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课后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格式:docx
- 大小:59.67 KB
- 文档页数:13
7《兼爱》课后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兼爱》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B.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的意思。
B.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
C.家,卿大夫的封地。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卿大夫则称为“家主”。
D.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所以在“墨子”前加上“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B.《墨子》说理语言浅显且正反论说,这种文风与墨家思想的受众是中下层人民有关。
C.节选部分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D.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密切结合,认为“爱人”就是要“利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5.《说文》解释“兼”的含义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两根稻秆。细读文本,谈谈你对选文“兼爱”内涵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②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色。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③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困,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式,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④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
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
(选自《墨子·尚贤》,有删节)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选自《墨子·兼爱》)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古有脸色、面子、容貌、以色相事人者、色彩等义项,文中指以色相事人者。
B.爵位指君主国家贵族的封爵和等级,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中的“正”和《<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
D.“以实官府”中的“实”和《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意思相同。
8.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①段墨子提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就应该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B.材料一第③段墨子指出了贤者治国、长官治邑在法治、财政、民生、交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C.材料一第④段墨子强调只有给予贤者爵位、蓄禄、政令这“三本”,才是真正意义上尊崇贤人。
D.两则材料中的“尚贤”“兼爱”是墨家重要的政治主张,以解救时弊为目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2)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10.材料一第②段围绕古者圣王尚贤任能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为。何不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僻”,偏远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患:担心
C.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若:你
D.万事莫贵.于义 贵:贵重
12.下面各句+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恶有甚于.死者 万事莫贵于.义
B.何.不用也 何.故
C.何不为.也 必不为.
D.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3.下面有关【甲】【乙】选段的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
B.【乙】文用“冠履与手足”“天下与身”的取舍,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C.【甲】【乙】两文中的“义”是指为朋友而坚守的“道义”,而今天我们所说的“义”是指“正义”,两者截然不同。
D.【甲】【乙】两文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说理清楚透彻,很有教育意义。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亓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①,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傅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世子孙,曰:‘莫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食其子也?”
(选自《墨子·鲁问》)
【注】①三世:数代,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都.攻其小都 都:大邑,城市
B.以为铭于席豆. 豆:豆类植物
C.曰:“莫.若我多。” 莫: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