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雨水三物候
- 格式:doc
- 大小:13.84 KB
- 文档页数:3
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现象立春(2月4日或5日左右):鸟类开始筑巢;蜜蜂开始活动;杏花开始盛开。
雨水(2月19日或20日左右):鸟雀开始求偶繁殖;萍蓬、水葱、荇菜等水生植物开始发芽。
惊蛰(3月5日或6日左右):春雷开始响;蛤蟆开始出现;杏、梨、桃花开始盛开。
春分(3月20日或21日左右):昼夜平分;万物开始萌芽生长;蚕蛹开始吐丝。
清明(4月4日或5日左右):桃花盛开;春耕春种;桑叶开始萌动。
谷雨(4月19日或20日左右):小麦、油菜、豆类等作物开始成熟;草木葱茏;雨水增多。
立夏(5月5日或6日左右):萤火虫出现;麦田变黄;荷花开始开放。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左右):麦类、杏、桃、李等作物开始成熟;荔枝花开始开放。
芒种(6月5日或6日左右):麦类、棉花等开始收割;蚕桑开始饲养;荷花进入盛花期。
夏至(6月21日或22日左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嫩茶开始收摘;芒种时节的作物开始成熟。
小暑(7月6日或7日左右):黄瓜、西瓜等开始成熟;麦秸开始晾晒。
大暑(7月22日或23日左右):麦类、高粱等农作物收割;荷花开始凋谢;蚊蝇成群出现。
立秋(8月7日或8日左右):凉爽之气开始出现;柿子开始成熟;秋燥风开始吹。
14处暑(8月22日或23日左右):荷花凋谢;气温渐趋凉爽;水稻进入成熟期。
白露(9月7日或8日左右):梧桐树叶渐黄;早稻开始收割;天气干燥,露水凝结。
秋分(9月22日或23日左右):昼夜平分,天气凉爽;二九天寒意开始显现;菊花开始盛开。
寒露(10月8日或9日左右):霜降开始出现;落叶开始凋零;田间地头露水增多。
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左右):霜冻开始出现;物种进入休眠期;柿子、橙子等水果开始成熟。
立冬(11月7日或8日左右):雨水转为雪;万物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冬季作物开始播种。
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左右):天气渐寒,开始降雪;落叶进一步增多;麦芽开始发芽。
大雪(12月6日或7日左右):雪花纷飞;地面开始结冰;腊月的饺子、腊肉等传统食品开始制作。
二十四节气与物候春天的阳光渐渐暖和起来,生机勃勃的气息充斥在大地上。
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季节的变化与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他们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将其与物候现象相结合。
这些节气与物候的相互关联为人们的农事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大自然的规律与变化。
一、立春:春天的开始立春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此时气温开始回暖,阳光明媚。
立春之后,北方开始出现了一些春鸟,如杜鹃、画眉等,南方则可以看到梅花绽放。
同时,河水开始解冻,土地逐渐回暖,农民们开始忙于播种春糖。
二、雨水:天空的润泽雨水节气中,从北方吹来的暖湿气流会和南方的寒冷气流相遇,在巨大的能量碰撞中形成强降水。
这时期气温波动较大,早晚寒冷,中午却十分温暖。
此时物候方面,蚕开始吐丝,萌芽的榆树叶开始展开。
三、惊蛰:春雷惊醒大地惊蛰节气是指春雷开始响起,蛰居于土中的小动物也开始苏醒。
此时的物候主要表现为榆芽吐绿,杏树开始开花。
四、春分:白昼与黑夜平分春分节气是一年中白昼与黑夜持续时间相等的时刻。
此时阳光直射点正好位于赤道上,北半球的气温逐渐升高。
物候上,杨柳开始抽芽,万物开始萌发。
五、清明:扫墓祭祖的日子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扫祖先的坟墓。
清明节气正值春季麦收之时,此时的物候主要表现为蚕吐丝,并开始吐出茧。
六、谷雨:大地沐浴春雨谷雨节气中,雨水是重要的特征。
此时的物候有桑树开始萌芽,大麦也开始抽穗。
七、立夏:夏天的开始立夏是夏季开始的节气,此时天气逐渐转暖,气候湿润。
立夏之后,燕子开始筑巢,蚕开始结茧,不少果树如苹果、樱桃也开始开花。
八、小满:麦田已经满了小满节气表示谷类作物的籽粒已经饱满,不过尚未成熟。
此时的物候有萤火虫开始活动,稻田里的青苗也开始长高。
九、芒种:禾苗稻秧长势喜人芒种节气标志着禾苗稻秧长势喜人,农作物开始进入生长的最快阶段。
此时物候表现为大豆开始开花,桃子也开始成熟。
十、夏至:白昼最长夏至是一年里白昼最长的一天,同时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
有关于24节气的知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智慧结晶!它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将一年分为24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着气候、物候、农事等的转变。
春季:1. 立春 (2月4日-5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天开始,万物复苏,阳气上升。
2. 雨水 (2月18日-19日):降水开始,雨量渐增,冰雪融化。
3. 惊蛰 (3月5日-6日):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的昆虫和小动物,万物开始萌动。
4. 春分 (3月20日-21日):昼夜平分,春光明媚,气候温和。
5. 清明 (4月4日-5日):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6. 谷雨 (4月20日-21日):雨水增多,滋润万物,有利于谷物生长。
夏季:7. 立夏 (5月5日-6日):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 小满 (5月21日-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9. 芒种(6月5日-6日):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开始忙碌的夏收,同时也要播种晚稻等秋收作物。
10. 夏至 (6月21日-22日):白天最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
11. 小暑 (7月7日-8日):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12. 大暑 (7月22日-23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秋季:13. 立秋 (8月7日-8日):秋季开始,但暑热未消,"秋老虎"还可能出现。
14. 处暑 (8月23日-24日):暑气逐渐消退,天气逐渐转凉。
15. 白露 (9月7日-8日):夜晚水汽凝结成露水,天气转凉。
16. 秋分 (9月22日-23日):昼夜平分,气候凉爽宜人。
17. 寒露 (10月8日-9日):露水更冷,将要凝结成霜。
18. 霜降 (10月23日-24日):天气寒冷,开始出现霜冻,要注意保暖。
冬季:19. 立冬 (11月7日-8日):冬季开始,天气寒冷。
20. 小雪 (11月22日-23日):开始下雪,但雪量较小。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
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
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
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
三候,草木萌动。
是为可耕之候。
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
鹰,鸷鸟也。
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
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
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
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清明: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rú),牡丹华;鴑音如,鹌鹑属,鼠阴类。
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
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谷雨:初候,萍始生。
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rén),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立夏: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小满: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
秋者,百谷成熟之期。
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芒种: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舌无声。
百舌,鸟也。
夏至: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蜩,蝉也。
三候,半夏生。
药名也,阳极阴生。
小暑:初候,温风至。
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侯,鹰始挚。
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大暑: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
三候,大雨行时。
立秋:初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
24节气中的气象、物候变化规律24节气是中国古代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的,每个节气相应于太阳经过黄经的一个位置。
下面是24节气的气象和物候变化规律:1. 立春(2月3日左右):春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回升,白天变长,阳光明媚,但仍有寒冷的天气。
物候上,蚕开始吐丝,梅花开放。
2. 雨水(2月18日左右):降水量逐渐增多,气温回升更明显,但寒潮仍有可能出现。
物候上,杏花开放,麦苗抽穗。
3. 惊蛰(3月5日左右):春雷开始响起,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桃花开放,春笋露出地面。
4. 春分(3月20日左右):昼夜平分,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柳树开始发芽,桃树开花。
5. 清明(4月4日左右):天气转暖,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麦田开始抽穗,杨柳吐绿。
6. 谷雨(4月19日左右):降水量增多,气温进一步回升,天气潮湿。
物候上,稻田开始耕种,蚕开始吐丝。
7. 立夏(5月5日左右):夏天的开始,气温进一步回升,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麦田开始灌浆,蚕开始吐丝。
8. 小满(5月20日左右):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增多,天气炎热。
物候上,小麦成熟,草木繁茂。
9. 芒种(6月5日左右):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增多,天气炎热。
物候上,稻田开始插秧,麦收获。
10. 夏至(6月21日左右):白天最长,气温最高,天气炎热。
物候上,麦田开始灌浆,蚕开始吐丝。
11. 小暑(7月7日左右):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减少,天气炎热。
物候上,玉米开始抽穗,莲蓬成熟。
12. 大暑(7月23日左右):气温最高,降水量减少,天气炎热。
物候上,玉米开始成熟,荷花盛开。
13. 立秋(8月8日左右):秋天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稻田开始成熟,葡萄开始成熟。
14. 处暑(8月23日左右):气温开始下降,降水量增多。
物候上,稻田开始收割,葡萄成熟。
15. 白露(9月8日左右):气温继续下降,降水量增多,天气凉爽。
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我相信只要是中国人,估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
但和二十四节气互相支持、互相依存的七十二物候,你知道吗?七十二七十二物候是以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鸟、兽、草、木以及冷暖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为观测对象,以五日为一个单位而总结出来的,用以表述气象时段的规律性,是二十四节气的详解和充实。
古代先民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
“气候”一词就是节气和候应的概括。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逸周书卷第六·时训解·第五十二》中就有节气与候应互相参照使用的完整记录。
古人在编制物侯历时,每年七十二物候,每候五天,算下来就是三百六十天,而每年却有三百六十五天。
于是呢作出规定,公历每月的二十六日至月底,第六候,如遇上大月三十一天,那么月未一候就是六天了。
节气.立春.候应: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节气.雨水.候应: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
节气.惊蛰.候应: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节气.春分.候应:玄鸟至,雷乃发生,始电。
节气.清明.候应:桐始华,牡丹华,虹始见。
节气.谷雨.候应: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降于桑。
节气.立夏.候应: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节气.小满.候应:苦菜秀,糜草死,麦秋至。
节气.芒种.候应:螳螂生,(臭+鸟)始鸣,反舌无声。
节气.夏至.候应:麋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节气.小暑.候应: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如鸷。
节气.大暑.候应:腐草化为萤,士润溽暑。
节气.立秋.候应: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节气.处暑.候应: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节气.白露.候应: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节气.秋分.候应:雷始收声,蛰虫坯俯户,水始涸。
节气.寒露.候应: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
节气.霜降.候应: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节气.立冬.候应: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
节气.小雪.候应:虹藏不见,天气上升,闭塞成冬。
节气.大雪.候应:鹖(旦+鸟)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24节气中的"三候"指的是什么1:立春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2:雨水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3:惊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4:春分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5:清明节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6:谷雨一候萍始生;二候呜鸠拂其羽;三候为戴任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7:立夏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蛄)蛄在田间的呜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8:小满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是说小满节气中,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此时麦子开始成熟。
9:芒种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二十四节气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鸷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至)。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七十二物候一月(正月)立春: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侯,鱼陟负冰。
陟,言积,升也,高也。
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雨水:初候,獭祭鱼。
此时鱼肥而出,故獭而先祭而后食。
二候,候雁北;自南而北也。
三候,草木萌动。
是为可耕之候。
二月惊蛰: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链接)本文出处:24节气表所以从清代开始,才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在的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来历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
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
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日期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雨水节气的物候现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了解节气的概念日渐深入,而“物候”也便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焦点。
雨水节气的物候现象是在几千年前提出的,以观察自然界一系列植物生长发育现象,和一些物理、生态、气候等现象为特征。
雨水节气的物候现象可以从多方面来考究,从植物学的角度看,雨水节气的物候特征主要有发芽、花芽分化、花期开始、花落、叶片变色和果实成熟等,而温度、气压、降水量以及风速等气象要素都会影响植物的成豆、叶片变色等过程。
此外,由于不同的植物的物候性质有所不同,可以将所有的植物分为早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晚生植物三大类,其特点是:早生植物在气温稍有升高时就可以开始发芽,叶片变色也较早;中生植物叶片变色在雨水节气中是最为明显的;晚生植物在没有太多低温环境的刺激时可以发芽。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利用更准确的科学仪器来观测雨水节气的发芽、变色、成熟等物候现象,从而更好地运用物候现象的知识从而帮助农业的较好发展,同时也是了解自然适应的有效方式。
因此,了解物候现象,特别是雨水节气的物候现象,是了解自然界里的循环发展和适应的重要方式。
物候现象的持续观测将为我们提供重要的信息,比如物候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气象变化、预测干旱或水灾等极端天气,从而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应对极端天气。
总之,雨水节气的物候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节气概念,在观测自然界的循环发展以及影响自然适应的气候变化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持续对其进行观测也是对我们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等相关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不可或缺的。
24节气之《立春》《雨水》《惊蛰》【关于立春】中国的民间习惯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不仅是春天的第1个节气,也是全年24个节气中的第1个节气。
每年的2月4日前后是立春,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315度。
爷爷说,这是一个反映季节变换的节令。
“立”是指开始,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即将告别寒冷的冬天,进入温暖的春季。
在农事上,立春时节气温慢慢升高,日照和降雨日益增多,“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春耕大忙将陆续开始了。
【关于三候】古人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为5天。
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一候·东风解冻大地开始慢慢化冻。
民间谚语“春风裂树皮”,就是说强烈的春风将树皮都刮裂了,可见春风的威力。
春天里,人们在防风沙方面需要做很多工作。
二候·蛰虫始振蛰伏越冬的昆虫,到了立春二候的时候,开始感觉到了地面温度上升的变化,虫子的身体由僵硬开始向柔软过渡,伴随着温度的升高,躲在地下的虫子开始苏醒了。
三候·鱼陟负冰明媚的春光照到了水下的鱼儿,它们享受到了阳光的温暖,迫不及待地想要冲破薄冰来呼吸新鲜的空气。
人们看到了群鱼在冰下游动的现象,将此作为判断春天来临的标志。
【关于民俗】[过年]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每年立春前后就要过年了。
据奶奶说,从前有一个叫“夕”的怪兽,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都会来人间祸害百姓,后来有一个叫“年”的小孩战胜了“夕”,所以人们把腊月三十晚上叫做“除夕”,把正月初一叫做“年”。
在今天,年三十是一家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做丰盛的年夜饭。
大年初一,小朋友们穿上新衣服,跟着大人走亲访友,互相祝福新的一年。
[逛庙会]新年期间除了拜年,还有很多特色活动可以参加,逛庙会就是其中之一。
听奶奶说,庙会是古时候在寺庙周围举行的祭神活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逛庙会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娱乐活动。
我最喜欢跟着爷爷奶奶逛庙会,除了各种美味小吃,还有舞龙、踩高跷、唱大戏等好玩的节目可以看,来自天南海北的民间艺人汇聚一堂,很是热闹,运气好的话,还能碰见功夫表演呢。
24节气的物象形象互相现象节气的物候现象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现象物候也叫候应,是指植物和生物的生长活动规律随季节、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现象。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后,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
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所包涵的物候知识篇一:二十四节气物候表二十四节气物候表(按公元月日计算)七十二候月份节气太阳到达黄经第一候第二候第三候孟春立春2月3——5日雨水2月18——20日仲春惊蛰3月5——7日春分3月20——21日季春清明4月4——6日谷雨4月19——21日孟夏立夏5月5——7日315°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330°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345°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0°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15°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30°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45°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5月20——22日60°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仲夏芒种6月5——7日75°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夏至6月21日——22日季夏小暑7月6——8日大暑7月22——24日孟秋立秋8月7——9日处暑8月22——24日仲秋白露9月7——9日秋分9月22——24日90°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105°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135°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150°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180°雷始收声蛰虫培户水始涸120XX5寒露10月8——9日195°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菊有黄花霜降10月23——24日210°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孟冬立冬11月7——8日小雪11月22——23日仲冬大雪12月6——8日冬至12月21——23日季冬小寒1月5——7日大寒1月20——21日225°240°255°270°285°300°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天气上腾虹藏不见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鸡始乳鸷鸟厉疾水泽腹坚篇二:非常精美的二十四节气物候图非常精美的二十四节气物候图篇三:二十四节气知识中国农历的24节气一、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雨水节气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2月18日至20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
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回暖,降雨量增加,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雨水节气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在农业方面,雨水节气是农民开始春耕的重要时期。
此时,北方地区的土壤开始解冻,南方地区的作物开始进入生长期。
农民会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进行播种和田间管理,确保作物能够在最佳时机得到生长所需的水分。
此外,雨水节气还与一些传统习俗有关,比如吃春饼、喝春酒等,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未来丰收的祈愿。
雨水节气也是中医调养身体的一个关键时期,人们会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同时注重饮食调养,多吃一些有助于健脾祛湿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等。
雨水节气不仅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顺应。
24节气雨水三物候
24节气雨水三物候1
我国古人将雨水划分为三候,分别是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其中一候对应的花信为菜花,二候为棠棣,三候为李花。
一候獭祭鱼
指的是雨水时节,水獭开始捕鱼了,捕捉到鱼后它们会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二候鸿雁来
指的是五天过后,南方天气暖,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
三候草木萌动
指的是再过五天,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将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4节气雨水三物候2
雨水第一候:獭祭鱼
水獭捕捉到鱼后将捕获的鱼排列在岸边展示,似乎要先祭拜一番后再享用。
獭祭鱼,最早出现於《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
」獭是一种两栖动物,喜欢吃鱼,经常将所捕到的排列在岸上,从古代中国人的眼里,这情形很象是陈列祭祀的供品。
所以就称之为獭祭鱼或獭祭。
雨水第二侯:候雁北
候雁北。
此时南方天气暖,大雁自南向北飞。
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以适应气候。
雨水第三侯:草木萌动
天地间阴阳交泰,出现生机,草木乘此生机,开始萌动。
注意,是萌动,还没有萌芽呢。
古人体察自然,是多么的细微!
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将开始抽出嫩芽。
24节气雨水三物候3
雨水初候“獺祭负”
水獭是一种皮毛极好的肉食小动物,很会在水中捕食鱼类。
到了雨水节,许多河道中的冰开始融化,鱼儿浮出水面,这时水獭便潜入水中捕捉鱼。
由于一冬天的.静养,鱼儿个个肥壮,水獭就将捕捉到的鱼放在岸上,好像陈列祭品,这是雨水节特有的物候现象。
雨水二候“候雁北”
大雁是一种迁徙动物,冬天在南方过冬,夏季在北方生活。
到了雨水节气中间几天时,北方的天气开始变暖了,这时可见蓝天上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大雁成群结队向北飞去,寻找着去年的栖息地。
雨水三候“草木萌动”
气温上升到0°C以上,天上降下了雨水,这时大地已开始享受春雨的滋润了,一些早春植物已经开始生长了。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或在农家的房前屋后,已经可以看见一些小的田间野草和树上的花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