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浙美版(新版)六年级下册12册美术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7.00 KB
- 文档页数:39
浙美版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大榭二小美术组王汉静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课外国的传世名作一、教学目标1.欣赏外国传世名作,了解外国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利用多种欣赏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和分析。
3.培养欣赏的能力,激发向往美的情愫,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可以用2课时完成,内容分为建筑、雕塑与绘画三个板块。
西欧的古建筑与雕塑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长达2000多年,每一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帕提侬神庙”与“罗马大角斗场”的单纯与雄伟,“巴黎圣母院”的挺拔与轻灵都是世界古典建筑的最高典范。
雕塑《三女神》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雕像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2000多年前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遥相呼应,分别展现了男女人体健康之美的最高理想。
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彻底逼近真实的英雄组雕,表现了最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绘画部分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 8、19世纪西欧美术的一些经典之作,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
让学生在看看说说中体会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构图之美、内容之美,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这些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形成某一条历史线索,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简单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对美的向往。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欧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难点: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即作品中呈现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的理解,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品及作品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1.导人,揭题。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一、总体思路一、总体思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j 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六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全册共有17课,分为8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全册的单元及内容总体安排情况如下表:本册单元和课节教学内容中,技能方面是按照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但是也有并列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作一定的调整。
课时数只是一种建议,教师在教学时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条件作适当调整。
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了解了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安排的总体思路,接下来最要紧的就是如何教学。
那么,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本册教学?编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例如在上第1 1 00课《竹》时,先让学生欣赏国画《兰石图轴》《墨竹图轴》,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竹这一植物的观察、理解、感悟,而应当让学生对艺术家如何表现竹进行比较、讨论,从而引导他们感受艺术表现的美,艺术表现的美,了解民间艺术不同表现的形式及其美感,了解民间艺术不同表现的形式及其美感,了解民间艺术不同表现的形式及其美感,并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努力提高审美情趣。
浙美版六年级教案(下)1.流动的风景线一、教学目标1.欣赏各种各样的车,了解不同种类车的装饰特点,并掌握车身装饰的方法和作用。
2.会用一种装饰设计方法进桥式起重机身装饰设计。
3.让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懂得"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因设计而更夸姣"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类别车辆的装饰特点,掌握车身装饰的方法。
难点:车辆装饰有创意,能清晰地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
三、课前筹办(学生)察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车,画笔。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2、公共汽车站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公共汽车站的性质、功效和特点。
2.结合设计制作的基本方法,尝尝试使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制作一座有特点的公共汽车站模子,培养学生选择材料、利用材料的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造美的愿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设计公共汽车站的基本方法,并制作富有创意、美感和都会文化的公共汽车站。
难点:学习从平面到立体转化方法,培养学生自立探究需要解答的题目、解决需要解答的题目的能力。
三、课前筹办(学生)各色卡纸、其他废旧材料、彩笔、剪刀、双面胶或胶水。
(教师)多媒体课件、卡纸、剪刀、胶水或双面胶。
教学过程3.手绘校园招贴一、教学目标1、了解招贴画这一艺术形式及其构成特点;2、初步掌握手绘校园招贴的方法,会独立用简洁的造型语言为校园活动徒手绘制一张招贴;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热爱校园文化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意识思维方式,促进其设计意识的形成。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手绘校园招贴的构成要素2、难点:招贴画编排的创意4、请柬一、教学目标1.了解请柬文化,认识请柬的作用和特点。
2.掌握请柬的基本设计方法,结合请柬设计的基本知识,尝试设计制作一张完整而又新奇的请柬。
3.通过活动,引发学生对设计实践的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
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六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第一课外国的传世名作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外国传世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懂得外国的优秀美术作品和中国的优秀美术作品一样,都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对多元文化有感性认识。
2.通过欣赏外国传世名作,研究用自己的感受和语言表达欣赏体会,评述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语言的应用能力。
3.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培养热爱艺术作品,自觉保护文物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多元艺术,初步认识和了解外国经典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美术的多元文化。
懂得艺术与生活、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各种著名的外国美术作品。
教师)课件(包括经典的美术作品的照片、视频等)等。
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大家说说外国著名的美术作品有哪些?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2)小结:各国艺术家创造的优秀美术作品都是天下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3)交流:经典的外国传世名作有哪些?你会喜欢哪件美术作品?教师板书课题《外国传世名作》。
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课件,欣赏评述。
①观看课件,结合教师讲解,相识外国美术作品的开展历史及艺术的品种。
②作品欣赏。
结合教材上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上的文字介绍说明。
2)让几逻辑学生说说平时看到最多的是哪一件作品,说说欣赏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3.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作品被命名为“传世名作”?2)请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来说明自己的欣赏观点,并将资料汇编成一份文档。
3)学生整理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结回顾,研究拓展。
1)学生报告自己研究和会商的成效,教师进行小结:今天我们进修欣赏的只是艺术宝库中的几颗宝石,但愿同学们课后继续追寻艺术开展的踪迹,走进艺术殿堂接收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艺术素养得到不断进步。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2课美无处不在丨浙美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美的感知来源与表现方式,培养审美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美和丑的对比,让学生形成美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让学生发现周围有美的存在,并能用简单的方法把它们表达出来。
4.提升学生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的美的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在世界中发现美,如何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放映一段介绍美的视频。
视频中介绍了什么是美,美的来源,以及我们在生活中能够看到的美。
教师可在观影后与学生一起讨论一下。
视频链接:(这里放入视频链接)2.知识点讲授讲解美的感知来源和表现方式。
(1)美的感知来源美的感知来源有人文、自然、物质三个方面。
学生可通过走进自然、欣赏人类文化艺术以及通过各种物品的感知,来了解美的存在。
(2)美的表现方式美的表现方式有形式美和内容美两类。
•形式美指的是对物体形式上的审美评价,比如颜色、形状、比例、质感等等。
•内容美指的是对物体内在的审美评价,比如人的思想、人的行为、书籍、音乐、文化等等。
3.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画画表达生活的美。
(1)主题讲解讲解美无处不在。
首先让学生想象身边的美的存在,比如自己喜欢的饮食、动物、花卉等等都可以是美的存在。
提醒学生美不仅仅是文化艺术,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美的存在。
(2)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想的和感知到的美进行创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技巧,如起笔要轻,线条不要断等等。
让学生画出自己所想象的美的存在,可以是家里的花盆,路边的小石子,或是自己印象中的美人鱼等等。
(3)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共同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画作进行点评,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等。
让学生相互欣赏、交流,发现别人画中的美,也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画中的美。
第十二册美术教案一、总体思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六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全册共有17课,分为8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本册单元和课节教学内容中,技能方面是按照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但是也有并列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作一定的调整。
课时数只是一种建议,教师在教学时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条件作适当调整。
二、教学方法了解了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安排的总体思路,接下来最要紧的就是如何教学。
那么,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本册教学?编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例如在上第1 0课《竹》时,先让学生欣赏国画《兰石图轴》《墨竹图轴》,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竹这一植物的观察、理解、感悟,而应当让学生对艺术家如何表现竹进行比较、讨论,从而引导他们感受艺术表现的美,了解民间艺术不同表现的形式及其美感,并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努力提高审美情趣。
2.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六年级下册(浙美版)美术教案第一章:欣赏与评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如写实、抽象等。
让学生学会从色彩、形状、线条等方面评价美术作品。
1.3 教学步骤:展示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引导学生从色彩、形状、线条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对作品的评价。
第二章:绘画与创作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
2.2 教学内容:学习色彩的搭配方法,如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等。
学习形状的运用,如变形、组合等。
2.3 教学步骤:讲解色彩的搭配方法,展示实例。
让学生进行色彩搭配练习,小组内互相评价。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鼓励创新。
第三章:手工与制作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手工制作方法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2 教学内容:学习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如剪纸、折纸等。
学习制作美术作品的技巧,如拼贴、雕塑等。
3.3 教学步骤:讲解手工制作的基本方法,展示实例。
让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练习,小组内互相评价。
讲解制作美术作品的技巧,展示实例。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手工制作,鼓励创新。
第四章:摄影与影像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摄影和影像手段进行创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意识。
4.2 教学内容:学习摄影的基本技巧,如构图、曝光等。
学习影像编辑的基本方法,如剪辑、特效等。
4.3 教学步骤:让学生进行摄影练习,小组内互相评价。
讲解影像编辑的基本方法,展示实例。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摄影和影像创作,鼓励创新。
第五章:综合与探索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2 教学内容:学习综合创作的方法,如结合绘画、手工、摄影等。
六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浙美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二册计划、教案项目内容指导思想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六年级是学生迈入初中的过渡时期,既要努力响应学生目前的兴趣爱好,又要深入浅出的灌输客观的美术学科理论知识,与初中知识进一步接轨,将平时教给学生的初中知识更加明朗化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儿童绘画到少年绘画的转型,更重视有欣赏内容和工艺设计和教学,即学生的创造能力上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儿童想象力的深化,转变为更理论性含量的创造能力。
2、六年级的学习兴趣远不如二、三年级,想象力也随之下降,他们更多的追求现实的、真实的东西或喜欢目前流行的“动漫”,对此进行大批量的临摹,在绘画技巧上也显得成熟,但画风呆板,表现欲下降,必须采取必要措施。
教材分析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六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全册共有14课时,内容涵盖造型、设计、应用、欣赏、综合、探索6个学习领域。
全册教学目标、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王燕新版六年级下册美术计划(浙江版)一、总体思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j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六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全册共有17课,分为8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全册的单元及内容总体安排情况如下表:本册单元和课节教学内容中,技能方面是按照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但是也有并列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作一定的调整。
课时数只是一种建议,教师在教学时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条件作适当调整。
二、教学方法了解了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安排的总体思路,接下来最要紧的就是如何教学。
那么,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本册教学?编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例如在上第1 0课《竹》时,先让学生欣赏国画《兰石图轴》《墨竹图轴》,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竹这一植物的观察、理解、感悟,而应当让学生对艺术家如何表现竹进行比较、讨论,从而引导他们感受艺术表现的美,了解民间艺术不同表现的形式及其美感,并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感受,努力提高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