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2019春六年级美术下册 第10课《竹》教案 浙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5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10 竹》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学习画竹子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特点,掌握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竹子的图片和作品,供学生参考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但是,对于画竹子这一课题,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竹子的结构理解不深,画竹子的技巧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竹子的特点,逐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特点,掌握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增强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表现竹子的结构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竹子的图片和作品,提前了解学生的绘画水平,准备好绘画工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绘画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竹子的图片和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引发学生对竹子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竹子的结构和特点,展示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竹子的线条和色彩,理解竹子的生长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始绘画竹子。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竹》教案浙美版第十课竹一、教学目标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
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关系等要素。
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师)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学过程1.提问导人。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竹》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竹子的美感。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竹子图片和绘画技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竹子的画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线条、色彩有一定的认识。
但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绘画技法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竹子的美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竹子的生长特点及绘画技法。
2.如何表现竹子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评价法等,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实践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竹子的图片、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竹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外形、颜色、生长环境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如竹子的种类、生长环境、竹叶、竹节等,并进行绘画示范,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绘画技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技法,自己动手绘画竹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指出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竹子作品,可以加入其他元素,如鸟、虫、山水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绘画技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幅竹子绘画作品,要求表现出生长环境、竹叶、竹节等特点,下周课堂交流。
8.板书(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整理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10 竹》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竹子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材通过详细的步骤解析和图片示例,引导学生学习竹子的画法,包括竹子的结构、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调配等。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竹子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手绘竹子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竹子的绘画技巧。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观察和实践,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画法,掌握线条的运用和墨色的调配,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竹子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对手绘竹子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竹子的结构、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调配。
2.教学难点:竹子的立体感的表现、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流畅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践、合作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竹子作品,提供详细的步骤解析和图片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竹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竹子的结构和画法,包括竹子的线条运用和墨色的调配。
3.实践: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按照步骤尝试画出竹子,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4.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竹子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共同总结和提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竹子的结构图示、线条运用和墨色调配的要点,以及学生的作品展示。
通过板书设计,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竹子的绘画技巧,并且能够直观地欣赏到其他学生的作品。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竹》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竹子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通过详细的步骤讲解和丰富的图片示例,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画竹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踊跃,乐于尝试新事物。
但同时,部分学生对竹子的结构和绘画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特点,掌握画竹的基本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竹子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竹子的结构及绘画方法。
2.竹子的线条处理和墨色运用。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绘画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图片。
2.画纸、毛笔、墨汁、水等绘画材料。
3.竹子的实物或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竹子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特点,如竹子的形状、线条、颜色等。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竹子的绘画步骤和技巧,如如何画竹叶、竹节等。
同时,老师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老师示范的绘画方法,自行尝试画竹。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老师挑选几名学生作品的进行展示,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拓展(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竹子与其他元素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路。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竹子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要点。
10、竹课题:《竹》课业类型:综合课型(课时2)执教: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
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朝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
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关系等要素。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的寓意。
难点: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用竹子制作工艺品,掌握构图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图片或实景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竹子,学习水墨竹子的画法。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
3.让学生感受竹秀丽、挺拔的自然美,培养其赏竹及热爱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初步领会传统文化中植物人格化的内涵。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收集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墨汁。
(教师)表现竹的有关美术作品或图片、视频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1.认识竹子[课件展示1]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欣赏竹子[课件展示2](1)展示、欣赏课本中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讨论介绍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的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
[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
[教学方法] 欣赏评述练习[教学准备](师)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生)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1写意花鸟画四君子指哪几种品种?(梅兰竹菊)2前几周我们学习了梅兰菊的画法,运笔方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顺锋),用墨主要采用了破墨法,积墨法等两种。
那竹子运用笔墨如何表现呢,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竹子的画法。
二、讲授新课(一) 竹子的品格和特征1 竹子的品格在中国竹子与梅、兰、菊被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并具有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
魏晋时期,战乱平凡,文人雅士追求玄学,主要内容是以三玄为思想骨架(《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玄”指无形无名的“道”,其核心就是清淡,玄学对绘画的影响表现在绘画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作品超凡脱俗、超然尘世、自乐逍遥的风格。
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贤是是指才能的人。
西晋末东晋初(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不满司马昭父子政权,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文学作品追求清谈,世谓竹林七贤。
因为这七个贤人是在竹林里面经常聚会,后人把七个人的文采用来附着在竹子身上,所以竹林也就寓意并反映七个文人的人品——高尚,有气节。
再如郑板桥画竹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0 竹1教材分析中国是竹的故乡,是竹类品种最多的国家。
竹子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有着秀丽、挺拔的美好形象,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发挥作用,同时又是制作各种工具、用品、工艺美术品和建造房屋等的原材料,在人们吃、穿、住、行等方面处处可见竹的身影。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更是一种精神象征——高洁、虚心、坚韧, 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有关竹的佳句、诗歌及美术作品,所以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竹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重在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学习加深对竹文化的了解,学习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竹,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表现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感受学习竹的高贵品质及美术表现的乐趣。
2学生分析竹子在杭州地区还是一种较常见的植物,五年级学生对其形象并不陌生,加上学习经历,对竹文化应该有所接触,所以对这一学习主题大部份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可发表。
同时国画内容的学习已在多个学段出现过,学生对笔、墨等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所以运用这一方法进行竹子题材的表现,经过一定的实践探索是可以达到的。
依据学生现有情况与教学内容的要求,课堂中应把学生对竹子的点滴直观感受进行概括,引导到竹文化的认识高度。
把已掌握的国画知识、技能运用到对竹的表现上,加以探索实践,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
3设计思路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分析,本课设计突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充分运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让学生课前对竹子作相关的了解,教学中教师发挥好组织与引导作用,激励学生大胆地说、积极地交流、充分地尝试、努力地探索,为学生搭建好课堂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师生共同对竹文化进行学习表现。
4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观察、欣赏,师生间交流增进对竹子的了解,尝试探索用国画表现竹的方法。
2.运用国画形式创作完成竹主题的作品,提高动手表现力。
3.在学习中充分感受竹子自然美,体验竹有节、虚心等象征意义,初步领会我国文化博大。
《竹》教案(第一课时)教材分析: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代为人们所喜爱。
教材中欣赏名家作品,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接物言志的重要表现。
学生从竹子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以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了解竹的意义象征和水墨竹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关系等要素。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国画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平时对竹子的接触不多,缺乏水墨画竹的体验,因此本节课以临摹墨竹,旨在提高学生的水墨画竹的表现能力,以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设计思路:本课为2个课时,本课选了第一课时,通过欣赏竹的图片和名家作品,了解竹文化。
欣赏教师和同龄人作品,师范讲解竹的画法,让学生临摹一副墨竹图,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1、欣赏竹的图片和水墨画,了解竹文化。
2、掌握水墨画竹的方法,临摹一幅墨竹画。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具有的优秀品格。
教学难点:掌握水墨画竹的方法,表现一幅墨竹画。
教具准备:国画材料课件示范作品临摹范本学具准备:国画材料圆形仿古宣纸临摹范本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初识竹师:今天这节课我要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倾听自己的呼吸,然后慢慢地睁开眼睛,我们看到了什么?生:竹师:对,它与最美的山河、云雾在一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它——竹。
(揭示课题,板书:竹)二、欣赏竹景,识品格1、欣赏杭州景点“云栖竹径”师:有一天,老师走进那里的时候,听到游人说,这里没什么好看的,就是竹子。
同学们说说看,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什么?生:竹子的精神和挺拔的毅力师:精神、毅力,这两个词非常好。
(板书:精神、毅力)2、细品竹子,说品格师:竹子一年四季的色彩是如何的?生:绿色师:对,绿色的。
四季常青的,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10 竹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历代画竹的作品和诗词,了解诗书画印相成趣的中国画传统,过程和方法: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尝试运用笔墨表现不同姿态的竹叶,使学生感受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不同的画面中感受竹子不同的表现意义,从不同的意义中解读画者的心意,从而从深层次中领悟竹的品质,领会中国画的意境。
2学情分析本课学习主体为小学六年级孩子,这个年龄段孩子对水墨画已经具备一定的笔墨基础和审美基础,对水墨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表达趋向。
对于笔与墨的知识也有一定的认识,《竹》一课的设计,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文人墨客对竹的热爱之情,并从名作中感受到借竹抒情的表达方式。
从中提出竹的点睛之笔竹叶的表达。
3重点难点用水墨表现竹叶。
欣赏墨竹名作,感悟竹子的精神。
尝试运用笔墨表现不同姿态的竹叶.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课一:导入1:营造气氛:课前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并且ppt循环欣赏竹图片。
营造一种氛围。
2:导课郑板桥《墨竹图》欣赏导入。
【情景创设】师:我们听着优美的葫芦丝音乐,被带入了一个竹的世界。
(板书:竹)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竹的故乡,竹子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植物,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用来表现的审美对象。
古代文人墨客称之竹为君子。
热衷表现富有各种精神与内涵的竹。
中国画坛上有一位画家擅画竹,他叫郑板桥。
我们来看看他所描绘的竹的世界。
播放ppt(郑板桥名作欣赏。
)师:郑板桥大师带领我们领略了他画笔下的竹,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来说一说竹子的成语或者你从他画面中能感受他所赞颂竹子什么样的品质?生:……从文字入手。
——体现出竹子的品质(板书)师:文学上赞颂竹子太多太多……我们的郑板桥大师不仅画竹子,而且也歌颂竹子。
(展示竹石图)他这样写道。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不就是体现了竹子坚忍不拔、清峻不阿的高贵品质吗!分析竹子结构——竹竿,竹节,竹枝,竹叶(板书)师:从刚开始欣赏的竹到画家笔下的竹,你们能说一说竹子的结构吗?生:……师:在这春之际正是竹子萌发新叶的之时。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0课竹》浙美版(1)一. 教材分析《第10课竹》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以竹子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竹子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竹子生长环境的介绍,也有对竹子绘画技巧的讲解,还有竹子艺术作品的欣赏。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竹子的美丽和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学科有较高的兴趣。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竹子的生长环境、绘画技巧和艺术价值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环境,掌握竹子的绘画技巧,能独立完成一幅竹子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增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竹子的绘画技巧,包括竹子的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的处理。
2.教学难点:如何把握竹子的生长环境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欣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范画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绘画技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竹子的生长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竹子的美丽和魅力。
2.讲解:讲解竹子的生长环境、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绘画技巧。
3.示范:教师现场示范竹子的绘画过程,讲解绘画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4.实践:学生独立完成一幅竹子绘画作品,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欣赏: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的用途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美术学习活动的好素材。
这节课可以分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将竹和诗歌相结合,感受竹的内涵,诗情画意的画面表达内心的竹。
第二课时将竹和生活相,探究竹的用途,用竹材制作竹制品。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能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
能综合文学中的诗句,感受竹子的精神品质。
学生有一定的造型基础,能在探究中国画造型特征的过程中,自主创作综合材料的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中国传统的竹文化,了解竹子的结构特征,理解竹子的精神品质,能用拼贴画的形式表现竹的画面。
方法与过程:通过看、摸感知竹的结构形态特征,结合诗画赏析探究文人画中竹的造型表现方法以及借物托情的情感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文人画中竹人格化的内涵,感受竹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生活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竹的结构特征,用拼贴画的造型方法表现竹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竹的内涵,借竹的精神品质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竹——营造氛围联系生活,导入主题。
出示课题《竹》,(二)知竹——探寻特征1. 自主探究,发现特征学生通过看、摸、画等手段探究竹子的造型特征。
小结:竹干、枝叶的特征(有节、节上生枝)2.分析特征,感受品质引用文人诗句中描写竹子的特征,感受理解竹的精神品质。
迸箨有苦节,轻筠抱虚心。
竹干:有节、空心(有节,虚心的精神品质)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竹叶:雪压不倒,风吹不屈(坚韧,不屈的精神品质)(三)解竹——探究技法1.比较竹干,构图启发学生解析竹竿造型,感悟构图样式:直线、弧线、曲线……2.比较竹叶,形式变化学生对比赏析竹叶,探寻造型变化:竹叶的大小、疏密等变化,形成主次虚实对比的表现形式。
(四)画竹——个性表现个性表达,心中之竹思考:我想表达竹的精神品质,用怎样的造型表达,学生创作画面。
竹一、课题:《竹》类型:综合实践课二、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
在人的心目中,竹与松、梅一样有的地位,被称为“岁寒三友”。
它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诗句表达了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本课属于“综合·实践”领域的课程,课本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朝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精神》的欣赏,使学生竹子是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题材。
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描写竹子的文章,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关系等要素。
2.教学重难点。
难点: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的寓意。
难点:用水墨形式表现及构图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欣赏图片或实景观察,让学生认识竹子,学习水墨竹子的画法并尝试制作竹子的手工作品。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其人文素养。
3.让学生感受竹秀丽、挺拔的自然美,培养其赏竹及热爱自然的情趣,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领会传统文化中植物人格化的内涵。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描写竹子的文章,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墨汁。
(教师)竹的美术作品或图片、视频资料、音乐。
一课时教学过程1.认识、引入。
(1)出示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教师小结: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2)板书课题《竹》2.欣赏、探究。
(1)多媒体展示、欣赏课本中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描写竹子的文章。
竹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图片、实物观察和郑板桥的墨竹图,让学生初步认识竹子,了解并感受水墨竹叶的画法,初步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从作品的内容、画竹的程式、画家的情感内涵、这三方面欣赏评述墨竹画。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欣赏评述能力,审美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
3.通过墨竹画的欣赏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在墨竹画中的寓意。
传统的竹文化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感悟竹精神即中国精神。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郑板桥生平和小故事,徐渭、文同的生平故事及二位的墨竹图。
兼毫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墨汁。
(教师)表现竹的有关墨竹画,衣食住行中与竹有关的视频资料、音乐。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竹》出自浙美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十课,此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
本册是学生迈入初中的过渡时期,既要努力响应学生目前的兴趣爱好,又要深入浅出的灌输客观的美术学科理论知识,与初中知识进一步接轨,将平时教给学生的初中知识更加明朗化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更重视有欣赏内容和工艺设计和教学,即学生的创造能力上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儿童想象力的深化,转变为更理论性含量的创造能力。
我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定位是欣赏评述和造型设计为主的“综合探索课程”。
课时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欣赏评述为主,第二课时以造型设计为主。
今天教学内容是第一课时,以欣赏评述为主的综合型课程。
因我所在的学校丹城五小是一所只有一、二年级的学校,我必须借班上课,我借的班级是城乡结合的学校,学生从没画过中国画,也不知如何欣赏中国画,根据学情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欣赏郑板桥的墨竹画,引导学生如何从作品的内容、画竹的程式、画家的情感内涵、这四方面欣赏墨竹画。
通过墨竹画的欣赏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在墨竹画中的寓意。
了解传统的竹文化教学难点:学生学会欣赏墨竹画的方法,并感悟画中竹的情操和美德。
通过本课的学习,基本掌握水墨中国画的欣赏方法。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0课竹》浙美版(1)一. 教材分析《第10课竹》是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竹子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竹子为主题,内容丰富,既有对竹子生长过程的介绍,也有绘画竹子的技巧和方法。
教材中还提供了多个竹子绘画的示例,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绘画竹子,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讲解竹子的绘画技巧,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和热爱。
2.让学生掌握绘画竹子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3.通过绘画竹子,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绘画竹子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绘画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新的竹子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竹子的生长过程和绘画技巧。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竹子的过程。
3.实践法:学生动手绘画竹子。
4.评价法:学生互评、自评,教师点评。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竹子的图片、绘画竹子的视频、绘画工具。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美术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竹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特点,如竹子的形状、颜色、生长环境等。
然后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如何才能画好竹子?”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绘画竹子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绘画竹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视频中可以包括竹子的生长过程、绘画工具的使用、笔触的运用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竹子绘画技巧,开始动手绘画竹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竹子绘画后,教师学生进行互评、自评。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竹》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竹子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教材以竹子为主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表现竹子,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绘画技巧的讲解,也有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善于观察,勇于尝试,喜欢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但同时,他们对于绘画技巧和艺术表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竹子的结构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竹子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绘画竹子的基本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竹子绘画作品,表现出竹子的美感。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生动地表现竹子的结构和氛围。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
2.示范法:教师现场演示绘画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技巧。
3.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4.欣赏法: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示范作品、绘画工具(如毛笔、墨水、画纸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笔记本、水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竹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结构特点,如竹叶、竹节、竹枝等。
然后,教师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作品中的绘画技巧。
第十课竹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
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
关系等要素。
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师)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学过程
1.提问导人。
(1)如果让你选择成为一种植物,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2)揭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出竹子。
教师:“老师也想-为竹子,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一下竹子吧。
板书课题:《竹》。
2.深入感知。
(1)举行“咏竹大会”,让学生说说关于竹子的诗句、词语及故事等。
引导学生谈论竹子的品格并作一个总结,依次分组板书。
(2)引一引。
文人用诗词来歌颂竹子,抒发心志,历代画家们也喜欢表现竹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教师总结:竹子不仅具有优秀品格的寓意,也是中国花鸟画基础练习方法之一,所以中国画画家都会来几笔墨竹。
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画竹的名家,孙导学生进行欣赏。
(3)看一看。
老师出示历代墨竹精品,让学生欣赏并谈一谈感受。
教师总结并讲解。
(4)比一比。
以文同《墨竹图》为切人点,讲讲《胸有成竹》的故事,强调学生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
出示竹叶与柳叶,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
3.技法体验。
(1)学一学。
出示真实的竹子,引导学生观察。
并以吴镇《墨竹图册》为例,边示范边讲解竹子的画法。
①中锋淡墨画竹竿。
(中锋用笔,一波三折篆书法,稳中求圆。
)
②浓墨中锋画竹节。
(上抱“乙”字,下抱“八”字。
)
③中锋用笔画竹枝o(用笔参照竹竿,可从不同的方向开始画。
)
④浓墨中锋画竹叶。
(藏锋起笔,速度稍快,有大有小有转折,与柳叶有别。
)
(2)教师提示注意的要点:
①画多根竹时要注意每根竹子的竹节位置要错落有别。
②忌三根竹竿或竹节相交于一点。
③画多根竹竿时要注意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
(3)临-临。
发下墨竹范本,学生临摹,并提上诗句。
(4)评一评。
让学生根据对竹子品格的理解或喜好,将自己的作品贴到板书中的竹子品格分组上(再次感悟竹子品格,见第2步)并相互点评。
4.课后拓展。
竹子浑身是宝,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搜集竹篾、竹枝、竹竿、竹叶等原材料及手工所需的其他工具。
教学过程
1.实物导入。
笛声或笛箫实物导入,讲述丝竹之音的概念。
竹音,泛指中国传统的管制乐器。
如果没有竹子,我们中国的音乐史便不会那么灿烂了。
上节课我们从精神文化层面去了解了竹子,这节课我们再从生活应用方面去更全面地了解一下竹子吧。
揭题板书:《竹》。
2.加深认知。
(1)说一说。
教师介绍竹子的相关知识:竹子的种类、生长周期等。
(2)问一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竹子做的物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归纳为“衣、食、住、行、用”,分组板书。
(3)忆一忆。
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竹子有关的趣事,深切体会竹子对自己生活有过的影响。
(4)比一比。
竹子与木头的不同之处。
总结:竹子可再生的速度很快,而且竹子韧性好,易于加工塑造成各种用品,所以可以被大量地运用于生活中,这是竹子的优势。
而树木则至少十年才能成材,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应倡导人们多用竹而少用木。
3.创作体验。
(1)想一想。
出示竹篮子,问学生足用竹子的什么部位做的、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思考竹签、竹皮等制作方法。
(2)赏一赏。
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竹制品,进一步扩散学生思维。
了解竹子的基本加工方法。
(3)做一做。
以竹子的竿、枝、叶、根为原材料,通过拼、贴、剪、刻、穿、粘、插、编、画等方法创作一件平面或立体的竹制品。
教师巡回指导。
(4)评一评。
通过自评、互评等方法评价学生的作品。
4.课后拓展。
课后搜集—些竹制品来装饰自己的房间,方便自己的生活。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5 页共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