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中国---分析非常好!!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为什么会屡遭日本侵略2015-09-12 王贵成/文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70周年的纪念年。
耳闻着各级政府那些唯美味极浓且高大上的纪念活动,再看着各地银屏上娱乐出狗血的抗日神剧,我不由得仰天长叹一声:看来我中华民族还没有学会该如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啊!在我这个山野村夫看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不是花几个钱举办几个自娱自乐的活动那么简单,也不是在天安门前举办一个豪气干云的阅兵活动就能完事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当代中国人应该学会正确地反省历史问题。
我们挨了打,但不能只做一个祥林嫂式的怨妇,一味唠叨自怨自艾,到处掀开伤口给人看。
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反省当初中国为什么挨打,那我们就还有可能要挨打,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历史的报应是不爽的。
可悲的是,国人受“高大上”的历史“正面宣传”教育太久太深,已经不能真正地以史为鉴,我们不是常批评日本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不以史为鉴吗?日本人是该反省历史,反省一下军国主义给他国和本国人民带来的灾难,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该反省历史吗?我们是不是该反省一下为什么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差点沦为小日本的殖民地呢?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屡战屡败,败给西方列强虽然很耻辱,但那毕竟是败给了遥远的异族,西方的文明,西方的科学,西方的船坚炮利,让中国人多少还有几分服气。
但中国向来是不把日本放在眼里的,因为中国自古就是它的老师,日本的文化、日本的生活习俗、日本的很多方面都是学中国的,仅从“倭寇”“小日本”“小鬼子”这样的称呼,就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对它是何等的轻蔑。
但是,甲午战争时中国却败给了日本,最后不得不割让台湾给日本,这简直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从中国的皇帝到普通中国人都不服气,都想不通,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很多中国人也并没有真正地想通。
我们不妨将中日双方上层人物的作为作番比较,也许能让不少国人“想通”。
中国的实际当权者慈禧太后,在甲午战争时最焦急的不是富国强兵,而是担心不能风光地过60岁生日。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原因如下:
1、日本自丰臣秀吉时代起就有吞并东亚的野心。
2、国内经济的崩溃,强烈需要转嫁矛盾。
出于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而中国资源和劳动力众多并且成本低廉,同时还打开了海外市场;日本进过明治维新后,虽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实行法西斯专政,对外侵华。
当时正处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时期.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对于建立在经济和商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更加明显.那么基于这样的原因,国内的各种矛盾激化,势必导致社会动荡,政局动荡.在这样的形势下,就有两条路线摆在政府的面前. 一是在本国内部化解矛盾,罗斯福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具体做法不用细说. 二是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面可以拉动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稳定这回.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来缓解经济上的危机.德国,日本正是采取的这样的方式。
3、军国主义作祟,称雄世界的野心
4、中国积贫积弱,地大物博,给日本带来了很大的物质诱惑
5、宋明灭亡于少数民族,使中国天朝上国的高大形象崩溃。
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中国,让日本觉得自己更有资格、能力
统治中国。
6、甲午海战中满清的失败,使日本知道了中国可以被战胜。
二战为什么日本会进攻中国,原来早有预谋!本文导读:“雄飞海外”、称霸世界,是日本统治阶层千余年来的梦想。
传说中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有“八纮为宇”狂想。
“八纮”一词原出中国典籍《列子·汤问》《淮南子·地形训》,意指四方四隅。
成书于8 世纪、用汉文写作的古典《日本书记》借用此词,编造神武天皇建都诏书,内称:“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
”意欲将世间的四面八方,置诸一宇之下,而这个“屋顶”,便是世界最高君主日本天皇。
此一妄念,自古代延至近代。
明治维新伊始,天皇的御用文人不遗余力宣扬此说。
1903 年,日本“国柱会”成员田中智学把神武天皇“掩八纮而为宇”之语概括为“八纮一宇”,字面意思似乎是“四海一家”,实则宣示日本为统一全世界的霸主。
1915 年 3 月11 日,国柱会机关报《国柱新闻》刊登《神武天皇の建国》一文,正式抛出“八纮一宇”说。
1940 年7 月26 日,日本近卫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声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八纮一宇”为其根本目标。
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期间,“八纮一宇”成为日本帝国的国家格言,其军政机构悬挂两条幅,一为“武运长久”,一为“八纮一宇”。
▲至今,“八纮一宇”仍然镌刻在日本某些建筑上。
“八纮一宇”是日本千余年的国家方针。
自大和国于 4 世纪末、5 世纪初统一日本开始,即践行“掩八纮而为宇”的扩张计划。
日本古代有神功皇后“征伐三韩”的传说。
4 世纪末,倭王侵犯朝鲜,渡海攻破百济、新罗城池,并掳掠奴隶、布帛,后被击败,退回日本。
7 世纪日本派兵介入朝鲜政争,被唐朝与百济联军重创,此为中日间第一次交兵的“白江之役”。
16 世纪末,军事封建领主丰臣秀吉初步平定战国纷争,立即向外扩张,先是迫使朝鲜、菲律宾、琉球前来朝贡,进而大规模出兵朝鲜,试图以朝鲜作为征服中国的跳板。
因中朝联军在陆战和海战中击败日军,丰臣秀吉铩羽而归,一蹶不振,然其“必图朝鲜、窥视中华”的扩张侈念对近代日本产生久远影响。
中国为什么会被日本侵略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 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为什么可以侵略中国呢?以下就是做的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中国被日本侵略的原因我们先从日本的明治维新说起。
日本人通过学习西方搞改革,开始强大起来。
但日本从西方学得最深的不是科学技术,不是民主制度,而是军国思想,殖民主义。
这个又跟日本本身的客观环境十分契合。
日本地小人多,资源匮乏。
这种抢别人东西发展自己的野蛮思想很快被日本接受了。
当然,日本历史上也是一个出强盗的国家,以前单干当倭寇。
到了二战时期,开始国家组团了而已。
但是有一点。
这个帝国主义也是排资论辈的,日本在这方面还是小弟。
所以他处处被西方列强压着,总是搞不到地盘。
这里面,对他压制最大的就是沙俄。
所以日本就最先跟沙俄打了一架,地点就在中国的东北。
时间是1905年。
日本跟俄国打架为什么要跑到东北来呢?真的因为这个地方是全世界最适和打架的地方吗?当然不是,这要从义和团说起来。
义和团运动中,满清政府跟俄国发生冲突,俄国趁机把东北给占领了。
当时,俄国搞一个“黄俄罗斯”计划,目的就是要吞并东北。
这个事情对中国来说是很危险的。
要是真的这样,我们的大公鸡就没有鸡头了。
这时,日本跟满清政府说,我们跟俄罗斯打一架。
当然,日本也不是活雷锋,他们要跟俄罗斯打,其实是争夺在华利益。
满清政府知道让日本人出兵,日本人以后肯定会提条件。
但自己又打不过,眼看俄罗斯就要吞掉东北了。
于是,就批准(注意,是批准)日本在东北跟俄罗斯打了一战。
交战中,满清政府是支持日本的,比如曾经派日后的军阀吴佩孚入东北帮助日本收集情报等等。
这一战打下来,日本人赢了,但死了十万人。
打完之后,俄罗斯退出东北,但日本人也没有占领东北的土地。
主要还是列强相互制衡,不会坐视日本吞掉东北。
没有得到东北领土,这是日本人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自己吃了亏的原因。
当然,日本也得到了很多好处,比如得到旅顺,大连两个港口,南满铁路经营权,以及在铁路线边驻军的权利。
日本侵略军为何凶残屠杀中国人?日本侵略军为何凶残屠杀中国人?——与军旅作家、《沧桑旅顺口》作者陈明福对话日本对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的举动,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严重伤害了中日关系,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懑和抗议,也唤起人们对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所犯滔天罪行的痛苦回忆:1894年11月,日本侵略军在攻占旅顺口过程中,杀害清军2000人左右。
占领旅顺口后,对手无寸铁的百姓挨户搜杀,1.8万市民惨遭杀戮,全城仅逃出六七百人,旅顺口成了一座空城、死城、血城。
1905-1945年的40年,日本对旅大地区进行殖民统治,仅在旅顺“关东都督府监狱署”(今旅顺日俄监狱),就关押过成千上万中国人,其中多为中国抗日志士与和平居民。
1930年日军对27.6万人次实行酷刑。
1940年被折磨者达44.3万人次,被迫害致死者也激增。
1936年受重刑而亡者150人。
1942~1945年8月,被累死、饿死、冻死、打死和绞死者有700多人。
1931-1945年,东北沦陷的14年间,日军残杀群众无数。
仅在抚顺平顶山,一次便屠杀了3000多无辜平民。
美国记者爱德华·汉特于1932年11月下旬,化装成神父模样,进入“禁止各国侨民前往”的屠杀现场,得出结论:“抚顺三千人之大屠杀,男女老少,无所幸免,乃系确凿事实。
”1935年5月中旬,日军在吉林省吉林市老黑沟(今榆树沟乡)杀人放火达5天,把抓到的人用铁丝穿进锁骨,三五个人一串,然后用刺刀将其挑死,再扔进火海,或用铁丝捆绑居民双手,用木杆将20多人串起来,推入河泡子溺死。
全村300户1000多人全部被杀。
1936年5月,日军放火烧毁吉林省通化县的白家堡子,枪杀无辜百姓368人。
1937年4月至11月,日军在哈尔滨一带杀害民众198人。
1937年9月,日军杀害修建孙吴县飞机场劳工250余人。
此外,日军还在抚顺、营口、虎石沟、辽源方家柜等地各杀害万余人。
1895—1945年,日本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的50年,制造许多杀人惨案。
日本侵华计划
日本侵华计划是指日本帝国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
这一计划的实施导致了长期的战争和深远的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日本侵华计划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日本对亚洲的殖民扩张野心。
日本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通过对朝鲜、台湾等地的侵略,逐渐扩大了其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而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自然成为了日本侵略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实际上是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和割据。
接着,日本又发动了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侵华行动,最终导致了全面的抗日战争爆发。
日本侵华计划的实施,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给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动荡和灾难。
长期的战争给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和痛苦。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然而,日本侵华计划给中国留下的伤痕至今仍然存在,成为了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日本侵华计划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一系列行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苦难。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痛苦记忆,也是对侵略战争的警示和反思。
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共同努力,让世界远离战争和灾难。
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中国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
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
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
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即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
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
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纲纪可谓荡然无存。
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
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二百万。
但是,拥有200万军队的统一的明王朝却丝毫没有侵略日本的欲望,倒是并未统一且内战频仍的小日本大有吞并中国的企图。
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灭亡中国,迁都于中国,天皇居北京。
”可见,地盘不大的日本野心实在大得惊人。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
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这真是可笑的歪理邪说。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一、日本方面: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
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一)、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
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
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
“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
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
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
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
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
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却被日本统治者作为主导性的伦理传统继承下来,用以向国民进行灌输,甚至将武士道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的残酷心态。
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
2.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
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
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
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3.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日本踏上了军事立国的军国主义道路从西方列强的情况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资本主义列强在政治组织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使它们得以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要比欧美列强晚得多,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日本统治者普遍怀有急起直追的心理,加之其固有的嗜杀黩武的武士道传统和天皇制政体的影响,所以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比欧美列强更多地借助于暴力性的对外扩张。
要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为此,明治政府以军事立国为根本国策,竭力扩充军备,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4.西方法西斯主义传入日本,形成法西斯军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
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
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鼻祖北一辉和另一名法西斯思想家大川周明的介绍和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军界迅速蔓延。
由北一辉、大川周明提出的法西斯思想经军内法西斯加以补充,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即:通过“天皇归一”的忠君思想树立以天皇为绝对权威的“国体意识”;依靠军队进行“国家改造”,废除政党政治,打击保守派统治人物,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通过实行国家总动员建立总体战体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夺取远东霸权,完成“昭和维新”。
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军部之手,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正式确立。
我们可以梳理出一条思路:武士道使日本人强悍尚武,强悍尚武的民族性格和天皇制的特性,加之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促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的军国主义与从西方舶来的法西斯主义相交媾,又孕育出一个具有日本特色的怪胎——更加好战、更加残暴、更富于冒险性侵略性扩张性的法西斯军国主义。
这样一来,日本就犹如一辆被恶魔操纵的战车,不可能不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这便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二)、第二个问题: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也就是日本为什么有能力侵略中国?1这首先与明治维新有关,可以说,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历史命运的根本转折点。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就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但基本没有达到侵略企图,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日本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其对外扩张,可谓心有余力不足;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对外扩张几乎次次成功,主因就在于维新后的经济发展为其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仅以武器装备为例,到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已能够批量生产当时所有的先进重型武器,如坦克、装甲车、大口径火炮、作战飞机、战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和军用通信设备,其性能也与英美制武器相当,而当时的中国只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重武器基本依赖进口。
所以,明治维新是日本之幸,而为中国之祸。
邻国一次成功的改革,却给自己国家的命运带来莫大的影响,这是许多中国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这个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必须放眼看世界,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事务。
2、其次,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的一些特性强化了日本的国力,也强化了日本侵华的能力在推动和有利于日本侵华的种种因素当中,除了武士道、天皇制、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和经济发展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些体现日本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特性的东西,如团结、认真敬业、善于创造性摹仿和有危机意识等。
日本因为强大起来才可能发动一场全面侵华战争,而日本的强大是与这些民族特性分不开的。
1)不搞内哄日本人并非没有内部矛盾,但他们不大搞内哄,他们对自己的同胞很爱惜,谁动了日本人一根毫毛,哪怕是伪军的高级将领不小心伤了一个日军士兵,那也是不得了的事。
抗日战争期间,我们策反伪军十分容易,而策反日军部队从整体上无一成功。
日本军队从未发生过内战,而中国军队内部磨擦不断。
抗战时,我们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但是,正义一方的中国人没有完全做到,非正义一方的日本人反而基本做到了。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了不起的战略著作,经过抗日战争实践的检验,基本的预测都实现了,惟独有一样没有实现,即:“中国抗战的胜利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将有待于国际的援助和日本国内的变化”。
所谓“日本国内的变化”即指日本反战力量的增长。
但是,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的反战力量仍极为有限,几乎没有构成一种力量。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比较团结? 原因有三个:一是对天皇的忠诚,二是民族优越论,三是矛头对外。
先说日本国民对天皇的忠诚。
在以等级制为基本结构的日本社会中,天皇站在最顶端,这与中国古代的帝制是一样的。
但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皇位频繁更姓,总计三十六姓,而日本自神武天皇开创天皇制之后,天皇从未改姓,可谓万世一系。
在日本,天皇不是实际的统治者,而只是一个象征。
天皇的隔绝尘世,一来不妨碍重臣掌握实权,控制朝政,二来无实权就不会犯什么大的错误,也不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样有利于维护天皇制的长久性和国民对天皇的精神信仰。
于是,皇统绵延不绝,皇恩浩荡不息,久而久之天皇也就成了日本统一与永存的超凡脱俗的象征。
对天皇的效忠就是对日本国的效忠,效忠天皇成了每一个日本国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这就使得日本有一个凝聚国民的核心和集中统一的精神信仰。
二是民族优越论。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把自己视为“天照大神”的子孙,视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根深蒂固的民族优越感使日本人强化了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对自己同胞的尊重,同时也强化了日本人对其他民族的蔑视和鄙薄心理。
三是矛头对外。
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很小,资源贫乏,很多需求从日本国内无法解决,而必须通过贸易或战争的手段从国外解决,所以它的矛头是对外的,贸易是对外贸易,战争是侵略战争。
无论是解决资源、市场问题,还是扩张领土,日本都是把矛头指向他国,尤其是中国。
矛头对外,可以缓和内部矛盾,所以日本人从整体上比较团结。
2)认真敬业日本人的认真和较真,在世界上只有德国人可与之媲美。
而这两个国家恰恰是世界一流的强国,其产品质量的信誉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日本学者研究郑和下西洋那条大船上究竟用了多少铆钉;一位专门研究李大钊的日本女学者能把李大钊在日本时住在什么地方,在那个饭馆吃饭,到哪里散步等等说得一清二楚,这让中国研究李大钊的专家们瞠目结舌;还有日本学者专门研究唐朝皇帝死后,太子守灵的礼仪,这个问题如果让中国的学者来解释不知是否有人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