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文言文常见的几种句式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1.变式句文言中,常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四种情况:⑴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例:“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⑵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而今安在哉?《赤壁赋》沛公安在?《鸿门宴》欲谁归罪?《苏武传》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传》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何以汝为见?《苏武传》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也)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信)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何陋之有?《陋室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唯利是图”、“唯命是从”⑶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用“者”的后置.“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⑷状语后置。
通常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①“于…”构成介宾短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于长勺”是介宾短语,作调语"战”的状语,应为"于长勺战”。
“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②“以……”构成介宾短语。
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
(《张衡传》)“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宾短语,作调语“饰”的状语,应调整为“以篆文山龟乌善之形饰”。
③“乎……”构成介宾短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022高考复习:文言文中常见的35种固定句式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1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文言句式1、判断句式1)“……者,……也”式l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l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l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l 战者,必然之势也。
(《教战守策》)l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l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2)“……,……也”式l 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l 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原君》)l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l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l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l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3) “者”“也”都不用式l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l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赤壁之战》)4)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l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皆名天下。
(《过过小孤山大孤山》)l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l 环村居者皆猎户。
(《冯婉贞》)l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l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l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l 胡乃荣之私人。
(《谭嗣同》)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与妻书》)l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5)用“是”直接表示判断l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l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l 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l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琵琶行》)l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
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文言文基本句式及用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及用法,对于我们读懂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式这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形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者”表示提顿,“也”表示判断。
2、“……,……也”式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3、“……者,……”式“者”表停顿,如:“粟者,民之所种。
”4、“……,……”式这种形式的判断句没有标志性的词语,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乃”“则”“即”“皆”“诚”“本”等副词表示判断“乃”表肯定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则”表肯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表肯定判断,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皆”表肯定判断,如:“环滁皆山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诚”表肯定判断,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本”表肯定判断,如:“臣本布衣。
”(诸葛亮《出师表》)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而君幸于赵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为”字式用“为”字表示被动,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贾谊《过秦论》)3、“为……所……”式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被动句式,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4、“见”字式用“见”字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史记·屈原列传》)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为了语言的简洁,句子中的某些成分会被省略。
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1)"……者,……也"系列。
陈涉者,阳城人也。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者,……)虢,虞之表也。
(……,……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
(……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刘备天下枭雄。
(……)晋鄙嚄唶宿将……//夫战,勇气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乃、为"系列。
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审谛之,顿非前物。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环滁皆山也臣本布衣且相如素贱人此为何若人?部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视之非字而画。
予本非文人画士。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今是溪儿见辱于愚,何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夫婿乐逸,为奴婢所惑。
百姓之不见保。
(2)无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被动词,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判断句
一.基本形式是用“者,.也”
(1)“……,……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5)“……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其它形式的判断的句式
(1)“为”,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无判断词的判断句
(1)其色墨(2)此皆良实(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
一.省略主语
(1)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中(戴)峨冠而(长)多髯者(《核舟记》)
三.省略宾语
(1)投(之)以骨。
(《狼》)(代指狼)
(2)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代指诸葛亮) (3)客从外来,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省略介词
(1)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2)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 (3)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五.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2)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将谓语放到句首.
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
(1) “之”为标记.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当,“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
弗之怠.正常语序是:“弗怠之”译为:不放松读书. 之.代词当宾语. (3)疑问句中代词充当宾语.
何以战? 正常语序是:以何战?译为:凭借什么作战?“何”:代词充当宾语.
三.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其两膝相比者。
正常语序是: 其相比者两膝。
例3:盖简桃核修狭者。
正常语序是: 盖简修狭者桃核。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正常语序是: 尝贻余一核舟。
四.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1、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1: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例2: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1: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例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例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例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