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生物二轮专题种群和群落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72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知识点15 种群和群落1. (2017·全国卷乙·T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选D。
该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图示为种群增长率曲线,当种群增长率最大时,对应种群数量为K/2。
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进行收获,并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甲、乙、丙三点种群数量均小于K/2,若在这几点收获会造成种群数量越来越小,所以D项正确。
2. (2017·全国卷丙·T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选B。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由于该植物个体数量较少,分布相对稀疏,不需要将个体标记后计数,A项错误;在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适当增加样方面积,保证每个样方之内该植物的数量差异较小,B项正确;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为了减少调查误差,若采用等距取样法,应适当增加样方数量;若采用五点取样法,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C项、D项错误。
【方法规律】样方法的取样原则与取样方法(1)取样原则:随机取样。
(2)取样方法:①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方形地块。
可在四角和中心位置分别取样,共五个样方。
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调查区域,如公路沿线、铁路沿线等。
3. (2017·江苏高考·T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2讲一、选择题1.(改编题)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D)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群落。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个体的总和,而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是同一物种。
群落由一个区域内的全部种群组成。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C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D)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2种成分解析:分析图形可知,该图由5条食物链组成;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都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4种生物;该图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2017·衡水中学调研)动物生态学家对某林区周边区域进行了四种经济动物(M、N、O、P)的调查,所得结果如下:这四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中M的种群密度最小,且各物种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N、P处于同一营养级,M处于最高营养级.下列结论正确的是(C ) A.动物的营养级一定与种群密度呈反比例关系B.只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C.四种动物的种间关系不只一种D.M动物一定处于第五营养级解析:动物的营养级不一定与种群密度呈反比例关系;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用标志重捕法,但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于N、P 处于同一营养级,M动物有可能处于第四营养级。
第9讲种群与群落[考试要求] 1.种群的概念、特征(a/a)。
2.标志重捕法(a/a)。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b)。
5.环境容纳量(a/a)。
6.种群的数量波动和调节(/a)。
7.群落的概念、结构、类型(a/a)。
8.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a)。
9.顶极群落的概念(/a)。
10.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
1.(2018·浙江11月选考)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
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解析弃耕农田中留有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因此属于次生演替,A、D正确;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结构将发生改变,B错误;该农田演替为森林群落是由于人为弃耕而引发,C正确。
答案 B2.(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解析在指数增长过程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但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由于存在阻力,增长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现象,A错误;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只要自然增长率大于0即可增长,C错误;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D正确。
答案 D3.(2018·浙江4月选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和生物群落【课前复习】关于种群的概念,我们已经在第七章有所了解,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而本章的学习应是在此基础上再从生态学角度来理解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等知识。
温故——会做了,学习新课才能有保障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昆虫B .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 .一棵树上的寄生物D .一座山峰上的树解析:种群强调的是“同种”生物的总和;而群落指的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A 答案中的“昆虫”,肯定不是一个种,仅昆虫就有成百上千种,因此A 是错误的。
C 答案中的“寄生物”,也不是一个种群,寄生物是指生活在这棵树表面和内部的各寄生生物,它们也不可能是一个种,因此C 答案也是错误的。
D 答案明显错误。
B 答案中“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属于一个种群,因为田地一般不会很大,无论有多少狗尾草,都是指同一种植物。
答案:B知新——先看书,再来做一做1.种群研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的特征有:a .种群密度;获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取样调查法⎩⎨⎧法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意义:c .______________;意义:d .______________3.如图8—2—1,怎样理解各项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图8—2—14.种群增长的曲线包括: ______________型曲线和______________型曲线。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是什么?6.群落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群落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群落形成后就不再发生变化吗?【学习目标】1.识记种群的特征。
【2017年高考考纲解读】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Ⅰ)。
4.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重点、难点剖析】 一、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应用 1.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
种群增长速率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
2.把握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粮食入瓮、捕鼠、药鼠等,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 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 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鱼类等捕获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最好,而杀虫灭鼠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K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二、理解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填充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原因⎩⎪⎨⎪⎧植物取决于光照动物往往取决于食物或栖息条件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有差异(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比较并填充下表中的群落演替类型三、种群密度的调查与群落丰富度的调查实②丰富度的统计方四、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根据下面表格中的误区类型,举出相应的特例予以纠正2.分析并填充有关食物链与食物网(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分解者不构成食物链。
(2)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3)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一种群。
考纲要求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必考(a)、加试(a)]。
2.标志重捕法[必考(a)、加试(a)]。
3。
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加试(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必考(b)、加试(b)]。
5。
环境容纳量[必考(a)、加试(a)].6。
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加试(c)].7.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加试(a)]。
8.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加试(a)].9。
群落的概念和结构[必考(a)、加试(a)]。
10。
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必考(a)、加试(a)].11。
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必考(a)、加试(a)]。
12。
顶极群落的概念[加试(a)]。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方式1.种群概念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出生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③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2)年龄结构①年龄结构: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②种群的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
③年龄金字塔④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4)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②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错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3.种群的分布型(加试)(1)概念: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类型:包括均匀分布(如稻田插秧)、集群分布(如橡树种子)、随机分布(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其中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3)实例: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属于集群分布,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为集群分布.4.种群的存活曲线(加试)(1)概念: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
【2017备考·最新考纲】1.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知识网络】考点一种群的特征与群落的结构和特征【查漏补缺】一、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1. 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它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数量。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密度,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2.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4. 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可以破坏某种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个体间交配繁殖机会减少,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二、群落的结构1. 群落结构类型动物:食物、栖息环境【典例1】考查种群、群落的概念和特征与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答案】D【迁移训练】1. 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答案】D【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种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内容已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
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的例题解析1.(2010·淄博)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 000 mL 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 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答案 B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相同时间取样才能说明问题。
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计算。
2.(2010·宁波)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共生、竞争、捕食B.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共生、捕食D.捕食、竞争、共生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的理解与区分。
捕食和竞争属种间斗争,共生属种间互助。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对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可见共生的两种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个体数量应是同步变化的,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相互之间具有调节和抑制作用,以维持两个种群数目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