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古诗诵读 一字诗
- 格式:ppt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17
一字诗课文_一字诗课件教学设计
课文《一字诗》出自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一帆一浆一渔舟,一个渔翁
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
月一江秋。
【学习目标】1、学习4个生字,正确朗
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并背诵。
2、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感受诗的意境美。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及对祖国悠久诗词文化的热爱。
【教学方案一】一、出示图画,说话引入1、出示图画,谁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描绘看到的图片?2、我
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一字诗》。
(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古诗,要求:(1)注意“一”字在不
同位置的发音。
(2)圈出生字,反复朗读。
2、齐读古诗。
3、分组学习生字,交流讨论快速识字方法。
三、理解古诗,指导朗读1、小组学习:借助插图理解诗意,交流
所见所思。
2、全班交流补充: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重点体会:一俯一仰的意思)3、教师指导朗读:(1)首先让学生运用以往所学的古诗朗读知识,自己练习朗读(2)指名学生朗读,集体评价,教师给予相应指导。
(3)齐读,感受本诗的重叠之美,想像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4、师生共
同完成诗配画:先让学生说,然后在黑板上画出。
四、课外拓展在同学们背过的古诗、成语里面,有哪些带有数字呢?(指名学生背
诵)教师总结:我们祖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像这样优秀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继续学习,把这灿烂的诗词文化继承并发挥光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词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词(精选5篇)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词精选篇11、《病起书怀》宋代: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译文: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
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
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2、《过零丁洋》宋代: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3、《游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词精选篇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一字诗》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能够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初步感受这种文化内涵。
3.正确认读本课诗、帆、渔、舟、钓、钩、俯、仰、场、江10个生字,会写明、舟、渔、江4个生字。
教学流程一、出示图画,说话引入1、出示图画,谁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描绘看到的图片?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仅用了28个字就把刚才画上的情境描绘出来了,而且里面还反复使用了一个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师:自己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这首诗,思考:读了这首诗以后,你发现了什么?(这首诗里面有很多一)教师提醒注意“一”字在不同位置的发音。
2、师:这真是一首神奇的诗,在诗里面还藏着许多生字!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一边读诗一边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的读音,。
3、出示生字诗、帆、渔、舟、钓、钩、俯、仰、场、江“俯”“仰”做动作理解4、师:现在这些生字我们已经会认了,这首诗应该读得更流利了。
请同学们齐读一下古诗。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么?(幻灯出示不带拼音的诗。
齐读。
)谁愿意自己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指导读三人)5、师:“一”字诗,多有意思的题目啊,这首诗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首诗的作者叫陈沆,是清朝一个秀才,有一年他参加考试。
当他赶到巴河岸边时,小船上已经坐满了各地的秀才,船也稍稍离岸了。
陈沆恳求艄公行个方便,顺便送他过河。
这位艄公笑呵呵地说:你是一位秀才,必定满腹文才,如果你能马上作一首含十个“一”字的七言绝句,我立刻掉转船头接你过河。
陈沆有个前辈诗人叫王士祯的有过一首很多一的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我们来数一数,这里面有几个一啊?(9个)真可惜!还差一个一。
陈沆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陈沆答应了,他观察了一下周围的风景,沉思片刻,便吟唱道:(生齐读)船上的秀才听了都鼓掌欢笑,笑称船翁的刁难引来了一首好诗。
就这样,陈沆凭着诗歌的资格上了船,后来,他果然不负众望,在全国考试中得了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