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类作文的构思和审题
- 格式:doc
- 大小:23.76 KB
- 文档页数:7
比喻类作文题目如何审题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说要写作文,题目是“比喻”。
我心里一凉,比喻?这可怎么写呀?比喻不就是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吗?但是,要怎么比才好呢?看起来好像像老师说的,比喻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可是,这座桥梁该怎么搭建呢?
我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它在我的脑袋里转啊转,怎么也停不下来。
老师还说,写比喻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什么是特点?得像我的眼睛,它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可以一眼就看见各种各样的颜色。
还有我的鼻子,它可以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
只不过,怎样才能把这些特点写进比喻里呢?看上去像温和的阳光,它可以照亮黑夜的黑暗。
但,阳光怎么跟我的眼睛比呢?我不知如何是好,脑袋里乱糟糟的,什么想法都没有。
突然,我看到了窗外的雨滴,它们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从天空中掉下去。
雨滴,珍珠,它们都有光泽,是圆圆的样子。
我眼前一亮,找到了!我要写雨滴像珍珠一样!
我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这句话。
我感觉自己的心里充满了喜悦,比喻好像像一个神奇无比的魔法,它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忽然间才发现,比喻并不难,只要你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就能找到最好的比喻。
借喻,可以是天上的星星,也可以是海边的贝壳,如果你用心,它们都能变成桥梁,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比喻性作文审题例析: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面对真实的社会和人生,只有付出一步一步攀登险峰的实践,才能领略那无限的风光。
而使你疲倦的不是脚下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为什么我们在费尽心机地设定高峰,计划路线的同时,不弯腰倒掉鞋里的沙砾呢?根据上面所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文体自选。
【思路导引】综观历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我们会发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比喻型作文题目不断增多。
命题者之所以青睐这种形式,是因为比喻型作文题目内涵丰富,写作空间较大。
本题就属于比喻型材料作文。
要写好这类作文,必须注意:1.比喻型作文题目的特征:(1)隐喻性:比喻型作文题的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往往比较具体、直观,而其内涵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意义。
例如文题“雕琢心中的天使”:“天使”一词现在常比喻天真可爱的人(多指女子或小孩),也比喻传播福音的人,即“真、善、美”的化身。
(2)象征性:有的题目是从作文材料中提取、概括、抽象出来的,因此它往往是某一思想或观点的的浓缩,它一般要高于生活,具有了象征性。
例如文题“北京的符号”,“北京的符号”是指“能体现文化特征并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东西”,即能够象征北京这座城市的建筑、民风民俗、、杰出的文艺作品、标志着北京这座城市发展繁荣的新事物,如胡同、天坛、长城与天安门,京剧、相声与京韵大鼓,中关村科技园、2008奥运会等。
又如“路”“灯”“远方的高山”“鞋里的沙子”等文题都具有象征意义。
(3)立体性:比喻型作文题的内涵往往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不断延伸,因此就比一般的作文题多了可挖掘的层面,这往往能给考生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和立体的创作空间。
例如文题“今年花胜去年红”,这个特征相当突出,“花”的比喻义相当丰富,可指一种气象、一种生活状况、一种发展趋势等。
可以把这种“花”喻指姚明的成长经历,一年比一年成熟;可以是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的勇冠三军和雅典奥运会夺金后的如花笑脸;也可以这样比喻:“去年花”是我国昔日氢弹、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的升空,“今年花”是指“神州六号”遨游太空。
比喻类命题作文审题指导比喻类命题作文审题指导〖考试热点〗近年中高考,比喻类话题作文试题常考不衰,成为最常见的高考作文题型之一。
〖温馨提示〗这类试题,往往扣住材料的主旨,以一个实物、一种现象或人物语言的一个关键词语为中心生发出一个话题,引导考生深入探究话题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进而构思写作。
比喻类命题作文,顾名思义其题目整体或其中的一个词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
与一般命题作文题目相比,比喻类命题作文题目能引发考生多向思维,在审题上增加了难度。
2010年中考作文中,比喻类命题明显增多。
我们在写作比喻类作文题目时,应注意审题:一、化虚为实。
以比喻修辞方法出现的词语的意思往往是“虚”的,我们要找出它的真实意思。
化虚为实,能够引领我们从朦胧走向清晰,帮助我们把握命题的真实意图。
1.明确本体考生在审题时,首先要仔细揣摩,明确题目中喻体的本体。
如,2010福建莆田中考作文题目《走过风雨》中的“风雨”显然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其本体应是挫折、困难等。
再如,2010广东东莞中考作文题目《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
我们根据提示语“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只要用心体味,你总能从中悟出快乐的真谛,找到获取快乐的办法,捡到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我们不难看出“钥匙”不是指生活中我们使用的钥匙,其本体是“真谛”、“方法”等。
2.吃透题意明确作文题目中的比喻词语的本体后,我们可以把本体的词语替代原题中比喻的词语。
这样,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揣摩题目的意思。
如,《走过风雨》,我们可以换成《走过困难》、《走过挫折》等。
此时,我们不难明白题意是战胜困难、战胜挫折。
再如,《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我们可以换成《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真谛》,显然,题意是“那天,我懂得了快乐的道理”;我们也可以换成《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方法》,此时题意是“那天,我找到了快乐的方法”。
二、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而“实题”的范围往往是比较大。
此时,我们应采取化大为小的方法进行二次审题。
201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2作文分析一、议论文高分的标准1.立意准确(观点鲜明)。
2.结构严密:整体结构可以是引-议-联-结,也可以是分论点式,还可以是七段(六段)式;局部结构要注意有理有据,段落衔接要自然。
3.论据典型充实:论据选择上要有代表性的人、事、物,并且要打破一个或两个论据的局限;但时评文要就事论事。
4.论证方法多样。
5.文面整洁:书写工整,字体大小合适,不写错别字,不随意涂改,标点使用规范。
二、本次作文批改情况1.立意:基本能够把握“围城”的含义,开头表明观点鲜明准确。
但是有部分学生将作文的话引直接抄,这样视为没有观点;还有的学生没有点破“围城”的本义,这样视为观点模糊或不明。
2.结构:结构大部分是引-议-联-结,少量的学生采用分论点式或七段(六段)式。
但是段落字数安排上不合理,第一段就200字左右,中间还有一段300字以上的,一般情况,第一段≦100见观点,中间部分长段≦220字;在段之段间的衔接句不顺畅;段落内举例时随意(比如、再如之类的词语多)。
3.论据:出现学生全段就一个事例,还有学生自己在泛泛而谈;还有学生滥用“有一个故事”的。
希望同学们能够积累一定量的课本、兴趣、热点素材,以备无患。
4.论证:比较少学生能够正反对比、引言等论证方法。
5.题目:不扣观点或不知所云。
6.文面:书写潦草、斗大,涂改严重,引号滥用的学生较多。
三、比喻型作文题审题立意三原则1.准确把握喻体的特点,弄清喻体的含义。
2.要善于从所提供的材料(含命题、话题)中找到理解的突破口(关键词句)。
(材料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喻的。
)3.既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只抓住一点不放;又要选择最佳立意。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
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
有围城,就会有突围。
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必须写成议论文。
比喻审题法一、比喻审题法初中作文在命题时常常会使用比喻修辞,这就要求我们能解读出喻体背后的本体。
下面按照理解的难度逐一说明。
1、名词性比喻(1)题目:路当然应理解为人生的道路、理想的道路。
可以写路的出发点——自我认知,沿路的风景——成长的环境,路上的感想,遭遇失败、挫折时的坚强信念,展望未来。
当然,还可以回顾以前的人生轨迹。
补充:还可以写你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2)题目:我心中的桥“桥”,明显是比喻,可写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亲情(父爱、母爱)是连接两代人的感情桥梁;第二,友谊是连接“我”与朋友的情谊桥梁;第三,理想是使“我”由现在到达成功彼岸的人生桥梁;第四,善意、诚信等是连接社会中彼此分离的每个人的心灵桥梁。
(3)题目:歌声“歌声”,比喻修辞,指发自内心、赞美的。
凡是令你感动、振奋、心神激荡的都是歌声。
选取此类感情的最高点来写,写它触动你、提醒你、鼓励你。
(4)题目:留在心底的风景“风景”是比喻义。
题目的意思是写你珍藏的某种美好的感情、经历、回忆。
(5)题目:考试这里的考试可做两种理解。
第一种就是文化课的考试,考查记忆、用功、努力等。
第二种理解为“考验”,人生路上、理想实现中的艰难困苦、失败、沮丧、放弃、他人的轻视,各种负面经历后的突破、奋起,考验你的自信、毅力、改变自我的能力等。
很好的题目,双层意义。
命题者的意图当然是希望写第二种,因为选写第二种的需要弄懂“考试”的本体是“考验”。
(6)题目:的味道“味道”是感觉的意思,本题从小升初作文《妈妈的味道》而来。
很明显,有两种写法。
你可以填写某个人物,写他(她)给你的印象、感觉、启发、激励。
你还可以填写爱、阳光、理想、微笑、宽容、勇敢、痛苦、孤独等,写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以及它们在你生活、成长中的意义、作用。
2、动词性比喻(1)题目:看见“看见”的意思是发现,可写在家庭中发现亲情,在班级中发现同学情谊,在自身发现成长的痕迹。
也可以将这位三点依次写入同一篇作文中。
比喻的答题思路在语文学习和各类考试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经常出现,理解和分析比喻的作用以及回答相关问题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思路。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并且它们之间要有相似点。
当我们遇到有关比喻的题目时,第一步是要准确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本体就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则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常见的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等。
例如“月亮像一个大圆盘”,这里“月亮”是本体,“大圆盘”是喻体,“像”是比喻词。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这个比喻所起到的作用。
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
比如“愁绪就像一团乱麻”,把抽象的“愁绪”比喻成具体可感的“乱麻”,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纷繁复杂、难以理清的情绪。
二是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把“知识”比作“阶梯”,形象地说明了知识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人们更容易理解知识对于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推动意义。
三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一个精妙的比喻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答题时,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比喻的作用。
比如,在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里把荷叶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形状圆润、颜色碧绿以及数量众多的特点,展现了荷塘的茂盛和美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除了分析作用,有时题目还会要求我们赏析比喻的妙处。
这时候,我们除了要指出比喻所起到的上述作用外,还要关注比喻的新颖性、独特性以及与上下文的契合度。
比如“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湖面的平静和光亮,“银镜”这个喻体也十分新颖独特,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与整个描写宁静景色的语境相融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比喻类作文题目如何审题课件《比喻类作文题目如何审题》篇一《生活是一场马拉松》看到“生活是一场马拉松”这个作文题目,可不能被它吓唬住。
首先得琢磨这比喻的两边,一边是生活,一边是马拉松。
我就想起我家邻居大爷跑步的事儿。
大爷六十多岁了,迷上了跑马拉松。
生活呢就像大爷跑步的历程。
马拉松有起点,生活也有,大爷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就如同站在了马拉松的起跑线。
马拉松全程很长,生活可不也是嘛。
大爷在跑步过程中,不像那些专业选手,他速度很慢,但他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的。
生活里,大爷也是这样,虽然赚钱不多,但是他勤勤恳恳工作,过着平凡却安稳的日子。
这马拉松呀,不是跑一截就结束了,得有耐力。
大爷在跑马拉松的时候,跑到一半经常会疲惫不堪。
有次我看到他在路边,满脸通红,汗水直淌,但是他就没放弃,喝了几口水,又蹒跚着继续前行。
这就像生活中那些困难时刻,比如说大爷家孩子生病那会,大爷到处借钱治病,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但他就咬牙坚持过来了。
审题的时候得看到这种相似性,生活这场马拉松,不在乎你跑得多快,就看你能不能坚持到最后,享受过程里的酸甜苦辣。
而且每个人的“马拉松路线”,也就是生活方式也不一样,就像每个跑马拉松的人速度和节奏不同。
这就是理解这个比喻类作文题目的关键。
篇二《校园像一个大花园》“校园像一个大花园”这个题目一出来,脑海里就是学校里的那些花花草草和一群朝气蓬勃的同学们。
我以前的初中校园,那真的像个花园。
一进校门,就像进了一个大花坛的入口。
中心大道两边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
春天一到,那叫一个美,红的红,紫的紫,像打翻了颜料盒。
这像极了校园里的同学们,绚丽多彩。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就如同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文静羞涩像那淡黄色的小雏菊,有的热情泼辣像那艳红的玫瑰。
在校园这个“大花园”里,老师们就像园丁。
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心情差到极点,就跟一朵被暴风雨打歪的小花似的。
我的班主任老师过来,耐心地给我分析错误,鼓励我下次好好考,那感觉就像园丁小心地扶正栽歪的花苗,还给它浇水施肥。
《比喻类作文的审题与构思》教案过3、送他人一朵花”(2010年湖南长沙中考作文)4、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2010年广东省中考作文) 这几个题目的共冋点是核心关键词都与阳光这个词一样有比喻义象征运用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程义。
出示本节课的课题“比喻类作文的审题与构思”。
二、范例引路1、出示2010福建厦门中考作文题目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审题。
教师指导:分析窗”的本义和比喻义:窗”的本义为房屋等建筑物上通气米光的具体的窗户。
它的比喻义如心灵之窗,文学之窗,历史之窗,世界之窗等等。
构思示例运用范例指(1 )我终于向老师打开了久闭的心灵之窗导法,让学生从实例中(2 )打开名者这扇窗,我看到了世界文学之林的绚丽的景色。
(3)观看赈灾晚会,我打开了爱心这扇窗。
学习审题方2、审题方法指津教师归纳审题方法:比喻型作文题目审题方法:抓住题目核心关键词,悟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等。
作文题目给出的是一个比喻的喻体,写作时就联系它的本体来思考。
四、构思方法指津法。
教让学生读两篇中考满分作文,借鉴两篇中考满分作文的构思技巧。
他山之石:范文一打开扇窗学打开一扇心灵之窗,让人间的情感之风吹入我们的心中。
—题记理解•知己过撕毁的贺卡,破碎的杯子,两个本是令人羡慕、情同手足的朋友背向而坐,谁也不理谁。
何必?为了些细小不和而撕裂多年的友谊。
何必?为了那不值钱的面子而不愿道歉和好。
你们看,范仲淹与王质虽交往不深,但因程为他们理解对方,即使相处未久,也是知己不是?你们看,庄子和惠子虽然意见不和,但他们理解求同存异的和谐,不也是知己吗?放下那不和与面子,一起握紧对方的手吧!只要你们打开那扇理解之窗,阴霾便会消散而开的。
你看,窗外阳光正好。
理解•亲人桌上已凉的饭菜,沙发被父亲倚靠得便了形。
刚刚那声关门巨响震动得茶几上的玻璃杯落下,碎成几瓣。
头上已夹杂了几根银丝的父亲,望着门,他坐起,又躺下,显得十分为难。
为何?门后那个已懂事的孩子啊,你那关爱你的父亲,那抚养你成长的父亲,竟用无奈的眼神期盼着你能出来,能吃顿他精心烹饪的菜。
比喻类作文审题训练及讲评比喻类作文审题训练及讲评太子头上的比喻类作文审题训练及讲评一、审题要求:1、寻找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学会补题,提高选材立意的能力。
2、把握本体、喻体的相似功能,扣住此逐层深入论述。
二、两篇作文题,任选其一:1、一样的————————要求:(1)、在一样的前面填上喻体,后面填上本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题。
例《音乐一样的建筑》、《梦一样的高三》、《大海一样的情怀》……(2)、文章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
2、请以是一面镜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不要写成诗歌。
(3)文章不少于800字。
三、分析材料:材料一:1、这是一个比喻句,要符合比喻句的特点:本体、喻体要有相似点。
(相似点在哪些方面?全方位去想,范围广、材料多的文章得分相应地比较高)音乐一样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美在节奏,在旋律,在变化,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具有美的享受。
建筑美讲究布局、讲究线条,错落有致,给人以视觉和感觉上的艺术享受梦一样的高三,梦,与现实相比照,有理想的成分在;高三的学生也有梦,这梦激励他们为实现理想而拼搏梦与整个人生相比,有短暂的特点高三的学生也有这样的感觉。
时间飞逝,不能让时间轻易从指缝中溜走(梦,可能还有其他特点,比如蒙胧的,不真实的,但是高三没有这个特点,三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
两者有不同的地方,是否要写上去呢?——不要。
扣紧命题一样的。
)2、标题的确立:是否构成比喻句?比喻是否妥当?是否能给人以美感正确的标题是:万花筒一样的社会繁花一样的青春港湾一样的家谜一样的老屋水一样的青春年华天堂一样的西藏这些标题,本体都有喻体的特征,而且是人们一致公认的,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有特点的标题是:风一样的日子一般人们不常用,但是写出来以后,人们都能明白,能接受,不需解释具有限制性、缺乏普适性的标题:金子一样的心人渣一样的行为枯叶一样的生命费解的标题:咖啡一样的夜梦幻一样的山水一样的英伦洪水一样的变革(情感倾向与主流不合)缺乏美感的标题:绳一样的爱3、布局要讲究合理性,本体、喻体之间要保持相对平衡着靴戴帽式:首尾提到,中间整个的空白点缀式:需要老师字里行间去找只写一点,不及其余正确的布局应该是:各写一段内容,再结合起来写自始至终相互关联着写喻体与本体之比不能少于4:6(因为喻体是命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你个人随意的看法)材料二:(一)补题:补本体,要和镜子构成比喻义,填一个名词。
高考语文比喻类作文写作指导所谓比喻类材料作文,是指作文材料带有比喻性质的作文,写作时,要根据喻体特质,利用本体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对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由实入虚,从而成文。
1.比喻类作文题目的特征:(1)隐喻性:比喻型作文题的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往往比较具体、直观,而其内涵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意义。
(2)象征性:主题立意往往从作文材料中提取、概括、抽象出来的,因此它往往是某一思想或观点的的浓缩,它一般要高于生活,具有了象征性。
(3)立体性:比喻型作文题的内涵往往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不断延伸,因此就比一般的作文题多了可挖掘的层面,这往往能给考生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和立体的创作空间。
2.比喻型材料作文审题方法(1)从相似点入手,透过本义寻找比喻义。
(2)善于化实为虚,选取熟悉的角度。
(3)把握关键词内涵,全面把握整体(4)明确命题者感情倾向,即爱憎褒贬。
3.比喻型材料作文立意步骤(1)紧扣关键词,悟出比喻意。
(2)转换关键词,将喻指意说明白。
(3)用直白的语言,表明观点。
(4)从材料的因果关系中挖掘主旨。
4.学生写作时易出现的问题。
(1)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喻体,不做解读和转换,直接代换成其他概念来写。
(2)对材料中的喻体缺乏认知、还原题意指向并合理转换的思维过程。
全文都用喻体来写,暴露了作者思维不到位、不透彻,论点不鲜明等问题。
(3)用其他喻体代换材料中的喻体来写,看起来做了转换,但其实只是换了喻体,材料的内涵还是没有解读出来。
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
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
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比喻类作文的审题与构思》教案任教学科:语文任课教师:雷桂英比喻类作文的审题与构思班级2017级12、9班课题课型作文课教学批注比喻类的作文是命题作文中有一定难度的一类,这堂课意在教材分析让学生了解比喻类作文的特点,学会比喻类作文的审题方法,掌握比喻类作文的构思技学生分析比喻类的作文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审题构思都存在一定问题。
巧。
运用发现教学法,让学生对多1. 了解比喻类作文的特点。
设计理念个比喻类作文题目进行探究找出这类作文的审题的方法,并教学探究优秀中考作文的构思技目标2. 引导学生学会比喻类作文的审题方法。
3. 掌握比喻类作文的构思巧,再通过范例引路和练习培技巧。
养学生能力。
1、引导学生学会比喻类作文的掌握比喻类作文的构思技教学审题。
教学巧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写重点难点2、掌握比喻类作文的构思技法。
巧。
1、运用发现教学法,让学生主动探究审题的方法和这类作文的构思技巧。
1、指导学生审题时把握住题目中的核心关键词,悟教学学法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2、运用范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方法指导等。
2、指导学生学会比喻学会审题和构思。
类作文的两种构思技法:化3、比喻类作文的审题与构思实实为虚和虚实结合践训练。
教学1、收集中考作文题目中的比喻类题目和这类作文中的中考满分作文。
准备2、制作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现在是冬季,寒气森森,同学们都盼望能有阳光,现在窗外有阳光,同学们也许都想出去活动活动,当然现在我们不能去活动,我们就一起来意在课前热做一个思维运动。
请同学们说说“阳光”这个词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请学生由“阳光”这个词展开联想,联想其比喻义,象征义。
“阳光”含身,激发学生的思维。
义有:关怀、奉献、公开、温情、光明、温暖、乐观、向上等。
教展示几个中考作文题目,让学生探究其共同点,下面的作文题目有何共同点?学1、“打开一扇窗”(2010 福建厦门中考作文)2、“总想为你唱支歌”( 2010 山东烟台中考作文)运用发现教3、“送他人一朵花”(2010 年湖南长沙中考作文)过学法,培养4、“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2010 年广东省中考作文)这几个题目的共同点是核心关键词都与阳光这个词一样有比喻义象征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比喻类作文命题审题技巧近些年,比喻类作文命题是一个常考不衰的作文题型。
比喻类命题,顾名思义就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运用比喻修辞方法,而不是直言需要写的内容。
这类命题具有高度概括性,往往高于生活,具有象征性、多义性,一方面能引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即可写的素材有很多,可表现的主题不拘一格;另一个方面,这类命题在审题上也增加了难度,学生可能觉得无从下手。
如何准确地进行审题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赘述。
1.化虚为实,选取角度。
比喻类作文命题出现的词语往往是虚的,概括性极强,我们要透过题目看出题人想表达的真实意图;透过表面,捕捉住题目中喻体的本体信息。
如“成长路上的花香”这个文题,“花香”是喻体,是虚化的东西,如果就题论题写花香,文章的深度不够,所以“花香”应该落脚到成长路上的努力拼搏、父母关爱、挫折反思等等具体的内容,即比喻中的本体。
当然,面面俱到必然导致内容庞杂而不深入,择其一个方面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写出来最佳。
2.巧用替换,吃透主旨。
比喻类作文命题的关键,在于题目中有比喻义的词语,这类词语生动形象,但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对这一形象事物的描写上,而不知道主旨该如何表达。
如何判断本体是否正确,可以用替换词语的方式进行,即将本体词语替换喻体。
2016年中考作文“为我心中的那片海”,其实是想让考生写写“目标”“理想”“梦想”等,我们不妨把题目变成“为我心中的理想”“为我心中的目标”“为我心中的梦想”。
巧用替换揣摩题目的意思和自己的立意是否一致。
当思路到此,考生会觉得中考题目不再“高不可攀”,会惊喜地发现,平时我们也有这些方面的作文练习:实现梦想的不懈努力、感恩追梦路上师长的恩情、追忆青春路上的同学情谊……3.化大为小,巧定素材。
为了让作文有更丰富的内涵,命题者常常在题目中加入“生活”“青春”等外延极广的词,如果不能化大为小,文章往往写得空泛笼统,难以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而会变成空讲道理,空发议论,空洞抒情。
因此,可以把“生活”具体化为“我的初中生活”,把“青春”具体化为“我为中考拼搏的那段时光”,这样写作素材也就变得具体而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