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泡减阻机理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57
利用空气形成膜来减少阻力的例子船舶气膜减阻节能技术的应用试验
当前国际上因对船舶低碳的要求,船舶利用空气减阻进一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2013年设计建造船舶将行EEDI规则,为船舶低碳规定了指标规范。
早在1987年国外科学家提出了船舶空气润滑的概念,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曾投人了大量人力物力研究船舶空气减阻,当前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目前世界上主要形成以下三种船舶空气减阻技术形式。
一种为船底倾斜板断级气泡减阻节能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过渡型高速船型上,船底设置数道倾斜板借助于船速在船底倾斜板后面形成拱状气泡,气泡长度与船速的平方成正比。
二为船舶微气泡减阻节能技术。
利用船上风机向船底输入空气时通过船底微孔形成微气泡水气混合物从而实现船舶气泡减阻节能。
三为我国自主创新船舶气膜减阻节能技术。
作者于1982年研究得出了与水的表面张力有关与吃水深度无关的气泡膜常数,后谓之气膜定律,进而通过试验研究得出船底气膜形成规律,设计了船舶气膜减阻节能装置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利用船上风机向船底输人空气时,通过船底安装的横向导流板装器能有效形成船底薄层空气膜,使船底与水的接触替代为与空气的接触,从而可实现船舶阻力显著降低,本发明使我国在国际上首先解决了船底有效形成薄层空气膜的技术难题。
试验研究和实船应用测试结果都说明,船舶利用气脑减阻节能技术可减少船体与水的接触面积
30-50%,可实现运输船和高速船节能15-20%左右。
本文主要介绍船舶气膜减阻节能技术的应用测试和分析,我国自主创新船舶气膜减阻节能技术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克服了诸多技术难题,积累了可贵的研究和应用经验,为船舶节能低暖开发了一条经济实用的技术途径。
仿生表面微结构减阻优化及机理研究综述作者:王政李田李明张继业来源:《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第04期摘要:介绍了自然界中几种较为典型的非光滑结构表面生物,阐明了合理表面微结构可以改变近壁区湍流结构的规律,针对表面微结构的类型、减阻研究实例、减阻机理和减阻应用等4个方面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沟槽扩展类型,并指出减阻机理研究应拓展至复杂形态结构。
分析表明:微结构类型对减阻效果有较大影响,减阻优化及其机理研究是仿生表面微结构减阻工作的重点,仿生表面微结构减阻优化可进一步提高节能降耗的效率,在飞行器、高速列车、汽车等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仿生学;表面微结构;减阻;湍流结构;气动阻力中图分类号:Q692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61206;修回日期:20170323;责任编辑:王海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05397);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16TPL_T02)第一作者简介:王政(1993—),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列车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李田博士。
Email:litian2008@王政,李田,李明,等.仿生表面微结构减阻优化及机理研究综述[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7,38(4):325334.WANG Zheng,LI Tian,LI Ming,et al.Review of mechanical research and aerodynamic drag reduction of bionic surface microstructures[J].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38(4):325334.Review of mechanical research and aerodynamic dragreduction of bionic surface microstructuresWANG Zheng1, LI Tian1, LI Ming2, ZHANG Jiye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action Power,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Sichuan 610036, China; 2.CRCC Tangshan Company Limited, Tangshan, Hebei 064000,China)Abstract:Some typical living creatures with a nonsmooth surface in nature are introduced. The law of the fact that an appropriate microstructure surface can transform the turbulent structure of nearwall region is briefly stat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type of microstructure surface, the drag reduction of microstructure surface, the mechanism of drag reduction of microstructure surface and its application so far are commented. The extended types of grooves are proposed,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drag reduction should be extended for structures with complexshapes.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types of bionic microstructure surfaces have great effect on drag reduction, the mechanical research and aerodynamic drag reduction are focal points of the bionic microstructure surface drag reduction technology, which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reduce consumption, and has a great prospect in engineering fields such as aircraft, highspeed trains, cars, etc.Keywords:bionics; microstructure surface; drag reduction; turbulent structure;aerodynamic drag《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科学合理使用能源,大力提高能源效率,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节能”。
微纳米气液分散体系催化氧化并吸收复杂烟气的研究王雅萌 2171505摘要: 微纳米气泡的出现及其不同于普通气泡的特点,使其在水处理等领域显现出优良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
介绍了微纳米气泡以及其比表面积大、停留时间长、自身增压溶解、界面ζ电位高、产生自由基、强化传质效率等特点,论述了微纳米气泡在水体增氧、气浮工艺、强化臭氧化、增强生物活性等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研究。
之后重点阐述了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及其发生机理,提出开发结构简单、能耗更低、性能更优的发生装置是微纳米气泡技术未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气泡发生装置; 水处理Abstract: The appearance of micro-nano bubbl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bubble make it show better technical superiority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The concept of micro-nano bubble and its traits,including larger specific surface,longer residence time,pressurized dissolution,higher ζ potential,free radical generation and higher mass transferefficiency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f micro-nano bubble applied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such as water aeration,floatation,enhancing ozonation and increasing bioactivity were also described. Then,based on the discussing on the micro-nano bubble generator and its working mechanism,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icro-nano bubble generator were described.It was proposed that simpler structure,lower energy consumption and better performance generator was the key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on micro-nano bubble technology.Keywords: micro-nano bubble; bubble generator; water treatment1.微纳米气泡简介1.1 定义和产生方式微纳米气泡是指直径介于几十μm到几百μm之间的气泡[1-2]。
船用气泡减阻技术发展早在十九世纪30年代俄国和瑞典科学家就提出设想:在运动船舶的船体外表面和水之间,引入空气和排气形成气幕,可以大幅减少运动船舶总阻力。
然而,这一设计思想在工程技术实践中却并不容易实现。
因此,目前真正用于实船的仅为俄罗斯等极少数国家。
气泡船(air cavity craft)也有称作空气润滑船(air-lubricated-hull craft)或气浮船(air ride express)的,它是高性能船型中的一种。
其工作原理是把空气引入船底,在船底表面形成气水混合的两相流,从降低液体粘性系数的角度来减小艇体的摩擦阻力,达到高速航运的目的。
1949年底,瑞典哥德堡船模试验池的Edstrand提出了气膜减阻原理,但由于空气会自由地飘离船体表面,无法形成气膜,试验没有取得成功。
60年代后,各国对怎样锁定气膜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在平底船上开设一个凹进船底的平面,四周用板材围起来,在船底凹面内通以压缩空气,使大部分气体封存在船底,当然难免还有一小部分气体随船体的移动从船底边缘逃逸出去。
这类技术主要应用在低速运输船上,如驳船、货船和大型油船。
在我国黑龙江水运科学研究所研究的垫气驳就属于这一类,并于1982年在黑龙江航运的驳船上应用成功。
在正常运营航速(Vs=9km/h)下,阻力可比原船型减小30%,而消耗在压缩空气上的功率只占总功率的3%,节能效果十分显著。
第二种思路是将船底下的一层薄薄的气膜扩展成一个增压气室,最终将演变成侧壁式气垫船,成为另一类高性能船型。
80年代以来,前苏联、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把气幕减阻技术拓展到高速船上,建造了实艇并投入航运。
英国、日本、韩国等也相继开展了研究设计工作,但未见到实船下水的报导。
气幕减阻技术进入90年代,尤以俄罗斯的研究设计工作最为突出,他们将其作为继水翼艇之后的新一代高性能船型走俏国际航运市场。
据克雷洛夫研究院研究成果报导:利用气泡技术可使大多数滑行艇的阻力减小20~40% ,而消耗在压缩空气上的功率不会大于总功率的3%,如果优化艇底形状,减阻效果还可提高到50%。
气泡减阻系统原理
气泡减阻系统是一种能够减小流体阻力的技术。
其原理是向流体中注入气泡,通过气泡的存在,能够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减小流体的粘滞阻力和湍流阻力,从而达到减小流体阻力的目的。
气泡减阻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1. 气泡的形成与扩散
气泡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在流体中存在的微小气泡,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合并,最终形成了大的气泡。
这些气泡在流体中不断地扩散,从而改变了流体的流动状态。
在气泡减阻系统中,通过控制气泡的形成和扩散,能够有效地减少流体的阻力。
2. 气泡的运动状态
气泡在流体中的运动状态也影响着气泡减阻系统的效果。
在一定的流速下,气泡的运动状态会受到流体的阻力和重力的影响,其运动状态可以分为四种:上浮、下沉、停留和漂移。
其中,上浮和下沉状态对于气泡减阻系统的效果最好,能够有效地减小流体阻力。
总的来说,气泡减阻系统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气泡的形成和运动状态,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从而减小流体的阻力。
这种技术在石油勘探、船舶运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