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统计指标是使用统计方法和数据来衡量和描述一个或多个组中观察到
的事物和现象的表示形式。
它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和识别可能隐
藏的趋势,从而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统计分析的主要指标有许多,它们包括平均值、极差、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可信区间和可靠系数等。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指标。
平均值是统计分析中最基本的指标,它是一组数据的特征性表示。
它
表示的是一个数据集的中间值,也就是说,它代表着有限数据的“平均”值。
因此,若要计算一些变量的平均值,只需将变量的所有值进行相加,
再除以这些值的个数,就会得到它们的平均值。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极差的计算方法十
分简单,只需将数据集中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然后就得到了极差。
它可以
帮助人们更准确地了解数据集中观察到的值的范围。
中位数是指数据集中最中间的数值,也就是数据集中的50%。
它也是
一种特征性表示,可用于表明数据集中数据的“中等”值。
若要计算一组
数据的中位数,可将数据集中所有值排序,之后取中间值即可。
众数是指其中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也叫做出现频率最高
的值。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统计主要指标是用来衡量和评估经济、社会以及其他领域发展情况的重要数据。
这些指标通过反映一定时期内的数量、比率或者百分比等数据,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当前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统计主要指标以及其解释。
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一个经济体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
GDP通常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因素进行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2.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情况的指标。
它是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物价变动的重要参考。
CPI的计算通常通过统计一篮子代表性物品的价格,并根据不同物品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权重来计算整体的价格指数。
3. 就业率就业率是描述就业人数和劳动力人数之间关系的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以及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就业率通常会根据劳动力的就业状态分为就业人数比例和失业人数比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和劳动力的就业情况。
4. 贫困率贫困率是描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指标。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困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贫困率通常通过统计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线的人口比例来计算,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和贫困问题的解决情况。
5.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是描述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指标。
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发展情况。
教育水平通常通过统计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口比例来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政策的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通过解释和理解这些统计主要指标,我们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状况。
年鉴是一种汇总了各种统计数据的出版物,用于记录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年鉴的主要统计指标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口指标、环境指标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外贸进出口额等。
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产业结构、财政状况、对外经济合作等情况。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劳动力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
这些指标可以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等情况。
3.人口指标:人口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情况,对人口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4.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等,对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年鉴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它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数据基础,用于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发展状况、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公众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年鉴还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跨国比较,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年鉴的编制和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统计主要指标解释1.平均值:平均值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于衡量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值通常用于描述均衡的情况,但在存在异常值或极端值的情况下,可能会被这些值的影响而偏离。
2.中位数: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中位数通常用于描述数据的中间位置,对于存在异常值或偏斜分布的情况,中位数通常比平均值更具有代表性。
3.方差:方差是指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平均值。
方差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数值越大表示数据越分散,反之,数值越小表示数据越集中。
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通常与平均值一起使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分布的范围和形态。
5.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用于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度和方向。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通常为-1到1,其中1表示完全正相关,-1表示完全负相关,0表示无相关性。
6.百分位数:百分位数是指在一组排序的数据中,小于一些特定百分比的数值。
百分位数常用于描述数据分布的位置和范围,如第25百分位数表示有25%的数据小于该值。
7.偏度:偏度是指数据分布的偏斜程度,描述了数据分布曲线的对称性。
正偏表示数据分布向右偏离平均值,负偏表示数据分布向左偏离平均值,偏度值为0表示数据分布对称。
8.峰度:峰度是指数据分布曲线的陡峭程度,描述了数据分布的尖峰或平缓程度。
较高的峰度表示数据分布的尖峰较高且集中,较低的峰度表示数据分布较为平缓。
9.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用于建立一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回归系数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影响程度。
10.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是指在统计假设检验中,判断观察结果是否显著不同于假设的程度。
常见的显著性水平有0.05和0.01,表示观察结果与假设的差异发生的可能性低于5%或1%。
这些统计主要指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数据,从而更好地推断和预测现象和问题。
使用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数据的结论,并为决策提供支持。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公式
一、收入指标
1.收入:收入指标是企业经营状况最基本的衡量指标,即企业在其中一时期内的经营活动中实现的经济效益。
计算公式:收入=销售收入-销售费用
2.销售收入:是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收入,可以反映企业销售质量和数量及市场表现。
计算公式:销售收入=销售单价*销售数量
3.销售利润:是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净收入,即净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收入与成本间的变化情况。
计算公式:销售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4.毛利率:是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毛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效果和竞争力。
计算公式: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
二、费用指标
1.管理费用: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期间所发生的一类成本,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计算公式:管理费用=行政费用+营销费用+技术研发费用+其它
2.行政费用:是指企业在行政管理上的费用,包括行政人员薪金、物料支出、通信费用等,可以反映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及费用控制情况。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国民收入、国际收支状况、价
格指数、货币政策指标、人口统计指标、国有资产统计指标、经济结构统
计指标、就业指标等。
国民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国家经济
总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态势、经济结构和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成果。
国民收入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的
发展程度,可以分析出收入的分布情况,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公平性。
国际收支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收入和支出的报表,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物价水平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情况。
货币政策指标是指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时所关注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
衡量政府货币政策的成功程度。
人口统计指标指的是一个国家人口的统计数据,包括人口数量、人口
结构、职业分布等,可以反映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国有资产统计指标指的是政府管理的金融资产、财产、债务等统计数据,可以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常见的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百分位数(分
位数)、原值比、比值比、变异系数、可变性指数、相对变异系数、负偏
差率、偏差率、均方根误差、离散系数、卡方值等。
1、平均数:又称为算术平均数,是由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将样本
中所有的观测值加总后,除以样本容量大小,可以得到该样本的平均数。
客观反映样本中的综合水平,可以有效地衡量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
2、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统计学术语,
亦可称为极端差、极端距离、最大最小距离、极大极小差甚至最大最小差。
反映数据的变化幅度,其值越大就表明样本值变化越大,样本中的离散程
度越大。
3、方差: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观测值分散程度的统计量,与标准差
的关系是:标准差是求方差的算数平方根。
也可以说,具有相同方差的不
同组数据,其标准差相等,而且它们都具有不同的方差。
4、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又称标准偏差,是测量总
体数据离散程度的参数,表示的是总体数据变异的幅度和程度。
标准差取
决于样本大小,越小的样本,它的标准差就越大,反之,越大的样本,它
的标准差就越小。
5、百分位数(分位数):百分位数又称分位数。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生产总值(GDP): 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在实际核算中,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①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②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
用公式表示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③支出法: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
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
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人均生产总值(GDP):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占有的地方生产总值数额。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旧称限额以上工业。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有两种计算方法。
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中间投入;分配法:工业增加值=劳动报酬+企业盈余+生产税额+固定资产折旧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量(当量值),是一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与同口径工业增加值的比值。
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一、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一〕基本定义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GDP包括国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这些常住单位既包括国有的、集体的和外资的企业,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和居民。
从全社会看,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中间产品,如用来组装汽车的零配件,其价值已经包括在最终产品汽车中。
〔二〕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
生产法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新创造的价值,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总产品的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得到新增价值。
收入法依据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来衡量最终成果。
收入法增加值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
支出法依据生产活动成果的最终使用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为政府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与服务净出口等四部分之和。
中国对外公布按照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的GDP,以按照生产法和收入法混合计算的GDP为标准。
GDP核算分为季度核算和年度核算,按照现价和不变价分别核算。
现价核算采用的是当期的价格,不变价核算采用的是固定基期的价格。
在统一的核算方法和核算原则框架下,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全国的GDP,各省级统计局各自负责核算其本地区的GDP。
参照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年度GDP核算按照94个行业分别计算。
农业包含的5个行业采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包含的39个行业同时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包含的50个行业则采用收入法计算。
在94个行业中,对基础资料较充分的行业直接计算增加值,对基础资料不够充分的行业,通过比例系数推算法和相关指标推算法间接计算增加值。
季度GDP核算按照17个行业分别核算。
由于季度GDP核算对时间要求较严格,所获得的基础资料也比年度核算少,各个行业都是采用间接计算的方法得到增加值。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在调查期内获得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
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
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 转移净收入其中:经营净收入= 经营收入- 经营费用- 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财产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支出转移净收入= 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支出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各种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
经营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指住户或住户成员将其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住户或个人支配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的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财产净收入包括利息净收入、红利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出租房屋净收入、出租其他资产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等。
转移净收入计算公式为:转移净收入= 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
包括政府、非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转移的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惠农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经常性捐赠和赔偿以及报销医疗费等;住户之间的赡养收入、经常性捐赠和赔偿以及在外(含国外)工作的本住户非常住成员寄回带回的收入等。
转移性支出指调查户对国家、单位、住户或个人的经常性或义务性转移支付。
包括缴纳的税款、各项社会保障支出、赡养支出、经常性捐赠和赔偿支出、外来从业人员寄给家人的支出以及其他经常转移支出等。
消费支出指住户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包括用于消费品的支出和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支出。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各单位的从业人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各单位的从业人员反映了各单位实际参加生产或工作的全部劳动力。
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
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职工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不包括返聘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在国有经济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人员(1998年以后的数据均为在岗职工数据,其他相关指标如职工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平均工资等指标也从1998年按此口径进行了相应调整)。
国有单位职工指在国有经济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
城镇集体单位职工指在城镇集体经济单位及其管理部门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
其他单位职工指在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
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以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工资总额的计算原则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依据。
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未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包括在工资总额内。
奖金指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职工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没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
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应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职工平均工资=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和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的价值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
1957年以前的农业总产值中包括了厩肥和农民自给性手工业(如农民自制衣服、鞋、袜,自己从事粮食初步加工等)。
1958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林业中增加了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产值;牧业中取消了厩肥产值;副业中取消了农民自给性手工业产值,增加了村及村以下办的工业产值;渔业中增加了海洋捕捞水产品产值。
1980年及以后的农业总产值,在副业中增加了农民家庭兼营工业商品部分的产值。
从1984年起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划归工业。
从1993年起取消副业,将野生动物的捕猎划入牧业、野生植物采集和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划归农业。
从2003年起,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中包括了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林业中增加了森林采运业产值。
农业中取消了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产值,将野生林产品的采取划归林业。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
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
其产量计算方法,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不包括芋头和木薯)1963年以前按每4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从1964年开始及以后改为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食计算。
城市郊区作为蔬菜的薯类(如马铃薯等)按鲜品计算,并且不作粮食统计。
其他粮食一律按脱粒后的原粮计算。
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
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
不包括大豆、木本油料和野生油料。
花生以带壳干花生计算。
水产品产量指仍养殖的水产品和天然生长的水产品的捕捞量。
包括海水的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以及内陆水域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不包括淡水生植物。
猪、牛、羊肉产量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即胴体重)的重量。
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指报告期初(末)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和国营农场、农民个人、机关、团体、学校、工矿企业、部队等单位以及城镇居民饲养的大牲畜、猪、羊、家禽等畜禽的存栏数。
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
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上还是种植在非耕地上,均包括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
在播种季节基本结束后,因遭灾而重新改种和补种的农作物面积,也包括在内。
目前,农作物播种面积主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叶、蔬菜和瓜类、药材和其他农作物九大类。
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
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
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
折纯法化肥施用量是把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按含氮、含五氧化三磷、含氧化钾的百分之一百成份折算后的数量。
复合肥按其所含主要成分折算。
公式为:
折纯量=实物量×某种化肥有效成份含量的百分比
农业机械总动力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
包括耕作机械、排灌机械、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运输机械、植物保护机械、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其他农业机械〔内燃机按引擎马力折成瓦(特)计算,电动机按功率折成瓦(特)计算〕。
不包括专门用于乡、镇、村、组办工业、基本建设、非农业运输、科学试验和教学等非农业生产方面用的动力机械与作业机械。
乡村从业人员指乡村人口中劳动年龄在16周岁以上实际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并取得食物或货币收入的人员,包括劳动年龄内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员,也包括超过劳动年龄但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员,但不包括户口在加的在外学生、现役军人
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不包括待业人员和家务劳动者。
耕地面积指经过开垦用以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面积,包括种有农作物的土地面积、休闲地、新开荒地和抛荒未满三年的土地面积。
林业用地面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面积,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