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路
- 格式:ppt
- 大小:4.14 MB
- 文档页数:19
实验十二传导路[实验内容](一)观察躯干、四肢意识性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二)观察躯干和四肢痛温觉传导路。
(三)观察位觉、听觉和视觉传导路。
(四)观察皮质脊髓束传导路。
(五)观察皮质─脑桥─小脑系传导路。
(六)观察皮质—纹状体系传导路。
[实验目的](一)掌握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中的“三级神经元”、内侧丘系交叉和产生本体感觉的部位。
(二)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中的“二级神经元”和产生本体感觉的部位。
(三)掌握痛温觉传导路中的“三级神经元”、纤维交叉和产生浅感觉的部位。
(四)了解听觉传导路中听觉信息所经过的“四级神经元”,识别听觉感受器和听觉中枢所在部位。
(五)了解视觉传导路中视觉信息所经过的“三级神经元”,识别视觉感受器和视觉中枢所在部位。
(六)掌握皮质脊髓束传导路中运动信息发出的部位和所经过的神经元。
[材料与器具]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浅部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听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平衡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视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皮质脊髓束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皮质—脑桥—小脑系模型与解剖挂图,皮质—纹状体系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
[方法与步骤](一)观察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取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模型对照图2-12-1观察,先在模型上找到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接着观察脊神经节中枢突的去向:有的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直接上行,终止于薄束核(即第2级神经)的纤维称为薄束;而有的经脊神经入脊髓后索直接上行,终止于楔束核(即第2级神经)的纤维称为楔束。
由薄、楔二核发出纤维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形成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即第3级神经元)。
由丘脑外侧核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后部,产生本体感觉。
图2-12-1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图2-12-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例如,两手紧握双杠拉躯干向上臂靠拢时,胸大肌、背阔肌、肱二头肌中的本体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就会将胸大肌、背阔肌、肱二头肌产生的本体感觉信息,经胸内、外侧神经、胸背神经和肌皮神经的传入纤维传导相应的脊神经节;在脊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将信息传给楔束核;在楔束核交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将信息经内侧丘系交叉,传给丘脑外侧核;在丘脑外侧核交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将感觉信息经投射纤维传给中央后回上部,产生本体感觉。
传导路径的解释一、定义概念传导路径是指某种物理量或化学物质在介质中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传递或转移过程。
这种过程通常是由浓度梯度或压力梯度驱动的。
在生物学、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传导路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组成要素传导路径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介质:传导路径发生所需要的特定介质,如气体、液体或固体。
2.浓度梯度:驱动物质传递或转移的浓度差异。
浓度梯度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造成的。
3.传递速率:单位时间内物质通过传导路径的量。
传递速率通常与浓度梯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
三、作用机制传导路径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扩散和对流两种机制。
在扩散过程中,分子或粒子会沿着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移动。
而在对流过程中,流体或气体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会形成流动,从而带动其中的物质移动。
对流常常发生在流体中,如水流或空气流动。
四、影响因素影响传导路径的因素包括:1.介质性质:不同介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会影响物质的传导速度和方式。
例如,气体和液体通常比固体更容易传导物质。
2.浓度梯度:浓度梯度越大,物质的传导速度越快。
3.压力梯度:在流体中,压力梯度会影响对流的速度和方向。
4.温度:温度会影响分子的运动速度和扩散系数,从而影响传导速度。
5.边界条件:边界条件如接触面、孔隙等会影响物质的传递和转移。
五、功能作用传导路径在许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1.热量传递:在热力学中,传导路径是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如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等。
2.质量传递:在化学和生物学中,传导路径是物质传递和转移的重要机制,如扩散和对流等。
3.信号传递:在神经科学中,传导路径是神经信号传递的重要途径。
4.能量转换:在能源领域中,如热电转换材料中,传导路径是实现能量转换的关键因素之一。
5.工程应用:在机械、电子和建筑等领域中,传导路径对于材料的性能和设备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六、研究意义研究传导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1.理论意义:研究传导路径有助于深入理解物质传递和转移的机制,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