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评价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3
丽江旅游市场SWOT分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丽江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抓住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建设小康社会等历史机遇,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丽江旅游面向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推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旅游业二次创业,把丽江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当然那也是因为丽江旅游市场存在着很大的优势(Strengths):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丽江位于著名的滇川藏大三角文化交汇地,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和今天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圈的重要门户,所以丽江多种文化交融并存、多种民族和睦相处,构成了地缘优势突出、文脉特征明显的旅游资源禀赋。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两山、一城、一江、一湖、一文化、一风情”是丽江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两山是指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重点展示区丽江老君山和国家五A级风景名胜区玉龙雪山;一城是指集大研古镇、束河古镇、白沙古镇于一体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一江是指含括万里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宝山石头城等景观于一线的金沙江;一湖是指母系社会文化活形态遗存地高原淡水湖泸沽湖;一文化是指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社会百科全书东巴古籍文献;一风情是指至今保留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的摩梭风情。
三、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丽江市政府、云南省政府等都对丽江开发旅游业大力的支持。
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使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当然,中央对于丽江市旅游开发给给予很大的支持,使丽江旅游在国际中知名度不断上升。
四、丽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近年来,丽江当地政府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丽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和易达性。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第一篇: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① 旅游业对环境影响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热点后,每年进入古城的游客量超过了古城的承载力。
古民居、石板路、河道桥梁、水系、景观受到损毁和污染。
特别是因为丽江城市化进程加快并对水环境保护不力,导致作为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地质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量衰减、生态景观用水不足和景观水质下降。
而且作为当地特色景观的三眼井也因水资源污染而开始减少。
Ps:丽江三眼井是利用地下喷涌出的泉水源,依照地势高差修建成三级水潭。
并对3个水潭的功能与用途进行严格区分,并约定俗成,形成古风民俗。
② 旅游业对人口结构与空间的影响利益驱动下有些古城居民迁出古城,把原住房改为商店、饭馆、客栈或出租给外地商人或自己经营。
传统真实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文化逐渐被商业活动和旅游文化所取代。
古城的实际居民大量迁出,腾出房屋被大量外地人居住、经商。
“居民的古城”渐变为“游客的古城”。
③ 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旅游业的冲击下,古城居民的行为开始变异。
如纳西族的传统服装作为民族标记现在只能在中老年妇女身上看到;古城中大量外地商人制作、出售印有东巴字画的旅游商品,但他们对东巴文化并不了解,以至于甚至当地人都看不懂上边的东巴字;技艺精湛的纳西族传统手工艺品被粗造滥制的模具廉价品取代(如铜器),当地人逐渐退出工艺品制作,出租店面,使工艺品丧失其原有价值。
Ps: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
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
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④ 丽江旅游开发采取的措施1:当地政府针对古城破损建筑进行多次系统、分阶段的修复,使古城的文化品质和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丽江古城发展现状
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古城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城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流量过大是丽江古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涌入古城,给古建筑物和道路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过高的人流量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文物保护等问题。
其次,商业化程度加剧了古城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古城内出现了大量商业店铺和餐馆。
商业化的过度发展使得古城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特色逐渐淡化,给古城原有的风貌带来了威胁。
此外,古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违规建设和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违规建设并侵占公共空间,破坏了古城的整体环境。
这些问题使得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丽江古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城市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古城的保护和管理力度,限制了商业化程度,加强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
同时,丽江古城还加强了与外部景区的合作,利用周边资源分流游客,减轻了游客压力。
总的来说,丽江古城发展现状面临着人流量过大、商业化程度
过高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
但是,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和措施,古城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保护和传承古城的文化遗产将继续成为重要任务。
《分析评价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
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xx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
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
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xx 年),楼高20米。
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
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
丽江古城特色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问题:
1. 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导致古城的商业化程度过高,文化氛围
受损。
2. 游客数量过多,导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
3.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和个性化,游客体验欠佳。
4. 部分商家存在虚假宣传和价格不透明等不良经营行为。
对策:
1. 引导投资商和商家注重保护丽江古城文化的本质特征,营造
淳朴自然的旅游环境。
2. 采取管控措施,限制人流量,控制车辆入城,改善交通状况。
3. 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4. 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打击不良经营行为,保持市场秩序和公
平竞争。
简论丽江古城开发对其原有文化的影响丽江古城是一座伴随悠久的历史积淀而拥有鲜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一座美丽古镇千百年来,时代的变迁与动乱纷扰也并未对丽江古城独特的文化造成较大影响,丽江古城依然保持着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然而进入21世纪,伴随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丽江古城在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旅游開发浪潮中,丽江古城的原有文化开始受到较大的冲击这主要表现为对丽江人居建筑、饮食文化,以及当地巴东、纳西族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标签:丽江古城;原有文化;旅游开发丽江古城是我同第一个代表当地民族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也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第一个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
丽江古城白兴建之时,到上世纪末,历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和自身发展,虽然不断扩大完善,但是其白身文化未曾受到大的冲击。
进入2l世纪,伴随我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丽江古城在快速进行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其原有文化开始受到影响它主要体现在原始人居环境,饮食文化,东巴文化,纳西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一、对原有人居建筑的影响丽江总体格局是其经年累月自然形成的的背箱西北、前朝东南的形式。
城中街巷曲折幽静,铺有红色角砾岩,街道布局自然,并非中规中矩的网状布局。
丽江古城的老房子古朴,大多是中同传统的土木结构。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丽江迅猛发展的旅游产业,丽江古城城中众多原有建筑被外来商户租用,主要用于酒吧、客栈等商业化改造。
虽然也有建筑保存了原有外观,却大肆进行了商业化的内部装修改造,与古城原有文化极不相合。
开发商甚至还古城外部建筑结构也做了较大装修改变,如将原有的土木结构风格改造成大理石结构的西方城堡风格,以此来吸引游客。
丽江古城中较多改造后的建筑成为酒吧等场所,这些场所运营过程中产生较多同、液态垃圾。
但是原有的民居缺乏现代的过滤污水和残渣等系统,使得垃圾的外排对丽江古城内的水系和白然环境造成污染。
数据显示,截至口前,丽江的天然水质已经恶化到三种水质标准以下,下游水质甚至低于五种水质标准。
对丽江的独特空间氛围的分析1.对丽江模式下独特空间氛围的分析1.1丽江古城形成的独特情调和氛围,我认为主观上是文化和自然地理的原因,客观上是外部的社会因素。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根据这几天的游览感受,我想针对这三个方面因素对两个点进行空间氛围的分析。
2.局部空间对个人感受的影响。
局部空间可大可小,其构成要素直接影响人的感受,影响其空间氛围。
2.1视觉上色彩(蓝灰为底,暖色为主调)。
建筑.植物.人流.水系等。
2.2听觉上水声.音乐声(非洲鼓.《滴答》).人声2.3嗅觉上印度香.植物工艺的味.食物(当地特色的烧烤食物以及咖啡).气候影响的空气质量2.4触觉上雕刻艺术.本地大理石的质感.亲水触水3.环境下人的行为3.1人行为的偏向以及属性当地流行的说法是“柔性时光下的生活”或“慢生活”,是带闲逸偏向的个人或小集体的活动。
普遍概括为:思索.发呆.聊天.浏览(书或网络).观察.吃喝.创作等。
3.2人的交往与空间3.2.1交往的空间丽江的古城形态提供了其交往的空间,以其街道为单位,有纵向空间和横向空间,皆以水流为主导。
水渠引导街道的纵向空间街道的横向空间以水道为中心构成水两岸的交往空间,视觉上有极强的支流,水道上的小桥有亲近的感觉和引导的暗示。
3.2.2交往的契机即交往的原因或形成交往的桥梁,也决定了交往和人的行为的类型,在丽江有其特色的几个契机:3.2.2.1对纳西文化的向往和好奇(形成了游人和游人.游人和当地人的交往)3.2.2.2追求当地的闲逸氛围这来源于丽江在公众心理上的定位,可以说与当地形成的情调和氛围相互影响。
2.人的表情“看与被看”是古城的另一个特色。
“看”需要的是停留的位置,如酒吧沿街的位置.某小店里.街边的坐凳上,“看”的人寻找的是停靠之物,一个可以逗留,有所依靠的个人空间,而非处于群体之中。
“被看”需要的是衬托.凭借的位置,如拍照选景一样,因凭借之物依托的位置不同而异。
3.旧屋新装和新屋旧饰旧屋新装,在纳西人家的老房子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或是被新的做法影响,或是外地人带来的新的文化融入,如为了采光,在屋顶上开天窗,旧瓦中镶嵌玻璃等。
浅析丽江市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生活质量的提升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其中,云南省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而作为云南省内最为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丽江市也在不断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下文将从机遇和挑战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
机遇:其一,区位优势明显。
丽江市地处云南省北部,紧邻四川、西藏两省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目前,丽江市的机场已开通多个国内外航线。
此外,丽江市还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拥有多条干线和支线铁路和公路,使得丽江市的旅游资源更加易于开发和利用。
其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丽江市境内拥有雪山、湖泊、峡谷、古城等各类自然景观和古镇、古建筑、民俗文化等历史人文景观。
其中,丽江古城和周边的束河古镇、玉龙雪山等景点著名度大,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此外,丽江市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文资源,如纳西族、彝族等,深受游客喜爱。
其三,政府的大力支持。
为了促进丽江市旅游业的发展,政府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和投资计划,为旅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市场监管和控制,防止旅游市场乱象的出现,保障游客的安全和合法权益。
挑战:其一,市场竞争激烈。
受云南省内外旅游市场压力的影响,丽江市的旅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来自其他国内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也不可忽视。
如何从众多的竞争者中突围,吸引更多的游客,是丽江市旅游业发展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
其二,旅游资源过度开发。
随着丽江市旅游业的不断拓展,这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面临着过度开发和破坏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大规模开发的旅游项目,如大型度假酒店、旅游公路等。
如何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平衡保护和开发,是丽江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另一个挑战。
其三,文化保护难度大。
由于丽江市的历史文化建筑和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也让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难度大增。
特别是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丽江市的旅游业带来的人类活动对文化遗产的影响风险也会越来越大,这也是丽江市旅游业发展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丽江旅游分析报告丽江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西南旅游重镇,也是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因其灵动的水、秀美的山、奇特的崖、古朴的城、神奇的文化等多重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本文将从丽江旅游资源、旅游现状、旅游问题及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旅游资源1. 自然资源丽江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秀丽,山水田园之美令人陶醉。
玉龙雪山、泸沽湖、梅里雪山、虎跳峡等景点素有“世界奇观”的美誉。
同时,丽江也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如黑龙潭、大观峡、青龙潭、中小河等风景区,美不胜收。
2. 历史文化资源丽江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广南古道上的驿站,丽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城市。
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玉龙雪山东昆仑山岸壁等文化景点,代表着农耕文明、马帮文明和纳西文化。
丽江古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已成为我国40多个民族融合文化的杰出城市。
二、旅游现状1. 游客数量持续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丽江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越来越多游客。
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量均保持在400万人以上,旅游总收入在100亿元以上。
丽江旅游市场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之一。
2. 文化拓展方面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自然景区,丽江还在发展文化拓展方面,如举办“茶马文化节”、举办纳西乐器演奏和古调唱腔等传统文化活动和表演,不断推广纳西文化,扩大文化旅游市场。
3. 旅游产业结构还需优化尽管丽江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在旅游产业结构上还有不足,主要表现为景点单一、产品同质化、旅游服务不稳定等问题。
特别是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比较低,司导、饮食、住宿等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旅游问题及建议1. 旅游业“蓝天保卫战”丽江市近年来大力实施“蓝天保卫战”,加强空气治理,改善旅游环境。
但由于旅游业是丽江市的主导产业,因此在发展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之间需要协调,避免环境污染对旅游业的不利影响。
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案例旅游开发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经济发展手段,它对区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
案例一:云南丽江丽江,这座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古城,曾经是一个相对宁静和古朴的地方。
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丽江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热衷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积极影响方面,旅游开发为丽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大量游客的涌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酒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繁荣兴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
许多居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旅游服务行业,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旅游开发也促进了丽江基础设施的改善,道路更加通畅,水电供应更加稳定,通信设施更加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丽江的旅游开发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过度的商业化使得古城原有的宁静和古朴氛围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文化习俗逐渐变得商业化和同质化。
游客数量的剧增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问题日益凸显。
此外,旅游旺季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物价上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案例二:四川九寨沟九寨沟,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旅游开发让这片美丽的土地被更多人所知晓。
在积极影响方面,九寨沟的旅游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当地的教育、医疗、扶贫等事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同时,为了保护九寨沟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当地政府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了完善的生态监测和保护体系,使得九寨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此外,旅游开发也促进了当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一些传统的藏族文化习俗和艺术形式得到了弘扬和发展。
但是,九寨沟的旅游开发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旅游旺季时,游客数量过多,超过了景区的承载能力,给景区的生态平衡和旅游服务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
旅游资源学班级:10级旅游管理系3A班序号:23姓名:***学号:***********丽江旅游开发的弊端与对策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并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评定标准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好处?搜索文化、旅游报刊上的言论和有关论坛上的权威解读,申遗首先意味着责任--申遗当地政府和人民愿不愿意为全人类承担保护世界遗产的责任,它还将激励和启迪人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申遗成功后,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开展旅游,也是世界遗产的功能之一。
丽江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兼具纳西族独特风采,它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吸引了各方来客。
但在丽江古城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地之后,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的开发,造成丽江原住居民大量外迁、传统民族文化遭受冲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改变等弊端,“过度开发”、“太过商业化”的质疑也不绝于耳。
这也使丽江人很矛盾。
“人来得多了,物价高了,水不如以前清了,玉龙雪山的雪也化得多了。
”留住人才能留住魂。
以丽江古城为例,丽江当地的收入普遍不高,月工资大多在1000~1500元之间,这使希望改善生活和渴望走出去的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失。
又因古城为丽江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客商和旅游者,为了发展一些民居租借给外地商客或自己改建经营。
这使一些喜好悠闲安静生活的古城原住民倍感喧嚣,以致原住民向外迁移.这使一些喜好悠闲安静生活的古城原住民倍感喧嚣,以致原住民向外迁移。
随着原住居民纷纷外迁,以及外地客商和游客的大量涌入,原本就非常脆弱的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和特有的生活习俗受到强烈冲击。
渐渐出现被列为重点保护民居的院落在去年初还是古朴雅致的样子,今年却是另一番模样:老式木门窗镶上了铝合金,小楼转角处长出了钢筋混凝土,紧挨河道的木柱朽烂严重;旅游景点景区商业化气息过于浓重;部分旅游景点破坏加重等的一些弊端。
旅游开发对丽江的区域影响丽江:丽江位于我国西南边疆云南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南端,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云岭山脉过渡的衔接地段,兼有两种以上的地形特征。
由于丽江的地形地貌丽江产生了众多的旅游景点:"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是丽江旅游资源的主要代表。
“两山”即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一城”即丽江古城;“一湖”即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泸沽湖;“一江”即流经丽江615公里的金沙江;“一文化”即纳西东巴文化是融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为一体的纳西文化体系;“一风情”即摩梭风情,其沿袭母系氏族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习俗,被称为“人类母系文化最火一片净土”。
丽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丽江,不仅拥有着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着清新的空气,这里的一切都让长期生活在快节奏的大都市里的人们深切向往不已,丽江的慢节奏和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则让很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为之倾情。
丽江在1996的地震后全国著名,紧接着旅游业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来到丽江,每到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更是有明显的增加,有着人山人海的趋势。
出门打不到车晚上找不到地方睡觉的情形屡见不鲜,旅游的发展对丽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交通和住宿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方面正面影响:1、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住宿、餐饮、旅行社、旅游交通)2、增加政府税收。
个人所得税和旅游企业的所得税等3、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丽江大部分旅游者都是来自发达地区,旅游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4、扩大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5、增加外汇收入改善收支平衡6、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7、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负面影响:1、大游客涌入引起物价上涨,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大量游涌入增大了需求的总量,供不应求自然物价上涨、房价上涨,在旅游旺季价格超出平时的N倍2、过分的依赖旅游业会影响到经济的稳定。
丽江经济结构单一,单单依靠旅游业发展到了今天,结构过单一易受冲击。
丽江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1第一篇:丽江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本科学年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第 1 页丽江市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地发展,相应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朝阳产业——旅游业也发展迅猛,特别对于风景秀丽的南方地区而言。
丽江凭借着自身独特的自然风光、浓厚的少数名族氛围,以及热情的待客方式,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
但是,发展势必也会出现问题。
本文运用了swot分析方法,客观的对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弱势,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让我们更客观的了解这座城市——丽江。
【关键词】:丽江,旅游发展,swot分析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和滇、川、藏大三角区域。
这里共有23个少数民族,主要的少数民族有纳西、白、普米、藏、僳僳、彝、苗等民族。
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左右。
因此丽江的民族风情迥异多彩,特点十分突出。
丽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三顶桂冠。
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居住在泸沽湖畔的仍具有母系氏族特征的摩梭人,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等等,使得丽江成为世界的旅游热点地区,并且使得丽江旅游业具有了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特征。
近年来,丽江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旅游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旅游接待环境不断改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但目前丽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都制约着丽江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分析丽江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各项优势、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产业,加快丽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一、丽江市旅游发展SWOT分析的内部优势1、区位优势丽江市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汉、藏、白、纳西等多民族的交汇区。
浅析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丽江古城位于云南丽江市,是九华山脉北段的一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具有灿烂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也随之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和分析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的背景随着近年来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旅游文化,丽江古城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背景、多彩的文化艺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
古城以上丽江江水为中心,以石板铺就的街道分为四个区域:四方街区、三义街区、木府街区和东巷街区。
丽江古城被誉为“文化之城”,其“东巴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纳西文化”等文化成为丽江古城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丽江古城的旅游产业也水涨船高,带动了丽江市的经济发展。
二、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市内外游客数量不断攀升,这对当地环境也带来了重大影响。
首先就是道路交通问题和空气质量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交通流,对道路交通产生了很大压力,导致交通拥堵、道路损坏、噪音扰民等问题。
同时,旅游活动也带来了污染问题,尤其是车辆废气、垃圾处理等问题令人担忧。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建筑环境、水质环境、噪声环境等方面造成了影响。
特别是城市的建筑环境和历史遗迹等方面,由于过度的开发和商业化的经营,已经对古城保护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另外,旅游业本身也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和能源,因此环境的影响必然不可避免。
三、保护丽江古城生态环境的措施对于丽江古城的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需要做好城市规划。
要保护丽江古城的历史建筑环境和生态环境,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控制城市的发展速度和方向,并严格执行。
《分析评价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
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
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
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xx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
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
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xx 年),楼高20米。
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
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
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
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桥横跨其上,桥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
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
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一、独具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丽江模式”丽江旅游业的异军突起,被旅游界称为“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
“丽江模式”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可持续性文化旅游发展丽江合作模式”,它被制定成文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知道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共作的实施纲要。
“丽江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框架体系,它由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一是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财政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遗产地所在的市一级政府如何筹集遗产保护的资金,如何管理、分配和使用这笔资金;二是旅游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兼容和投资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旅游业如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三是对社会团体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模式,其核心内容是让当地居民、游客、旅游从业者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从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遗产的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遗产;四是遗产管理者之间的矛盾解决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与遗产相关的利益各方加强交流、沟通和合作,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二、旅游开发对丽江传统文化保护的作用及意义1、旅游开发能够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的许多传统文化或传统习俗将得以恢复。
不能否认在商业化、娱乐化开发的过称中,也使许多文化遗产得以重获新生,被整理、挖掘并保护起来。
同时,通过开展相关的旅游活动,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继续用于保护工作,使许多珍贵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得以保存。
以云南丽江县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为例,现今去丽江的旅游者都会选择位于丽江古城的大研古乐会,现场感受一下宜科先生主持修复的纳西古乐。
晚会普通级的门票售价高达120,但乐馆内仍是座无虚席,中外宾客齐聚,证实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对于旅游者的巨大吸引力。
同时,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继续投入资金进行深入的挖掘、保护及宣传扩大。
2、合理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旅游社区的少数民族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并自觉参与保护。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旅游社区里德少数民族居民将有机会参加旅游,这也使当地居民有更多机会接触外来的游客。
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强化了自我意识,更增加了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许多聚居于当地的纳西人都参与了各项旅游活动,承担起旅游接待相关的工作,例如民俗文化的表演、景点的讲解工作、旅游纪念品制作与销售,或是将自己居所作为家庭旅馆出租给旅游者。
旅游开发除了能带大直观的经济效益,也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和认同。
他们更加自觉地保护民俗传统,一遍能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在旅游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旅游区开发中传统文化保护发面纯在的的问题面对发展旅游可以带来的巨大效益,同样不能忽视由于旅游开发所造成的对传统文化保护发面的不利因素。
1、旅游区过度开发,导致社区文化真实性的降低在利益的驱动下,旅游社区的居民将面对更大的商业诱惑,使他们的一些民俗活动更倾向于表演,失去了原有的自然与纯朴,导致旅游者参与的热情降低。
在商业化进程中,当地居民都将旅游业作为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盲目追求眼前利益,使旅游地形象受损。
当地人为了迎合旅游者需求而将一些传统民俗过度开发,而忽略了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以致演出形式单调以及参与的少数民族居民则缺乏纯朴热情。
长此以往,真实的民俗文化传统则会渐渐被商业化表演所取代,而旅游者对于此类旅游的兴趣就会降低,失去旅游地的文化吸引力。
2、忽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造成旅游形象“符号化”当前旅游商业化的另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的旅游的“符号化”,只满足于文化的浅层表象,忽视甚至毁坏其深层内涵。
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的滥用是较为典型的现象的。
为了满足符号的需要。
许多工艺品上有刻写了表示吉祥祝福的东巴文化字,制作成各类挂饰出售。
然而,这些文字的真正价值在规划设计中并没有看到,看到的是简单化了的纳西文字符号。
这样的规划设计理念,导致销售给游客的只是一种符号消费的产品,满足旅游者对东巴文字的好奇心理,忽略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显现,使之沦为庸俗化、浅薄化的旅游商品。
3、保护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面临“空心化”危机由于规划理念问题和前期管理的失控,外来移民代替了当地纳西居民,成为古城内古城内的主体居民;而古城的纳西人将住房和铺面租给外来移民经营,自己纷纷外迁。
人口的置换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古城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
二这正是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最有价值的部分,必然使传统文化逐步走向“空心化”。
据振幅部门统计,古城里的商铺70%以上都是外来人口在经营。
古城内发现许多标榜纳西文化纪念品的商铺都并非是本地人所开设的,期中大部分是来自福建和大理的店主,此外,此外还有一部分的外国投资者。
四、对于如何兼顾传统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思考1、设置文化核心区,控制游客的进入量应由政府出台管理条例,对于还未完全开发的地区应该限制游客的进入量,虽然在旅游收入上会有所减少,但可以通过其他发达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财政收入来补偿这些地区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经济代价。
丽江古城有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组成。
当前游客集中的是大研古镇,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冲击,出现“空心化”危机。
当务之急,是将还保留着纳西人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束河和白沙两地重点保护,设置为纳西东巴民族文化核心区,限制游客的进入量。
同时以丽江大研古镇每年的直接旅游收入,用适当的方式补偿束河、白沙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旅游效益方面的牺牲。
2、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去啊你社区居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通过教育和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与文化遗产旅游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传统的工艺等,一方面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另一方面也使社区居民参与新行业并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让遗产造福于当地居民。
例如。
组织年轻的社区居民参与纳西古乐的学习。
目前,在丽江尚有较完整的九个乐会,其中多为年逾古稀的老者,可以多吸收了一些年轻的学员,更好地继承传统,将古乐文化发扬光大。
3、旅游规划应与市场调研相结合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该十分重视旅游规划的作用。
很多旅游区在旅游规划上重视不够,没有着力于真实的市场调研,导致失败的案例很多。
比如旅游开发中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
各地搞的很多民族文化村,推出后迅速走向衰落,就是因为规划前的市场研究没到位。
第二篇: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①旅游业对环境影响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热点后,每年进入古城的游客量超过了古城的承载力。
古民居、石板路、河道桥梁、水系、景观受到损毁和污染。
特别是因为丽江城市化进程加快并对水环境保护不力,导致作为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地质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量衰减、生态景观用水不足和景观水质下降。
而且作为当地特色景观的三眼井也因水资源污染而开始减少。
ps。
丽江三眼井是利用地下喷涌出的泉水源,依照地势高差修建成三级水潭。
并对3个水潭的功能与用途进行严格区分,并约定俗成,形成古风民俗。
②旅游业对人口结构与空间的影响利益驱动下有些古城居民迁出古城,把原住房改为商店、饭馆、客栈或出租给外地商人或自己经营。
传统真实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文化逐渐被商业活动和旅游文化所取代。
古城的实际居民大量迁出,腾出房屋被大量外地人居住、经商。
“居民的古城”渐变为“游客的古城”。
③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旅游业的冲击下,古城居民的行为开始变异。
如纳西族的传统服装作为民族标记现在只能在中老年妇女身上看到;古城中大量外地商人制作、出售印有东巴字画的旅游商品,但他们对东巴文化并不了解,以至于甚至当地人都看不懂上边的东巴字;技艺精湛的纳西族传统手工艺品被粗造滥制的模具廉价品取代(如铜器),当地人逐渐退出工艺品制作,出租店面,使工艺品丧失其原有价值。
ps。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
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