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速度测试
- 格式:docx
- 大小:560.36 KB
- 文档页数:16
【教科版】测试反应快慢教学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测试反应快慢教学课件1,主要涵盖第3章“科学探究与实验”,第4节“反应速度的测试与探究”。
内容包括反应速度的定义、测试方法、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反应速度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反应速度的概念,掌握测试反应速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3. 引导学生认识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设计实验准确测试反应速度,分析实验结果。
重点:反应速度的测试方法,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反应速度测试软件。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小游戏,引发学生对反应速度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介绍反应速度的定义、测试方法以及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反应速度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4. 结果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试结果,探讨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6.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反应速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反应速度的测试与探究1. 反应速度的定义2. 测试方法3.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4. 提高反应速度的策略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反应速度的定义及其测试方法。
2. 分析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反应速度测试实验。
答案:1. 反应速度是指人在接受刺激后,作出反应动作的速度。
测试方法有:反应时间测试、手指灵活性测试等。
3.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实验,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趣味小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在结果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测反应速度搞笑的题目
下面是一些搞笑的题目来测试你的反应速度:
1. 有一个鸟巢里有4只小鸟,突然有两只飞走了,剩下几只?
- 四只,因为虽然有两只飞走了,但它们还在鸟巢里。
2. 什么时候你能把像苹果一样的桔子吃掉?
- 永远也吃不掉,因为桔子永远不会像苹果那样。
3. 如果今天是你生日,你过生日以后会变成什么?
- 一天更大。
4. 怎样才能把大象放进冰箱里?
- 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再关上门。
5. 如果你在森林里迷路了,你最好做什么?
- 别再继续迷路,尽快找到出口。
希望这些问题能给你带来一些乐趣!如果你还想要更多
的题目,我可以继续提供。
测试反应快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测试反应快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测试反应快慢”是人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自己”中的第五课。
本单元以“我们自己”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身体结构、感觉器官、心理活动等多个方面认识自己。
而“测试反应快慢”这一课旨在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反应速度,并探究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主要的活动:“抓尺子”游戏和“比一比谁抓住的次数多”。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反应速度的快慢,并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比较和分析。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反应速度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如何科学地测试和提高反应速度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让学生知道反应速度是可以被测量的,并且了解反应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参与“抓尺子”游戏等活动,学生能够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反应速度,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能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让学生了解反应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体育运动、交通安全等,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测量反应速度的方法,理解反应速度的概念。
2、教学难点分析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并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反应速度。
五、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024年【教科版】测试反应快慢完整版1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测试反应快慢”。
主要内容涉及反应时间的测定、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以及反应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教材第23页至第2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掌握测定反应时间的方法;2. 掌握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反应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反应速度测试仪、计时器、实验器材等;2. 学具:每组一套反应速度测试仪、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演示:通过一个简单的反应速度测试游戏,让学生了解反应速度的概念;学生体验:分组进行反应速度测试,感受反应速度快慢。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介绍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阐述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例题讲解:结合教材第23页例题,讲解如何提高反应速度。
3.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如何测定反应时间,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反应时间测试,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4. 知识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反应时间测定方法、影响反应速度因素的掌握情况;学生回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心得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测试反应快慢2. 内容: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提高反应速度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反应速度测试游戏,并说明其原理;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反应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测试反应快慢》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什么是反应速度及其测量方法,掌握反应速度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第一部分:引入反应速度的概念导入问题:什么是反应速度?为什么我们需要测量反应速度?引导讨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快速反应?反应速度快慢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概念解释:反应速度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转变的速度,通常用物质的消失速度或生成速度来表示。
测量反应速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反应的快慢,探索化学反应的机理,提高实验的效率等。
第二部分:反应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入实验:让学生们观察一个简单的反应实验,例如铁与硫的反应,观察反应开始至结束所需的时间。
计算反应速度:反应速度可以用反应物的浓度变化来表示。
反应速度=(物质消失量或产生量)/时间。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度,掌握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实验设计与讨论设计实验: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以测量某种反应的速度为目标。
提示:可以考虑变化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观察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讨论: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分享实验设计,并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
通过实验设计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第四部分:课程总结与反思总结反应速度与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反应速度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反思课程收获:学生们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反思化学反应速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培养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反应速度与实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反应速度测试
1、手抓取尺子
用手抓取尺子是测量反应快慢的最简单方法之一。
让别人帮忙拿着钢尺,被测者的手放在离尺子末端约20厘米的位置。
拿着尺子的人突然放手,被测者用最快速度捏住下落的尺子,然后测量尺子下滑的距离。
距离越短,说明人的反应能力越强。
2、快速弹动手指
研究发现,弹手指的速度也能说明反应力,被测者要在10秒内尽可能快地弹动手指,然后统计次数,弹得越多说明反应越快。
这是因为,人的反应速度与大脑中髓鞘含量有很大关系,髓鞘含量越多,神经传导速度越快,弹指速度也就越快。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微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反应速度测试院(系):计算机学院专业:技术及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张维君完成日期:2013年7月7日目录第1章总体设计方案 (1)1.1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1)1.2设计原理 (1)1.3设计思路 (2)第2章详细设计方案 (3)2.1实现方法 (3)2.2模块设计 (4)2.2.1主程序流程图 (4)2.2.2初始化模块 (5)2.2.3中断程序流程图 (5)2.3程序连线图 (6)第3章调试及结果分析 (7)3.1调试步骤及方法 (7)3.2实验结果 (7)参考文献 (8)附录 (9)第1章总体设计方案1.1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一、课程设计内容:1.用8255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某一时刻一个发光二极管亮,拨动对应的开关后,现在亮的发光二极管灭,另一个发光二极管亮,重复10次这样的过程;2.用8253记录从发光二极管亮到拨动开关的时间;3.将最后的总时间显示在数码管上。
二、课程设计要求:1.认真查阅相关资料;2.独立设计、调试并通过知道教师现场验收;3.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1.2 设计原理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通过测试8个开关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的10次亮灭所需的时间,来测试反应速度,并将测试出的时间显示在数码管上。
程序先初始化各芯片及装入中断服务程序,然后从预先建立的控制10次发光二极管亮灭的顺序表中读取第一个数据,并显示在发光二极管上,同时计时器开始计时,并显示在数码管上,然后不断读取8个开关的状态,当对应的开关拨动时,发光二极管灭,之后从顺序表中读取第二个数据,显示在发光二极管上,这个过程重复10次,当第10次发光二极管所对应的开关拨动时,计时器停止计时,数码管上所显示的时间就是所测试的反应时间。
在本次设计中使用了8255A并行接口芯片芯片、8253定时/计数器芯片、8259A中断控制芯片以及8279键盘/显示芯片来完成反应速度的测试。
设计题目: 反应能力测试仪 系 别: 应用电子与通用技术系 班 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成 绩:________ _____________年 月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年月日目录第一章绪论 (2)1.1选题目的 (2)1.2设计要求 (2)1.2.1 设计题目和设计功能 (2)1.2.2设计指标: (2)第二章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3)2.1电路方框图 (3)2.2时钟脉冲发生电路 (3)2.3显示电路 (4)2.4测试信号灯电路 (5)2.5启停控电路 (6)2.6减法计数器电路 (7)第三章整机工作原理 (8)第四章电路的组装与调试 (9)4.1电路的检查 (9)4.2电路的调试 (9)4.2.1 调试仪器 (9)4.2.2 电路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9)结论 (11)收获与体会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3)附录1 集成芯片功能介绍 (14)附录2 元件清单 (17)1第一章绪论1.1 选题目的反应速度是速度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它以神经过程,反应时为基础,反应时短,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长,反应速度慢。
反应速度因人而异,却是某些职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汽车司机、飞行员、宇航员和运动员等职业。
因此对反应速度的测试是一项非常有实用意义的工作,它不仅可以测试出一个人的真实反应速度还可以辅助训练一个人的反应能力。
本次设计就是利用电子技术来设计一个能够测试人的反应速度的仪器,该仪器主要包括时钟脉冲发生电路、减法计数器电路、显示电路,停控电路等。
1.2 设计要求1.2.1 设计题目和设计功能本次设计题目为反应速度测试仪,主要设计功能为:开机时由8只发光二极管组成的显示电路全亮。
待测试灯亮后,8支点亮的发光二极管每隔50ms左右,熄灭一个。
被测试人按动停止键后,发光二极管停留在当前状态不变,通过观察剩余点亮二极管的个数,判断被测试人的反应速度。
1.2.2设计指标:(1)开机时由8只发光二极管组成的显示电路全亮。
反应速度测试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学习简单反应时的测定方法及其实验材料的整理与数据的处理;(2)学习比较视觉简单与复杂反应时的个体差异,研究感觉中视觉对人日常工作与学习生活的影响。
2.1实验方法:利用计算机测试软件进行测试。
2.2实验步骤:打开计算机上的软件,点击反应测试会有两个模式分别是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
首先进行简单模式的测试。
简单模式是让被试者在计算机屏幕上一看见红色的矩形即按下L键;复杂模式是让被试者在计算机屏幕上一看见黑色的矩形即按下A键而看见白色的矩形就按下L键,速度越快代表反应速度越快。
两个模式每组开始测试之前均有3次练习,正式开始,每一组需要做10次测试。
每一组测试完后会显示这一组反应时间的最小值,也就是每组测试最高的分数。
每个模式分别做20组测试实验,所有实验组每一次做完后记录好实验的时间数据以便分析。
2.3实验结果:○1简单模式反应测试实验数据单位秒(s)○2复杂模式反应测试实验数据单位秒(s)3.实验不足与完善:(1)这次实验不足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时间方面条件的限制,测试实验的实验组偏少导致数据偏少,这样无法准确地得出结论。
其次就是环境因素对被试者的影响,被试者是一起在同一间计算机室操作,有时候其他人的肢体动作、说话声音会互相影响到测试时候的反应时间,甚至有些测试者为了快点可以结束而不休息地测试,长时间地看着计算机的屏幕,导致用眼疲劳从而影响反应的时间。
还有可能被试者的身体状态并不是很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这样也影响到反应的时间。
最后,可能就是仪器的选择问题,被试者需要用计算机上的软件操作这次的反应测试实验,则当被试者按下键盘上的按钮到传达到计算机上的时间可能也会因为计算机的好坏而影响到被试者真实的反应时间。
(2)实验的完善:时间方面可以选择一个绝大多数被试者都有十分空闲的时间段,而场地可选择有适当间隔的、互不影响的计算机室。
被试者应当在测试前确定身体状态是否良好,不能在身体状态可能会影响注意力的情况下还勉强测试,且应当在测试完五至六组实验后适当休息眼睛降低或者避免用眼疲劳。
测试反应快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测试反应快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测试反应快慢”是人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中的一课。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自己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而本节课则聚焦于学生反应能力的测试和探究,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认识到人的反应速度有快慢之分,并初步了解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
教材通过“抓尺子”这一简单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比较反应的快慢。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一些拓展活动的建议,如“比一比谁的反应快”等,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反应快慢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如何科学地测试和比较反应快慢,以及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思考。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人的反应速度有快慢之分。
了解反应速度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抓尺子”等活动,测试和比较自己的反应快慢。
能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3、科学态度目标对探究自己的反应快慢表现出兴趣。
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观点和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反应速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体育运动、紧急避险等。
教学重点:通过“抓尺子”活动,让学生学会测试和比较反应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理解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单元测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在2A+B 3C+4D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A.υA=mol/L·s B.υB=mol/L·sC.υC=mol/L·s D.υD= 1 mol/L·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B.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C.升高温度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D.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但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从而增大反应速率3.过程的自发性的作用是A.判断过程的方向 B.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C.判断过程发生的速率 D.判断过程的热效应4.在2升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g+ Bg 2Cg+Dg ;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 mol,在前10秒钟A的平均反应速度为 mol/L·s,则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A. 1.6 molB. molC. molD. mol 5.一定条件下反应2ABg A2g+B2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2,同时消耗2n molABB.容器内,3种气体AB、A2、B2共存C.AB的消耗速率等于A2的消耗速率D.容器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不随时间变化6.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可逆反应2Xg 2Yg + Zg中,生成物Z 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ψ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有以下图示,正确的是7.α1和α2分别为A、B在两个恒容容器中平衡体系Ag2Bg和2Ag Bg 的转化率,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均增加A的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α1、α2均减小 B.α1、α2均增大C.α1减小,α2增大 D.α1增大,α2减小8.对可逆反应4NH3g+ 5O2g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化学平衡时,4υ正O2= 5υ逆NO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 ,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υ正NH3= 3υ正H2O9.已知反应A2g+2B2g2g△H <0,下列说法正确的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10.常温常压下,在带有相同质量活塞的容积相等的甲、乙两容器里,分别充有二氧化氮和空气,现分别进行下列两上实验:甲乙N2O4 2 △H> 0a将两容器置于沸水中加热b在活塞上都加2 kg的砝码在以上两情况下,甲和乙容器的体积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A .a 甲>乙,b 甲>乙B .a 甲>乙,b 甲=乙C .a 甲<乙,b 甲>乙D .a 甲>乙,b 甲<乙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11.在可逆反应中,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A .增大反应物的量B .升高温度C .增大压强D .使用催化剂 12.右图曲线a 表示放热反应 Xg + YgZg + Mg + Ns 进行过程中X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若要改变起始条件,使反应过程按b 曲线进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升高温度 B .加大X 的投入量C .加催化剂D .增大体积 13.下列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FeSCN 3溶液中加入固体KSCN 后颜色变深 B .棕红色NO 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C .SO 2催化氧化成SO 3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D .H 2、I 2、HI 平衡混和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1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 2g+Y 2g2Zg,已知X 2、Y 2、Z 的起始浓度分别为L 、L 、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 . Z 为L B . Y 2为L C . X 2为L D . Z 为L 15.反应:Ls +a Ggb Rg 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图所示:图中压强p 1>p 2,x 轴表示温度,y 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中G 的体积分数;据此可判断oabXyxp 1p 2A.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 B.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C.a>b D.a<b16.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2NO2g N2O4g 达到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NO2的体积分数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无法判断17.反应4Ag+5Bg4Cg+6Dg △H =-Q,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位时间里生成n mol C,同时生成 mol DB.若升高温度最终能生成更多的C和DC.单位时间里有4n mol A消耗,同时有5n mol B生成D.容器里A、B、C、D的浓度比是4:5:4:618.在密闭容中发生下列反应aAg cCg+dDg,反应达到平衡后,将气体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当再次达到平衡时,D的浓度为原平衡的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的转化率变小 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D的体积分数变大 D.a < c+d19.反应PCl5g PCl 3g+Cl2g ①2HIg H2g+I2g ②2NO2g N2O4g ③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均是a%;若保持各自的温度不变、体积不变,分别再加入一定量的各自的反应物,则转化率A.均不变 B.均增大C.①增大,②不变,③减少 D.①减少,②不变,③增大20.某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容器中,可逆反应Ag+3Bg 2Cg达到平衡,此时测得n A∶n B∶n C=2∶2∶1;若保持温度不变,以n A∶n B∶n C=2∶2∶1的比例向该容器中再充入A、B和C,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刚充入时反应速率υ正减少,υ逆增大B. 平衡不发生移动C.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 物质C的质量分数增大第一部分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三、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21.8分在一次学生实验中,学生用铝片分别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而和稀硫酸几乎不反应;这和教材中“铝能跟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说法不一致;为排除因试剂变质等因素造成的影响,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进行下列实验,验证是否存在上述现象;实验用品:仪器略,凡是实验需要的都有药品:L盐酸、L硫酸、L硫酸,相同大小的铝片纯度>%实验过程:往三根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的铝片各一片,再往试管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L盐酸、L硫酸、L硫酸,观察反应进行到1、2、5、15、20分钟时的铝与酸反应的情况;结果如下:,而L 盐酸与铝片反应的现象却十分明显;1写出铝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应1~15min内,铝与盐酸的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以上探究“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差异的原因”,你能对问题原因作出哪 些假设或猜想列出两种即可 假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1对于下列反应:2SO 2 + O 22SO 3 , 如果2min 内SO 2的浓度由6mol/L 下降为2 mol/L,那么,用SO 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用O 2浓度变化来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如果开始时SO 2浓度为4mol/L,2min 后反应达平衡,若这段时间内v O 2为L·min ,那么2min 时SO 2的浓度为________;26分下图左表示在密闭容器中反应:2SO 2+O 22SO 3+Q 达到平衡时,由于条件改变而引起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变化情况,a b 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b c 过程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 若增大压强时,反应速度变化情况画在c~d 处.3酶是蛋白质,具有蛋白质的特性,酶能催化很多化学反应,下图表示酶参加的反应中,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解释曲线变化原因 ; 23.12分将1 mol I 2g 和2 mol H 2置于2L 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I 2g + H 2g 2HIg ;△H <0,并达平衡;HI 的体积分数wHI 随时间变化如图速度温度A vV 正 V 正 V 正 V 逆 V 逆V 逆曲线Ⅱ所示:1达平衡时,I2g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若改变反应条件,在甲条件下wHI的变化如曲线Ⅰ所示,在乙条件下wHI 的变化如曲线Ⅲ所示;则甲条件可能是 ,则乙条件可能是 ;填入下列条件的序号①恒容条件下,升高温度;②恒容条件下,降低温度;③恒温条件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④恒温条件下,扩大反应容器体积;⑤恒温恒容条件下,加入适当催化剂;3若保持温度不变,在另一个相同的2L密闭容器中加入a mol I2g、b mol H2g 和c mol HIa、b、c均大于0,发生反应,达平衡时,HI的体积分数仍为,则a、b、c的关系是 ;24.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 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t℃700 800 830 1000 1200K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2该反应为反应选填吸热、放热;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多选扣分;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 CO不变c.υ正H2=υ逆H2O d.c CO2=c CO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 CO2·c H2=c CO·c 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单元测试题答案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90分三、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21.8分12Al + 6H + = 2Al 3+ + 3H 2↑ 2分2反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3分3说明:可能存在多种假设,但只要假设合理均可Cl -能够促进金属铝与H +反应;SO 42- 对H +与金属铝的反应起阻碍作用;3分解析氢离子浓度和铝片均相同,造成的差异应该与反应即2Al + 6H + = 2Al 3+ + 3H 2↑所处环境的不同Cl - 和SO 42-有关; 22.16分16分2mol/L ·min ; 1mol/L ·min ; 2mol/L26分升温;减小 SO 3 浓度;34,酶蛋白因受热变性而失去催化作用,23.6分m+n > P ; 逆; 气; 四、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24.12分1 mol/L 3分 2③⑤3分; ④ 3分 34a +c =2b 3分 25.9分 1]][[]][[222O H CO O H CO ;3分2吸热;2分 3b 、c ;2分 4830 2分26.9分,各3分1逆方向进行 2正方向进行 3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反应测试训练1. 简介反应测试训练是通过一系列测试和训练活动来帮助个体提高其反应速度和精确性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快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对于许多日常任务和职业非常重要。
这种训练对于运动员、军人、紧急响应人员、驾驶员和许多其他职业来说尤为重要。
此外,反应测试训练也可以帮助普通人提高在各种日常活动中的表现。
2. 反应测试训练的目标反应测试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个体的反应速度和精确性。
具体来说,训练的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点:•提高神经系统的处理速度;•减少反应时间的变异性;•提高对不同刺激的识别能力;•提高决策制定的速度和准确性。
通过达到这些目标,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同时取得更好的表现。
3. 常见的反应测试训练方法3.1 反应时间测试反应时间测试是最常见的反应测试训练方法之一。
测试者需要尽快反应并点击某个目标或按下指定的按键。
这种测试可以测量个体的反应时间,并且可以通过重复练习来提高反应时间。
3.2 多任务训练多任务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方法,旨在增强个体在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时的反应能力。
在这种训练中,个体需要同时完成多个任务,例如同时记忆数字、识别颜色和按下指定的按键。
3.3 视觉训练视觉训练旨在提高个体对视觉刺激的反应能力。
这种训练可以包括追踪移动目标、辨别快速出现和消失的图像等活动。
通过视觉训练,个体可以更快地对视觉刺激作出反应。
3.4 音频训练音频训练侧重于个体对音频刺激的反应能力的训练。
这种训练可以包括听觉关联、声音辨认等活动。
通过音频训练,个体可以更快地对听觉刺激作出反应。
4. 反应测试训练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反应测试训练时,个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充分休息:训练前要确保充分休息,以保持警觉和注意力;•适度训练:避免过量训练,以免出现过度疲劳或受伤;•个体差异:不同个体的反应能力存在差异,训练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温和一致:训练时要保持温和而一致的节奏,以帮助建立有效的神经连接。
5. 结语反应测试训练是提高个体反应速度和精确性的重要方法。
灵敏素质测试方法灵敏素质测试方法是通过一系列测试项目来评估一个人的感知能力、反应速度和思维敏捷度等方面的素质。
这种测试方法常常被用于职业选拔、教育评估和个人发展等领域。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灵敏素质测试方法。
一、线性选择测试法线性选择测试法是最常见的灵敏素质测试方法之一。
这种测试方法通常包括一系列的选择题,测试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答题,并根据题目要求做出选择。
这种方法能够测试一个人的反应速度、思维敏捷度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素质。
例如,一个线性选择测试的题目可能是:“请根据以下条件选择正确的答案:如果A是B的父亲,B是C的母亲,那么C是谁的哥哥?”选项包括A、B、C、D四个答案,测试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选择正确的答案。
二、图形分析测试法图形分析测试法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一系列图形来评估测试者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敏捷度等素质。
这种测试方法通常包括一系列的图形,测试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并按照要求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一个图形分析测试的题目可能是:“请观察下面的图形,判断哪个图形是唯一与其它三个图形不同的?”测试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仔细观察四个图形,并选择与其他三个图形不同的那个。
三、观察力测试法观察力测试法是通过观察和辨认一系列对象来评估测试者的观察力和判断能力等素质。
这种测试方法通常包括一系列的图像、物体或场景,测试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观察并根据要求进行判断。
例如,一个观察力测试的题目可能是:“请观察下面的图片,有多少只猫在图中?”测试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仔细观察图片,并快速准确地判断出图中猫的数量。
四、反应速度测试法反应速度测试法是通过测试一个人对刺激的反应速度来评估其灵敏素质。
这种测试方法通常包括一系列的刺激和测试者对刺激的反应,测试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
例如,一个反应速度测试的题目可能是:“请根据屏幕上出现的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点击对应的按钮。
”测试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迅速观察和点击屏幕上出现的数字,以测试其反应速度和动作准确度。
电子课程设计——反应速度测试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李小松2013年12月22日目录一设计任务---------------------------------------------------------------------------- 3 二总体框图------------------------------------------------------------------------3三器件选择--------------------------------------------------------------------41、74LS192同步十进制双时钟加减计数器-------------------------------42、74LS138是三线八线译码器----------------------------------------------- 63、与非门---------------------------------------------------------------------------- 74、555 定时器-------------------------------------------------------------------- -9四模块功能----------------------------------------------------------------------------91、脉冲发生装置-------------------------------------------------------------------92、脉冲控制开关-------------------------------------------------------------------103、译码器模块-----------------------------------------------------------------------104、工作模块--------------------------------------------------------------------------12五总体设计电路-------------------------------------------------------------------------13 六硬件调试----------------------------------------------------------------------------14 七设计心得----------------------------------------------------------------------------15反应速度测试仪一、 设计任务与要求设计一个反应速度测试仪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测试人反应快慢的功能。
2设有外部操作开关控制计数器,实现直接清零、启动、设有外部开关控制脉冲信号的工作与停止。
3打开电源一号灯熄灭其他灯亮,加上脉冲从一号灯开始依次熄灭再亮。
4当停止时第几个灯变暗就是反映的快慢。
二、 总体框图图1 总体电路脉冲发生器电路通过555谐波震荡输出5Hz 方波,实现时钟信号的输出。
计数器采用同步十进制双时钟加减计数器74LS192具有异步清零功能,当CLR 输入高电平时实现异步清零,输入低电平时持续工作。
译码器装置采用三线---八线译码器74LS138,实现计数器的输出的直观表达; 脉冲控制电路控制脉冲的连续与暂停。
计数器控制电路用来控制计数器的清零以及工作。
电路中有四个与非门其中两个构成SR 锁存器控制计数器电路的工作。
三、 选择器件实验所需器件如表1所示。
1.74LS192同步十进制双时钟加减计数器74LS192N 逻辑符号如图1所示。
图2 74LS192逻辑符号74LS192N 内部结构图如图2所示。
U174192NA 15B 1C 10D9UP 5QA 3QB 2QC 6QD 7~LOAD 11~BO 13~CO 12CLR 14DOWN 4图3 74LS192内部结构图计数电路由74LS192组成,其功能表如表2所示表2 74LS192逻辑功能表74LS192为可预置数的同步十进制双时钟加减计数器,具有上升沿有效地加计数时钟端UP和减计数端DOWN,该计数器具有异步清零端,当清零信号CLR 为高电平时实现清零功能,该计数器还有异步置数功能,当置数端LOAD为低电平时实现预置数,当计数器加计数器且计数值为9时进位端CO输出宽度等于加计数脉冲UP的低电平脉冲,当计数器减计数且数值为0时,借位端BO输出宽度等于减计数脉冲的DOWN的低电平脉冲。
2、74LS138是三线八线译码器,工作原理:当一个选通端(G1)为高电平,另两个选通端(/(G2A)和/(G2B))为低电平时,可将地址端(A、B、C)的二进制编码在一个对应的输出端以低电平译出。
74LS138的作用:利用G1、/(G2A)和/(G2B)可级联扩展成16线译码器;若外接一个反相器还可级联扩展成32 线译码器。
若将选通端中的一个作为数据输入端时,74LS138还可作数据分配器。
74LS138功能表如表3所示。
表3 74LS138功能表74LS138内部原理图如图4所示。
图4 74LS138内部原理图74LS138管脚图如图5图5 74LS138管脚图3、与非门与非门的符号如图5图6 与非门结构与非门真值表如表4与非门逻辑功能描述当两个输入端A=0,B=0时,输出端Y 为低电平0,即Y=0; 当两个输入端A=0,B=1时,输出端Y 为低电平0,即Y=0; 当两个输入端A=1,B=0时,输出端Y 为低电平0,即Y=0; 当两个输入端A=1,B=1时,输出端Y 为低电平1,即Y=1;即只要两个输入端A 、B 的输入电平有一个是低电平0,输出端Y 即为低电平0;只有A 、B 的输入电平全为1,输出端Y 才为高电平1。
4、555 定时器:555 定时器是一种模拟和数字功能相结合的中规模集成器件,在本次设计中,555 定时器用来组成电路中的多谐振荡器,振荡器信号经过分频电路分频获得1Hz 的秒脉冲,从而驱动整个电路精确运行。
逻辑符号及管脚图如图7。
图7 逻辑符号图及管脚图1脚:外接电源负端VSS 或接地,一般情况下接地。
8脚:外接电源VCC ,双极型时基电路VCC 的范围是4.5 ~ 16V ,CMOS 型时基电路VCC 的范围为3 ~ 18V 。
一般用5V 。
3脚:输出端Vo 。
2脚:低触发端。
U1LM555CNGND 1DIS 7OUT3RST 4VCC8THR 6CON5TRI 26脚:TH高触发端。
4脚:是直接清零端。
当端接低电平,则时基电路不工作,此时不论、TH处于何电平,时基电路输出为“0”,该端不用时应接高电平。
5脚:VC为控制电压端。
若此端外接电压,则可改变内部两个比较器的基准电压,当该端不用时,应将该端串入一只0.01μF电容接地,以防引入干扰。
7脚:放电端。
该端与放电管集电极相连,用做定时器时电容的放电。
图8 555定时器内部原理图555定时器的逻辑功能表如表5表5555定时器的逻辑功能表高触发:若Vi1> VCC,则VTH=1,比较器C1输出为低电平,无论C2输出何种电平,基本RS触发器因=0,使=1,经输出反相缓冲器后,VO=0;T 导通。
这时称555定时器“高触发”。
VCO为控制电压端,在VCO端加入电压,可改变两比较器C1、C2的参考电压。
正常工作时,要在VCO和地之间接0.01μF(电容量标记为103)电容。
放电管Tl的输出端Dis为集电极开路输出。
四、功能模块1、脉冲发生装置定时器555的多谐振荡,产生一个标准的脉冲信号,电容区C1=100nf,电阻R1=R2=1KΩ,VCC=5V。
振荡周期T=0.69(R1+2R2)C1=5000Hz555定时器连线图如图9,示波器波形图如图10图9 555脉冲发生器连线图图10 脉冲仿真信号2、脉冲控制开关脉冲开关采用单刀双掷开关,用来控制脉冲的连续与暂停,当开关接到定时器555的输出端时脉冲连续,当接地时为电路提供的脉冲暂停,电路图如图11。
图11 脉冲控制3、计数器装置计数器装置采用74LS192 接受脉冲信号使信号加1或者减1并输出数据,芯片的A\B\C\D端接低电平,LOAD端接高电平,QA,QB,QC输出信号,UP与DOWN分别接从与非门输出的脉冲信号,与非门U6,U7具体作用在下模块阐述,开关j2对计数器进行清零和工作控制,当开关打到串联电阻和VCC端时计数器清零当打到接地端计数器进行工作。
电路图如图12。
图12 计数器装置3、译码器模块译码器采用74LS138三线八线译码器,译码模块作用是将计数器输出的二进制代码转换成高低电平进行输出从而控制显示电路的显示,译码器的A,B,C,分别接计数器QA,QB,QC,G1接高电平,GA,GB接地,输出端链接8个显示电路。
电路图如图13所示。
图13 译码器与显示电路4、工作模块计数器74LS192与三线--八线译码器组成,G2A与G2B组成与门结构SR锁存器,在译码器输出15引脚为低电平时,U5输出高电平,U4输出低电平,U6解除封锁,计数脉冲通过U6是计数器加计时,在译码器7引脚输出低电平时,U4输出高电平,U5输出低电平,工作截止。
因此每个技术值译码器只有一个引脚输出低电平并熄灭一盏灯,电路图如图14。
图14 整体工作电路五、总体电路在准备测量时,将J2开关打在清零端,开关J1打在连续端,然后观察示波器是否有波形,如果有波形实验可以开始。
打开电源将J2开关打在工作端,当显示电路开始变化时迅速将j1开关打到暂停端,观察显示电路的变化从而测量出测试者的反应速度,通过观察显示电路的变化来得出结论,如果要进行下一次测量先将J2开关打到清零端,然后将J1开关达到连续段,要开始下次试验只要将J2打到工作就可以啦。
仿真结果可以实现设计要求,原理图如图15和仿真图如图16、17。
图15 原理图图16 仿真测试图(1)图17 仿真测试图(2)六、硬件调试硬件调试试验和预想的差不多,只是由于自己的粗心大意使用了一个检测时无效的与非门导致实验刚开始时没有试验结果,而且由于实验室用的是连续脉冲和导线代替开关所以实验结果没有预期的好,但是实验要求还是达到了,所以说设计是没有错误的,总体总结就是做实验室有点粗心大意,只要避免就没有问题。
七、设计心得本次课程设计使我对数字电子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熟悉,实际操作和课本上的知识有很大联系,但又高于课本,一个看似很简单的电路,要动手把它设计出来就比较困难了,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要把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同时通过本次电路的设计,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使我们把理论与实践从真正意义上结合起来,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考验了我们借助互联网络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组织材料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