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腰丛阻滞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20
操作演示|超声引导下腰骶丛和腰神经根阻滞1.椎体定位方法传统的定位方法,摸到髂棘所对的间隙为L3-L4,而有很多文献已经证实这个方法并不准确。
有两种方法定位:1)探头置于髂骨上方,可以看见髂骨,骶骨头端所见第一个横突即为L5横突,依次向头端计数。
2)探头置于胸段中线旁见横突,继续向体侧移动,仍可见声影,表示为肋骨,所以仍处于胸段脊椎水平;探头向下移动至体侧没有接续的声影(肋骨),可判断为L1节段。
2.长轴三叉戟腰丛阻滞探v头平行于下肢长轴置于横突界面,可见横突间隙由浅到深依次为: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后方腰大肌、腰丛神经、腰大肌界线。
将局麻药注入腰大肌间隙中。
3.短轴切面腰丛阻滞探头横向置于L3横突,可见棘间韧带、横突及关节突,此时腰大肌间隙被横突阻挡,探头向远端移动,原横突的位置可见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此部位与腰大肌后缘间的位置即为腰丛神经。
4.关节突切面探头从横突切面向中线移动,可见椎体见间隙变窄,出现关节突切面。
在关节突之间的位置即为腰神经根从椎间孔发出的位置。
5.三叶草腰丛阻滞探头横向置于髂棘近端,腋中线,可见L3横突,靠近前面的位置可见椎体,椎体前缘为腰大肌,浅面可见腰方肌,靠近后方的位置为竖脊肌,腰丛即位于横突前方、腰大肌后缘的位置。
6.旁正中横突间隙腰丛阻滞探头由刚才三叶草的位置略向后方倾斜,同样先找到横突位置,仍可见椎体旁的腰大肌、浅面的腰方肌以及后方的竖脊肌,探头移动至横突间位置,原横突的位置前方,也就是腰大肌后缘与腰方肌之间,即为腰丛神经。
7.骶骨上入路骶骨上入路定位在L5横突与骶骨翼间,探头置于此处,可见一侧的髂骨影及L5横突,探头向中线移动,可见骶骨翼、L5横突以及两者间较窄的间隙,深面出现的高亮回声为腰骶韧带,深面为腰大肌界线,将局麻药注射于两者之间,可阻滞到腰大肌后间隙和腰大肌旁间隙。
8.长轴入路骶丛阻滞探头置于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的连线,可见外侧的髂骨,浅面的臀大肌,深面的臀中肌,可见臀上动脉走行其中,臀上神经与之伴行,可在此行臀上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及竖脊肌阻滞分别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及竖脊肌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效果。
方法择期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不做神经阻滞的常规静脉镇痛组为R组,QLB组侧卧位下行双侧腰方肌阻滞,ESPB组侧卧位下行双侧竖脊肌阻滞, QLB组和ESPB组双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3组产妇各30例。
记录术后4h、8h、12h、24h的静息和运动状态疼痛数字评分(NRS);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镇痛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与R 组相比较, QLB组和ESPB组术后24 h总舒芬太尼累积使用量和使用镇痛泵的有效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
与QLB组比较,ESPB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累积使用量增多(P<0.05)。
与R组相比,QLB组与ESPB组各时间点的静息NRS 评分减小(P<0.01),与QLB组相比,ESPB组在8h和12h时间点的静息NRS 评分增大(P<0.05)。
与R组相比,QLB组与ESPB组在4h、8h及24h时间点的运动痛NRS 评分减小(P<0.001) ,与R组相比,QLB组在T3时间点的运动痛NRS 评分较小(P<0.05)。
结论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和竖脊肌阻滞均可产生术后镇痛效果,而前者的镇痛效果较好。
关键词:腰方肌阻滞;竖脊肌阻滞;超声引导;手术后;剖宫产术剖宫产术后随着麻醉药完全代谢,疼痛感的加剧影响产妇的早期活动,从而使各项机能康复速度变慢,所以术后良好的镇痛非常必要,尽早下床防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 对于产妇的生理及心理康复以及乳汁分泌均有促进作用[1]。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技术简介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是一种新型的神经阻滞技术,其通过超声引导下将局部麻醉药物精确注入到腰丛、坐骨神经等位置,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镇痛效果。
相比传统的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具有定位精准、安全可靠、镇痛效果好等优点,尤其适合于高龄患者手术麻醉。
应用效果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定位精准。
研究发现,在进行神经阻滞前,超声引导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腰丛、坐骨神经的位置,使注射局部麻醉药物的精确度大大提高,降低了神经和血管的损伤风险。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安全可靠。
在这项研究中,没有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或者局部麻醉药物过量的情况,说明这种神经阻滞技术在高龄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效果好。
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地提供手术镇痛效果,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感到较少的疼痛,提高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它不仅具有定位精准、安全可靠、镇痛效果好的优点,还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手术风险。
我们强烈推荐在高龄患者的髋部手术中广泛应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技术,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技术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超声引导下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在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麻醉处理当中,在超声引导下给予患者腰丛骶丛神经阻滞的具体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时间段内收治的116例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相关对象,根据其麻醉处理方式的不同均匀分成常规组以及超声组,常规组患者需要接受腰硬联合麻醉,超声组患者则接受超声引导腰丛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超声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且出现的不良发应例数少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在比较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下肢手术患者的麻醉中,患者接受超声引导腰丛神经与骶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下肢;腰丛神经;阻滞;骶丛神经;超声引导;不良反应在临床各类型疾病当中,下肢疾病十分常见,主要包括下肢各类性骨折以及髋关节疾病等,下肢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痛苦,绝大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1]。
对于下肢手术患者而言,麻醉方式的选择十分关键,对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手术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如果无法接受有效麻醉处理,出现麻醉风险的几率会很大[2]。
我院在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中分别选择两种不同的手术麻醉方式,收到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根据研究情况进行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6年2月—2017年7月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中选择116例下肢手术患者进行具体研究,本次研究得到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通过,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为自愿接受研究。
在此次研究当中,我院将以下患者排除在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癌症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意识丧失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无法配合研究进行的患者。
我院按照患者手术麻醉方式的差异将其均分为常规组以及超声组,每组各58例对象。
常规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为15—71岁,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21例,股骨骨折手术患者19例,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8例;超声组患者当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最小16岁,最大为70岁,髋关节置换23例,股骨骨折20例,胫腓骨骨折15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在接受比较后不存在任何差异(P>0.05),因而具备可比性。
超声引导腰丛神经阻滞“三叶草”法超声引导腰丛神经阻滞1、适应证适用于下肢的手术和镇痛。
常和坐骨神经或骶丛神经联合阻滞。
2、禁忌证注射局部有感染或外伤,局麻药过敏。
3、准备使用低频凸阵探头,超声深度调至7~11cm左右。
患者侧卧,患侧在上。
4、超声引导操作步骤将探头长轴垂直患侧腋中线置于髂嵴头侧并紧贴髂嵴。
超声下可清晰显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然后超声探头向背侧移动,三层肌肉结构渐渐消失并出现腰方肌及腰方肌下方的L4横突与椎体。
此时超声屏幕上显示腰大肌在横突前,竖脊肌在横突后,腰方肌在横突上方的典型的“三叶草”图像(图1、2)。
在椎体上方、横突前方2cm范围内,腰大肌之间可以见高回声椭圆形的腰丛神经。
注:LP,腰丛神经;ESM,竖脊肌;QLM,腰方肌;PM,腰大肌;TB,横突;VB,椎体图1三叶草法横截面解剖图注:LP,腰丛神经;ESM,竖脊肌;QLM,腰方肌;PM,腰大肌;TB,横突;VB,椎体图2三叶草法腰丛阻滞探头位置和超声图像采用平面内技术,建议常规联合神经刺激器进行操作。
取探头长轴延长线与脊柱正中线交点旁开4cm为穿刺点垂直进针。
穿刺针可在超声实时监视下进针,并在神经刺器(0.4~1.0 mA)辅助下确定针尖的合适位置,注入局麻药20~30ml(图3)。
注:LP,腰丛神经;QLM,腰方肌;VB,椎体;Needle,穿刺针图3注药后三叶草法腰丛阻滞超声图像5、并发症和注意事项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腹部脏器损伤(肾脏等)、腹膜后血肿及感染,局麻药向椎管内扩散或直接椎管内注射以及血管内注射等。
腰丛位置较深,针尖位置和局麻药扩散有时不清楚,每注射5ml局麻药回抽一次。
参考:1、Lin J A, Lu H T, Chen T L. Ultrasoundstandard for lumbar plexus block[J]. Br J Anaesth, 2014, 113(1): 188-9.2、Karmakar M K, Li J W, Kwok W H, etal. Sonoanatomy relevant for lumbar plexus block in volunteers correlated withcross-sectional anatomic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J]. Reg Anesth Pain Med,2013, 38(5): 391-7.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同济麻醉论坛,作者:李继杨曙光,如不愿意分享转载请联系我们立马删除,感谢分享。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左东;周民【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combined lumbar plexus and sacral sciatic nerve block in internal fixation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Methods Eighty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 treated in No.457 Air Force Hospital of PLA from Jan.2015 to Mar.2016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40 patients,including 18 males and 22 females aged 75-92 years (mean,85.67 years).The posterior lumbar plexus combined with sciatic nerve block anesthesia was guided by the traditional nerve stimulator.There were 40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including 19 males and 21 females aged 76-93 years,with an average age of 85.72 year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ultrasound-guided plexus combined with sacral sciatic nerve block.The differences of cardiopulmonary function,cognitive function (directionalforce,instantaneous memory and attention calculation ability) and postoperative pai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before anesthesia punctur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32±10.42) mmHg and(92.35±11.27) mmHg,without statis 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heart rate (HR) before anesthesia puncture in the control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7.53±6.87) times/min and (67.45±1.25) times/min,withou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MAP at 10 min after anesthesia,at operation and after ope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1.03±7.85) mmHg,(88.67±8.93) mmHg,(85.45±8.12) mmHg,respectively,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86.75±8.32) mmHg,(84.01±7.65) mmHg,(80.14±7.54)mmHg,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HR at 10 min after anesthesia,at operation and after ope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7.92±1.89) times/min,(68.12±1.34)times/min,(66.97±1.26)times/min,respect ively,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63.25±1.69)times/min,(60.42±1.25)times/min,(60.48±1.89)times/min),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re was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in the cognitive function index such as directional force,instantaneous memory and att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The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2 h after operation was (3.11±0.75) points,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4.02±1.11)points,P>0.05).Conclusion Ultrasound-guided combined lumbar plexus and sacral sciatic nerve block in treating femoral neck fracture has no remarkable effect on the heart and lung function,has good anesthetic effect,and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postoperative pain.%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空军第四五七医院接受内固定术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麻醉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75~92岁,平均85.67岁;使用传统的神经刺激仪引导行后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76~93岁,平均85.72岁;使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肺功能指标、认知功能(定向力、瞬时记忆和注意力计算力等)和术后疼痛的差异.结果麻醉穿刺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分别为(92.32±10.42)、(92.35±11.27)mmHg和(67.53±6.87)、(67.45±1.25)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完成后10min、手术开始时和手术结束时,观察组的MAP分别为(91.03±7.85)、(88.67±8.93)、(85.45±8.12) 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5±8.32)、(84.01±7.65)、(80.14±7.5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时段观察组的HR分别为(67.92±1.89)、(68.12±1.34)、(66.97±1.26)次/min,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25±1.69)、(60.42±1.25)、(60.48±1.89)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定向力、瞬时记忆和注意力计算力等认知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术前降低,而两组间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手术,对患者的心肺功能无明显影响,且麻醉效果好,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19)007【总页数】5页(P503-507)【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超声;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高龄【作者】左东;周民【作者单位】430012武汉,解放军空军第四五七医院;430083武汉,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2;R687.3随着近些年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重,老年人群股骨颈骨折发病率不断增高。
中国乡村医药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腰丛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高庆娟李蓉蓉老年患者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增加了髋部手术的麻醉风险,加上髋部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明显导致应激反应强烈,有效镇痛可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利于功能锻炼[1]。
超声引导下阻滞是一种周围神经阻滞技术,本文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腰丛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后镇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拟行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10例,年龄65~8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
患者无严重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无凝血功能异常,术前血糖或血压控制良好等。
其中股骨颈骨折61例(55.5%),股骨粗隆间骨折49例(44.5%);伴高血压45例(40.9%),糖尿病34例(30.9%),肺部病变31例(28.2%)。
本次观察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
对照组男24例,女31例;平均年龄(73.2±2.7)岁。
观察组男28例,女27例;平均年龄(73.3±2.8)岁。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接近。
1.2麻醉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面罩吸氧5L/min,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预防性镇痛,术中输注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5μg/kg,输注10分钟后按0.5μg/(kg·h)的速度持续输注。
对照组采取腰丛阻滞,先测腰丛深度,将超声探头与脊柱长轴平行放置,旁开脊柱正中线4cm,该线与髂嵴后缘交点的中点及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交点为腰丛进针点。
在超声监视下进针,直至腰大肌,注射0.5%罗哌卡因20ml,注射时注意回抽。
观察组作者单位:312030 浙江绍兴市中心医院麻醉科通信作者:高庆娟,Email:120449264@ 采取腰方肌阻滞,用便携式彩色超声仪,将探头横向置于髂嵴最高点平面与腋前线交叉处,可清晰显示腹壁肌肉,将探头向背侧滑动,选择腰方肌入路,用平面内技术从背侧向腹侧进针,直至腰方肌和腰大肌间的筋膜,注射0.33%罗哌卡因30m l。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首先介绍了该操作方法的具体步骤,随后分析了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的特点。
通过对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发现其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在并发症和风险评估中指出了一定的风险存在,同时术后效果评价显示出不错的效果。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更多应用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超声引导、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应用效果、并发症、风险评估、术后效果、前景、局限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由于高龄患者骨质疏松、骨折后固定不稳定等因素,使得治疗相对困难且并发症风险较高。
目前,内固定术已成为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仍然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
通过对该技术在手术中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操作指导,进一步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我们将重点关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的特点,探讨该人群在手术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并发症,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通过对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在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和对比分析,旨在全面了解这一技术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和效果。
最终,我们将根据研究结果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借鉴。
2. 正文2.1 超声引导下腰丛联合骶旁坐骨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操作方法:1. 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平躺在手术台上,暴露相关区域,保持舒适和放松。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的应用与进展发表时间:2020-11-04T14:22:51.447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第18期作者:梁芳芳周琪[导读]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是在超声直视下将局麻药注入椎旁间隙,阻滞脊神梁芳芳周琪内蒙古医科大学赤峰临床医学院 024000摘要: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是在超声直视下将局麻药注入椎旁间隙,阻滞脊神经及其分支,交感干而对运动,感觉,交感神经产生影响的一种区域阻滞技术。
本文就其在胸科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带状疱疹的应用方面做出综述。
关键词:椎旁神经阻滞胸科手术腰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 Abstract: Ultrasound-guide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is the injection of local anesthetic into the paravertebral space under direct vision of ultrasound, blocking the spinal nerve and its branches, sympathetic to the movement, sensation, sympathetic nerve production A regional blocking technique affected. This article reviews its application in thoracic surgery,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herpes zoster。
Keywords: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horacic surgery, lumbar disc herniation, shingles 1905年,TPVB 于 Sellheim 首次提出, TPVB因其在ERAS理念中所具有的优势,同时减少了肺部并发症,被视为胸部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替代疗法,为围术期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间隙阻滞,总有一种方法适合您背景TPV阻滞是目前推荐用于心胸手术疼痛管理的一线技术,并且与胸段硬膜外相比镇痛效果相当,而肺部、循环等并发症减少。
鉴于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的快速发展和临床意义的增加,这篇2015年的最新综述详尽地描述了胸椎旁间隙的解剖,并简要描述和讨论了超声引导下TPV阻滞9种不同入路。
各位心胸麻醉的战友们,总有一种超声引导下TPV阻滞方法适合您。
TPV的解剖1 .TPV的内侧界TPV与胸椎相邻,内侧边界是椎体,椎间盘,以及与硬膜外间隙相连的椎间孔,目前文献报道超声引导下TPV阻滞有40%的硬膜外间隙药物扩散风险,应该值得我们注意。
TPV向外侧逐渐变细,在肋骨关节附近过渡为肋间隙。
从上至下,TPV间隙在每个胸椎水平肋骨和横突部分分开,然而,如图1所示在所有的胸椎水平上TPV间隙的前侧角的脂肪组织是连续的,所以单点TPV阻滞20ml局麻药可以扩散的范围为5个胸椎节段左右。
图1.T5水平的胸椎旁间隙。
在横截面(身体左侧)和矢状面(身体右侧)都突出显示胸椎旁间隙。
es=竖脊肌,r=肋骨,SCTL=肋横突上韧带,SP=棘突,TP=横突,trap=斜方肌。
2 .TPV的后界如图1所示,TPV间隙的后界是肋骨和肋横突上韧带(SCTL)。
SCTL从肋骨颈部的上缘延伸到上一节段椎体横突的下缘(图3,C和D)。
SCTL内侧缘游离,后面是深背部肌肉,即多裂肌、棘突回旋肌和竖脊肌,肌肉和韧带之间常会存在一层脂肪组织(图1),这样的解剖结构为近期兴起的竖脊肌阻滞提供了支持,实践证明在椎板后注射局麻药可以扩散至TPV。
SCTL外侧与肋间内膜相连,肋间内膜是肋间内肌距中线大约4 -6cm处逐渐形成的肌腱(图2)。
在肋间内膜后,肋间外肌和肋提肌共同斜向下到达肋骨的上缘外侧。
图2.T9横断面。
根据改良的Mallory-Cason法染色。
A=前面,DRG=脊髓背根神经节,iimb=肋间内膜,in=肋间神经,L=侧面,P=后面,M=中间,pp=壁层胸膜,r=肋骨,SCTL=肋横突上韧带(虚线),ST=交感神经干,vp=脏层胸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