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本体论到生存本体论--西方本体论的当代转折
- 格式:pdf
- 大小:314.57 KB
- 文档页数:4
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6X(2001)02-0096-07当代哲学本体论转换的必然性在急遽涌动的当代哲学变革浪潮深处,正在酝酿着一场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转换,这场转换的实质是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转换为感性的、非实体性的生存论本体论。
本体论作为‚第一哲学‛,是整个传统西方哲学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石,传统哲学对经验与常识世界的超越,对超验及形上世界的迷恋,对逻各斯精神的信赖,对统一性、总体性以及体系构造活动的追求,对概念辩证法的推崇,都与传统本体论在理论实质上的抽象性、超验性与实体性密切相关。
事实上,传统西方哲学中的所有问题都是源自于本体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当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反叛与变革不过是发生在哲学深处的本体论转换的种种具体表现而已。
传统哲学本体论之所以成立,取决于如下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人们对世界本源问题即终极存在的强烈兴趣与关切。
哲学源于惊讶,本体论问题源于作为问题的根本性,存在何以在,乃出于人自己的惊然一问:存在竟然在?回答这一问题,人不可能局限于实存物,而是要求转化为对世界根源的追问,这是一种寻根究底、永不满足的追问。
人总是不能满足于一个有限世界的实存性,一方面希望从无限世界那里为有限世界的存在寻求一种根据,似乎只有寻求到一种无限性根据才算踏实,另一方面这一实存的世界对于人的生存而言又总是一个匮乏的和受限制的世界,人们强烈希望知道这一世界之‚外‛的世界,从而设法让无限世界不断‚成为‛人的生存世界。
如何实现这一希望,则取决于本体论成立的第二个条件,即知性的支持。
本体论的形成同时形成和展开了认识论,也因此成就了西方文化的知性传统:这一传统反过来又使得本体论的论证环节逻辑化、体系化,使得本体论成为整个传统知识范式的理论基础。
知性不仅从理论形式上确立起了传统本体论,而且也直接满足了本体论追求绝对性和客观性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哲学:存在论、本体论抑或生存论哲学郑丽娟【摘要】存在论、本体论与生存论并非仅是语词之异,不管是从研究基点和对象,或是从思维方式的视角,抑或是从它们所追求的价值指归看,三者之间都具有实质的不同,因此,对其间之异做出区别考证,是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在澄清了其间的区别与关联之后,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作为感性实践活动生存论,既非是舛误,亦非是毫无历史根据的术语“花样”,相反,它具有丰厚的生存论意蕴,这主要体现在其感性实践活动的生存论旨趣上.【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3)004【总页数】5页(P8-12)【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存在论;本体论;生存论;感性实践活动【作者】郑丽娟【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在当前讨论马克思哲学问题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核心术语的混用或误用,由此导致许多无谓的争执。
就马克思哲学关于“存在的问题”而言,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存在问题”,马克思哲学是存在论的、本体论的抑或是生存论的?存在论、本体论和生存论是内涵一致、可以互用的术语还是表征着哲学不同的发展形态和阶段的概念?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存在论与本体论的混用。
有人写到:“存在问题是贯彻于全部哲学史的一个最为重大的根本性问题,‘存在论’或‘本体论’(ontology),即关于存在的言说、关于存在的学说,构成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主线。
”[1]81显然,这里作者是将存在论等同于本体论互用的。
(2)生存论与本体论的混用。
许多学者把马克思哲学定位为“生存论的本体论”,主要原因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把“实践概念把握为一个关于人的本源性的生命活动及其历史发展的生存论的本体论概念”[1]138。
(3)生存论与存在论的混用。
“当代哲学生存论转向或存在论转换的目标,即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存在论,正是马克思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2]5-10。
‚存在论转向‛与方法论革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哲学界围绕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开展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物质本体论还是实践本体论‛。
至90年代后期,上述争论渐趋平息,随之而起的是生存本体论或存在论的说法。
如果说,80年代关于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争论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对话,那么90年代以后关于生存本体论问题的讨论则已经逾出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解释,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
一些论者由于片面夸张西方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变的‚革命性‛意义,十分热心于用当代西方哲学的流行观念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关键就在于融入当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
他们认为,当代西方哲学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实现了自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范式向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范式的转变。
这个转变是从尼采开始,经过克尔凯廓尔至海德格尔而宣告完成的。
如果这里谈到的仅仅是指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条发展路线,那丝毫不会让人惊奇;令人惊奇的是,据说这条发展路线也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与意义。
据说,是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一起共同推动了从近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向主客融合的生存论哲学的转变。
因此,对存在哲学或生存本体论的领悟就成为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意蕴的必由之路。
按照这个思路,就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及一系列基本观点与方法的根本改观。
譬如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命名的那样是一种‚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而是超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之上,因而也扬弃了主体与客体之对立关系的存在主义或生存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根本就不应该有认识论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的二元分割。
为了使这种说法获得文本上的支持,他们不得不把马克思的著作和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区别开来,认为只有马克思才是现代哲学(生存本体论)的创始者,而恩格斯等人由于受到维多利亚时代科学实证主义的熏染,始终未能走出西方近代哲学传统,即知性形而上学的阴影;然而即使是这样,也不能获得马克思全部文本的支持,于是他们或者求助于解释学,认为若拘泥于文本是不可能‚读出‛马克思的‚原始语境‛的,只有按照解释学的理解与体悟才能领略到马克思哲学的旨趣,或者干脆把马克思的后期著作臵之不理,只是从他1845年以前的早期著作中寻求支持。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04(2004)02-0001-05现代削方美学以存在为核心,而后现代西方美学则以语言为核心。
[1]海氏美学思想一方面确立了存在的本体地位,从而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另一方面又开拓了语言释义学的存在领域,从而又标志着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如果说康德美学问题(人的二重性问题)之解决标志着近代西方美学的终结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那么海氏思想工作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西方美学的一种完成和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
[2]海氏的存在本体论美学与语言释义学美学就像两盏明灯,照亮了美学的未来之路。
中国主流美学对实践的关注,往往是以牺牲存在、语言的维度为代价的。
中国当代非主流美学如生命美学、超越美学、修辞论美学、否定美学等又往往在青眯存在(此在)与语言的同时,又漠视了实践的基础功能。
未来美学本体既不是中国主流美学的‚实践‛,也不是西方美学的‚存在‛和‚语言‛,而是包含实践与语言的‚生活存在‛。
一、海氏美学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一种完成近代西方美学是一种认识论美学,它在黑格尔那里得到最为完备的体现。
整个西方现代美学就是以反对黑格尔为代表的知识本质论为开端的。
叔本华、尼采首当其冲致力于对黑格尔美学中那个居于人类思想宝座的绝对理性展开颠覆,其间经由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努力,这个绝对理性的神话才彻底破灭,一种新的观念的现代美学才得以完全确立。
现代美学一开始就肩负双重使命:一是反对理性本质主义美学,恢复实存和性灵生命在美学中的地位;一是反对美学认识论地位,重新奠定美学的本体论地位。
前一使命由尼采、弗洛伊德等人完成,后一使命由海氏完成。
尼采和弗洛伊德彻底动摇和打击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本质主义,扭转了近代美学一边倒的认识论倾向,恢复了主体生命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弗洛伊德,使理性意识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他使无意识性本能凸现为现代思想的地平线上的一道亮景,被认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 欢迎同学们西方文论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序言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行于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也正因为如此,文学理论(文论)在西方一直被称为“诗学”。
一、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
古希腊形成了以天人相分追求知识的科学型文化和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整个古希腊在文学本质上就是以模仿说为基调。
中国天人合一的伦理型文化造就了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因而中国传统文论主张的是“诗言志”“诗缘情”“文以载道”。
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周易》“与天地合德”;董仲舒“天人感应”;[宋]张载、朱熹西方文论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
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定型化,因而,一般都把二者称为古代古典主义。
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
其表现是:一方面,后世的古典主义是在新的时代的变种;另一方面,古希腊的理论在新的时期变换了一下说法。
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源头除古希腊外,还应了解的是1、中世纪文论:它受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神秘主义文论,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探讨终极关怀问题,把真善美结合起来。
2、康德,他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许多理论主张都打上了康德的印记。
二、西方文论的分界1、古典和现代的分界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为现代主义2、现代和后现代的分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文学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
(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古典主义形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潮流。
本体论学说的近现代流变及其前景摘要: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无疑为当代哲学的繁荣开了先声。
近现代西方“本体论”学说大体上经历了生存论、科学实在论、语言本体论、社会本体论等多种以旧换新的尝试。
这些学说一方面具有“拒斥形而上学”的鲜明特征,但也存在着内在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形而上学”似乎是永远绕不过去的“阴影”,力图开辟新型的“本体论”学说。
当代哲学更是呈现出重新肯定“形而上学”,有“本体论”复兴的趋势,当然,现时代的“本体论”之恢复,不再是建立在同一性的思维平台上,而是遵循着合理性、非实体性、变易性、建构性、悖论性等新原则。
关键词:形而上学;本体论;同一性;非同一性在西方哲学史上,最使哲学家们焦心苦虑的终极关怀,就是“存在”的本体论问题。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巴门德、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哲学注重的是万物“从其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的基石问题。
在这种思维方式为主导的哲学中,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说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一般表现为一与多、一般与个别的问题。
自从经过了认识论的转折,哲学的基本问题转变成了寻求知识的确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对知识进行辩护的问题。
然而,长达3个世纪的辩驳,哲学依然没有得出任何一致的结论。
哲学家们只好再次退却,从而使得哲学步入了语言哲学的世纪。
因为任何知识都是一种表述,一切思想都要用语言来表达。
至此,语言似乎成了解决或消除问题的一把新钥匙。
一、本体论学说的近现代变迁近代认识论哲学是在承认主客体对立的前提下,依靠认识主体去发现世界的本体。
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均认为,这种探求本体的途径是根本行不通的。
在它看来,认识的主客体之间从根本上说不是分离和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但它对于这二者统一的认识不同于古代哲学。
它是经历了现代阶段哲学把主客体加以对立之后认识到这二者之间的统一的,它看到了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但认为二者之间又是统一的,主体离不开客体,客体同样离不开主体,二者彼此互相依赖,并且指出,主客体之间的源始统一较之对立而言更为根本。
马克思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简介:刘露晓,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步,造成了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异化和对立。
人们在享受物质盛宴的同时,承受着心灵的孤独、焦虑与迷惘。
富裕起来的当代中国也面临着众多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生命问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凸显。
精神萎缩、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人的生命幸福指数并没有与经济增长同步。
环境污染、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脆弱的生命难以承受生活之重。
各种自杀、他杀事件频繁见诸报端,着实让我们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喟叹。
我们应该如何反省和看待生命的现代悖论,达致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澄明?如何才能超越当代生命异化的生活方式,走向本真的生命存在状态?马克思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予我们深刻的思想启示。
一、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生命承诺任何哲学都有自身的本体论承诺。
对本真存在的本体追寻,是对人的生命的深层次关怀,是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一整套价值系统与意义系统①。
马克思哲学当然有自己的本体论承诺,这是目前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但学者们根据各自对马克思文本的不同解读,提出了;“;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生存论本体论;”;、;“;感性生活本体论;”;、;“;关系本体论;”;等不同主张。
正如卢卡奇所说:;“;任何一个马克思著作的公正读者都必然会觉察到,如果对马克思所有具体的论述都给予正确的理解,而不带有通常那种偏见的话,他的这些论述在最终的意义上都是直接关于存在论的论述,即它们都纯粹是本体论的。
;”;② 我们的观点是,马克思把;“;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确立为人之为人的存在论基础,由此确立了具有现代生存向度的本体论;-;;-;生命本体论。
它把;“;人的现实生命;”;作为自己最本原的理论基础,把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作为最根本的思想主题,把观照人的生存际遇和生命解放作为最终的意义承诺。
文军: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2008-07-25 14:46内容提要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各种思潮迭起,理论流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表现出了八个不同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1)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2)不同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3)各种思潮在经历重构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4)对古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与批判性拓展;(5)理论及其建构方法的反思性不断加强;(6)理论的现实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功能不断强化;(7)理论发展的危机意识日益增加;(8)欧洲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崛起及其中心地位的回归。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这些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社会学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学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其不仅是各种思潮迭起,流派繁多,而且相互之间错综复杂,难以辨识。
其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表现:一是在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的关系上,相对狭隘的社会学理论愈来愈融会在更为宽泛的社会理论之中,社会学理论无论在理论旨趣和思维方式,还是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上都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论,以至于许多社会学家不再宣称自己从事的是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而是社会理论的研究;二是在主流与非主流理论的问题上,两者之间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不仅是由于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并逐步渗透到了各种主流社会学理论之中,从而形成彼此交错、相互交织的局面,而且也是由于主流社会学理论内部本身开始发生分化,其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再也很难维持长期以来的一贯统一的面相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流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还是各种非主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在当代理论境遇和社会脉络(contexture)中,都开始表现出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
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至少表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性特征和发展趋势:一、在理论分化的同时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综合的趋势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当今社会科学中已是如此分化和多样,以至于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整体性,使理论研究变得支离破碎,而且也使主流社会学理论家难以对社会世界获得整体上的概念。
浅议西方哲学中理性的发展演变一、理性的诞生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哲学从最初的宗教和神话中解放出来,成为西方哲学史的源头和开端。
“古希腊哲学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两大源流。
一是来自古代东方各国文化对古希腊的影响。
……二是古希腊神话。
”14-15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认识能力低下,面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人们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对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也知之甚少,于是,就创造了神话和原始宗教。
可以说,西方哲学是从希腊神话和宗教中孕育并分离出来的,人们最早对自然界、对客体的认识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希腊神话中人们用想象力来认识世界及宇宙万物,用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格神来解释自己无法认识的自然和现象。
尽管原始宗教观念还不是哲学,但已经开始考虑宇宙万物的生成与灭亡的问题,人们已经用宗教信仰和神话探寻世界的本原,通过感性的、表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
将历史回放到古希腊哲学产生的时代,可以发现哲学思想空前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济的繁荣,此时的希腊正值奴隶制城邦的兴盛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产生了工商业奴隶主同贵族奴隶主之间的斗争,于是也有了反对宗教神话而代之以新思想的要求,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后,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社会经济也相对繁荣,这些客观的社会条件提供了一个适宜哲学思考的环境。
最早开始研究哲学领域问题的是米利都学派。
“希腊哲学起源的直接背景是宇宙起源诗,宇宙起源诗以神话的外衣叙述了客观史前的故事,从而利用流行的有关万物恒变的观念叙述宇宙创造的形成。
”42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宇宙间存在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操纵这个世界的运行,想找出一切变化莫测现象背后的永恒关系,于是产生了解释世界本原的哲学思想萌芽。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那样,人们对于哲学的研究就是出于自己对世界的无知和对眼前问题的困惑,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例如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日月星辰的各种现象是如何交替产生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