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系列-世说新语第32课《雪夜访戴》-任诞篇
- 格式:pptx
- 大小:8.33 MB
- 文档页数:15
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赏析世说新语雪夜访戴思想:真名士,自风流。
王子猷,即王徽之,乃王羲之第五子,魏晋人士。
众所周知,当历史进度发展到一个新时期,自然而然会萌生新的社会思潮。
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变化,偏向于纤弱的、柔软的、天真的,是一种近乎空灵的精神境界,士人的风貌气韵与审美观念也是暗合于此,放浪而不拘,率真而任诞,清隽而通脱。
“雪夜访戴”即表现晋代士大夫“雅兴”一面最为著名的故事,不仅成为文坛佳话,更是后世画家笔下的偏爱题材。
雪后初霁,月色皎洁,路遥夜深,墨色朦胧。
浅淡文字,带起思维的流动与升华,冰封世界,唤起生命的浪漫与热情。
近乎白描的叙事节奏,所传递的思想却是远超于物像的,而语言的平淡,又营造了意象空间的丰富构图,从而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奇特表述方式,读来令人顿觉心胸开阔,一片天地澄明。
艺术:通篇寥寥几笔,其所涵盖的文学意象却意韵深远。
具体来看,“夜雪”“酌酒”体现的恰是生命的欢畅和精神的高层次追求;“彷徨”“皎然”之中又传达了一种令人迷茫又迷醉的人格美感;直至“不前而返”之句,颇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寂洒脱,达到了全篇最敏感之处;而最后的话语更像是叹息式的解说,仿佛讲了明白,但更多的却是难以言说,令人不得不去琢磨故事的弦外之音。
所谓:“性之所至,率性而为。
”这种行为上的“因感而发”,并非矫揉造作,而是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性情之美。
正如《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的自然禀赋即“性”,遵循本性行事即“道”。
古代文艺理论讲究“笔墨之道,本乎关情”,情蕴美,美涵道,大量传承文献证明,中国文学对美的阐释并非只在诗词曲赋,这样的短章小品同样充满了独特的东方哲思美感。
“雪夜访戴时,未至已选返。
”东方哲学的精髓,恰在如此这般的人与道的志趣交流。
乐于崇高的情操追求,将其揉碎、化开,真正融入到生活言行之中,充分彰显人性旨趣。
看似云淡风轻的表象,内在蕴涵着巨大能量,那是烈焰般的生命激情,拥有着无法直视的艳阳光芒。
雪夜访戴文言文翻译冬季,雪花飘落,银装素裹。
我怀着一颗兴奋的心情,踏着雪地,前往访问文学巨匠戴文。
来到戴文的住处,我敲响了门。
戴文先生开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严冬里的一点温暖。
原来,戴文先生并不是那种枯燥沉闷的文学家,而是一位幽默风趣的人。
“来啦,小伙子。
进来,防止你被冻伤。
”戴文先生笑着说道。
我进入了戴文先生的小屋,屋子内摆设简单,但充满了浓浓的文艺气息。
戴文先生好奇地看着我,问道:“年轻人,你可是要问些什么?”我顿时紧张起来,还是艰难地说出了来访的目的。
戴文先生用淡定的语气告诉我,他最近正在写一篇故事,内容涉及青年与爱情。
他玩笑地说:“年轻人,你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要向我泄漏什么秘密?”我笑着说:“没有没有,我只是觉得人生苦短,要多交流。
”戴文先生听了,笑容更加灿烂。
看到戴文先生那张深邃智慧的脸庞,我不禁产生了些许感慨。
他曾经创作出众多文学经典,影响了无数人。
我忽然想问问他:什么是文学艺术?戴文先生沉思片刻,说道:“文学艺术,是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
文学艺术如果没有灵性载体,那就只能是一堆散文吧。
因为它是每个艺术家对人类情感的把握和表现。
如果没有了灵性的关注,那么艺术就是无意义的了。
”我问他:写作过程中你会有哪些感悟呢?戴文先生说:“写作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
它是我的生命的延伸。
写作就是在懂得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散文水平。
”说完这些,戴文先生便打开了他正在写的作品,一边给我读,一边讲解。
我听了之后不禁感叹,原来散文也可以如此华丽,有如诗篇一般优美动人。
最后,我和戴文先生道别,离开了这个小小的温馨的屋子。
此刻,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人类思想的汇聚,也看见了一位散文大师的美丽思维。
【世说新语选读】第二十三章《任诞》讲义(2)【任诞二十三5】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zhù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
【注释】步兵校尉:掌管上林苑门屯兵的官职。
地位比较高,仅次于将军。
贮:储存,收藏。
乃:就。
求:请求。
【译文】步兵校尉的职位出现了空缺,(府中的)厨子里储存着几百斛酒,阮籍就请求调去担任步兵校尉。
【任诞二十三6】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
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㡓kūn衣,诸君何为入我㡓中?”【注释】恒:经常,总是。
或:有时。
以:把。
㡓:一种裤子。
何为:为什么。
【译文】刘伶经常不加节制地喝酒,任性放纵,有时在家里赤身裸体,有人看见了就讥笑他。
刘伶说:“我把天地当做我的房子,把屋子当做我的裤子,各位为什么跑进我裤子里来!”【任诞二十三9】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注释】豚:小猪。
诀:辞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穷:完了。
都:总,总共。
因:于是,就。
废顿:僵卧不起。
也就是晕倒了。
良久:很久。
【译文】阮籍在安葬母亲的时候,蒸熟了一只小肥猪(吃了),喝了两斗酒,然后去向母亲遗体诀别,只是叫“完了!”总共才号哭了一声,就吐血,然后昏倒了很久。
【任诞二十三17】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
有一老妪yù,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
道真食豚尽,了不谢。
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半,迺还之。
后为吏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
不知所由,问母;母告之。
于是赍jī牛酒诣道真,道真曰:“去!去!无可复用相报。
”【注释】少:年纪轻。
渔:捕鱼。
善:擅长。
莫:没有人。
老妪:老妇人,老太太。
非常:不是平常的,不是普通的。
了:完全,全然。
了还有聪明,聪敏的意思。
比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迺:通“乃”。
就。
由:原因。
赍:带着。
诣:到,引申为拜访。
【译文】刘道真年轻时,常常到草泽去捕鱼,他擅长歌啸,听到的没有人不流连忘返。
【原文】岁在癸卯,余以雪夜访戴,遇于江畔。
戴时为江宁尹,余与戴素未谋面,然心向往之,故冒雪而行。
是夜也,天寒地冻,风雪交加,道路崎岖,人迹罕至。
余行至江畔,遥见戴骑驴而来,衣褐戴笠,状甚萧索。
余喜出望外,趋前揖之,戴亦甚喜,遂携手同行。
行至江边小亭,戴命仆人置酒小酌。
酒香四溢,余与戴对饮,谈笑风生。
戴问余:“子何来?”余答曰:“余闻戴公盛名,欲一睹风采,故冒雪而来。
”戴笑曰:“子可谓知音也。
”言罢,举杯与余共饮。
酒过三巡,戴问余:“子知余有何长短?”余对曰:“戴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然性疏放,不拘小节。
”戴颔首微笑,曰:“子言甚当,余诚有此短。
”余复问戴:“子何不以才学自任,而屈居江宁?”戴答曰:“余自幼丧父,家道中落,赖母氏抚养成人。
今虽为官,然心常怀感激之情,故不以功名自居,愿为百姓造福。
”夜深矣,戴辞别余,骑驴而去。
余送至江边,目送戴远去,心中涌起无限敬仰之情。
想戴公虽居江宁,然心系天下,不以权势自傲,真乃君子之风也。
【翻译】在癸卯年,我在一个雪夜拜访戴公,在江边遇到了他。
戴公当时担任江宁尹,我和戴公素未谋面,然而我一直心向往之,所以冒着雪前往。
那晚,天气寒冷,地面结冰,风雪交加,道路崎岖,人迹罕至。
我走到江边,远远地看到戴公骑着驴子走来,身穿褐色衣服,头戴斗笠,样子十分萧索。
我喜出望外,快步上前行礼,戴公也非常高兴,于是我们手牵手同行。
走到江边的小亭子里,戴公让仆人摆上酒,我们小酌。
酒香四溢,我和戴公对饮,谈笑风生。
戴公问我:“你来这里干什么?”我回答说:“我听说戴公盛名,想要一睹风采,所以冒着雪而来。
”戴公笑着说:“你可谓知音。
”说完,举起酒杯和我一起饮酒。
酒过三巡,戴公问我:“你知道我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吗?”我回答说:“戴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然而性格疏放,不拘小节。
”戴公点头微笑,说:“你说的很对,我确实有这样的缺点。
”我又问戴公:“你为何不以你的才学自任,而屈居江宁?”戴公回答说:“我自幼丧父,家境衰落,全靠母亲抚养成人。
《雪夜访戴(戴逵)图》图文雪夜访戴,选自《世说新语》,作者为南朝宋的刘义庆。
故事介绍了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显示了他作为名士的潇洒自适,性情豪放。
从《王子猷雪夜访戴》可看出,王子猷是一个性情急躁而耿直的人。
人物分析《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人们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禅意。
《雪夜访戴图》明周文靖雪夜访戴图绢本淡设色【名称】《雪夜访戴图》【年代】明代【作者】周文靖【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简介】绢本,淡设色,纵:161.5,横:93.9厘米。
《雪夜访戴》图中,一只小船行驶在江面,站在船头、船尾的梢公奋力地划着;船上蓬中透着微弱的灯光,显见夜色已深;蓬外有一童仆,蓬内的人大概就是王徽之了。
全画构图简约旷远,用笔虚多实少,着力于对“夜访”主题的渲染,营造了画面的气氛:近处墨色较深,远处墨色朦胧,坡岸上及被夜色遮掩的茅屋顶上覆盖着白雪,虚灵空潆的笔调,显示出雪夜的寂静和寒冷,真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雪夜行舟图。
画中山、石、树木的处理,有马远的笔法,而积雪则有元人韵味。
元张渥《雪夜访戴图》此图画东晋王徽之雪夜乘舟访问朋友戴的故事。
王徽之,东晋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子猷,王羲之之子。
曾任桓温的参军,性格浪漫,联拘小节。
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时,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乐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戴逵)。
时戴在剡(今浙江嵊州),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该幅即画此故事分情节。
用笔老辣,烘染精到,设色雅淡。
右上自题“雪夜访戴。
周文靖写”。
钤“□理”、“日近清光”、“三翠轩”印三方。
在传统绘画中,有许多描写传说故事的题材。
明代画家也喜作“故事画”,这幅周文靖的《雪夜访戴》图就是一例。
该画表现的是晋朝王徽之的故事。
故事为某夜徽之于梦中醒来,见雪后初霁,月色皎洁,突然萌发拜访好友戴逵的念头。
自 学 世说新语选 1自 学世说新语选 /刘义庆 (一) 长安日远 (二) 王子猷雪夜访戴背景知识世说新语属于志人类的笔记小说,为义庆召聚才俊共同编纂而成,记载东汉末年至东晋间名流达士的轶事。
全书将人物品题鉴赏为三十本自学篇章标题皆为编者所加。
第一则长安日远,记幼年的晋明帝在回答父亲关于长安与太阳远近问题时,前后有别,除展现早慧的特质外,其中扣合时代情境所蕴含的无言之痛,尤其值得寻味。
第二则王子猷雪夜访戴,写王徽之隐居时,在雪夜“即兴”搭船访友,却因“兴尽”而不入门,命舟返回,呈现当代名士的率真特质。
二则俱言微旨远,深富无穷之味。
课文与注释 (一)长安日远 一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 洛下消息,潸ㄕㄢ然流涕。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 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晋明帝:司马绍,字道畿。
元帝之子,在位三年崩。
● 元帝:司马睿,字景文。
获王导等人拥立于建康(今南京)即位。
● 长安:今陕西 西安。
● 洛:即洛阳。
西晋故都。
2 自 学 世说新语选● 潸然:流泪的样子。
● 具以东渡意告之:详细地将东渡以后的心境告诉明帝。
意,心意、心境。
● 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哪一个距离比较远?何如,如何、怎么样,比较问句用法。
● 居然可知:明显可知。
● 异之:对明帝的回答感到奇特。
● 失色:神色因惊惶而改变。
晋明帝还年幼的时候,有一天坐在父亲元帝膝盖上。
这时正好有人从故都长安来,元帝在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后,不禁流下了眼泪。
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元帝便将东渡以后的心境告诉明帝。
接着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一个距离比较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
因为从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明显可知了。
”元帝对儿子的回答感到奇特。
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王献之在一个雪夜突然萌生会见自己朋友戴逵的念头,于是,划船而往。
等到到了戴逵之家门却令船夫返回。
问其故,乃回答“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读书读到一段旧事。
说的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在一个雪夜,忽来兴致,竞从山阴家中出发,披蓑泛舟过剡溪,去寻访好友戴安道。
待至戴家门口,却转身吩咐泛舟而归,不敲门,不会友。
人问其故,答: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又何必见安道呢?有时想,若安道在那个美好的雪夜,燃一只烛,置一副棋,开了门,有心无心的等一个有兴的友人,那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呢?是把酒言欢,吟诗作文,然后抵足而眠吗?终归只是我的痴想罢了。
这一桩寻友但不求一见的逸事,实在是够洒脱的。
回去,好一片白茫茫的辽阔山河啊,雪迎雪送,尽兴则已。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是等人不至的自在悠闲,在古人伶仃的身影里,不见也总是别有一种境界。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和自已邂逅的过程,能和自已相识久处交心的人,都是和自已的灵魂相近或相似的人。
那么,寻找一个人,其实就是在寻找自已,或自已的一部分。
红尘是拥挤的,又是寂寞的,目光自千万人的头顶掠过,难得寻着一根值得栖落的寒枝。
能有一个人,让自已想起,让自已起兴去寻找她,已经足够幸运。
能有一个人,让自已隔着岁月经年,在泛黄的纸间寻找她当年的字迹,已经足够美好。
未见的那一点遗憾,就当是清茶的那一缕苦香。
千百年前王徽之的那个雪夜,千百年后我的红尘,因为有个不在乎一见的一寻,都变得美妙、芳醇。
寻你,但不见,像寻找秋天的人,脚步已经踏上了洒满阳光的落叶,已经周身是秋的浓香,秋的声息。
寻你,纵然不见,我的人生,也已是大尽兴了。
文章出处:《世说新语》《王子遒雪夜访戴》。
故事全文如下:王子遒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七、对比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阮籍丧母阮籍①遭母丧,在晋文王坐②,进酒肉。
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③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④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夕卜,以正风教⑤。
”文王曰:“嗣宗毁顿⑥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⑦!”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阮籍:字嗣宗,晋文王司马昭任大将军时,调阮籍任从事中郎,后任步兵校尉。
②坐:宴席。
③明公:对有名望、地位之人的尊称。
这里指晋文王。
④重丧:重大的丧事,指父母之死。
⑤风教:风俗教化。
⑥毁顿:毁,因哀伤过度而损害身体。
顿,劳累。
⑦固丧礼也:《礼记•曲礼上》:“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
”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①。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②,忽忆戴安道③。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尊,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王子猷:即王徽之,王羲之的大儿子。
山阴:县名,有剜溪可通制县。
②彷徨:同“徘徊”。
左思《招隐诗》:左思是西晋诗人。
《招隐》诗写寻访隐士和对隐居生活的羡慕。
③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
当时隐居剂县。
1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饮酒食肉(《阮籍丧母》)寓逆旅,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B.籍饮啖不辍《阮籍丧母》)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C.因起彷徨(《雪夜访戴》)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D.人问其故(《雪夜访戴》)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16.与《阮籍丧母》中画曲线文字意思相荐的一项是()A.阮籍有病而喝酒吃肉,固然是丧失礼仪的啊!B.阮籍有病,我给他酒肉吃,本来就合乎丧礼啊!C.阮籍心情悲伤而喝酒吃肉,一定是丧失礼仪啊!D.阮籍有病而喝酒吃肉,这本来就合乎丧礼啊!17.给《雪夜访戴》中画横线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余闻戴子之善琴,欲一观其技。
适值严冬,大雪纷飞,遂决意夜访之。
夜幕低垂,寒风凛冽。
余披褐戴帽,执策而行。
行至戴子之门,但见雪花飘飘,寒气逼人。
余乃敲门,门扉微启,戴子披衣而出。
戴子见余,惊喜交集,曰:“子夜至此,何事也?”余答曰:“闻君善琴,特来一观。
”戴子微笑,引余入室。
室中炉火熊熊,暖意融融。
戴子命仆烹茶,自操琴于案。
琴声悠扬,如泉水潺潺,如松风飒飒。
余听之,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烦恼。
琴声渐高,如龙吟虎啸,如凤舞九天。
戴子琴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余不禁赞叹曰:“君之琴艺,实乃天人合一,无以伦比。
”戴子闻言,微笑不语。
琴声又起,如春风拂面,如秋水共长天一色。
余心潮澎湃,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琴声戛然而止,戴子收琴,曰:“子已观吾琴艺,可有何感?”余答曰:“君之琴声,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令人心驰神往。
”戴子抚掌大笑,曰:“子真知音也!”遂与余畅谈琴艺,及古今之事。
谈笑间,夜已深矣。
余起身告辞,戴子送至门外,曰:“子夜访吾,幸甚!他日若再得闲,愿同子共赏月色,品茗论道。
”余答曰:“谨受教。
”夜色渐浓,余步履蹒跚,心中充满了喜悦。
想那戴子琴艺,实乃世所罕见,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自此后,余与戴子结为莫逆之交。
每当佳节良辰,我们便相聚畅谈,共赏月色,品茗论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雪夜访戴》一事,传为佳话。
世人皆知戴子善琴,却不知余亦有一段美好的回忆。
每当提及此事,余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雪夜,与戴子共赏琴音的时光。
岁月如歌,往事如烟。
今日之我,已非昔年之我。
然而,那段雪夜访戴的往事,却始终铭记在心。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余便独自回味那段美好的时光,心中充满了感激。
戴子之琴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余的人生之路。
而那段雪夜访戴的经历,则成为余心中永恒的记忆。
愿时光荏苒,友谊长存,愿戴子之琴音,永远回荡在余的心中。
世说新语雪夜访戴赏析摘要:一、导语:介绍《世说新语》及《雪夜访戴》背景二、故事概述:叙述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三、人物分析: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四、主题探讨:解读故事的主题及寓意五、艺术特点:分析故事的语言、构思、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六、结语:总结故事价值及对我们的启示正文:【导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收录了东晋时期的名士言行。
其中,《雪夜访戴》是一则颇具韵味的典故,讲述了山阴王子猷乘兴访友的故事。
【故事概述】故事讲述了东晋时期,山阴王子猷一日夜里听到外面下雪,便起身访戴安道。
到达戴家时,却发现戴安道家中无人。
王子猷便在门上留下诗句,然后原路返回。
次日,戴安道得知此事,也乘兴前往王子猷家回访。
然而,两人并未真正相遇,各自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人物分析】故事中的主角山阴王子猷和戴安道,分别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王子猷率性而为,听到雪夜访友的兴致,便毫不犹豫地踏上行程。
他注重内心的感受,不顾路途遥远,展现了名士的风度。
而戴安道则是一个超然物外、修养深厚的人物。
他在得知王子猷来访后,并未因为错过见面而感到遗憾,反而乘兴回访王子猷。
这种潇洒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主题探讨】《雪夜访戴》以访友为契机,展现了东晋名士的风度和人生态度。
故事的主题在于强调人生的潇洒与随性,倡导追求内心的真正向往。
同时,通过两人相互访友的过程,传达了珍惜友情、互相尊重的价值观。
【艺术特点】《雪夜访戴》在语言、构思和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故事以简洁的文笔描绘了雪夜的美丽景色,通过人物对话和行为,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情感表达真挚,让人感受到东晋名士的风度和友情之美。
【结语】《雪夜访戴》作为《世说新语》中的经典故事,传达了一种随性、潇洒的人生观,对我们的启示是:在人际交往中,要真诚相待,珍惜友情;在生活中,要追求内心的真实向往,活出自己的精彩。
世说新语中的“雪夜访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
首先,这个故事表现了晋代士大夫的“雅兴”一面,成为文坛佳话,被后世画家作为偏爱题材。
这告诉人们,文学和艺术往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在我们的思政教育中,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雅志趣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欣赏艺术、感悟文化的过程中,领略中华民族的独特韵味和人文精神。
其次,“雪夜访戴”故事中的“酌酒”情节,体现了生命的欢畅和精神的高层次追求。
这提示我们,在思政教育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体悟生活的美好,让他们学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再次,“彷徨”“皎然”等词句传达了一种令人迷茫又迷醉的人格美感。
这提醒我们在思政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让他们在面对人生的困惑和选择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不前而返”的结局颇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寂洒脱,达到了全篇最敏感之处。
这给我们的思政教育带来了启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判断。
总之,“雪夜访戴”故事作为传统的文化资源,可以为我们的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深意,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独立思考能力等重要品质。
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原文注释及翻译大家知道吗?在古时候,名士们主张言行不必遵守礼法,凭禀性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认为这样才能回归自然,才是真正的名士风流。
在这种标榜下,许多人以作达为名,实际是以不加节制地纵情享乐为日的。
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名士作达的首要表现就是蔑视礼教,不拘礼法。
第7 则记阮籍说的“礼岂为我辈设也”,就道出了这一点。
他们不管男女有别。
婚丧礼节等,执意我行我素。
第7、8 则记阮籍不顾“叔嫂不通问”的礼制,与嫂话别;醉后睡在酒家妇旁边。
第2、9、11 则记阮籍在母丧期间纵酒,以致亲友来吊唁时仍醉态朦胧,裴楷只好无奈地说:“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
其次就是不分场合。
不分时候地纵酒放荡,不管为官居家,都毫无节制地饮酒。
例如第28 则记周伯仁喝酒“尝经三日不醒。
时人谓之三日仆射”;第12 则记人和猪共喝一瓮酒。
他们以为这就是名士风流。
第53 则记王孝伯之言,可说有点睛之妙,他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除此以外,他们要随心所欲,不勉强自己,不限制自己。
例如第47 则记王子猷雪夜忽忆邻县戴安道,立刻乘船去拜访,经一夜才到,可是又及门而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其余如赌博、抢劫、偷拿别人财物、酒后唱挽歌、言谈不检点、等等,都是故意放纵自己的表现。
至如第31 则记殷洪乔去上佳时替亲友带了百来封信,走到半路,把信全都扔到了江里,声称自己“不能作致书邮”。
这纯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无赖行径、与名士任诞似无甚关系。
任诞的动机,各人或有不同。
第13 则记阮籍不同意自己的儿子“亦欲作达”,可见阮籍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要借酒浇“胸中垒块”(第51 则),而他的儿子只是为了追求名士风度,无怪他要反对了。
有的名士借作达以避乱世,有的名士要求在官场中保留一些个性自由,不失人的真性,其任诞言行对反礼教来说,有一定意义。
但多数名士的任诞行为是不可取的。
古诗王子猷雪夜访戴翻译赏析文言文《王子猷雪夜访戴》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座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注释】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王子猷:即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
子敬:即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俱:副词,表范围,都。
笃:(病)重。
而:表承接,不译。
左右:手下的人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总,竟有没有。
此:这。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语:动词,说话。
了:完全。
便:就。
索:要。
舆:车,轿子。
奔丧:原指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
王子猷问近旁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他就要坐轿子去奔丧,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过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b/22081,弦音已经不协调,(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消亡了!”于是痛哭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