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元诗词之横波亭为青口帅赋【元】元好问

金元诗词之横波亭为青口帅赋【元】元好问

金元诗词之横波亭为青口帅赋【元】元好问

金元诗词之横波亭为青口帅赋【元】元好问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元好问论诗主张天然真淳,反对堆砌雕琢,重视独创精神,宣扬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是位有独到见解的诗歌评论家。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但是目前对全部《论诗三十首》作注解的,并不多见。笔者结合电大教学的需要,试图对之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唾壶敲缺】亦作【唾壶击缺、“唾壶敲缺”】,《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後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解析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蕴含的诗歌理念 解非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赏析 元好问认为汉乐府民歌与建安诗歌是对《诗经》的风雅传统"正体"继承与发扬,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而宋金诗坛上"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得不到弘扬,迫切需要有"诗中疏凿手"出世来正本清源,引领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这"诗中疏凿手"就是我们今天的"诗评家"。且由诗评家来分开泾水、渭水这样一清一浊的诗歌之流。这组诗:论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 第二首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赏析 元好问用形象的比喻来推崇曹植和刘桢为建安诗人的"两雄",诗歌风格"啸虎生风",具有骨气奇高,真骨凌霜之美。这也是肯定了风骨刚健、风神飘逸的建安文学的风骨论。而西晋诗人刘琨的"雅壮而多风"和"清拔之气"(《诗品》)可比建安风骨。这组诗:论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三首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赏析 元好问认为建安文风西晋时期的诗人继承的很多,建安风骨的影响比较大,真的就是:"壮怀犹见缺壶歌"。但是,诗歌绮靡文风也已经潜滋暗长了,他以张华为例子,指出张华的诗歌:"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以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而这样的绮靡婉艳,文字妍冶的诗歌是不利于诗歌的发展的,虽然诗人的名气高,也不过一时罢了,缺乏豪壮慷慨之气的诗歌无建安的风骨,而风骨才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品,所以"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强烈不满之情绪。这组诗:论诗人的品格。 第四首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无人工雕琢粉饰的痕迹,清新真淳而无矫揉造作诗风。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是那么的自然质朴,剥尽铅华,独见真率,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诗艺魅力。但是,在元好问心目中陶渊明虽然能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是他并不超脱飘逸,他的诗歌还是运用了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也就是说陶渊明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还算不上真正的隐者。这组诗:论诗歌的境界。 第五首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价阮籍的,他认为阮籍的诗歌文笔纵横,有如长江奔流一般的恣肆,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

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元好问《新轩乐府引》原文及翻译

元好问《新轩乐府引》原文及翻译 原文: 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虽时作宫体,亦岂可以宫体概之?人有言乐府本不难作,从东坡放笔后便难作,此殆以工拙论,非知坡者。所以然者,《诗三百》所载,小夫贱妇幽忧无聊赖之语,时猝为外物感触,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者尔。其初果欲被管弦、谐金石,经圣人手,以与《六经》并传乎?小夫贱妇且然,而谓东坡翰墨游戏,乃求与前人角胜负,误矣。 自今观之,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坡以来,山谷、晁无咎、陈去非、辛幼安诸公,俱以歌词取称,吟咏情性,留连光景,清壮顿挫,能起人妙思。亦有语意拙直,不自缘饰,因病成妍者,皆自坡发之。近岁新轩张胜予亦东坡发之者欤。 时南狩已久,日薄西山,民风国势有可为太息而流涕者,故又多愤而吐之之辞。予与新轩臭味既同,而相得甚欢。或别之久而去之远,取其歌词读之,未尝不洒然而笑,慨焉以叹,沉思而远望,郁摇而行歌,以为玉川子尝孟谏议贡馀新茶,至四碗发轻汗时,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真有此理。退之《听颖师弹琴》云:“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忽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吾恐颖师不足以当之。 予既以此论新轩,因说向屋梁子。屋梁子不悦曰:“《麟角》《兰畹》《尊前》《花间》等集,传播里巷,子妇母女交口教授,媱①言媟②语,深入骨髓,牢不可去,久而与之俱化。浮屠家谓笔墨劝淫,当下犁舌之狱。自知是巧,不知是业。陈后山追悔少作,至以《语业》命题,吾子不知耶?《离骚》之《悲回风》《惜往日》,评者且以“露才扬己、怨怼沉江”少之,若《孤愤》《四愁》《七哀》《九悼》绝命之辞,《穷愁志》,《自怜赋》,使乐天知命者见之,又当置之何地耶?治乱,时也;遇不遇,命也。衡门之下,自有成乐,而长歌之哀甚于痛哭,安知愤而吐之者,非呼天称屈耶?世方以此病吾子,子又以及新轩,其何以自解?” 予谓屋梁子言:“子颇记谢东山对右军哀乐语乎年在桑榆正赖丝竹陶写但恐儿辈觉损此欢乐趣耳东山似不应道此语果使儿辈觉老子乐趣遂少减耶?” 【注】①媱(yáo):艳美;②媟(xiè):淫秽 译文: 唐代歌曲的词大多是宫体,又都极力来写。自从苏东坡一出现,“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的气象。虽然有时会写宫体乐府,难道就可以用宫体来概括它吗?有人说乐府本来不难写,但自从苏东坡纵笔而写之后就很难创作了,这大概是根据优劣来评论,不算是了解苏东坡的人。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因为《诗三百》所记载的,地位低微的男女忧伤又没寄托的言语,偶尔突然被外物感动触发,充满内心而抒发出来,随口形成而已。当初真想配合管弦金石之类的乐器,经过圣人的手,来和《六经》一同流传吗?地位低微的男女尚且这样,更可况苏东坡笔墨绰有余力而不经意为之,却要求和前人比高下,这是错的。

元好问老树诗歌鉴赏

元好问老树诗歌鉴赏 篇一:诗歌鉴赏限时训练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一 一、晓至湖上[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答: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晨起【元】张养浩 恋枕嫌多梦,开帘曙色迷。鹤寒依户立,猿馁近厨啼。蹴石泉鸣屋,吞烟树隐堤。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 (1)请简要分析/诗人/晨起前后/不同的心情(2分) (2)请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1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二 三、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

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注]①玉花:喻雪花。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瀑布[宋]石延年 飞势挂岳顶,何时向此倾?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沧浪不足羡,就此濯尘缨。① [注]①语出《楚辞,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屈原遂去不复与言。”后用“濯缨”指避世隐居。 全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联、颔联写瀑布,所用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举两例作简要赏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限时训练三 2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老树① [金]元好问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②

元好问诗词精选

元好问诗词精选 2017-05-16人生长恨水长东。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元好问《台山杂咏》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元好问《京都元夕》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元好问《秋怀》浩歌一曲酒千钟。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归期犹及柳依依。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元好问《登岱》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好问《京都元夕》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穷通前定,何用苦张

罗。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乳燕雏莺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元好问《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元好问《鹧鸪天·候馆灯昏雨送凉》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元好问《江城子·醉来长袖舞鸡鸣》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 ——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 ——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都是宣和名笔,内家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诗词鉴赏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朝: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译文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注释 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处。 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尘寰(huán):尘世。 溃:洪水旁决日溃。 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鹄(hú):水鸟名,俗称天鹅。 杳(yǎo):此指高远。 秘神*:《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词中神*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台山杂咏》 金朝: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注释】 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 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 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

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湍溪:急流的河溪。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 峰,这里代指五台山。扩展阅读:主要成就之诗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 定了他在文学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 《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 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 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

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正如清代大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才造就了这些旷世之作。 当然,元好问还有为数不少的写景诗,这类诗的总体风格是豪壮、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游黄华山》“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诗人以大气磅礴、力度千钧的笔势,写出了黄华山瀑布 的奇观,给人以雄壮豪放的感受。此外,元好问在晚期还写有一些题画诗,这类诗短小精炼、意境深远,往往是借题发挥,耐人品味,充分地衬托了画作的内涵。比如《秋江晓发图》“百转羊肠挽不前,旃车辘辘共流年。画图羡杀扁舟好,万里清江万里天。” 由诗中可以看出,画的内容是秋江无际、扁舟晓发,但诗人只把这种画面作为引子,而把道路艰难、世路艰难作为咏叹的真正对象,使得画图的意境和内涵都扩展了许多。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他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第一首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汉谣,指汉乐府民歌。 魏什,指建安诗歌。什,《诗经》的雅、颂,以十篇为一卷,称为“什”,后来便以“什”指诗篇。 泾渭各清浑,泾水、渭水一清一浊,合流时清浊分明,泾渭各清浑即指泾渭分明。 这是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第一首,表明了他写这组论诗诗的动机、目的和标准。元好问以《诗经》的风雅传统为“正体”,认为汉乐府和建安文学是这一传统的继续,他针对宋金诗坛上的一些弊病和“伪体”盛行、汉魏诗歌传统的淆乱,以“诗中疏凿手”为己任,要在纵览诗歌创作的历史中正本清源,区别正伪,使之泾渭分明,从而廓清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首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这首诗反映了元好问推崇建安诗人刘琨的具有雄浑刚健风骨之美的诗歌。他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曹、刘是建安

风骨的杰出代表,钟嵘评曹植的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艳,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标举曹刘,实际上是标举了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充实、慷慨刚健、风清骨俊的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 西晋诗人刘琨,被认为“雅壮而多风”(《文心雕龙·才略》),有“清拔之气”(《诗品》)。元好问推出刘琨,正是从其可比建安诸子的慷慨悲壮,梗概多气的艺术风格着眼的。第三首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邺:邺城,东汉末曹操的据守之地,是建安时代实际上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环绕,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心。 元好问认为西晋诗坛中继承了建安文风的有不少,建安风骨的影响还是比较大(“壮怀犹见缺壶歌”),但也有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诗歌。建安风骨是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所以他以张华为例,认为张华虽然以其诗绮靡婉艳,文字妍冶而名高一时,但是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至于到了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更是儿女情长,风格婉约。“奈若何”句表明了元好问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对诗歌绮靡文风的发展的认识。第四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词《摸鱼儿》欣赏

元好問詞《摸魚兒》欣賞 摸魚兒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 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 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 千山暮雪, 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 寂寞當年簫鼓, 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 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 爲留待騷人, 狂歌痛飲, 來訪雁邱處。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前小序爲:「乙丑歲赴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皆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爲識,是曰雁丘,時同行有多爲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時作無宮商,今改定之。」可見,這是詞人爲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才揮筆寫下了這首詞,寄託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 賞析:「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爲殉情者發問,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讚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認爲,情至極處,「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許」是對至情至愛的盛讚,這「直教」二字,則聲如巨雷,驚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寫雁的生活。「雙飛客」即爲雁侶。大雁秋南下而春北歸,雙飛雙宿,形影不離,經寒冬,曆酷暑,多像人間的那一對癡男怨女。無論是團聚,還是離別都仿佛眼前,刻骨銘心。「君應」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僥倖脫網後,想未來之路萬里千山,層雲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里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使讀者的熱血不由不沸騰起來。 過片後借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後的淒苦,「橫汾」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遊,但現在這里卻簫鼓絕響,只餘煙樹,一派淒冷,「橫汾」橫渡汾水。漢武帝《秋風辭》有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秋風辭》有「簫鼓鳴兮發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爲雁死不能複生,山鬼枉自哀啼。

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

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 1.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2.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3.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4.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元好问《临江仙·荷叶荷花何处好》 5.人生一枕春梦,辛苦趁蜂衙。——元好问《水调歌头·长寿新齐》 6.竹里蓝田山下,草阁百花潭上,千古烟霞。——元好问《水调歌头·长寿新齐》 7.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九》

8.鉴湖春好无人赋,岸夹桃花锦浪生。——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六》 9.苍烟百年木,春雨一溪花。——元好问《水调歌头·长寿新齐》 10.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11.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12.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 13.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14.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扩展阅读:元好问的简介

元好问(好hào,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扩展阅读:元好问的词成就 元好问留下词377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词人。元好问词的内容不及其诗内容广大,但在金词坛却是题材最丰富的一家,艺术上以苏轼、辛弃疾为典范,兼有豪放、婉约诸种风格。抒怀、咏史、山水、田园、言情、咏物、赠别、酬答、吊古伤时,无历不控。

《鹧鸪天·薄命妾辞》元好问词作鉴赏

《鹧鸪天·薄命妾辞》元好问词作鉴赏 【作品介绍】《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则似已指词调矣。【原文】鹧鸪天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赏析】“薄命妾”即“妾薄命”,乐府杂曲歌辞名,见《乐府诗集》卷六十二。曲名本于《汉书;外戚传》孝成许皇后疏“妾薄命,端遇竟宁前”(竟宁,汉元帝年号)。李白等曾用这个乐府旧题写过乐府诗,咏叹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元遗山取乐府旧题之意,谱入《鹧鸪天》词,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词中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颜色”美,而以“画不成”加以强调和补充描绘“美”的程度。作者在略一交代“颜色”之后,即以逆笔用比喻的手法,一连三句描述这女性的“薄命”。三句三个层次。“命如叶薄可怜生,”总写薄命,用“如叶”形容其薄,扣题。因其命薄,所以可怜,“生”,语助词。三四两

句,分别从两个方面写其“薄命”,第三句,再取“浮萍”作比,写身如飘萍。“无根蒂”,即生活无定,且毫无社会地位,“自合”,是说命运注定,语似平常,而作者对这种命运愤懑之情,却暗含其中。第四句又取“杨柳”作比,写其送往迎来的身世。杨柳是离别的象征,故人折柳赠别。杨柳还有“迎来”的一面,这一句,意在显示这女性的身世,从以杨柳喻其送往迎来的特质看,她可能是个妓女,这与上句的“无根蒂”正好相合。词人把这位女性推到如此地步,正是为了极写其“薄命”。“谁教”一词,用得很好,它既表现了这女性对自己“薄命”身世的哀怨,同时也表现了她的觉醒,这自然也是作者的觉醒。其思想感情较上句的“自合”显然浓烈而明朗得多了。下片后三句转入抒情。言这女性命虽薄,而情却深。“海枯石烂”,即言其情深而执着。但是,由于命运不好,不得与心目中的情人团聚,如同鸳鸯不能成对,孤身只影,凄然于“江南岸”。这里也是再次写她的薄命。是极痛苦悲惨的,故结句乃有“肠断枯荷夜雨声”之说。这一句是就前句意思加以渲染烘托。夜雨淅沥,敲打着枯荷,形成了一种极为凄凉的境界,身在其境的“鸳鸯只影”,怎么能不“肠断”呢“这一句,绘形绘声,再次为薄命人的悲惨遭遇传神写照。这首词,几乎句句运用比喻,把“薄命”这样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写得有形有色,化抽象的意识为具体的形象,这是此词用笔的高招。另外,这首词似有其寄托意义,寓有作者的自我身世之感。从“鸳鸯只影江南岸”看,此词似作于词人南渡之后,时值金朝垂危,国运和词人命运皆如飘萍。作者思国念家,情缘不断,正是词中所说的“海枯石烂古今情”。从这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大全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大全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篇一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老树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眼中 眼中时事益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外家南寺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小圣乐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篇二 梨花 元代·元好问 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 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 素月淡相映,肃然见风度。 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 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 醉花阴 候馆青灯淡相对。夜迢迢无奈。掩泪惜分飞,好梦空回,留得闲愁在。同心易绾双罗带。只连环难解。且莫望归鞍,尽眼西山,人更西山外。 楼 商於路,山远客来稀。鸡犬静柴扉。东家欢饮姜芽脆,西家留宿芋魁肥。觉重来,猿与鹤,总忘机,风浪里,竟安归。云山既不求吾是,林泉又不责吾非。任年年,藜藿饭,芰荷衣。 烛影摇红 红叶翻阶,晚风微扇回轻暖。群仙高跨紫云车,来赴蓬莱宴。绣幕围香处远。*帘花、时时影转。彩衣嬉戏,玉女回环,绿娇红软。戛玉调丝,□音缭绕笙歌院。蟠桃花发正当春,烟媚明霞脸。休飞琼女伴。捧瑶觞、何妨屡劝。百处偕老,五福齐眉,人间稀见。 折丹桂 秋风秋露清秋节。秋雨过,秋香初发。二仙生日好秋天,气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

古诗词:元好问《台山杂咏》原文注释《台山杂咏》 金朝:元好问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注释】 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

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湍溪:急流的河溪。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扩展阅读:主要成就之诗 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诗歌创作最为突出,并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地位的。这些诗是在金朝灭亡前后写出的,主要有《歧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车狩后即事》五首、《俳体雪香

亭杂咏》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 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国破家亡的现实,具有诗史的意义。元好问的“丧乱诗”就艺术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挚性来说,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样对国家的复兴还抱有希望,他是既绝望而又不甘心,郁结的感情爆发为悲歌,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并且这些“丧乱诗”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高潮。比如《歧阳》之二“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正如清代大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山河的破碎,诗人的忧患,才造就了这些旷世之作。 当然,元好问还有为数不少的写景诗,这类诗的总体风格是豪壮、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游黄华山》“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诗人以大气磅礴、力度千钧的笔势,写出了黄华山瀑布

元好问论文

从《论诗绝句三十首》解读元好问诗歌主张之“真” 【摘要】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了其诗歌主张和诗歌理论。元好问认为诗歌最重要在于“真”,而这“真”可以体现在刚健质朴的诗风,以“诚”为本的诗歌理念,以及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真”;刚健质朴;“诚”;真实情感 元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因其曾在遗山求学读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遗山先生。他“独以诗鸣,……遂为一代宗匠,以文章伯独步几三十年”,“金元之际,屹然为文章大宗”,是我国文学史上享誉金、元两代的诗人及诗歌评论者。他的诗歌理论大多采用诗歌的体式,尤以七绝居多。他用《论诗绝句三十首》对过去时代的诗歌做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总结,继承了自建安至陈子昂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清人翁方纲说:“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仅以少作目之。” 元好问通过论诗绝句三十首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诗歌主张,这些主张和观点可以提炼并升华为一点,便是“真”。元好问强调诗歌应尚“真”,应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自然地抒发真实感情。元好问尚“真”思想可从三个方面来探究。 一、推崇刚健质朴的诗风 元好问推崇刚劲之美,贬斥柔秀造作。“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曹植与刘桢都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其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慷慨,笔力道劲刚健,

闪烁着壮美的光华,故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首论建安诗歌。 元好问提倡继承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赞赏陈子昂首倡诗风改革,效法“建安风骨”。诗曰:“沈宋横驰翰墨场,风云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现出对乱世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初唐诗风绮丽柔靡,内容空洞、形式华艳。陈子昂奋起批判两晋以来“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诗风,第一个提出以复古为革新的口号,主张诗歌要像建安时代那样有“兴寄”和“风骨”,即有内容,有寄托,有理想,并在创作中实践了这种主张,建立了刚健质朴的诗风,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元好问主张以平易朴素、自然清新的诗风来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反对晦涩怪僻、穷愁苦吟等。如:“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时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卢仝号玉川子,喜用怪词惊人,元好问斥他为“鬼画符”;孟郊、贾岛苦吟一生,却只为秋虫之吟;李贺喜欢歌唱神秘、死亡,写幽怪境界,读后使人感到阴森可怖,毛骨悚然,实为“鬼语”,这些类型的诗歌是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 再如:“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切响浮声发巧深,研磨虽苦果何心?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护音。”元好问以为,诗歌只要做到自然清新,便能像中唐时被誉为“鉴湖春色”的美人刘采春一样容华莫比。浪翁元结并不讲求声律,他的“水乐”却达到了

元好问诗词赏析

元好问诗词赏析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 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赏析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 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 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极处,具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 讴歌。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 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 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 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 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是中:于此,在这里面。这几句是说大雁长 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 舍的一往深情。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 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 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 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 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 前景之艰难。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 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 “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 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 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 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些,句未象声词。《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这句意思是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 而死者已矣。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 一样化为黄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 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词 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

最新2020年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范文大全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篇一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老树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眼中 眼中时事益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外家南寺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小圣乐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篇二

梨花 元代·元好问 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 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 素月淡相映,肃然见风度。 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 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 醉花阴 候馆青灯淡相对。夜迢迢无奈。掩泪惜分飞,好梦空回,留得闲愁在。同心易绾双罗带。只连环难解。且莫望归鞍,尽眼西山,人更西山外。 楼 商於路,山远客来稀。鸡犬静柴扉。东家欢饮姜芽脆,西家留宿芋魁肥。觉重来,猿与鹤,总忘机,风浪里,竟安归。云山既不求吾是,林泉又不责吾非。任年年,藜藿饭,芰荷衣。 烛影摇红 红叶翻阶,晚风微扇回轻暖。群仙高跨紫云车,来赴蓬莱宴。绣幕围香处远。*帘花、时时影转。彩衣嬉戏,玉女回环,绿娇红软。戛玉调丝,□音缭绕笙歌院。蟠桃花发正当春,烟媚明霞脸。休飞琼女伴。捧瑶觞、何妨屡劝。百处偕老,五福齐眉,人间稀见。 折丹桂 秋风秋露清秋节。秋雨过,秋香初发。二仙生日好秋天,气节与、秋霜争裂。秋宵开宴群仙列。秋娘唱、秋云低遏。 愿成双 绣帘高卷沈烟细。燕堂深、玳筵初开。阶下芝兰劝金卮。有多少、雍容和气。翠眉偕老应难比。效鸾凤、镇日于飞。惟愿一千二百岁。 玉漏迟 淅江归路杳。西南仰羡,投林高鸟。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四壁秋虫夜语,更一点、残灯斜照。青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玉楼春 谪仙暂下金銮殿。欢宴瑶池春未晚。飞琼献舞锦靴寒,弄玉吹箫银字暖。寿觞阿母年年劝。犹道碧桃香尚浅。 虞美人 樱桃元是仙郎种。次第芳菲动。开残山杏没都红。一树梨花如雪月明中。三生蝶化南华梦。只有情缘重。曲兰幽径小帘栊。 一代文宗元好问的诗词篇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