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 格式:pdf
- 大小:12.65 MB
- 文档页数:82
给水排水专业规范与设计手册一.规范规程标准类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6)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年版7.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8.游泳池和水上游乐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ECS14:2002)9.泵站设计规范(GB/T 50265-97)10.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GB/T50102-2003)11.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50050-95)12.工业用水软化除盐设计规范(GB/T50109-2006)13.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219-95)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15.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98)2001年版16.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17.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18.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19.建筑给水硬聚氯乙烯管管道工程设计规范(CECS41:2004)20.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管道工程设计规范(CJJ/T29-98)2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22.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90)2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2005)24.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25.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10-2006)26.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27.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28.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02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3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31.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3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GB/T18919-2002)3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34.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35.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3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设计手册类1.严煦世等主编:《给水工程》(第四版)。
水厂的自用水率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第9.1.2 条规定: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水量,应按最高日供水量加水厂自用水量确定。
水厂自用水率应根据原水水质、所采用的处理工艺和构筑物类型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一般可采用设计水量的 5%~10%。
当滤池反冲洗水采取回用时,自用水率可适当减小。
实际平均值为3%左右。
当然和原水浊度有关。
我们的平均浊度在30NTU 。
一般按8%到10%为城市发展提供安全优质供水“十二五”期间在完善和调整城市供水模式的基础上,我市将大幅度提高城市饮用水水质“十二五”时期是深圳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时期,是特区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水务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支持发展、服务民生的基础性保障行业,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挑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须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面临新的挑战。
——中远期城市用水安全保障存在缺口。
我市本地水资源总量不足,80%用水主要依靠东江调水,2008年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的通知》,对流域内用水城市实行总量控制。
▲我市用水基本稳定,水厂规模略显剩余。
过去几年间,水务部门经常组织市民参观西丽水库水质检测室等水利设施。
根据东江分水方案,深圳市境外东江分水总量为16.08亿m3,与2015年和2020年用水需求量相比分别存在2.0亿m3和5.0亿m3较大缺口。
水量缺口短期内可以通过东江用水城市间相互调济来解决;远期,受东江境外水资源约束问题限制,城市供水安全将面临重大挑战。
——水源应急保障能力不足。
由于全市用水主要来自境外东江,而本地水源储备能力不足,若东江遭遇特枯年或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全市供水保障将受到较大考验,备用应急水源建设十分紧迫。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第1.0.1条 为指导我国给水事业的建设,使给水工程设计符合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永久性室外给水工程设计。
第1.0.3条 给水工程设计必须正确处理城镇、工业与农业用水之间的关系,妥善选用水源,节约用地和节省劳动力。
第1.0.4条 给水工程的设计应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
近期设计年限宜采用5~10年,远期规划年限宜采用10~20年。
对于扩建、改建的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能力。
第1.0.5条 给水工程系统中统一、分区、分质或分压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地形、水源情况、城镇和工业企业的规划、水量、水质、水温和水压的要求及原有的给水工程设施等条件,从全局出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
第1.0.6条 工业企业生产用水系统(复用、循环或直流)的选择,应从全局出发考虑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体的保护,并应采用复用或循环系统。
第1.0.7条 给水工程设计应提高供水水质、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降低能耗、降低漏耗、降低药耗,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给水工程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从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可靠性、降低能耗,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改善劳动条件和增加经济效益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及设备供应情况,妥善确定。
对繁重和频繁的手工操作、有关影响给水安全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设备,应首先考虑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装置。
第1.0.8条 设计在地震、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以及其它地质特殊地区给水工程时,尚应按现行的有关规范或规定执行。
第1.0.9条 设计给水工程时,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第二章 用水量用水量、、水质和水压第2.0.1条 设计供水量应根据下列各种用水确定:一、综合生活用水(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二、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和工作人员生活用水;三、本款删去;四、消防用水;五、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六、未预见用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
1.GB50013-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6 泵房6.1 一般规定6.1.1工作水泵的型号及台数应根据逐时、逐日和逐季水量变化、水压要求、水质情况、调节水池大小、机组的效率和功率因素等,综合考虑确定。
当供水量变化大且水泵台数较少时,应考虑大小规格搭配,但型号不宜过多,电机的电压宜一致。
6.1.2水泵的选择应符合节能要求。
当供水水量和水压变化较大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机组调速、更换叶轮、调节叶片角度等措施。
6.1.3泵房一般宜设1~2台备用水泵。
备用水泵型号宜与工作水泵中的大泵一致。
6.1.4 不得间断供水的泵房,应设两个外部独立电源。
如不能满足时,应设备用动力设备,其能力应能满足发生事故时的用水要求。
6.1.5要求起动快的大型水泵,宜采用自灌充水。
非自灌充水水泵的引水时间,不宜超过5min。
6.1.6 泵房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采暖、通风和排水设施。
泵房的噪声控制应符合现行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的规定。
6.1.7泵房设计宜进行停泵水锤计算,当停泵水锤压力值超过管道试验压力值时,必须采取消除水锤的措施。
6.1.8使用潜水泵时,应遵循下列规定:1水泵应常年运行在高效率区;2在最高与最低水位时,水泵应能安全、稳定运行;3所配用电机电压等级宜为低压;4应有防止电缆碰撞、磨擦的措施;5潜水泵不宜直接设置于过滤后的清水中。
6.1.9参与自动控制的阀门应采用电动、气动或液压驱动。
直径300mm及300mm以上的其它阀门,且启动频繁,宜采用电动、气动或液压驱动。
6.1.10地下或半地下式泵房应设排水设施,并有备用。
6.2 水泵吸水条件6.2.1 水泵吸水井、进水流道及安装高度等应根据泵型、机组台数和当地自然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根据使用条件和维修要求,吸水井宜采用分格。
6.2.2 非自灌充水水泵应分别设置吸水管。
设有3台或3台以上的自灌充水水泵,如采用合并吸水管,其数量不宜少于两条,当一条吸水管发生事故时,其余吸水管仍能通过设计水量。
废水处理工程项目设计的依据与条件1设计规范和设计依据1.1所遵循的设计标准和规范1)给排水部分(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5)《四川省水污染排放标准》 DB51/190-93(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2)建筑及电气部分(1)《建筑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2)《地面建筑设计规范》 GB50037-96(3)《建筑制图标准》 GB/T50104-2001 (4)《总图制图标准》 GB/T50103-2001 (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933)结构部分(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1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9(3)《钢筋砼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6)《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50191-2012(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9)《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141-90(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GB50069-2002 (11)《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程》CECS138:2002(12)《给水排水工程砼构筑物变形缝设计规程》CECS117:20001.2所遵循的主要政策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4)《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6)《建设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7)《污水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1.3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1)与业主交流过程中获取的相关基础资料;(2)本公司以往治理同类工业废水的实践经验。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GB 50013-2006主编部门: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6 年 6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410 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013-2006 ,自2006 年6 月1 日起实施。
其中,第 3.0.8、4.0.5、5.1.1、5.1.3、5.3.6、7.1.9、7.5.5、8.0.6、8.0.10、9.3.1、9.8.1、9.8.15、9.8.16、9.8.17、9.8.18、9.8.19、9.8.25、9.8.26、9.8.27、9.9.4、9.9.19、9.11.2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 1386 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1997 年第11 号) 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年1月18日本规范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2~2003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 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编,具体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州大学、重庆大学,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本规范编制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给水工程的设计经验,对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提出了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全国有关设计、科研、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设计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经编制组认真研究分析编制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outdoor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GB50013-2006主编部门: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01-18 发布2006-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410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3-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8、4.0.5、5.1.1、5.1.3、5.3.6、7.1.9、7.5.5、8.0.6、8.0.10、9.3.1、9.8.1、9.8.15、9.8.16、9.8.17、9.8.18、9.8.19、9.8.25、9.8.26、9.8.27、9.9.4、9.9.19、9.11.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1997年第11号)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前言本规范系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编,具体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州大学、重庆大学,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本规范编制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给水工程的设计经验,对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提出了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全国有关设计、科研、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设计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经编制组认真研究分析编制而成。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①补充制定规范的目的,体现贯彻国家法律、法规;②增加给水工程系统设计有关内容;③增加预处理、臭氧净水、活性炭吸附、水质稳定等有关内容;④增加净水厂排泥水处理;⑤增加检测与控制;⑥将网格絮凝、气水反冲、含氟水处理、低温低浊水处理推荐性标准中的主要内容纳入本规范;⑦删去悬浮澄清池、穿孔旋流絮凝池、移动冲洗罩滤池的有关内容;⑧结合水质的提高,调整了各净水构筑物的设计指标和参数;⑨补充和修改了管道水力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