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地表地质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6.11 MB
- 文档页数:79
考点提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壳的物质循环知识框架考点解析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由于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而外力作用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等。
地表形态的变化都是这两种力作用的结果。
其关系表现为:图1地质作用分类内力作用与地貌地壳运动的结果内力作用中普遍存在的是地壳运动,我们当前地表形态的形成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最为显著。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变位或变形的机械运动。
如地表的隆起、断裂、凹陷等运动。
人们能够感受到的地壳运动是地震,地震时只有里氏震级超过3级才能被人类所感觉到,而绝大多数地壳运动是很难为人类感官所觉察的,这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进行的非常缓慢和较微弱,例如,当今世界上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在四五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喜马拉雅山每年大约增高1.27cm,10000年才增高127m。
如今的喜马拉雅山是经过了4000多万年的累积抬升才达到当前的高度的。
而且现在仍以每年3.3-12.7mm的速度上升。
这种变化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之中是无法凭任何知觉感觉到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大地很稳定,岩石也似乎永恒不变地永久固定在那里的原因。
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向是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因此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壳运动使得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会在地壳中留下“足迹”,这种足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
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表1 基本地质构造的判断和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褶皱背斜上拱中心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向斜下弯中心新,两翼老谷岩层下弯而成谷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华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下降裂、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地质构造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地球表面的地质作用及其影响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表面上发生着各种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侵蚀和沉积等。
这些地质作用不仅直接改变了地球的地貌,也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地质作用之一。
地球的地壳被分为板块,它们以极慢的速度相对移动,导致了地震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地震是由板块间的应力积累产生的震动,它们不仅对人类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破坏,还可能引发洪水、滑坡和海啸等次生灾害。
同时,地壳运动还带来了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如地殻形变、地震海啸等。
火山活动也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质作用之一。
火山是地表断裂和岩浆上升的结果,它们喷发出来的熔岩和火山灰会迅速覆盖周围的土地,并对环境造成破坏。
熔岩流可以摧毁植被和建筑物,火山爆发还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如形成火山灰云和火山喷发引发的山体滑坡等。
侵蚀也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质作用之一。
侵蚀是指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磨蚀作用,它们会慢慢改变地貌,形成河流、峡谷和瀑布等地质景观。
侵蚀对土壤质量、植被分布和水资源分配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侵蚀还能造成土地退化,引发泥石流和洪水等自然灾害。
沉积是地球表面的另一种地质作用。
它是指经过侵蚀后被水或风搬运的碎屑沉积在陆地或海底的过程。
沉积不仅改变了地貌,还有助于埋藏化石和矿产资源。
地球表面上的土壤和沙滩都是沉积作用的结果。
这些地质作用对地球的影响不仅是负面的,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
例如,火山活动可以形成肥沃的火山土壤,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耕作条件。
而地壳运动可以形成珍贵的地质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矿石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长,地质作用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正在加剧。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城市化和环境破坏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气候变化对地表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地质作用带来的灾害。
因此,对地球表面的地质作用及其影响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制定合理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至关重要。
土木工程地质分章名词解释地质学:地质学(geology)一词是由瑞士人索修尔(saussure H.B.de)于17 79年提出的,指“地球的科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它要紧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化规律。
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它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咨询题,也确实是研究在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实施过程中合理地处理和正确使用自然地质条件和改造不良地质条件等地质咨询题。
即工程地质学是为了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一门有用性学科。
地质环境:地球的表层环境,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与工程有关的自然地质条件。
地基:在土和岩层中修建建筑物,承担建筑物全部重量的那部分土和岩层称为建筑物的地基。
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所能承担由建筑物基础传递来的荷载的能力。
工程地质条件: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势地貌等。
地势地貌:地势指地表高低起伏状况、山坡陡缓程度与沟谷宽窄及形状特点;地貌则讲明地势形成的缘故、过程和时代。
水文地质:是地质学中研究地下水的分支,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内容。
工程地质咨询题: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进展,构成威逼阻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咨询题称为工程地质咨询题。
第二章地壳及其物质组成地质作用: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即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其动力来自于地球自身、且要紧发生在地壳内部的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由太阳辐射热引起并要紧发生在地壳的表层的自然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指由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效应,又称为工程地质作用。
矿物:天然形成的单中化合物,为均质固体,具有相对稳固的化学成份和物理性质。
条痕: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后留下的矿物粉末的颜色。
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硬度:矿物抗击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