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六有教无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格式:pdf
- 大小:134.38 KB
- 文档页数:14
六、有教无类[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语.(yù)上 愠.(yùn)色弑.(shì)齐君 罔.(wǎnɡ) 一隅.(yú)不悱.(fěi)不发 终夜不寝.(qǐn) 殆.(dài)贫而无谄.(chǎ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2)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类⎩⎪⎨⎪⎧有教无类(种类、类别,名词)予观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类似、像,动词)中绘殿阁,类兰若(类似,动词)走卒类士服(大多,大都,副词)(2)故⎩⎪⎨⎪⎧由也兼人,故退之(所以,连词)既克,公问其故(原因,名词)温故而知新(旧的学问,名词)轩东故尝为厨(旧时、从前,名词)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形容词)广故数言欲亡(特意、故意,副词)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所以、因此,连词)(3)与⎩⎪⎨⎪⎧始可与言《诗》已矣(和、跟,介词)则与一生彘肩(给予,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动词)吾与点也(赞许,动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指中间介绍人(2)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 古义:到今义:指另提起一事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2)求也退,故进.之(使动用法,使……推进) (3)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动用法,使……退一步) (4)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5)礼后.乎(名词用作动词,处在……之后)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回也非助我者也。
(判断句)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啊。
(2)起予者商也!(判断句) 译文:启发我的是卜商啊!(3)何谓也?(宾语前置)译文:(这是)说什么呢?(4)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吧?(5)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有教无类1教学目标评论: 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2学情分析评论: 《有教无类》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六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篇目,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一课时学生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内容,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讲解中,学生接受能力较强。
3重点难点评论教学重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难点:探究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教学过程4.1 第二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课文评论师: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
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教无类》,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活动2【讲授】二、教学过程评论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字词句的学习,疏通了选文大意,选文部分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大家一起说说。
生:有教无类 (一起)教师板书课题:有教无类师:很好,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散发的理性光辉。
首先,我们来看选文第一则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则。
师:同学们,第一则的核心,只有四个字,那就是“有教无类”,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生: 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
师:对,换句话说就是孔子什么样的学生都教。
这是有据可查的。
(课件展示)《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
是以杂也。
有教无类三维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的虚、实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3、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更认识到学习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文言虚实词,掌握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教学方法:导学案帮助解决字词。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1、设计导学案2、制作课件3、布置预习,两两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老师汗颜,做了这十几年的教师,但还在学做好的教师。
所以每一节课都总是期待着能和同学们一同进步。
而今天这节课我尤其期待,因为它让我下面让孔子老人家会让我更明白我如何教,你们如何学。
让我们共同走进《有教无类》。
(设计意图:“导入设计”有意突现“教学生学”,自然引出孔子“教育思想”,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走进文本,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教师带领学生看学习目标。
2、课堂交给学生。
学生合作探究。
以下是学生质疑合作的问题(1-11题都是课后收集。
以下是学生问问题的顺序,上课时是绝不知道的。
):①什么是“有教无类”,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学生合作探究回答,老师板书:有教无类此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难以回答到位,我课前也做了预设,利用课件补充了一些内容。
师总结补充,“有教无类”伟大在三个方面,一是理念的提出。
二是实践。
是平等理念的传承。
投影:“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雍也可使南面。
六、有教无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先秦诸子学说的基本内容和传统价值;2.具有初步的文献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先秦诸子经典的基本内容;3.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探究先秦文化的兴趣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学习《论语》、《道德经》等先秦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2.培养学生批判判断思维;3.学生能够分析先秦文化的特点和其历史价值。
三、教学难点1.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与文化;2.掌握先秦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整体感知法;2.归纳法;3.联想法;4.比较法;5.课堂讨论法。
五、课程设置第一讲《论语》1.学习《论语》的作者及成书历史;2.分析《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论语》与现代社会的异同;4.归纳《论语》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二讲《道德经》1.学习《道德经》的作者及成书历史;2.分析《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道德经》与现代社会的异同;4.归纳《道德经》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三讲《墨子》1.学习墨家的思想和学说;2.分析《墨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墨家与其他诸子的异同;4.归纳墨家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四讲《孟子》1.学习孟家的思想和学说;2.分析《孟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孟子与其他诸子的异同;4.归纳孟子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五讲《韩非子》1.学习韩非子的思想和学说;2.分析《韩非子》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比较韩非子与其他诸子的异同;4.归纳韩非子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实施步骤第一步完成先秦诸子的基本读物学生按照所安排的读物,对先秦诸子著作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理解其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第二步教师讲述教师针对学生自主阅读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详细的讲述和解释,以便学生全面把握著作内容和主旨。
第三步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理解其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四步课堂讨论教师针对某个问题或者某篇经典著作,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的认识先秦文化及其历史价值。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有教无类》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要词汇;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二、教学重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感动2018中国传统名人——孔子颁奖词:当高山之巅传来溪流舞动的奔放,生命还会远吗?当诗书礼仪之声刺破那半昧的晨暮,叩响我们心中所有的悸动,那彼岸的灯火还远吗?当至圣的每一言、每一语,乘着齐鲁的风,驾着晋楚的云,飞向那远古的悠扬,圣王之治还会远吗?孔林的雨是绵长的,在安静的雨幕里漫步,看沾了雨珠的草显出新绿。
巨大古老的石人保持沉默的微笑,恍惚间突然感到:孔子,这个孤独的、穿越千年的灵魂,竟可以有如此位的朴实的力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回响在耳畔。
孔子站起来了,一位温和的谦谦君子,慈祥地微笑,深邃的眼眸里折射出智慧的光彩。
这显然是一位伟人,带着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的孔夫子是如何看待教育的。
2、提出疑问“有教无类”——“无类”指的是什么?3、放眼当今十九大报告中对教育是这么说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有教无类》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第2则、【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有教无类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孔子是首开私人教学的人,因此他的门生很多,相传有三千多人。
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是空前绝后的。
明世宗嘉靖九年封他为“至圣先师”,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尊他为“万世师表”。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有一套相当科学完整的教材,即“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中就比较完整地记叙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孔子有关的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虽然已经过去几千年了,但是他们对于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一、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1、可以语上也2、无愠色3、崔子弑齐君4、陈文子有马十乘5、不悱不发6、学而不思则罔7、思不而不学而殆(提示:yù、yùn、shì、shèng、fěi、wǎng、dài)二、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
1、闻斯行诸2、由也兼人3、三已之4、无愠色5、弃而违之6、不愤不启7、不悱不发8、学而不思则罔9、思不而不学而殆10、贫而无谄(提示:1、就;2、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3、罢免;4、生气、怨恨的脸色;5、离开;6、有疑难问题而想弄明白;开导、启发;7、想说而说不出来;8、迷惑;9、危险;10、讨好、奉承别人)三、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指明通什么字。
1、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四、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和用法。
1、闻斯行之2、三已之3、之一邦(提示:1、代词2、代词3、动词)五、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求也退,故进之2、由也兼人,故退之(提示:1、2均为使动用法)六、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无类的含义:①、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②、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补充孔子学生的来源: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
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荀子》“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史记》三、有教无类思想根源: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根据这一认识,孔子曾极具挑战性地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虽然冉雍的父亲是"贱人",但因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认为他可担当君主之大任.此言一出,对其弟子和后儒影响极大.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些肇始始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结论,体现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意蕴.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致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
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
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
《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在马厩工作的,当是马夫和驭者之类.孔子从朝庭下班后发现家中的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
《有教无类》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
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
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第2则、【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六、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按照他这句话,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
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1.识记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1.字音字形①愠.(yùn)②弑.(shì)③悱.(fěi)④寝.(qǐn) ⑤倩.(qiàn) ⑥谄.(chǎn)⑦隅.(yú) ⑧罔.(wǎnɡ) ⑨殆.(dài)⑩语.上(yù) ⑪如琢.如磨(zhuó) ⑫切磋.(cuō)2.通假举要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通“悦”,喜欢3.实词类举(1)常见实词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读yù,告诉②求也退.,故进之:退却,引申为退缩③由也兼人..,故退之:一人顶两人,超过别人④弃而违.之:离开⑤不愤.不启:郁结⑥不悱.不发:想说而说不出来⑦学而不思则罔.:欺骗、蒙蔽;一说通“惘”,迷惑⑧富而无骄.:骄傲自大(2)一词多义①类⎩⎪⎨⎪⎧ 有教无类.:类别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条例中绘殿阁,类.兰若:类似走卒类.士服:大都、大多②殆⎩⎪⎨⎪⎧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懒惰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大概,恐怕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几乎、接近、差不多③焉⎩⎪⎨⎪⎧ 焉.得仁:代词,表疑问,哪里,怎么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于彼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形容词词尾④以⎩⎪⎪⎨⎪⎪⎧ 皆以.美于徐公:动词,以为,认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则人情之所不得:介词,表原因,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表凭借,拿,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表时间和处所,在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连词,表并列皆务勒铭,以.夸后世:表目的,用来,来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助词,不译中人以.上: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 方位、数量等的界限(3)词类活用①求也退,故进.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 ②由也兼人,故退.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4)古今异义①中人..以上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六、有教无类释文题“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孔子的这句话是说,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
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学而不思则罔.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于吾言无所不说.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惘迷惑②悦喜欢(2)一词多义①类有教无类.:举类.迩而见义远: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中绘殿阁,类.兰若:走卒类.士服:②殆思而不学则殆.:农者殆.则土地荒: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进退不由,殆.例送死:答案①类别/事例/条例/类似/大都、大多②危险/通“怠”,懒惰/大概,恐怕/几乎、接近、差不多(3)古今异义①中人..以上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②至于..他邦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①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②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
(4)虚词归纳①焉焉得仁: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②以皆以.美于徐公: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皆务勒铭,以.夸后世: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中人以.上:答案①代词,表疑问,哪里,怎么/代词,相当于“之”/兼词,于此,于彼/语气词/形容词词尾②动词,以为,认为/介词,表原因,因为/表凭借,拿,用/表时间和处所,在/连词,原因/表目的,用来,来/助词,不译/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限2.词类活用(1)求也退,故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礼后.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3)名词作动词,做官(4)名词作动词,在……之后3.特殊句式(1)回也非助我者也。
(2)起予者商也。
(3)其斯之谓与?(4)何谓也?(5)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6)绘事后素。
(7)礼后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判断句,(3)(4)宾语前置句,(5)~(7)省略句。
4.语句翻译(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知。
焉得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父亲兄长健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呢?(2)冉求平时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敢作敢为,不够慎重,所以我约束他。
(3)不知道。
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文本名句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文外名句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类别。
”(《论语·卫灵公》)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孔子说:“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道理;资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论语·雍也》)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健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呢?”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之!”践它!”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父亲和兄长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回答‘听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到了就去实践它’。
我被弄糊涂了,斗胆问问。
”孔子说:“冉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平时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敢作敢为,不够慎重,故退之。
”所以我约束他。
”(《论语·先进》)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多次做官当令尹,没有显出高兴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的样子;多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生气的样子。
每一次被免官时,一定会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把自己做令尹时的政事告诉继任的令尹。
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算得上是忠了。
”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
这得仁?”怎么能算得上仁呢?”“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子张又问:“崔杼杀死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中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四十匹,却抛下它们离开了齐国。
到了另一个国家,就说:‘这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里的大夫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杼一样啊。
’就离开了。
又到了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和我们的大夫崔杼差不多。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又离开了。
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
”子张说:“仁矣乎?”子曰:“未知。
焉得仁?”“可算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
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论语·公冶长》)5.子曰:“不愤孔子说:“教导学生,如果不是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不启,不悱却还没有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弟子想表达某种意不发。
举一隅不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
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以三隅反,则不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复也。
”次去教他。
”(《论语·述而》)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来思考,结果没益,不如学也。
”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论语·卫灵公》)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上当受骗;只空而不学则殆。
”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论语·为政》)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说。
”喜欢的。
”(《论语·先进》)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说:“贫穷却不讨好、奉承别人,富有却不骄傲自大,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而好礼者也。
”有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曰:“《诗》云:‘如切子贡说:“《诗》上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磨治;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那就是说的这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种道理吧?”孔子说:“端木赐啊,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告诉诸往而知来者!”你以往的事情就可以知道将来的事情了啊!”(《论语·学而》)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子夏问孔子:“‘美丽的笑容上面泛起一对酒窝,漂亮的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眼睛黑白分明,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说的是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色的底子然后绘画。
”曰:“礼后乎?”子曰:“起子夏又问:“那么,礼也后于人的本性吗?”孔子说:“卜商,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论语·八佾》)1.选文第3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退缩,也不过于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2.选文第9则和第10则,师生对话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何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这两则对话中,子贡和子夏都能从对《诗经》的研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悟到人生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热情赞扬。
孔子对子贡和子夏的反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实是对学习中的思考和联想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