--+/-,V-P试验为阳性,可初步鉴定为克雷伯菌。
然后可进一步进行生化反应鉴定到种和亚种,并结合荚膜肿胀试验进行鉴别。
1.2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克雷伯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卵圆形或球杆状,常成双排列,有菌毛;无芽胞,无鞭毛。
有明显的荚膜,荚膜肿胀试验是本属菌与其他类似菌的主要鉴别方法;培养特性:克雷伯菌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血平板上形成较大凸起、灰白色、不透明、不溶血、黏液型菌落,用接种环挑起时可出现拉丝现象。
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可发酵乳糖产酸,形成较大的有色黏稠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混浊型生长,可见菌膜和黏性沉淀物。
生化反应:克雷伯菌IMViC试验结果为--++,脲酶、ONPG、丙二酸盐、黏质酸盐试验呈阳性。
1.3临床意义克雷伯菌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较多见。
肺炎克雷伯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也可引起肺外感染,如肠炎、婴儿脑膜炎、菌血症、泌尿系统感染等。
EHS体系文件生物安全、辐射及化学品风险评价制度记录表单编号:RFEHS-B01-017-R01 生效日期:2015年8月15日修订号:0 页码:1/4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编制审核批准批准日期:年月日EHS体系文件记录表单编号:RFEHS-B01-017-R01生效日期:2015年8月15日修订号:0 页码:2/4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报告一、评价目的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 2004)、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卫生部令《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CNAS-CL05:2009《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以及 ZY-LIS-107《生物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微生物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定期对本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活动的生物安全进行评估。
二、评价内容1、概述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该菌在正常人鼻咽部的带菌率1%~6%,但在住院病人中可高达20%。
该菌是酒精中毒者、糖尿病人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肺炎克雷伯菌也能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和脑膜炎(婴儿)、泌尿道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败血症。
近十几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感染和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
2、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
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3、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3.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3.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
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