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2)
- 格式:ppt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11
英汉存现句对比研究英文和汉语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之一,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
在英汉之间存在许多语法、词汇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常常给学习者带来困惑。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两种语言,许多研究者进行了英汉句子对比的研究。
一、语法对比:英语的语法相对简单,它使用主谓宾的句子结构,并且主语和动词往往需要一一对应。
例如:“He eats an apple.”(他吃一个苹果。
)在这个句子中,“He”是主语,“eats”是谓语动词,“an apple”是宾语。
二、词汇对比:英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它来自于许多不同的语言,有很强的借词和组合词的特点。
“telephone”(电话)就是由希腊语的“tele(远的)”和拉丁语的“phōnē(声音)”组成的。
而汉语的词汇相对简单,它主要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少有多音节词。
“电话”这个词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词组合形成新的词语,但组合方式较少。
“手机”就是由“手”和“机”两个词组合而成的。
三、句法结构对比:英语的句法结构很规则,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
但它也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结构,例如被动语态、倒装等。
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这本书是他写的。
)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灵活,它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整主谓宾的顺序,由此产生不同的语义和语法效果。
例如:“这本书是他写的。
”这个句子也可以写成“他写的这本书。
”或者“写的这本书是他。
”,但其语义和语法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英汉句子对比的研究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种语言。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英语和汉语在语法、词汇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应用。
而且,通过对比研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交流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发展。
英汉差异与翻译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两门语言, 前者隶属印欧语系( Indo- European Language) , 后者属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Language ) 。
从词源(Etymology) 看, 英汉两种语言相距甚远。
英语和汉语虽然同属曲折变化( Inflection) 较少的分析性语言( Analyticallanguage ) , 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思维等不同, 英语和汉语在词法、句法、篇章结构诸方面皆存在显豁的差异, 特色鲜明。
恩格斯曾说: 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 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
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比较, 非常有助于英语学习和翻译实践。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巨大, 本文仅重点从句法层面对英汉语的主要特点和差异进行探讨, 并同时进行翻译实践的尝试。
一、英汉差异比较及翻译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 , 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汉语是一种意境( Artistic Concept ion ) 语言, 以神驭形,结构松弛, 多是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或独立单句, 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英语遣词造句讲究逻辑性,最忌流散疏放, 借助连接词、关系词、指代词等手段来凸现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以形摄神。
语言学家曾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两者间的差异: 称英语句子为“葡萄型”结构, 汉语为“竹节型”结构。
英汉的形合、意合之别可以说是两者最根本的差别。
形合是明示, 意合是隐含, 在复句内,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译者了解了英汉这种句法差异, 英汉翻译时就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注意各自的特点, 译文才会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 不留译痕和翻译腔( Translationese) 。
我们在翻译英语形合句时, 常可把原文的连接词和关联词等省略不译,而译成把各种逻辑关系隐含在句中的汉语意合句。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产生一种新的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它们的使用和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1. 英汉隐喻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隐喻“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笔比剑更强大),在中国文化中可能不被理解,因为中国文化中剑通常被视为更具有威力的武器。
(2) 语言结构的差异:英语是一种主谓宾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主谓语言。
因此,英语中的隐喻往往通过动词和名词的转化来实现,而汉语中的隐喻则更多地通过形容词和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3) 隐喻类型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隐喻和象征,而汉语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包括比喻、象征和借代。
二、英汉隐喻翻译策略针对英汉隐喻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更好地传达隐喻意义:1. 保留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相似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形式,直接翻译隐喻中的语言表达。
2. 意译隐喻:如果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将隐喻的意义传达出来,而不是直接翻译隐喻的语言表达。
3. 借代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是通过借代来实现的,而汉语中没有相应的借代方式,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例如,可以将借代隐喻转化为汉语中的比喻或象征。
4. 增译隐喻:如果英语中的隐喻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来明确隐喻的意义,可以采用增译的方式来传达隐喻的意义。
总之,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翻译策略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通过深入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传达隐喻的意义,提高翻译质量。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优秀范文(2)英汉语言对比论文篇3浅议英汉语言对比人类的共性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共性,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
但在明确两者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不同之处,即二者之间的差异。
了解英汉语言的不同点,对于更好地掌握英汉翻译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针对这一需求,从英汉构词法对比、英汉词类划分及特点对比、英汉词义对比三方面来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对比语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将英、汉两个语言体系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难度。
现将我任教以来的一些经验、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希望能引起英语学习者的注意,增强他们对英汉语言差异的理性认识,以便更好地完成英汉翻译学习。
一、从英汉构词法对比来看汉语构造词语的方法可分为合成法、附加法两种。
1.合成法,也称复合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成新词的方法,其合成形式多样、主要有:(1)联合式,由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如多少、是非、反正;(2)偏正式,前一个语素对后一个语素加以修饰限制,如高楼、深夜、漆黑;(3)主谓式,前一语素为陈述对象,后一语素对之加以陈述,如心跳、胆小、地震;(4)动宾式,前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后一语素表示行为或动作的对象,如讲理、操心、说谎;(5)补充式,后一语素对前一语素加以补充说明,如改正、打开、分明。
2.附加法,亦称加缀法,是指通过在词根前加前缀或在其后面加后缀构造新词的方法。
汉语词缀表达的意义不像英语那样丰富繁多,往往一缀一义,极为严格,如汉语当中“老”这个前缀,老家(hometown)、老师(teacher)、老虎(tiger)、老鼠(mouse)、老外(foreigner),虽然汉语是同一个“老”字,但组成不同的词语后意思却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而英语词缀一缀多义、多缀同义的现象十分普通。
如“un-”前缀,它所表达为3种意思;词义①是 not,不、非,例unable;词义②是 opposite相反,对立,如unlock;词义③是 remove from,移走,如unmask。
英汉句子对比研究作者:冉红明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5期摘要: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英汉句子的主语和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文章主要先翻译了《剑桥国际英语成语词典》中B字母下的例句,然后结合翻译来对比分析英汉句子的差异,通过英汉句子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两种语言的不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英汉翻译的技巧,提升语言翻译的地道性和流畅性。
关键词:《剑桥国际英语成语词典》英汉;句子;翻译一、英汉句子主语对比1、英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在句子中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主语和谓语之间具有一致性,结构比较严谨,主语是单数的时候,动词也是单数形式,主语是复数的时候,动词也是复数。
而汉语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无论关系如何,谓语动词基本上都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
2、英语常使用非人称主语,而汉语常使用人称主语。
例如:(1)His idea of a good time is to go to three French movies back-to-back.他认为连续看三部法国电影才是一种享受。
(2)Finally curiosity got the better of her and she opened the letter.最终她控制不住好奇心,把信打开了。
在(1)中主语“His idea of a good time”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而译成汉语的时候,用“他”这个人称代词作为主语。
(2)中主语“curiosity”是一个抽象名词,译成汉语的时候,用“她”这个人称代词作为主语。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经常使用“人称”来代替“物称”,英语注重表达“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所以倾向于使用没有生命的主语,而汉语注重“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倾向于使用人作为句子的主语。
3、形式主语在翻译B字母下的句子的时候,发现英语中存在很多形式主语的句子,作为形式主语的it 并无实际语义,只是为了满足语法上的需要,避免句子头重脚轻,让句子完整,结构明确。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本书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之办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该书对英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异同做了以下分析:(1)现代英语属综合分析语,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语。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汉语词序比较灵活,英语词序相对固定;英汉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2)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
汉语不受形态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3)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形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紧缩句,四字格等手段。
(4)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英语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格局。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楼层建筑法”,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许多有关的成分通过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手段组成关系词结集,直接或间接地粘附在这个句子结构的里外、前后、左右或中间,整个句子成了庞大复杂的“建筑物”。
汉语语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排列的,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流水记事法”,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汉语通常采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居多。
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2)英汉语言对比论文例文篇3浅谈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摘要:作为翻译工作者,要产生高质量的译文,首先要了解原语和目的语各自的语言特点,译文要更符合目的语的语法规范和使用习惯,才能使译入语读者更自然地接受。
英语和汉语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英语为综合-分析语,汉语为分析语;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分析和举例,希望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译者有所助益。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翻译一、引言要做好两种语言间的翻译工作,就必须先对两种语言本身有所了解,对比分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不同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语言交际,还有助于教学和翻译。
对比分析可以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原语和目的语的特征,但真正意义上的对比分析,其兴起和流行是在20世纪50年代。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书,开启了现代应用对比语言学。
在我国则较晚,80年代对比语言学研究才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
许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语言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他们既关注语言的内部形式和结构,又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译者要产生高质量的译文,明白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是前提。
二、综合语与分析语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语言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将综合语定义为: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 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德语、古英语、法语、拉丁语等都属于这类语言。
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英汉词语意义对比分析报告一、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而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不同语言中的词语虽然可能存在相似之处,但由于语言的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差异,词语的意义也会存在差异。
本次报告旨在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语意义,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和语境因素。
通过此次研究,希望能够加深对英汉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词语意义对比分析1. 生活词汇(1)友谊(Friendship)在英语中,友谊一词常指来自于共同的兴趣或目标而建立的友好关系。
而在汉语中,友谊更强调情感上的亲近和信任。
这种差异反映了英语文化注重实际利益和目标导向,而汉语文化则更看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2)家庭(Family)英语中的家庭一词通常指核心家庭,即父母与子女的组合。
而汉语中的家庭更加广义,可以包括三代人、亲戚、兄弟姐妹等。
这反映了英语文化对核心家庭的重视,而汉语文化更注重家族和亲情的概念。
2. 社会词汇(1)权力(Power)在英语中,权力通常指个人或组织对他人的控制或影响力。
而在汉语中,权力更加强调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的价值观,而汉语文化则注重整体利益和社会秩序。
(2)公义(Justice)英语中的公义通常指法律和道德的公正与合理。
而在汉语中,公义更加强调道德和伦理的原则。
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法律体系和法治的重要性,而汉语文化更注重道德与人情之间的平衡。
3. 文化词汇(1)自由(Freedom)英语中的自由强调个人行动和选择的自主性。
而在汉语中,自由更强调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受束缚。
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追求个人独立和自主的价值观,而汉语文化更注重个人在集体中的责任和义务。
(2)文化(Culture)在英语中,文化一词通常指一定地域和社会群体内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
而在汉语中,文化更强调传统、历史和人文底蕴。
这体现了英语文化中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而汉语文化则更注重传统和历史的传承。
---------------------------------------------------------------最新资料推荐------------------------------------------------------英汉对比研究English vs Chinese Ten Pairs ofFeaturesEnglish vs Chinese: Ten Pairs of Features 英汉对比研究1/ 771. Synthetic vs. Analytic (综合语与分析语)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 (曲折变化形式,词尾变化的词语)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最新资料推荐------------------------------------------------------ An analytic language is mark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 Modern English has become analytic but still frequently uses some hereditary inflections from Old English. It is therefore a 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 Chinese is a typical analytic language. Inflection, word order and the use of function words are employed as the three grammatical devices in building English sentences.1.1 Inflectional vs Non-inflectionalIn English, nouns, pronouns, and verbs are inflected. Such grammatical meanings as parts of speech, gender, number, case, person, tense, aspect, voice, mood, etc. can3/ 77be expressed by the use of inflected forms with or without the help of function words and word order, which is generally not true of Chinese. In Chinese the above grammatical meanings are mostly implied in contexts or between the lines, Though often with the help of word order. E.g. He moved astonishingly fast. He moved with astonishing rapidity. His movements are astonishingly rapid. His movements astonished us by their rapidity. 他行动之快令人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