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物质循环—地质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4.74 MB
- 文档页数:94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核心突破】1.地球的内部圈层2.地壳的物质循环内部圈层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地球坚硬外壳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相对于其他内部圈层而言厚度很薄地幔介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圈层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中有一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是液态3.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判断依据构造地貌实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褶皱背斜上拱中间老、两翼新山岩层上拱而成山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谷岩层下弯而向斜下弯中问新、两翼老谷成谷山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而成山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于侧下沉裂谷、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渭河平原4.地质构造的规律与意义(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天然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密度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矿床位置:例如,岩层中吉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
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雨水容易汇集.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
5.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④沿海地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2021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梳理:地质作用与岩石圈物质循环主干知识梳理一地质作用1.概念:引起岩石性质、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三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四岩石圈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1)主要的岩石类型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
(2)主要的地质作用①代表冷却凝固,②代表固结成岩作用,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四大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4)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跟踪练习一、选择题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2题。
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A.侵蚀作用B.搬运作用C.溶蚀作用D.堆积作用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答案:1.AD2.AC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东部地区的地貌名称是( )A.冲积扇B.河漫滩C.河口三角洲D.侵蚀平原4.形成该地貌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和最显著的月份是( )A.沉积作用,1月B.搬运作用,4月C.沉积作用,7月D.搬运作用,10月答案:3.A 4.C“东方女神”“巨蟒出山”(如图甲)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该景观为花岗岩山岳地貌。
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形成图甲风景的岩石类型属于图乙中的( )A.AB.BC.CD.D6.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④—⑤—⑥B.②—③—④C.①—⑦—③D.③—④—⑤答案:5.A 6.C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海拔最低处,为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处。
第3讲高级地理讲师田效友讲解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Un Re gi st er ed一、地质循环规律1.2010年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一座火山喷发,火山灰弥漫天空严重影响欧洲的航空业。
下图是冰岛火山灰主要扩散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后回答(1)~(2)题。
Un Re gi st er ed(1)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及形成的岩石是()A .7,aB .3,bC .2,cD .1,d(2)从距离来看,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距火山喷发地更近,但火山灰对其影响较小,其主要原因是受哪一因素影响()A .地质构造B .北大西洋暖流C .大气环流D .海陆位置Un Re gi st er ed解析:(1)根据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规律,再结合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变质作用”这一信息,可确定d 为变质岩;由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形成岩浆这一规律,可确定a 为岩浆,4、6、7为重熔再生作用;由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确定b 为岩浆岩;剩下c 为沉积岩。
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是岩浆上升冷却凝固作用的过程,岩浆经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
选B 。
(2)受偏西风的影响,大量的火山灰飘向偏东方向,使得距火山喷发地更近的雷克雅未克几乎不受火山灰影响。
选C 。
答案:(1)B (2)CUn Re gi st er ed1.三类岩石特征的比较2.地壳物质的循环规律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三类岩石及岩浆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Un Re gi st er ed判断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框线图的窍门(1)窍门一: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
(2)窍门二:从岩浆经过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到新的岩浆,各类岩石在重熔再生前必须经过变质岩这一环节,所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变质岩。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地质作用表现: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
见下图(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地质作用表现: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小结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
见下图(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比较法分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地图册P11,共三幅示意图)二、形成三大类岩石的地质作用:岩浆岩:岩浆侵入或喷出后冷却凝固,属于岩浆活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变质岩:变质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三、三大类岩石的前身:岩浆岩:岩浆沉积岩:沉积物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四、地壳物质循环(地图册P11,共两幅示意图)可用下列两种简图来表示:可用以下文字概括: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和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已生成的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已经形成的各类岩石在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第二节地质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形成一、地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及其表现形式概念和分类: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质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量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能。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量主要是太阳能。
理解的重点:①地质作用一定有能量的参与,其能量来源可以是内力和外力。
②引发地壳物质组成的变化,为地质作用,如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③引发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变化,为地质作用,一般为内力作用。
④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变化,为地质作用,既有内力作用也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
二、解释地壳运动的理论学说——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及划分(地图册P13,全球板块分布及运动、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一、地壳物质循环1.三类岩石:A ,B ,C 。
2.四种作用:①,②,③。
④。
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外力作用的比较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部、、使地表变得外力作用太阳、、、等使地表趋于相互关系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②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③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2.地质构造及对地貌的影响类型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对地貌的影响原因褶皱背斜岩层老、新一般成有时成岩层向上拱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老、新一般成岩层向下弯曲有时成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 上升, 下降,形成 ,如泰山、华山、峨眉山万佛顶、庐山等地堑两条断层之间 下降, 上升,形成 ,如东非大裂谷、吐鲁番盆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3.外力作用与地貌形式: 、 、 、等(1)流水作用:流水侵蚀常形成、 等地貌;流水堆积常形成 、 和 等地貌。
(2)风力作用:风力侵蚀常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地貌;风力堆积常形成 等地貌。
1.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 ) 2.风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
( )3.向斜成山与背斜成谷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 4.背斜不一定形成山地。
( ) 5.断层就是岩石的断裂。
( )6.平原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 ) 7.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 )8.板块挤压形成了山脉,板块张裂形成了海沟。
( )地壳物质循环8.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与②处岩石相接触,使②处岩石变质B .②处岩石因高温、高压而形成C .③处岩石埋藏较浅,易变质D .④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A.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B.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C.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D.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9.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