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业本科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0525
- 格式:doc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3
专业编号: 821汉语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型及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语言文字素养,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能在各类文化教育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汉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
基本要求:1、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良好的人文和科技素养。
2、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能适应研究生教育的要求。
3、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能适应社会各相关行业、部门对语言文字应用工作的要求。
4、初步具备从事汉语言文字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5、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能顺利阅读专业外语文献,进行外语口语交际。
二、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发展史、实验语音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汉语方言学、语言调查、语言逻辑、西方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等。
三、学制4年四、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五、教学时间分配表六、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注:专业类必修课指学科基础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专业类选修课指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七、课程计划表八、说明1.本专业1-4学期的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2.本专业分为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培养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个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3.建议汉语言文字学方向选修:古代汉语语汇研究、实验语音学、现代汉语语汇研究、现代汉语修辞研究、音韵学、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近代汉语专题;4.建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选修:中文信息处理、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法、心理语言学、普通话口语、演讲与口才、港台语言研究;5.本专业学生除了选择本专业选修课以外,还应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戏剧文学专业至少4门选修课,作为素质拓展学分。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7修订2015/2016级用)一、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代码:050101专业门类:文学标准学制:四年所在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适用年级:2015级、2016级二、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思维及职业素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文化+”和“互联网+”的现代意识,具有较强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创意策划能力,能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文秘、文化管理、文化创意及文化传播类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规格要求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
3.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
4.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意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知识结构:1.了解国家在汉语言文字、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知识。
2.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与本专业方向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4.掌握行政文秘、文化管理、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非师范中文相关行业的行业要求和发展趋势。
能力结构:具有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在行政管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应用实践的基本能力。
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具备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人际沟通方面的口语能力;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各类文体(特别是公务文书)的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以会务为核心的组织及服务能力。
2.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筛选和处理能力;具备利用全媒体和数据信息进行文化服务创意、策划的能力。
3. 至少掌握一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操作技能,能比较熟练地使用专业软件及自动办公设备。
4.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备基础的社会调查与科学研究能力。
2016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熟悉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较高的业务水平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和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和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域承担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在文化、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及相关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审美鉴赏、创造性思维、从事学术研究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分析方法,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的文化视野和国际视野;3.具有语言文字表述与人文知识普及,运用专业知识在本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4.熟悉国家在汉语言文字以及文学创作、传播和研究方面的政策和法规;5.具有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具备较高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基础教育的实际工作能力;6.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富于开拓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学制与毕业学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分:155四、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五、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安排(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分布表(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计划表1.通识教育课程2.专业教育课程注:标星号者为自修课程,每修一门获1学分,须修满2学分。
汉语言文学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分析和研究汉语言文学的能力;2. 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3. 具备运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的能力,能够写作和翻译高质量的文学作品;4. 具备阅读和解读汉语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进行文学评论和评价;5. 具备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开展独立的学术研究。
二、培养内容1. 专业基础课程(1)汉语基础:包括汉字学、汉语语法、汉字书写等;(2)中国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文学概论、古代诗词、古代小说等;(3)中国现代文学:包括现代文学概论、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等;(4)文学理论:包括文学批评理论、文学研究方法等;(5)文学创作与写作:包括小说创作、诗歌创作等;(6)文学翻译:包括文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实践等。
2.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可以选修以下课程:(1)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如《红楼梦》、《西游记》等;(2)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读:如《围城》、《茉莉花开》等;(3)文学批评与鉴赏:包括文学评论、文学评价等;(4)文学与社会:包括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现象等;(5)文化研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
三、培养要求1. 修完规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2. 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如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3. 完成毕业论文,通过答辩;4. 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和理解相关的外文资料;5.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讲座、研讨会等。
四、学位授予学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达到学位授予的要求,可以获得汉语言文学第二学士学位。
五、就业方向汉语言文学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可以从事以下职业:1. 文学创作与写作:如作家、编剧、撰稿人等;2. 文学翻译:如文学作品翻译、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等;3. 文学评论与鉴赏:如文学评论家、文学编辑等;4. 教育与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师、大学教师、研究员等;5. 文化传媒与出版:如文化传媒机构、出版社、报刊杂志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人文视野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有良好的文学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编辑、行政管理、文秘等方面的实际工作。
二、培养要求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双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应具备比较宽广的人文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学生能走向社会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而言,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素养和能力:1、思想政治素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社会道德。
2、专业技能素质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较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具有较强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评论和分析的基本能力。
3、文化素质了解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有关业务;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树立终身教育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文学专业知识更新的能力和向相关专业拓展的能力。
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沟通和协调能力较强。
三、学位与最低学分要求学完规定课程,修满不低于54学分(含实践教学环节),成绩合格者,申请双学士学位的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及学分,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后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毕业论文写作。
注:如果汉语言文学双学位报名人数不满20人,则取消该专业招生。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方案一、教育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广泛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他们应具备出色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胜任教育、文化媒体、出版等相关领域的工作,或选择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二、教育要求1. 知识与技能(1) 拥有坚实的汉语基础,能准确理解和运用规范汉语,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创作能力;(2) 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了解中国古今文学、文化的发展变迁及其相关理论,熟悉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流利使用外语进行交流和学习,具备国际视野;(4) 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研究工作,具备信息素养;(5) 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6) 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适应现代专业工作的需求。
2. 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汉字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文学理论、写作、修辞学等;(2) 专业核心课程:现代汉语研究、古代汉语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小说研究、诗歌研究、戏剧研究、散文研究、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等;(3) 选修课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汉字书法、文化研究、传媒与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影视创作与理论、古籍阅读等。
3. 实践教学(1) 实习实践:安排学生在教育、文化媒体、出版等相关单位实习,提供专业实践机会,提升实际工作能力;(2) 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3) 学术论坛: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讨论会、研讨会,提升学术素养和学术交流能力;(4) 写作实践:通过文学创作、文字编辑、翻译等活动,培养文学创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1. 学制:本科学制为4年,5年制学生可获得双学位。
2. 学位:完成规定课程、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经考核合格,授予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辅修第二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较高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较深厚的人文素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人才。
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等院校、语言文学研究部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党政机关等单位的管理、编辑、记者和文秘工作。
二、修业年限
三年
三、毕业证书与学位授予
根据《聊城大学双学位、双专业教育实施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修满69学分并符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教学计划表
注:1、辅修计划的完整、具体的内容,以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为准。
2、E表示考试,T表示考查。
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 050101)一、专业简介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
本专业主要传授古今汉语、中外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得到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系统教育和基本训练,从而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及其他语言文字、文化宣传工作。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具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能力,能够在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和研究,并推动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师资,以及在行政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文字、文化宣传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1.素质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意识;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体魄。
1.1 政治素质与思想品质1.2 人文与科学素养1.3 健全人格和文明行为1.4 健康体质2.知识要求: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学科发展历史和基本规律,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动态。
2.1 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2.2 学科前沿动态3.能力要求:具备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专业能力;具备调查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较好的普通话水平与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具备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
3.1 听、说、读、写专业技能3.2 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获得教师)3.3 语言表达与人际沟通能力(获得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3.4 调查研究和信息处理能力3.5 开拓创新能力3.6 审美鉴赏能力3.7 外语应用能力四、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总学分为175学分。
专业编号: 821汉语言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型及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语言文字素养,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能在各类文化教育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汉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
基本要求:1、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良好的人文和科技素养。
2、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能适应研究生教育的要求。
3、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能适应社会各相关行业、部门对语言文字应用工作的要求。
4、初步具备从事汉语言文字教学和研究的能力。
5、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能顺利阅读专业外语文献,进行外语口语交际。
二、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发展史、实验语音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汉语方言学、语言调查、语言逻辑、西方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文学理论、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等。
三、学制4年四、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五、教学时间分配表六、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注:专业类必修课指学科基础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专业类选修课指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七、课程计划表八、说明1.本专业1-4学期的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2.本专业分为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培养方向,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个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3.建议汉语言文字学方向选修:古代汉语语汇研究、实验语音学、现代汉语语汇研究、现代汉语修辞研究、音韵学、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近代汉语专题;4.建议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选修:中文信息处理、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法、心理语言学、普通话口语、演讲与口才、港台语言研究;5.本专业学生除了选择本专业选修课以外,还应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戏剧文学专业至少4门选修课,作为素质拓展学分。
汉语言专业
本科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汉语及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型及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学生在汉语、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语言文字素养,能在学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语言文字教学科研,语言文字管理,汉语国际教育,中文信息处理,辞书编纂出版,媒体语言传播等工作,为本专业继续深造提供坚实基础。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主要学习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语言文字教学、研究、应用方面的系统教育和技能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技素养、语言文字素养,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初步具备从事汉语言文字研究和应用的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掌握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辞书编纂出版技能、汉语国际教育技能、媒体语言传播技术;
3.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字观点和语言文字研究的前沿理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语言文字,进行语言资源开发利用、语言文字管理、辞书编纂出版、数字化编辑出版等的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良好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三、毕业学分要求与学位授予
毕业要求总学分为(60)学分,其中必修课(40)学分,选修课(2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共(13)学分,占总学分(21.7)℅。
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60学分)
(一)专业必修课程 (共40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学时考核
方式
开设
学期
开课
单位
理论实验实践共计
学科基础1100030 现代汉语 4 72 72 考试 1 文学院1100711 写作 3 72 72 考试 1 文学院
- 5 -
课程类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学时考核
方式
开设
学期
开课
单位
理论实验实践共计
课程110010021-4 中国古代文学1-3 9 216 216 考试4-6 文学院110010031-2 中国现代文学 3 72 72 考试 3 文学院1109010-2 古代汉语 3 72 72 考试 3 文学院1108110-2 文学概论 3 72 72 考试 4 文学院1100050 语言学概论 3 54 72 考试 3 文学院110010041-2 外国文学 3 72 72 考试 2 文学院110010051-2 中国当代文学 3 54 54 考试 5 文学院1100170 毕业论文 6 6周6周考查 6 文学院
小计40 756 6周774+6周
(二)专业选修课程 (从以下课程中选修20学分)
课程类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学时考核
方式
开设
学期
开课
单位
理论实验实践共计
学科选修课程1100060 中文信息处理 3 54 54 考试 4 文学院110021010 理论语言学(双) 3 54 54 考试 5 文学院1107000 语言与逻辑 2 36 36 考试 3 文学院1100460 应用语言学 2 36 36 考试 5 文学院1100491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2 36 36 考试 5 文学院110010010 普通话语音 1.5 18 18 36 考试 1 文学院1100021 汉字与正字 1.5 18 18 36 考试 1 文学院110023050 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 2 18 36 54 考查 5 文学院1100521 语料库语言学 2 18 36 54 考查 6 文学院1109130 语言工程(研) 2 18 36 54 考查7 文学院1108000 现代词典学 2 18 36 54 考试7 文学院110023060 辞书编纂 2 18 36 54 考查 5 文学院110038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与应用 2 36 36 考试 5 文学院1100361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2 36 36 考试 5 文学院1108034 第二语言习得 2 36 36 考查 6 文学院110021030 语言交际与沟通 2 18 36 54 考查 6 文学院小计33 468 252 720
九、说明
1.学生必须先修满学校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
2.如果在所在学院选修过“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表达艺术”“汉字与书写艺术”这门课程,可以
免修“普通话语音”课程,同时获得相应的2学分。
- 6 -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