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6.17 M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人类的德育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几个阶段习俗性德育(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1.当时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具有人人参与的全民性。
2.由于劳动、生活、教育是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在习俗中存在,并且是以习俗的传承为主要内容。
古代德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几乎等同于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的主要特点: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双方都已经“平民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一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
二是指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
);4.学校德育的组织化(班级授课制)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第一节苏霍姆林斯基一.主要内容:1.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任务是培养意识;内容比较广泛)2.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方法: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二、主要特点:(一)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二)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在阅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道德教育。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实施、实现德育目标。
(五)重视培养学生自警、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第二节科尔伯格一.主要内容:1.儿童道德发展的实质儿童是道德哲学家,儿童有自己的关于价值问题的思考方式,能够自发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又形成有组织的思维方式。
德育复习题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德育:1.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2.狭义的教育专指道德教育。
3.广义的德育即大德育,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4.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的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5.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简答题:1.德育现代化的最主要的特征(1)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即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
(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即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3)学校德育的科学化,即德育成为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以及学校教育的组织化。
(班级授课制)2.写出《德育原理》各章的名称(1)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2)现当代德育思想(3)德育本质与德育功能(4)德育对象与德育主体(5)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6)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7)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8)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三、论述题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德育。
(3)德育现代化是指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4)德育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1、学校的民主化;2、学校德育的世俗化;3、学校德育的现代化。
(5)德育现代化的最大努力方向应该是德育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
[第二章现当代德育思想一、名词解释1.价值澄清理论:(1)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任课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2)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因而将价值教育的重点从价值内容转移到澄清个人已有价值的过程上去。
(3)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教育。
(4)价值澄清理论源于课堂对话(5)他存在形式主义、过程主义、相对主义的局限。
章节习题第一章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3.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
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
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第三章德育的功能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社会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德育有着重要的功能,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德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德育以道德教育为核心,通过道德规范和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道德教育,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从而在人际关系中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
其次,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德育不仅关注个体的道德修养,更注重学生在社会中的行为表现和责任担当。
德育教育学生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关心他人,参与公共事务,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可以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注重公益事业,关心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此外,德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
德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个性的独立发展,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
此外,德育还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但也不仅仅是教育个体。
德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校园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德育注重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倡导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最后,德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德育培养的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德育能够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才,为社会提供具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资源。
同时,德育还能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减少社会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德育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
德育的本质与功能第二章德育的本质与功能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本质,正确理解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关系,领会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的内涵与意义。
教学难点重点德育的本质,德育功能的概念,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个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德育的本质和功能问题是德育理论的根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构成了不同德育观的内核。
第一节德育的本质一、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与德育的本质道德在生活中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品质,称之为“德性〞;二是表现为道德主体的行为,称之为“德行〞。
〔或称之为道德生活、道德实践、德性生活〕。
道德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因此就是道德在人性、德行在生活中的存在问题。
关于人性,在中国古代就有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性三品说等不同的解释,矛盾的焦点在于对善与恶两个端点的认识上。
西方人那么有另一种解释“人是半人半兽的动物〔即神性与兽性的统一〕。
德性即具体人的具体人性,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水平:这个人的人格中多大程度上赋有人的精神含量,他多大程度上领会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本质,多大程度上通过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实现其价值目标。
因而,德性既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综合,又可理解为基于生物性求索精神人格的中介环节。
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所以,有三种人性存在:①与动物性相联系的人的自然属性〔本原性的人性〕②与兽性相联系的人性〔本质性的人性〕③现实存在的人的综合属性〔现实性人性〕人性表现于人的生活。
人性中既有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性质,人的生活亦可分为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意义生活〕。
人追求物欲的满足,但又不甘于物欲的满足;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有意义地活着;活得有质量。
人为活着而生活,同时人更为有质量或更有价值的生存而活着。
着正反映了人类及其生活的本质,因此,人的生活也是二重的,即物质生活和意义生活的二重性。
第二讲德育本质、特点与功能第二讲学校德育的本质、特点与功能第一节学校德育的本质◆学校德育的本质问题,是涉及德育的基本内涵或德育“是其所是”之本义的最基本的范畴,是直接影响人们的德育认识及德育实践的最核心的前提问题。
道德与道德教育●在最本质的意义上,德育就是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与德行的教育;就学校德育而言,德育乃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在其本体意义上,德育之“德”乃指道德,“‘德’即‘道德’为历史形成的含义,沿用已达几千年之久。
”①而要理解道德教育就必须首先把握道德的本质内涵。
合起来,道德②乃指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体良心维持的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
◆这种行为准则就社会层面而言,表现为各种相对稳定或群体认同的习俗和规范(即公德);就个体层面而言,则是人相对稳定、一贯的德性与人格的表征(即私德),它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
◆道德的本质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①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德是分别单独使用的,并存在层次差别。
道德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说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里的道、德也仍然是各含其义;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的“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似乎已接近一个固定范畴●道德教育与学校德育是一种相互交错、互为促进的复杂关系。
一方面,学校德育离不开社会之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无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道德发展也需诉诸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活动,但就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而言,其道德发展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学校德育;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应明确自己的主题与活动范围,将学生的道德发展视为学校德育的基础性任务与核心目标。
(一)学校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领域与渠道(二)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内容与核心目标一、学校德育的内涵◆德育是关涉教育的价值指向和个体的德性发展的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与旨归。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1、德育范围: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亦指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广义的德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政治品德和道德品德;更广义上的德育界定,认为德育除思想、政治、道德方面以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
2、德育: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书本作者个人认为)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即: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3、古代德育主要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具有等级性、神秘性、经验性4、德育的现代化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所基本完成的任务。
其特点: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
民主化:与整个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的民主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教与学方面都已经民主化;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科学化:①是由于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德育的合理性、德育理论的依据避免了神学化的命运;②是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学校德育问题德育解释与解决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能;③是德育的科学化还包括学校德育的组织化,主要是指班级授课制为近代教育体制的出现。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此著作突出观点是,学校德育应与宗教教育分离,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纪律精神,努力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5.: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2)受教育者:主体作用(3)德育内容:依据或中介(4)德育方法:桥梁(5)德育目标:最高追求(6)德育环境:基本支撑,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德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杰出代表。
德育原理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德育与德育理论的发展第一节德育概念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道德教育。
2.对德育概念具体理解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如何理解道德教育的过程。
3、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
4.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从广义上讲,道德教育除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之外,还应该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环境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
5、德育概念泛化的原因:①传统思想的影响②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③中国政治革命的历史轨迹使然。
6、过于广泛的德育界定有以下几大弊端:①将德育视为无所不包的范畴,实际上也就取消了这一概念本身②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致命的逻辑问题③使人无法一个共同的语境下讨论德育问题。
④在实践中让德育承担其所不能承担的任务,却忘却最根本的目标。
⑤在德育实践中容易使道德与政治、思想、法制或心理及其教育问题在性质上相混淆,采取错误的教育策略,误判而误诊。
应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
8、“转化理论”:是指将德育过程看做“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内化说”仍是转化理论的一种改良形式。
9、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第二节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和革命性。
最本质特征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故教育的现代化最本质的内涵应当是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2、德育历程(1)习俗性德育使之人类社会早起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区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2)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是一个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章节习题第一章1.如何看待德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关于德育内涵和德育过程的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妨这样给德育下定义:德育是教育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试评价以下概念定义的合理性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妥.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遭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3.如何理解古代德育与现代德育?中国德育现代化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应当是什么?1)古代德育:所谓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
这是一个具有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2)现代德育:与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相对应,现代德育则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以养现代人为目的的德育。
所谓德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指18世纪西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学校德育基本完成的任务。
与古代德育的等级性、神秘性和经验性相反,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有四条: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第四。
学校德育的组织化。
3)努力方向:德育的民主化和科学性的增强4.如何区别德育理论的几种形态?4)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思想、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
5)德育思想首先是一种关于德育的价值性哲学思考。
它主要反映人们对德育的应然与必需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选择,是德育力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6)德育论则是一个与德育经验、德育思想相对的范畴。
德育论原本是作为教育学、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存在的。
与作为前德育理论存在的德育思想相比,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系统性。
德育本质的名词解释德育在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对于德育本质的准确定义并不容易。
本文将对德育的本质进行探讨,试图揭示其含义以及与其他教育指导原则的关系。
德育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教育方式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它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旨在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伦理观念,发展积极的品德和个人品质,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培养出道德责任感和个人判断力。
德育的本质可以从多个维度加以理解。
首先,德育与智育、体育以及美育等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方面之一。
这四个方面的教育相互作用,共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其中,德育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基础与支撑,是学习者道德、品德的培养。
德育不仅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更注重培养其道德品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旨在使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准则。
其次,德育的本质也表现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上。
德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更重视影响学生道德形成的内在感受和情感体验。
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德育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良知和道德自觉。
这种内在的品质可以帮助他们作出合乎道德标准的决策,并积极参与社会和谐发展。
德育的本质还可以从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加以考察。
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并为社会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品质的人才。
德育不仅关注个体的道德发展,更关注社会的道德治理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追求个体价值的同时,德育也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德育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并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德育的本质还可以从思维与行为的统一角度进行解读。
思维和行为是一个统一整体,德育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使二者相互协调、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