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湖南和湘西的蛮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96.50 KB
- 文档页数:8
探究湘西的文化发展情况湘西土地辽阔,资源丰富,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湘西就是各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在这里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历史文化湘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种民族和文化的交汇之地。
在古代,湘西属于南方山区,由于地形地貌的复杂,多山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湘西的经济主要依托于采掘萝卜,艾草等天然资源,以及纺织业、染色业、刺绣业等手工艺业。
湘西是世界著名的穿金戴银的“槟榔女”、“丑女”和长生诗中绝代佳人的故乡,这里的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婚姻习俗、节日庆典和服饰文化,包括三年幼妇之类独具特色的习俗。
湘西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而常见的艺术形式有农民画、刺绣、线雕等。
二、红色文化湘西是党的革命精神发扬的重要地区,这里发生过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传承着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光辉历史。
湘西的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很多地方亲历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
明峰镇的鲁家洞事变、十八所打鱼山战斗等红色历史遗存还是现在让我们印象深刻。
今天的湘西,在国家坚固的政治基础上,也在积极推动文化振兴。
在中共和湘西共和国时期,红色文化基本盛行,有绝大部分共和国文物史迹。
(如湘西红军长征纪念馆,船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金峰公社等)三、音乐文化湘西的音乐文化独具特色,又有山地音乐之称,拥有丰富的歌唱艺术和音乐元素。
湘西三大音乐产地即芷江、慈利和泸溪,这里茶艺香翠,酒肴美味,更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丰富民间歌曲表演。
其中,民间清唱是湘西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态,是湘西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一种独特的歌唱方式,通常由三个人同时读唱,以一种特有的节奏和重音演唱,很容易让人陷入美妙的音乐境界中去。
四、文学艺术湘西的文学艺术形式繁多,它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
作家刘齐心的《湘西的婚礼》、陈春花的《悬梧雨》、肖湘的《洞庭山畅游集》等湘西文学代表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12I观察之声OBSERVATION►三湘四水纵向的百年风流讲完,我们再讲讲横向的三湘四水。
四水没有多大争议,但三湘Mfr么?很绷南人也说不清楚。
湖南像一块夹心饼干,总体风格统一之下又各具特色,随便拎出几处都很有韵味。
第一片,就是以常德为代表的湘北区域,常德之于湖南,就像潮汕之于广东,说的也是西南官话,它既有湖南的蛮勇,又有湖北九头鸟的精明,出状元,也出政治家。
常德人经商厉害,从政也很厉害,拉帮结派、互相提携,湖南人讲起常德的时候总有点异样的感觉,这点也很像潮汕人。
常德还有一大特色一米粉。
米粉是长江流域中上游几个省份的硬通货,云贵湘赣都在争,各执一词,各有所长。
其中常德米粉靠着其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精心准备的原料先是占领长沙,之后又走向中国。
与常德一样,岳阳同属湘北,不同的是洞庭湖边的岳阳乃是千古名城。
因为靠着洞庭湖和长江,千百年来,无论是战乱避祸,还是闯荡求生,来自东西南北的人们穿越中国,岳阳都是重要的人口中转站,只是现今有些沉寂了。
再比如湘南地区的郴州,“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说的就是郴州。
郴州江水丰盈、风景秀美,城市也很漂亮,是一块没有被开发的宝地。
所谓的俗语,很多人的解读是“郴州交通闭塞、疟疾横行”。
其实恰恰相反,这句话描述的是郴州骡马古道的繁茂场景。
“船到郴州止”是指郴州是湘江南下的客货船水转陆枢纽,船只到郴州后没有水路可行,只能在郴州改为DEPORTERS记害I1Q IlNOTES2019I10骡马运输。
“马到郴州死”是指马要日夜驮运大量的货物,劳作到死。
“人到郴州打摆子”说的贝!|是指众多船工、挑夫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累得打摆子。
湖南另外一个极具特点的片区就是湘中地区了,湘中地区“崇山叠岭、滩河峻激、舟车不易为交通”o古是南蛮栖居之地,险峻的自然环境与蛮夷充满原始野性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相结合,造就了湘中的血性,湘中地区可谓是“典型湖南”O湘军的缔造者曾国藩就是湘中地区的双峰县人,湘中的山农一直是湘军主力,“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的湖南性格使湘军成为了远征劲旅。
游览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俗风情湖南省位于中国的中南部,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地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这个地方因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而被游客们称赞有佳。
让我们一起来游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领略它的民俗风情吧。
首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这里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如凤凰古城、吉首古城等。
其中最闻名的当属凤凰古城,这个千年小城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它的古朴风情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这里,我们可以穿梭在石板街道之间,感受古城的韵味,欣赏到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建筑风格。
除了古城还有许多土家族和苗族的特色村落也值得一游。
土家族和苗族是湖南省的两个主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
在这些村落里,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和苗族人民过着朴素的农耕生活。
他们依山居住,汲取自然的风水,居住环境优美,步步生蓝。
进入村落,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建筑,如三角楼等,这些建筑风格融合了当地的地理特点和文化背景,是中国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当然,湘西的民俗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还有许多独有的艺术形式。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土家族的“花鼓戏”和苗族的“踩山节”。
花鼓戏是土家族最具魅力和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由唱、词、曲、舞、杂技等元素组成的,歌舞声中充满了土家族的激情和热情。
而踩山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手舞足踏,载歌载舞,展示出苗族人民的豪情万丈。
除了艺术形式,湘西的民俗食品也是不能错过的。
这里的民族风味美食有着独特的特点,如酸辣土鸡、酸汤鱼等。
这些食物口味独特,辣而不燥,酸而不膩,给人一种独特的味觉享受。
而且当地的食品使用的都是当地的原生态产物,口感更加鲜美可口。
最后,湘西的民俗风情还可以通过一些传统节日来感受到。
如土家族的芦花节和苗族的旱船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我们可以看到当地人们举办各种活动,如舞蹈、表演等,而且还可以参与一些民俗游戏,如拔河、划龙舟等。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被誉为中国的“民间文化博物馆”。
湘西的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成为了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
但是,当前,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何保护好和传承好湘西的民俗文化就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特点湘西民俗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交融中形成的,它独具特色,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地区中鲜明的一个。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布着苗、土家、侗、瑶等14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继承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相互交融,在湘西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多民族文化。
2. 历史源远流长。
湘西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湘西被誉为中国的“山区文化宝库”,是中国最早的区域之一。
3. 地域特色鲜明。
湘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多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造就了湘西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
湘西民俗文化在糍饭团、腊肉、脆皮糖、古诗词、汉字书法、歌唱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湘西民俗文化虽然独具特色,但传承不易。
目前,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 传承环境恶劣。
湘西地区受到了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 传承人才紧缺。
湘西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教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稀缺,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不足,使得文化传承受到了威胁。
3. 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
在湘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同时也给民俗文化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机制,容易导致文化资源的私有化和商业化。
湘西的民俗文化是该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持当地文化特色、促进区域发展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地域之一,也是典型的山区民族聚居地。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统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传承和情感,是湘西地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并传承好湘西民俗文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湘西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湿润,自然环境优越,这里的民众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湘西的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节庆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是湘西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到一个节日,当地人民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和民俗活动,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领略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苗族是湘西地区的另一大民族群体,其传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舞蹈、歌唱、织布、银饰等文化元素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苗族的“吉庆有余节”、“芦笙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节庆活动和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二、湘西民俗文化面临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城乡差距的拉大,许多年轻人外出工作,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逐渐失传。
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传承者逐渐减少,民俗文化传承的断层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网络社交工具的普及,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一些商业化的文化活动,也对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迎合商业利益,一些文化活动变得功利化,偏离了传统文化的本质,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种伤害。
三、湘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好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充满着浓厚民族风情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以来都保留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底蕴,也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亟需加强。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主要特点1. 多样性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土家、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居住在这里。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庆典、歌舞表演、宗教仪式等。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影响,湘西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2. 浓厚的宗教氛围在湘西地区,宗教信仰对当地人民有着深远的影响。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体系,这些信仰体系贯穿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活动。
宗教仪式、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在当地仍然保留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3. 乡土风情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俗、民间艺术、民间节庆等方面。
土家族的美食文化、苗家的服饰表演、汉族的传统工艺等,都展现出湘西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尽管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诸多挑战,传承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和民间艺术家逐渐减少,传承人口不断流失。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失传,直接导致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问题。
2. 城乡差异在湘西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
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城市里渐行渐远,而乡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这种城乡差异对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对湘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当代社会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这也影响了湘西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简介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
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
环境的艰苦,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
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楚人含有古蛮族的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有楚人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而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的基因得以绵延不绝。
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一文化性格的人就在这一特殊的土壤中应运而生。
钱基博在《湖南近百年学风》中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
其地水少而山多。
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
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
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
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苦,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
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
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其然也。
”湖湘文化的内涵学者们普遍认同湖湘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学派,更是长期来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
关于湖湘文化的内涵,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是湖南各族人民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科学文化等的总和。
第二种认为从文化的层次上看,湖湘文化可划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方面;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第三种认为科学和广义的划分法,湖湘文化应是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在内的地域文化,三个层次中都含有“雅”和“俗”的内容,是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有机融合。
湖湘文化的源流和发展关于源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湖湘文化发祥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中的祝融文化和蛮夷文化是它的直接源头。
谈湖湘文化的精髓——霸蛮风骨古时候,把长江以南的湘楚大地,称为“南蛮”,往往作为官吏发配、庶民充军的地方。
生活在这里的土居人称为“蛮夷”,意为野蛮的人。
就在这“南蛮”之地,随着时空隧道的传承,“蛮夷”得到不断的壮大。
其生存风格逐渐演变成“霸蛮风骨”,从而构就了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先得说胡安国。
他是南宋大儒,为避“康靖之乱”,举家迁徙湘潭隐山,创碧泉书院,撰著经学并授徒讲学。
其遍览诸家兼采众说,著成煌煌《春秋传》,被定为元、明两代科举取士标准教材,影响后世甚巨。
季子胡宏,人尊五峰先生,续父学脉,独创“性本论”,筑起学派理论大厦,堪称灵魂人物。
高足张栻学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身为岳麓书院首任山长,其学问道德演绎出彪炳千秋的“唯楚有材,于斯为盛”。
胡安国奠定了湖湘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早期代表。
湖湘文化的精髓实质为“霸蛮风骨”,因“霸蛮风骨”发展了湖湘文化。
早在五千年前,华夏大地上形成了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族联盟集团。
当他们继续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时,终于在黄帝与蚩尤之间爆发了著名的涿鹿之战。
被尊为战神的蚩尤战败被杀,余部经辗转流离迁徙到了洞庭楚湘一带,成为苗蛮部族集团,也即今日苗族的祖先。
湖南湘西北的苗族古歌中叙述了三苗祖先在“洞庭彭蠡”之间水乡斗鳄鱼,开水田的史迹,后来又到环境险恶的武陵山区开辟新的生活。
这种战天斗地求生存的霸蛮风骨,逐渐融入到湘楚大地原有的霸蛮文化之中。
霸蛮中的“蛮”,起源于三苗的后裔苗蛮,也即是荆蛮。
商周之际,长江以南为吴、楚两大诸侯国的封地;两国未立之时,这里都是蛮族人的栖居之地;就像美洲大陆曾是土著印第安人的世代家园一样。
太伯初到江南,得到千余家荆蛮的拥护,得以站稳脚跟并建立了吴国。
大约过了一百年,楚国也在蛮族之地立国。
司马迁在述及吴、楚两国中的蛮族时,分别使用了“荆蛮”和“楚蛮”两个称谓。
就地理概念而言,荆蛮与楚蛮可以画等号,因吴、楚皆在蛮族的栖居之地立国。
楚国认同蛮夷文化,楚武王自称“我蛮夷也”,这一文化自立心理导致楚蛮向“蛮”文化的纵深地带挺进。
湘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探析湘西是湖南省的一个地区,这里山川秀丽,人文荟萃,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传统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湘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湘西民俗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探析湘西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湘西民俗文化的特点湘西地区地势险峻,人文环境复杂多样,这为当地的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在湘西,民俗文化表现为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传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
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属湘西土家族和苗族的民俗文化。
土家族和苗族是湘西地区的主要民族,其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土家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活动,如赛龙舟、过斗歌等,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端午节的庆祝活动。
而苗族的传统文化则以其特色鲜明的服饰、饮食、音乐和舞蹈而闻名,如苗族的“吃新节”、“喝新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精神寄托,也成为了湘西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湘西地区还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土家绣、苗家银饰、剪纸、刺绣、传统民歌等,这些艺术形式承载了湘西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艺术追求,是湘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源远流长,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民俗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是受到城市化和现代生活的冲击,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民俗技艺逐渐失传;另一方面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外来文化元素正在逐渐侵蚀当地的传统文化。
湘西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的民俗文化,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工作,通过对土家族、苗族等传统文化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收集整理并向公众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当地的传统文化。
其次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包括对传统技艺的传授、传统节日的活动举办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得以发展。
漫谈湖南和湘西的蛮文化易富贤刊发时间:2009-06-30 16:56:36光明网-光明观察[字体:大中小]/content/2009-06/30/content_942452.htm作者:易富贤(中山水寒)daguokongchao@一方山水养活一方的人,有什么样的风土,就有什么样的人文。
山是骨,水是灵,没有山就没有骨气,没有水就没有灵气。
湖南是个风水宝地,山环水绕,山因水而有了灵气,水因山而有了大气,可谓是人杰地灵。
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既有江浙那样的灵性,又有西北那样的韧性。
湖南三面环山,东有幕阜山、罗霄山脉,南有南岭山脉,西有雪峰山、武陵山脉,海拔从500米至1500米不等。
湘北为洞庭湖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
湘中则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
全省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形状。
中国的水系一般是西北流向东南,但是湖南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全部从南往北流入洞庭湖,然后汇入长江。
从衡阳、湘潭、长沙到洞庭湖平原,经湖北的江陵、襄樊,再到郑州、石家庄、北京,可谓是一马平川,湖南人对北方的政治危机非常敏感;而由于有南岭相隔,湖南人对广东的新事物却不敏感,改革开放之风迟迟刮不过南岭。
从屈原(考古证据倾向于他家在湖南沅水流域,而不是湖北)、贾谊(贬谪湖南)、范仲淹(贬谪湖南)、王夫之到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陈天华、黄兴、宋教仁、毛泽东等,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
自然的磨练,加上人文的雕刻,形成了一套"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文化。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悬挂在湖南的风水大门岳阳楼上。
对湖南灵气贡献最大的应该算是湘江,滔滔南来汩汩北去,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东西两岸支流汇注。
沿岸分布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永州、郴州、娄底等7个地级市,约占全省人口的48%,其经济总量占全省2/3,是湖南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流域。
楚蛮,其实主要是指湖南,因为湖北除了西部有大山之外,大多数地区都是平原,千里江陵,性格远远比湖南人平和。
漫谈湖南和湘西的蛮文化易富贤刊发时间:2009-06-30 16:56:36光明网-光明观察[字体:大中小]/content/2009-06/30/content_942452.htm作者:易富贤(中山水寒)daguokongchao@一方山水养活一方的人,有什么样的风土,就有什么样的人文。
山是骨,水是灵,没有山就没有骨气,没有水就没有灵气。
湖南是个风水宝地,山环水绕,山因水而有了灵气,水因山而有了大气,可谓是人杰地灵。
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环境,既有江浙那样的灵性,又有西北那样的韧性。
湖南三面环山,东有幕阜山、罗霄山脉,南有南岭山脉,西有雪峰山、武陵山脉,海拔从500米至1500米不等。
湘北为洞庭湖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
湘中则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
全省形成从东南西三面向北倾斜开口的马蹄形状。
中国的水系一般是西北流向东南,但是湖南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全部从南往北流入洞庭湖,然后汇入长江。
从衡阳、湘潭、长沙到洞庭湖平原,经湖北的江陵、襄樊,再到郑州、石家庄、北京,可谓是一马平川,湖南人对北方的政治危机非常敏感;而由于有南岭相隔,湖南人对广东的新事物却不敏感,改革开放之风迟迟刮不过南岭。
从屈原(考古证据倾向于他家在湖南沅水流域,而不是湖北)、贾谊(贬谪湖南)、范仲淹(贬谪湖南)、王夫之到魏源、曾国藩、谭嗣同、陈天华、黄兴、宋教仁、毛泽东等,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
自然的磨练,加上人文的雕刻,形成了一套"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文化。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悬挂在湖南的风水大门岳阳楼上。
对湖南灵气贡献最大的应该算是湘江,滔滔南来汩汩北去,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东西两岸支流汇注。
沿岸分布有长沙、株洲、湘潭、衡阳、永州、郴州、娄底等7个地级市,约占全省人口的48%,其经济总量占全省2/3,是湖南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流域。
楚蛮,其实主要是指湖南,因为湖北除了西部有大山之外,大多数地区都是平原,千里江陵,性格远远比湖南人平和。
而湖南即便是岳阳、长沙、常德,仍然有山为依托。
如果说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的话,那么雪峰山应该就是湖南的父亲山。
湘江赋予了湖南人水的灵性,而雪峰山磨砺出湖南人坚毅的性格。
雪峰山因山顶长年积雪而得名。
雪峰山是江南罕见的一处高原地带,因其海拔位置高,所以被称为“湖南的青藏高原”。
《林则徐日记》这样描述湘西雪峰山的险要:道光17年(1837年)8月25日:“是日自卯至酉行九十里,皆傍高涯而临深涧,路窄如线,其危险倍于滇、黔道上。
”地点在隆回魏源的家乡至溆浦的官道上,这里为雪峰山脉中段。
雪峰山脉主体位于湖南中部和西部,是湖南境内最重要的山脉,为资江与沅水的分水岭。
雪峰山南起湖南、广西边境,与南岭相接,北止洞庭湖西南。
西侧是湘西丘陵。
东侧为湘中丘陵。
南段山势陡峻,北段被资水穿切后,渐降为丘陵。
长350千米。
主峰苏宝顶在我们黔阳县(现洪江市),海拔1934米。
怀化地区、邵阳地区、娄底地区、益阳地区的一些县市在雪峰山主体上,湘潭、株洲、长沙、常德在雪峰山余脉上。
A:毛泽东,B:刘少奇,C:彭德怀,D:黄兴,E:左宗棠;2:谭嗣同,G:曾国藩,H:陈天华,I:魏源,J:蔡锷,K:粟裕,M: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
另,贺龙在张家界西北,宋教仁在常德桃源,宋楚瑜、马英九的故乡在湘潭。
依照一些风水学家的说法,气势磅礴的雪峰山最好的风水通过两支余脉聚集在湘潭(包括韶山)和长沙。
韶山、长沙是雪峰山余脉雪峰山不但是湖南省的地理分水岭,也是人文分水岭。
雪峰山以西就是通常所说的湘西。
湘西,在文化上的定义,是“五溪文化”(沅江中上游文化)。
与传统的以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为主的湖湘文化(湘江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
雪峰山以东是品种繁多的湘语系(外地人很难听懂),而湘西却是西南官话(与普通话接近)。
笔者对此一直很纳闷,照道理说,湘东平原、盆地较多,互相交流多,应该有统一的语言,而湘西多高山,应该被分离出很多语言带;但是事实上,湘西却有统一的语言(到怀化旅游、投资,没有语言障碍),而湘东却方言林立。
从文化上来说,秦朝的行政区划比现在更为合理。
秦朝三十六郡中包括长沙郡和黔中郡。
长沙郡指的是现在湘东各县市,而黔中郡是以现在怀化地区和湘西自治州为中心的五溪地区。
五溪是指沅江中上游的五条溪:潕溪、巫溪(雄溪)、辰溪、樠溪、酉溪。
沅江上游即贵州的清水江,在天柱县瓮洞入湖南芷江县大龙后,经过黔阳县托口,纳渠水。
到黔阳县城(古龙标,黔城),纳潕溪,始称沅江。
潕溪,又名潕水、潕水河、潕阳河,自贵州苗岭出,至玉屏县,进入湖南新晃县、芷江县,在怀化踅而朝南,往黔阳县城黔城,与清水江汇流成沅江,故云“潕溪五溪源”,黔城是五溪地区的政治中心。
黔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有“明清建筑博物馆”美誉。
我在黔城读的高中,我在大学的时候对益阳的沅江市的一位同学说:我居沅江头,君居沅江尾。
巫溪,又名巫水、雄溪、洪江,自湖南雪峰山的城步出,经过绥宁、会同,到达洪江,历史上百货骈臻,商贾云集,是古代著名的商埠,参见洪江古商城资料(/view/672612.html)。
从现在的角度看,无法理解偏僻的湘西小镇竟然是湘商的发源地,其实古代没有铁路和公路,沅江水运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客运专列,洪江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被称为“五省通衢”。
清朝康熙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各类商业形态在这里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当时中国大西南最繁荣的商业重镇,五溪地区资源丰富,货物(如桐油)汇集在洪江,运往长沙、武汉、上海,远销海外。
同时江浙的丝绸、食盐,海外的药品等日用品运到洪江转运周边各省,使洪江发展大西南货物吞吐枢纽中心和金融发展中心,其货币流通量仅次于省会长沙。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大后方”的洪江更是出现过“战时繁荣”,全国20多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及外国的商人纷至沓来。
洪江的下游是安江镇,是雪峰抗战的总指挥部。
1949年黔阳县城由黔城镇迁至安江镇,1954年到1975年曾是地级市黔阳地区的行署所在地。
袁隆平在这里的安江农校发明杂交水稻。
安江的下游再接纳溆浦县的溆水。
辰溪,又名锦水、锦河,麻阳河,发源贵州梵净山,经过铜仁,到达麻阳,往辰溪与沅江汇流。
樠溪,又名沱江、峒河、万溶江、武水、武溪、泸溪,发源贵州、四川的武陵山脉,从贵州进入湖南的凤凰县,称为沱江;从四川进入吉首市,称为峒河、万溶江。
沱江与峒河合流,进入泸溪,与沅江汇流。
酉溪,又名白河、猛峒河,发源重庆酉阳、湖北来凤,在沅陵县交汇进入沅江。
沅陵是黔中郡的首府。
五溪地域包括湖南西部的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邵阳地区的城步和绥宁县、洞口县、隆回县的一些地区;广西北部的龙胜县、三江县;贵州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重庆的黔江区;湖北的来凤县。
黔城、辰溪、沅陵是五溪地区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往往在这三地之一)。
五溪地区位于雪峰山和武陵山地区,山高水急,沅江奔腾咆哮(怀化是中国十大水能基地之一的主体地带),民风剽悍,起义不断,因此又叫五溪蛮,黔城是五溪蛮都。
翻开这个地区的历史,发现就是一部反抗朝廷的历史。
古代朝廷对这里只能抚,不敢剿的。
唐末黔城的杨再思曾经建立了一个没有国王的五溪蛮独立王国,他的子孙世袭五溪蛮王,事实独立两百多年(当时全国大乱,而五溪蛮地区却保持稳定),直到北宋时期才归附朝廷。
此后,湘西仍然不时有反抗朝廷的行为,张家界的天子山就是因为向家天子而命名的。
解放后对湘西由抚改剿,从1949年1O月至1951年2月,湘西歼灭匪特11万余人(大多数是被国民党收抚的),根除了有数百年历史的湘西匪患。
大湘西当时总共才三百多万人口,可见比例之大。
1998年为了保证怀化“地改市”,将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成洪江市,市政府从安江镇搬回黔城,但是1999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洪江事件。
该事件最终由湖南省政府出面,以大幅度撤换新洪江市的官员,并成立直属于怀化市的洪江区而得以了结,作为市辖区建制的“洪江区”至今未获国务院批准。
当初合并的出发点应该并没有错,但是上级领导没有考虑到黔阳和洪江是五溪蛮的核心地区潕溪、巫溪(雄溪)所在地,无视当地的剽悍的民风,方法粗暴,强行合并,不出问题才怪。
流放文化是五溪文化的又一特点。
从战国时代起,被流放、贬置、囚禁“五溪蛮地”的各类历史名人不下100人,如屈原、陶渊明、李白、刘禹锡、王昌龄、高力士、张学良等。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这是战国时楚大夫屈原流放湘西途中,逆沅江而上的真实记录。
屈原流放五溪地区(溆浦、辰溪)期间,给五溪地区留下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思想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来求索”的执着精神。
屈原在《涉江》中说:“入溆浦余邅迴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我曾经跟溆浦的同学开玩笑:你们那里是“猿狖之所居”的地方。
这个同学反驳说,溆浦在黔阳下游,战国时期溆浦是“猿狖之所居”的话,那么黔阳更加是了。
我说不见得,黔阳是沅江主干,水上交通远比溆浦要便利。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约690--757)在天宝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李白因为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有感而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里的夜郎指的是黔阳附近的新晃县和贵州一些地方。
巧合的是,几年之后,李白后面真的“随风直到夜郎西”—被唐玄宗流放到夜郎。
王昌龄在黔城生活了七八年,他所建的芙蓉楼(现建筑为清道光十九年重修)是江南四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之一,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誉。
王昌龄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还在黔城建立了龙标书院(后重建,现为黔阳三中),对五溪地区的文化有很大促进作用。
我在黔阳三中读高中的时候,听说过王昌龄在龙标的很多传说。
王昌龄从龙标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一代名宦高力士因为保护禅位的唐玄宗,为当权的宦官李辅国所恶,也被流放黔城(当时称巫州)。
《旧唐书•高力士传》载:“配流黔中道,力士至巫州,地多荠而不食,因感伤而咏之曰:‘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高力士以荠喻己,说自己在长安、洛阳(即两京)时很高贵,流放巫州却无人理睬,但自己的忠心和骨气都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
宋理宗初,著名学者魏了翁(官至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黔阳南部的靖州,遂设了一个“鹤山书院”,江、浙、赣、闽和湖南学子来学的许多,形成了理学中的“鹤山学派”。
我们黔阳易氏二世祖易祖英曾求学于魏了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