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理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2.32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地球的公转的知识点笔记地球公转的知识点笔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而地球公转则是我们生活中最基础的知识。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关于地球公转的知识点,下面我将为您总结一下七年级地球公转的知识点。
一、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周运动,完成一年的运动。
它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形状,公转周期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二、日地距离的变化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近似于椭圆的形状,因此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会发生变化。
地球离太阳最远的时候称为“远日点”,离太阳最近的时候称为“近日点”。
三、地球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的轨道存在倾角,这是地球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
地球绕太阳运动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受到太阳的照射强度也不同。
当北半球偏向太阳时,就是春季和夏季,此时北半球受到的阳光较多,温度较高,天空明亮。
当北半球背向太阳时,就是秋季和冬季,此时北半球受到阳光较少,温度较低,天空阴暗。
四、地球公转与时间的关系地球公转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
这一时间也是我们平常使用的日历时间。
为了使时间更加精确,我们在400年中加上一个闰年,即在平年的基础上,每四年增加一个29日的二月。
五、地球公转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地球的公转周期影响了生态平衡。
随着季节变化和气温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也会发生变化。
同时,地球公转周期还影响着气候带和气候区划的分界线。
总结一下,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做周运动,产生了四季变化和时间精密计算等。
通过对地球公转的研究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人类生活的环境。
七年级下地理第7章知识点地理是我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行为。
而在七年级下册的地理课程中,第7章是关于“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知识点的。
以下将从日地运动、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季节变化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一、日地运动日地运动指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以及地球自转两种运动形式。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而地球自转一周时间则是23小时56分钟4秒。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日地运动是两种独立的运动形式,且都具有周期性。
二、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的旋转运动,地球轴线倾斜约23.5°。
地球自转造成了日夜交替的现象,即地球旋转到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同时,地球自转也影响了风向、气温等自然现象,对人类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三、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的轨道运动,它确定了地球的一年周期。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不断变化,同时地球所受到的太阳辐射也会发生变化,对气候和环境产生了影响。
四、季节变化季节变化是指由于地球公转而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变化。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因为地球轴线倾斜,所以太阳的辐射并非垂直照射而是斜射,使得同一时候不同地区所受到的阳光辐射量不同,从而影响了气温和天气状况。
总之,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知识点能够帮助大家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有更深入的认识。
初中地理易考知识点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并解释自然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的运动,并围绕日地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日地关系地球的运动首先涉及到日地关系。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形成了日地关系,这是影响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1. 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规律是:自西向东旋转,每天一周,即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使得地球上的各个地区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 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因此需要四年才能形成一个闰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二、地球的倾斜和地理现象地球的倾斜是地球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季节和地理现象。
1. 地轴倾斜引起的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斜。
由于地轴倾斜的存在,不同季节地区的太阳直射点和斜射点位置不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在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内白夜持续,而南极圈则是黑夜持续;而冬至时则正好相反。
地轴倾斜引起了不同地区的气温、降雨等气候要素的差异,也决定了各地区的植被和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2. 地球倾斜与极昼极夜由于地球倾斜的存在,在北极圈内会出现连续数天或月的白夜,也就是极昼。
而在南极圈内,则会出现连续数天或月的黑夜,即极夜。
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轴倾斜夹角改变引起的。
三、地球的四季变化地球的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的综合结果。
1.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国际上的两个重要节气。
春分时,地球上北半球的白昼开始增长,南半球的白昼开始缩短;秋分时则相反,北半球的白昼开始缩短,南半球的白昼开始增长。
2. 冬至和夏至冬至和夏至分别是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两个重要节气。
冬至时,北半球的黑夜达到最长,白昼最短;夏至时则相反,北半球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地球运动知识点七年级1.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天,这个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地球自转: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24小时,这个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轴线倾斜23.5度,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在不同时间能够接受到不同的太阳光照。
3. 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当北半球向太阳倾斜时,北半球就是夏季,而南半球就是冬季。
当北半球远离太阳时,北半球就是冬季,而南半球就是夏季。
4. 日食和月食: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会导致日食和月食的发生。
日食发生在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月食发生在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
5.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
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使得地球的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造成地球的形状不完全是球形。
6. 地球的倾斜:地球的轴线倾斜23.5度,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昼夜的交替。
地球的倾斜也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能够接受到不同的太阳光照。
7. 地球的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很快,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
8.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小时107,000公里。
地球的公转速度使得地球围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天。
9. 地球的卫星:地球有一个名为月球的卫星,它围绕地球自转和公转。
月球是地球上唯一的卫星,它的运动对地球的潮汐产生了重要影响。
10. 地球的磁场:地球拥有一个磁场,它起到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伤害。
地球的磁场也是指南针的工作原理所依赖的基础。
第二十六讲 地球的绕日运动姓名: 学校: 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正午高度的变化情况,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明确二分二至的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以及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2、掌握五带划分的依据及各带的特点。
3、学会在地球仪与两半球地图上指出五带的界限和范围【知识要点】一、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公转轨道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为︒5.23,公转时地轴呈倾斜状且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年,约为365.2422天。
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
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7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地球绕日一年转︒360,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速度平均每秒钟30千米。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时较慢。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如表: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的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中心 地轴太阳方 向空间 方向 自西 向东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顺时针周期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2小时约365天北(上)西(左)南(下)东(右)东西北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
此时,杆影朝着正北或正南方向,杆影最短。
2.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夏季的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的太阳高度较小,冬至日最小。
正午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短,冬季长。
3.同一天里,纬度不同,正午影子长度不同。
太阳高度随着太阳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也越来越长。
4.太阳回归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 A 、6月22日,夏至日B 、9月23日,秋分日C 、12月22日,冬至日D 、3月21日,春分日5.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七年级地理地球公转知识点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一个环绕太阳的轨道运行。
这个轨道称为椭圆轨道,因此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下面将介绍七年级地理地球公转知识点。
I. 公转周期地球一次公转的时间周期称为一年。
根据国际标准计时局的规定,一年的长度为365天5小时48分钟46秒。
因此,每隔四年,会多出一个闰年,闰年的二月份有29天。
II. 公转轨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由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也在变化,最远时约152百万公里,最近时约147百万公里。
III. 公转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公转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引起季节的交替变化。
当地球靠近太阳时,气温会升高,而当地球远离太阳时,气温则会下降。
IV. 公转速度地球公转速度约为每秒29.78公里,但地球的公转速度并不均匀,而是随着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变化而变化。
当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时,它的公转速度会变得较慢,而当地球靠近太阳时,它的公转速度会变得较快。
V. 公转时区地球的公转导致了时区的产生。
地球每公转一圈,相当于一天的时间。
因此,不同地区的时间会有所不同。
国际上设置了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约为15度经线,每隔一个时区时间就会相差一小时。
总结: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沿着一个椭圆轨道运动。
它的周期为一年,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也随时间而改变。
地球的公转还影响着气候的变化和时区的产生。
初中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它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产生着重大影响。
地球运动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自转以及地球轨道的倾斜导致的四季变化等现象。
在初中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本文将对地球运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的旋转运动,其特点如下:1. 自转轴: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北极连接南极的一条线。
自转轴的向北倾斜大约23.5度。
2.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我们通常以一天为单位计时。
3.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地球的西边看向东边,地球表面的东方是自转的顶点。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的日出日落和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
此外,地球自转还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经度和地方时间的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其特点如下:1. 公转轨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近似为椭圆形,我们称之为地球轨道。
地球轨道的形状与轨道上的位置对应了季节的变化。
2.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称为一年,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4天。
3. 公转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是固定的,平均每秒约为29.8公里。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周期性地变化。
在北半球,太阳直射点会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北移动,标志着春夏秋冬的变换。
三、地球轴的倾斜和地球的倾斜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轴的倾斜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轴之间的夹角。
地球轴的倾斜使得地球的各个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太阳辐射,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换。
1. 四季的变化:地球轴倾斜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造成了四季的变化。
2. 极昼和极夜:地球轴倾斜导致了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出现连续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在极昼期间,该地区会连续24小时享受阳光;而在极夜期间,该地区将持续处于黑暗状态。
四、地球运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地球运动不仅影响着季节的变化,也对地球的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七年级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地球的运动是人类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作为初中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知识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周围天体的关系以及把握时间的流逝非常有帮助。
下面就是七年级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进行旋转。
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天。
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也就是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旋转。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一年。
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距离太阳最远的地方称为“远日点”,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称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近点和最远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离心率”。
三、地球轴倾角地球轴倾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地球轴倾角约为23.5度,这也是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中,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天气变化都会有所不同。
四、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地球上南北两极受到太阳照射的面积相同,白昼与黑夜时间相等。
夏至和冬至则是指在夏季和冬季,南北两极的白昼与黑夜时间最长或最短。
此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还标志着季节的变化,对于我们了解季节、植物生长等大自然的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五、岁差地球自转的轴线是不断变化的,这个变化被称为岁差。
岁差的周期约为26000年,它造成了春分点和秋分点每年略微地向东移动一定的角度。
总之,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自转、公转、轴倾角、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及岁差等内容。
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地球与天体的关系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了解时间、季节和气候等信息,从而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地球运动是地理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其对我们理解地球的大小、形状、重力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七年级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的地球运动知识点: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完成一次自转,其周期为24小时。
地球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交替的变化,同时也是构成地球磁场的基础。
二、地球公转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绕日运动的过程,周期为365.25天。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椭圆的椭球面,这也是产生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距离太阳越近,温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地球轴倾角地球轴倾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的倾角,它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阳光照射,从而产生了季节的差异。
地球轴倾角大约为23.5度,是地球产生四季的重要原因。
四、赤道赤道是一条游走在地球北半球与南半球之间的虚拟线,绕过地球一周共有40075公里,它是地球自转轴的垂直平分线。
在赤道地区,日照相对比较充足,气候也比较热带。
五、回归线回归线是指太阳直射点在夏至时经过的虚拟线,分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纬度分别为23.5度N和23.5度S。
在回归线两侧,日照时间较长,气候也比较干旱炎热。
六、极圈和极昼地球两极处的圆形区域分别称为北极圈和南极圈,其纬度分别为66.5度N和66.5度S。
在极圈以内的区域,每年将有一段时间完全黑夜或完全白天,这就是“极昼”和“极夜”。
七、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现象。
日食是指月亮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挡住了太阳的光芒,根据角度和距离的不同,分为全食、偏食和环食;月食则是指地球运动到太阳和月亮之间,阻挡了太阳光芒照射在月球表面,月亮从全月转为全食。
以上是七年级地理地球运动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深入理解。
只有充分掌握和理解这些地球运动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地理科学,认识我们的世界和生活环境,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七年级地球的公转的知识点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运动。
在这个运动中,地球呈现为绕着一个椭圆轨道运动,并且外围常有一些卫星在伴随移动。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地球公转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公转轨道1.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而太阳则是这条轨道的一个焦点。
2.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椭圆形的轨道,具体表现为一部分绕近点(离太阳最近的点)的细长椭圆,和一部分绕远点(离太阳最远的点)的扁圆形轨道。
3. 地球的公转轨道与黄赤交角的影响,地球在不同时间的公转速度不同。
二、地球的公转周期1. 地球以公转轨道绕太阳一周需要的时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
一般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在365天左右。
2. 其中,由于阳历年的一年328.2422天,因此一年12个月的长度是不平均的。
3. 人类明确地知道地球的公转周期是4,320,000倍的1秒。
三、地球的公转速度1. 地球的公转速度在不同时间是不一样的. 由于地球赤道和南北极地区之间的差异所以会受到黄赤交角的影响。
2. 由于地球的公转速度,即便在一天之内,地球的相对位置也是不同的。
3. 在地球赤道上,地球的公转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670公里,而在北极和南极则大约是每小时1000公里。
四、公转对地球的影响1. 对于地球的季节来讲,公转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地球所接受的太阳光不同,便会有不同的季节。
2. 公转对于地球上空气的流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引起了大规模的气候变化。
3. 公转带来的高潮与低潮的影响导致了海洋的潮汐。
总结:地球的公转是一个重要的现象,为宇宙中的其他星球创造了物理和空气的环境。
此外,它对地球的季节变化、气候、以及自然环境中的其他许多变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初中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1. 公转的定义: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
2. 公转的速度: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26分又54秒。
3. 公转的轨道:地球绕太阳的轨迹是一个椭圆形,轨道上有近日点和远日点。
4. 公转的轨道倾角: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的倾角是23.5°。
这个倾角是地球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二、地球公转的原理1. 几何学原理: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迹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因是太阳对地球的万有引力,使地球一直受到太阳的吸引而绕太阳运动。
3. 惯性原理:地球原本是在太空中惯性运动的,由于太阳的吸引,使得地球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变化,绕太阳做公转运动。
三、地球公转的影响1.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椭圆形和轨道倾角的改变,导致地球不同季节的日照面积和日照时间不同,从而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2. 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使得阴影区和日照区不断变换位置,导致了地球上昼夜交替的现象。
3. 年份的确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的时间单位。
四、地球公转的测定方法1. 天文学方法:通过观测太阳和星等的位置变化,借助恒星固定的位置和太阳的视差,可以确定地球的公转周期和速度。
2. 卫星技术方法:通过人造卫星的轨道运动观测,可以测定地球的公转周期和轨道参数。
五、地球公转的意义1. 为了认识地球运动规律:地球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是认识地球运动规律的重要途径。
2. 为了农业生产:地球公转使得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时间具有重要影响。
3. 为了天文学研究:认识地球公转规律对天文学研究和空间探索有重要意义。
总结:初中地球公转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原理、影响、测定方法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和意义,同时也能够为我们观测天文现象和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希望以上总结对初中地球公转的知识点能够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理知识点
七年级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理知识点
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理知识点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
(由于地球自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4、其他地区无直射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
(纬度越高,昼夜变化最大)
5.五带的划分:(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
七年级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理知识
七年级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理知识
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理知识点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
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
(由于地球自转)
(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
(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
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
(纬度越高,昼夜变化最大)
5.五带的划分:(1)根据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多少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2)热带:在南北纬23.5°之间,,有直射阳光,终年炎热,昼夜长短变化小.
温带:在南北纬23.5°与南北纬66.5°之间,既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寒带:在南北纬66.5°到90°之间,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