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改造问题探究
- 格式:pdf
- 大小:199.12 KB
- 文档页数:2
破解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发展难题研究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继北坞村试点取得成功实践后,海淀区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和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的又一重大举措。
开展城乡结合部重点问题研究,摸清基本情况,梳理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推进城乡结合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海淀城乡结合部基本情况和特点海淀城乡结合部主要分布在海淀、东升、四季青、西北旺4个镇及与各镇紧邻的青龙桥、马连洼等9个街道范围内,涉及38个行政村,总村落面积约4714公顷,居住人口约153万人。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空间分布过渡化城乡结合部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区域,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梯次演进过程,是城市边缘地区由乡村走向城市过程的中间阶段,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
海淀区作为首都的城乡结合部,就是从二环向三环(1994年前后)、三环向四环(1996年前后)、四环至六环(2001年前后)逐步延伸。
目前,海淀城乡结合部多分布在第一、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以乡镇和街道、村委会和居委会交叉存在的地区最为集中。
在土地权属与利用上,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并存,农业用地呈非农化利用趋势。
(二)人口构成复杂化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与乡村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地区,人口构成复杂化,主要存在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口三类人群,并且呈现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流动人口稳步增加态势。
目前,城市居民约68万人,农村居民约5万人,外来流动人口约80万人,外来流动人口远远超过本地居民,人口倒挂现象严重。
(三)经济发展多样化由于地处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带,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呈现多样性特点,既存在大量的城市产业及为城市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镇、村集体产业,还存在少量传统的农业产业和重点服务于流动人口需求的次生经济业态。
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海淀城乡结合部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3%、19.6%、79.1%。
城乡结合部的更新和改造——北京的实践作者:余钟夫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年第06期城市化可以说是当下中国很热门的一个话题,过去30年,城市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46%,这个过程是非常快的。
今后,中国的城市化仍然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很多人把现在世界的发展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无疑,城市化是我们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过去20、30年,谈到城市化比较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城市的旧城中心的改造和更新,北京也是如此,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的规律,城市发展总是由中心向外围逐步推移。
实际上城市化从空间上来说还有一个边缘区域,那就是一个城市的城乡结合部。
一、北京城乡结合部形成的演变过程当前,北京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型城市,上海提出要建全球型城市。
毫无疑问,对于今后这两个在中国有特殊地位的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问题毫无疑问是这两个城市当下面临的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紧迫的一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城乡结合部?简单来讲就是城市建成区和城市广大农村相连接的一个部位,或者说是城和乡之间一个过渡的地带。
从空间上来讲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城中村和城市的边角地,即很多大城市在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留下了一些没有充分开发的地方,就是城中村和边角地。
20世纪80年代,上海拍过一部电影叫《都市里的村庄》,用这个名称指称城中村和边角地挺合适。
北京也是如此。
如果你走到北京市中心,三、四环之间,甚至二、三环之间,不经意间就会走入一个非常破旧的区域,这就是城中村和边角地。
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都有这样的区域。
第二个是城市的中心区和边缘地带接壤的区域。
第三就是卫星城周边的城乡接壤区域。
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北京城乡结合部初步呈现阶段:1949年以前,北京应该说是不存在城乡结合部的。
北京过去有城墙,800年的皇城高墙的区隔,使得城内和城外泾渭分明。
城乡结合部地区采暖改造问题浅析作者:任远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24期摘要: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采暖燃煤小火炉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对城区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大。
本文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的问题,和改造该地区采暖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地区采暖燃煤污染改造1.城乡结合部地区概念城乡结合部地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城中村,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
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地理位置上位于城市范畴,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但管理仍采用农村模式的区域。
2.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成因与现状2.1土地性质改变建国初期,北京市“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差异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北京市的“城市”范围也不断向外围扩展,使得毗邻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从农业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并相应兴建了城市服务设施,从而形成包括郊区的城乡结合部地区。
城乡结合部属于比较特殊的地区,该地区的常驻人员原本多为农业人口,过去均承包有自己的耕地,并且以耕地为生,但是随着北京城市拓展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的耕地面积在不断被城市压缩和吞噬。
大量土地的性质发生改变,由原来的集体所有改为国有。
2.2人口结构变化北京市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地处位置相对偏僻,周边市政、商业设施并不完善,交通的便利程度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都以平房和自建楼房为主,这些原因使得该地区房租相对便宜,比起一般的楼房,这些“非正式的居住地”在房租上可以相差数倍。
改革开放之后,城乡结合部地区成为大量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城中村的常驻人口也常常以出租房屋作为他们家庭收入的重要保障。
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北京市的外来人口为419.7万,占当年北京市常驻人口(1633.0万)的25.7%。
[1]在对多个行政村和自然村进行调研后发现,在调研地区,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通常为1:8~1:10左右。
北京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创新——以北京市大兴区村庄社区化管理为研究对象袁振龙*摘要:本文主要运用社区安全理论分析了大兴区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改善社区安全状况的探索与创新,介绍了大兴区加强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的背景、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了大兴区探索创新带给基层社区安全管理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村庄社区化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期,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周边地区不断地被动纳入城市化进程,由于城乡之间不同的管理体制,城乡结合部地区成为流动人口聚居区,是城市服务管理相对滞后、安全隐患较多、违法犯罪现象多发、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痛感地带”。
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安全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市民生活质量和北京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社区安全理论分析大兴区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改善社区安全状况的探索与创新,目的是为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管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借鉴样本。
一、国内外关于社区安全的主要研究视角当前国内外关于社区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有社会学角度的犯罪*袁振龙,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与社区、治安管理、城市治理、犯罪社会学。
本文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北京社区研究基地重点规划项目“北京城乡结合部社区安全问题研究”(编号:10AbSH081,负责人:袁振龙)的阶段性成果。
问题研究,治安学角度的社区治安研究,警务角度的社区警务研究,还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进的“安全社区”计划等等。
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聚居区多有研究,相关城市政府对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犯罪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视角,也是一种长久的传统。
社区安全是与违法犯罪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以来的犯罪社会学研究,主要受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的影响。
20世纪20、30年代,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的芝加哥学派主张从社会生态角度研究犯罪问题,他们广泛运用个案研究、参与观察等技术,对芝加哥城市的社会生活、外来移民、反社会群体及越轨行为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高发犯罪邻里关系易导致犯罪帮伙的观点。
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措施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措施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北京是一个发达的城市,也是众多居民点用地的所在地,但是,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由于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开发有限,存在着资源枯竭的情况,从而导致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结构性问题。
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结构性问题指的是,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使用和利用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且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经济价值,给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其次,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面临着资源剥夺、生态破坏、违法占用等问题。
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开发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资源的激烈竞争变得愈加激烈,而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就成为了开发者的垄断目标,使得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遭受着各种资源剥夺和生态破坏的行为,对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价值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部分农民在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上违法占用,从而影响了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正常使用和经济价值。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和完善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
首先,要加强对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查研究,明确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性质和现状,为下一步的调整和利用奠定基础。
其次,应该加强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管理,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行为,保护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完整性。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保护,减少资源剥夺和生态破坏,保护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应该加强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总之,要解决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
例如,要加强对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查研究、健全行政管理制度、减少资源剥夺和生态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以促进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价值的持续增长。
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北京市何各庄案例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市近郊何各庄村城市化改造调研,疏理其对村庄民居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以乡村四合院文化经济的创新做法,分析其能够克服传统历史文化和原始乡村文明保护与农村房地资产资本化后农民增收二者之间矛盾的原因,指出其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为了城市统一规划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大中城市掀起了一场以大规模征地拆建为标志的城中村改造进程。
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打着新农村建设的幌子,以宅基地换房、村民集中上楼等方式大搞圈地运动,将村集体和村民土地征占为国家建设用地,独享巨大的土地资本化增值收益。
陈锡文(2010)认为这种史无前例的拆村造城大跃进运动,把农民人留下了、地拿走了,弄得村庄稀里哗啦,迟早要出大问题。
温铁军(2007)认为目前各地在贯彻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最大偏差就是按照城市的样子“大拆大建”盖房子。
地处北京市近郊的何各庄村在面临村庄命运的决策时,没有选择城市化中普遍采取的大规模拆迁重建模式,没有将村民驱离世代居住的土地,而是在保持农民房地产权不变更和村落原始风貌的基础上,打造以乡村四合院文化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体系,既保护了传统历史文化与乡村文明传承,又实现了农村房地资产资本化后的农民增收,成功探索出工业化和房地产开发之外解决城市化征地拆迁困局的一种新的替代方案。
本文通过对何各庄的实地调研,对这种新模式产生的背景进行深入剖析,详细梳理参与主体的具体做法和制度细节,解析该模式运作的成功之道,揭示其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二、瓦片经济与城市化征地拆迁困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扩张,原本属于农村的村庄转眼间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成为所谓的“都市村庄”。
城市经济发展吸引了大批低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流人生存成本相对低廉的都市村庄。
由于缺乏规划,村民受经济利益驱使和自身经济实力约束,私搭乱建问题严重,违法违章建筑集中,挤占公共空间现象普遍,独家独户的家庭建筑模式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村庄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道路狭窄拥挤,供水、供电不配套,排水排污不畅,卫生脏乱,垃圾成灾,村民居住环境恶化,村容村貌普遍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