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直线的透视
- 格式:doc
- 大小:878.43 KB
- 文档页数:9
透视成像的原理
透视成像的原理是基于光学的原理。
当光线从物体上发出或反射时,经过透镜或凹凸面镜的折射或反射,最终到达观察者的眼睛。
观察者的眼睛接收到这些光线,形成图像在视网膜上。
透视成像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 视差:物体距离观察者越近,眼睛接收到的光线强度越大,造成视网膜上图像对应的位置越亮,物体距离观察者越远,眼睛接收到的光线强度越小,造成视网膜上图像对应的位置越暗。
这种差异使得人眼能够感知到物体的远近。
2. 直线透视:当物体远离观察者时,远离的部分相对较小,接近观察者时,接近的部分相对较大。
这是由于眼睛与物体间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图像的拉伸和压缩。
3. 锥体投影:透视成像实际上是一种以观察者为中心的锥体投影。
当物体位于锥体的顶点上时,图像非常清晰,但当物体位于锥体的边缘时,图像变得模糊。
这是因为在物体离开焦点区域时,光线不再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图像。
这些光学原理共同作用,使得人眼能够感知到透视成像,从而认识到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远近。
透视成像在绘画、摄影和建筑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透视的基本术语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透视的画法在素描中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
素描时,大多是以对三个面所进行的观察方法来决定立方体的表现。
另外,利用面与面的分界线所造成的角度,也能暗示出物体的深度,这就涉及到透视规律。
透视分一点透视(又称平行透视),两点透视(又称成角透视)及三点透视三类。
一点透视就是说立方体放在一个水平面上,前方的面(正面)的四边分别与画纸四边平行时,上部朝纵深的平行直线与眼睛的高度一致,消失成为一点,而正面则为正方形两点透视就是把立方体画到画面上,立方体的四个面相对于画面倾斜成一定角度时,往纵深平行的直线产生了两个消失点。
在这种情况下,与上下两个水平面相垂直的平行线也产生了长度的缩小,但是不带有消失点.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用俯视或仰视等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
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变线,不变的线称原线,要记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
前面所讲的立方体透视图法适用全部物体,本节就说明一下圆及圆柱体透视,分解如下:如图(一)为正圆,A=B,a=b。
图(二)为圆的透视图,视觉上A=B,但a圆柱体透视:和前面的圆相比较,里面的圆当然是被缩小了,但仍然是完全的相似形。
两点透视是指在三维空间中由两个观察点(视点)观察同一对象,从而产生两个不同的透视图。
这种观察方式常用于绘画、图形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中,以营造更真实的三维效果。
简单来说,两点透视有两个关键观察点,而单点透视只有一个观察点。
下面是对两点透视的简要讲解:
1.观察点:
▪两点透视需要两个观察点。
这两个点通常位于水平线上的两侧,离中心点相等距离。
▪观察点的位置决定了透视效果,观察点越远,透视效果越小;观察点越近,透视效果越大。
2.水平线:
▪水平线是两点透视的基准线,位于两个观察点的中间。
▪物体上的水平线通常会在透视中变形,与观察点的距离越远,水平线上的物体越小。
3.透视效果:
▪两点透视创造了更真实的三维感觉,使物体在视图中更接近真实世界中的观察。
▪物体上的垂直线通常会朝向观察点逐渐汇聚,创造出透视效果。
4.应用领域:
▪两点透视广泛应用于绘画、艺术和图形设计,帮助艺术家创造具有深度感的画面。
▪在计算机图形学中,两点透视也被用于渲染引擎,以产生逼真的三维图像。
总体而言,两点透视是通过两个观察点来模拟人眼在观察物体时的视角,以创造更真实的三维效果。
这种透视方法在艺术和设计中被广泛使用,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为图像赋予更多的深度和现实感。
透视的基本概念
透视是一种绘画和图形设计中常用的技术,用于在平面上创建具有深度和立体感的图像。
它基于人眼观察物体时所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模拟远近关系和空间感,使平面图像看起来更真实和立体。
透视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点透视:点透视是透视技术的基础,它使用一个或多个消失点(vanishing point)来定义观察者视线的方向和角度。
消失点是一个虚拟点,当平行线朝向远离观察者的方向延伸时,它们看起来会相交于消失点。
2. 线性透视:线性透视是最简单的透视形式,通过将远离观察者的物体缩小,创造出远近关系。
这种透视通常用于绘画和插图中,用来呈现远近距离的感觉。
3. 三点透视:三点透视是一种更高级的透视形式,它使用三个消失点来定义物体在三个方向上的远近和倾斜程度。
通常情况下,其中两个消失点位于水平线上,用于定义物体的宽度和高度,而第三个消失点位于垂直线上,用于定义物体的倾斜。
4. 透视变形:透视变形是指在透视图中,物体的形状和比例会随着远离或接近观察者而发生变化。
靠近观察者的物体看起来更大,而远离观察者的物体看起来更小。
这种变形是透视效果的一个重要特征。
5. 视角:视角指观察者的位置和角度,它会对透视图产生影响。
视角越高,物体看起来越扁平;视角越低,物体看起来越具有立体感。
这些是透视的基本概念,它们可以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出逼真的立体图像。
理解透视的原理和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绘画、设计和理解透视图。
第七章点、直线和平面的透视投影
一、点、线透视投影的基本特性
1.点的透视特性――点的透视仍为一点,是通过该点的
视线和画面的交点。
2.直线的透视一般仍为直线,特殊为一点。
画面平行线
3.画面平行线的透视与直线本身平行,且满足
AC:CB=AOCO:COBO
特别,当C为中点时,满足
AC:CB=AOCO:COB=1:1
4.平行的二画面平行线的透视仍平行。
推广:所有互相平行的画面平行线的透视仍互相平行。
画面相交线
5.画面相交线的透视必通过该直线的画面交点。
灭点――画面相交线上无穷远点的透视。
灭点作法――灭点为平行于该直线的视线和画面的交点。
6.画面相交线的透视必通过该直线的灭点。
概括4、5,得出:
重要结论:画面相交线的透视(或其延长线)必通过该直线的画面交点和灭点的连线。
7.两平行的画面相交线有共同的灭点,它们的透视都
通过同一灭点。
推广:所有互相平行的画面相交线的透视,都通过同一
灭点。
称为消失于灭点。
近大远小现象――若AB=BC,B、C都在画面后面,且B近C远,
则AOBO>BOCO。
(画面平行线无此性质)
8.画面平行线无灭点。
二、点、线的透视作图
●空间情况如图
●画面布置
●点的透视作图
作法:
1、求出点A的画面投影a¹
2、求出心点s¹
3、连s¹a¹
4、连s a交ox于a o x
5、对应求出A0
6、同理求基透视a o
直线的透视作图
1.画面平行线有三种形式:
(1)基面垂直线(铅垂线)的透视――透视仍为铅垂线
例1:作出过基面上点A、B、C、D、E的各等高(高度为35)的铅垂线的透视。
(2)基线平行线(侧垂线)的透视――与轴平行
例2:H面平行线AB高于H面35,求透视A0B0和基透视a0b0
(3)倾斜于基面的画面平行线(正平线)的透视――与其本身平行,反映倾角实形
例3:直线AB的上端A高于H面35,倾角α=300,求透视A0B0和基透视a0b0
2.画面相交线也有三种形式:
(1)垂直于画面的直线(正垂线)的透视
延长AB交画面于N点(与a¹b¹重合),过S作AB平行线交画面于s¹,求出灭点(即为心点),则直线透视AOBO必在画面交点和灭点的连线上。
例4:V面垂直线AB高于H面35,求透视A0B0和基透视a0b0
(2)平行于基面的画面相交线(水平线)的透视
首先,延长直线AB求出与画面的交点N;其次,求出灭点F,灭点必在视平线上。
则直线透视AOBO必在画面交点和灭点的连线上。
例5:H面平行线AB高于H面35,求透视A0B0和基透视a0b0
(3)倾斜于基面的画面相交线(一般位置直线)的透视。
实际作图时,因一般位置直线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
只要作出与之相连的其它直线的透视,连接端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