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地理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10.6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课件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课件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课件篇一:七年级上学期地理课件
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不同的天气符号。
学会正确使用天气述语。
2、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能力目标:
1、培养读图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2、培养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天气及其影响,明确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并让学生养成趋利避害的观念。
2、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3、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1、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
2、学会识读卫星云图、城市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风力风向图标等的含义
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并注意预报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2、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让每个中国人都备感自豪的大事。
让我们一起回顾让世人传为佳话的两个情景:10月12日,酒泉,“天降瑞雪,银装素裹;雪停天晴,成功发射!” 。
10月17日,内蒙古主着陆场。
“轻风拂面,朗月当空;垂直着陆,自主出舱。
”真是天赐良机,天公作美啊。
因此,众多的评论都一致认为这次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天气预报对神六问天的成功所起的作用重要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课时”。
打开书本P79页。
板书:第三章第三节天气和气候
过渡;一般而言,人们比较常用的是看电视天气预报。
现在让我们来观看一则天气预报。
同学们仔细观察,思考:天气预报一般播报什么信息?如果你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你首先要掌握那些知识?
活动:学生观看之后,交流。
过渡:现在,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天气预报的必备的知识。
1.认识卫星云图
指图认识:绿色代表什么?(陆地);蓝色代表什么?(海洋);白色代表什么?(云区)。
一般而言,云越白,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在卫星云图的基础上,人们制作出了城市预报,这是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组成。
播报城市预报,还必须要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学生看书识别,然后进行知识竞赛。
(全班分为两组,老师出示课前制作好的天气符号,各组在规定时间内轮答,答对加一分,答错不加分。
高分组为胜。
)
3.认识风力风向图标。
活动:我当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过渡: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卫星云图和天气符号,具备当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的基本条件了。
现在,让我们来当播报员,并向刚才那位节目主持人挑战,好不好?
(学生自主站起来播报。
要求:流利、清晰、简洁。
鼓励学生向电视上的主持人挑战,用3秒钟播报一个城市。
最后评出一位最佳播报员)
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国家气象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越来越高,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服务。
课前我们提到神六问天的前前后后真是太神奇了,简直是天助我也。
其实,我们国家气象局早就已经预测出那段时日的天气。
与其说神六问天是天赐良机,不如说是我们人类的神机妙算呢。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地理课件
世界的气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
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
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
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2、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1、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
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图表。
4、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
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
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
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1、气候的地区差异
2、世界气候的分布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⑵海陆位置⑶地形等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生产活动⑵生活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判断表示天气还是气候:
狂风暴雨晴空万里
四季如春春光明媚
2、填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海南终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⑵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⑶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3、探讨: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