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_阴火学说_对治疗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的启示_李海婧
- 格式:pdf
- 大小:144.78 KB
- 文档页数:2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李东垣是明朝著名的医学家,他的消渴方剂是治疗糖尿病的经典方剂之一。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是基于阴火学说而创立的,阴火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理论,对中医治疗糖尿病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阴火学说认为,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的阴火过盛而引起的病症。
这种阴火的产生是由于饮食和生活方式不当,造成人体湿热和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肝肾阴虚,失去了正常的调控功能。
肝肾阴虚会导致身体的液体失衡,血糖水平超高,引起多种糖尿病症状。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的组成非常重要,包括黄精、玄参、阿胶、山萸肉、茯苓、泽泻、薏苡仁、桂枝等中药材。
这些药材的作用可以补肝肾阴虚、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健脾和胃、活血止痛等,有效缓解糖尿病症状。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防止糖尿病发展的作用。
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消渴方剂可以帮助调节身体内的阴阳平衡,控制血糖、改善症状;对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消渴方剂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帮助糖尿病前期患者避免糖尿病的发展。
总之,李东垣的消渴方剂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典方剂之一,其治疗原理基于阴火学说。
阴火学说认为肝肾阴虚是糖尿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要从饮食和生活方式入手,调节身体内的阴阳平衡。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就是以此为基础,通过中药材组合的方式,对糖尿病患者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消渴,又称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受损,导致血糖升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在中医中,这种疾病被归为“消渴”范畴。
早在唐代,李东垣就已经提出了治疗消渴的方剂,被后人奉为经典。
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李东垣提出了“阴火学说”,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李东垣的消渴方剂以及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进行探讨。
我们要了解李东垣的消渴方剂。
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李东垣详细地记载了一款名为“养阴清热汤”的方剂,其主治就是治疗消渴。
该方剂的组成为知母、石膏、石菖蒲、麦冬、甘草。
这些药物的性味为苦寒、苦寒、苦辛微温、甘寒、甘甜。
这种组合能够清热润燥、滋阴清热,调整阴阳平衡。
李东垣认为,消渴的产生是因为体内阴液亏虚、热势偏盛所致,因此通过滋阴清热的方式来治疗消渴,从而达到治标治本的效果。
我们要了解阴火学说在治疗消渴中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大对立统一的规律。
阴阳失衡即为病理状态。
根据李东垣的观点,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就是调整阴阳的平衡,阴阳失衡则会导致“阴不制阳,火大被风”,从而导致了“消渴”这种病症。
治疗消渴的过程中,要注意滋阴清热,调整阴阳的平衡,这也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的关键。
我们要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
消渴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规律的生活方式来维持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
而在中医中治疗消渴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强调调整患者的整体阴阳平衡。
阴火学说启示我们,治疗消渴不仅仅是单纯的降血糖,更应该注重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
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李东垣的消渴方剂,采用清热滋阴的中药进行治疗。
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调整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李东垣的消渴方剂和阴火学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专题讨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诊疗进展李东垣五行子母补泻治法 对谄喝病治疗启示"董广通,魏军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100053)摘 要:五行子母补泻治法是李东垣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理论学说,适用于脾胃内伤所引起的热证和杂病,是结合了脏腑辨证、阴阳五行、升降浮沉、气血津液以及五运六气等理论而形成 的一种综合的辨证体系其产生机制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
李氏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内经》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独创子母补泄治法以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病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意义深远:现代学者仅强调李东垣脾胃学说而不重视脏腑生克制化规律,以至于其脏腑生克辨证及五行子母补泄治法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就五行子母补泄对李东垣对消渴病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 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火与气机、脾胃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关键词:李东垣 五行 子母补泄 消渴doi : 10.11842/wst.2019.01.016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识码:A易水学派五大中坚(张元素、张壁、李东垣、王好 古、罗天益)尤以东垣先生为胜。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 之一,学术上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
愈病无数,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东垣对消渴病的论治独具一 格,对临床上消渴病的施治不无裨益,笔者受其启发尝试从子母补泻理论予以探讨发掘,以期能够为临床治 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1基于五行虚实的子母补泻理论1.1易水脏腑标本关系李东垣师从于易水张元素先生,根据《难经•五十 难》“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着为实邪”的论述以四时为取象观察的对象将五行与四时连用。
在李东垣其徒王好古所著《此事难知》一书关于五行问题的师徒回答收稿日期:2018-11-21修回日期:2018-12-2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保健局中央保健科研课题(W2017BJ43):新诊断T2DM 肥胖与非肥胖中医证素特征与胰岛B 细胞功能相关性研究,负责人:魏军平。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摘要】李东垣是一位在宋代活跃的医药学家,他提出了消渴方剂并倡导了阴火学说。
阴火学说认为消渴病机主要是因为阴虚引起的内热。
这种理论启示我们在治疗消渴病时应重视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思路也为今后的医疗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李东垣、消渴方剂、阴火学说、消渴治疗、启示、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中西医治疗方法。
1. 引言1.1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其消渴方剂在治疗消渴病症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消渴病属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范畴,主要症状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
李东垣在治疗消渴病时注重阴火平衡理论,即阴阳失调导致火热内生,进而引发病症。
阴火学说认为,体内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症。
在治疗消渴病时,李东垣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针对性的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模式。
李东垣还主张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包括重视阴火平衡、个体化治疗和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
这些启示为今后治疗消渴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正文2.1 李东垣及其消渴方剂李东垣,唐代著名医学家,是中国医药史上消渴治疗方面的权威人物。
他在《金匮要略》中详细描述了消渴病证的病理、辨证和治疗方法,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方案。
李东垣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平和、清热、养阴,并注重辨证施治。
在消渴方剂的应用上,李东垣提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处方,如知柏地黄丸、龙胆瀉肝丸、黄连阿胶汤等。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在治疗消渴(即糖尿病)的过程中提出了阴火学说,并开发了相应的治疗方剂。
这些方剂包括《李斯特方》、《甘菊消饮》、《鲜地黄汤》等。
通过对李东垣消渴方剂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阴火学说在消渴治疗中的应用,并获得对现代消渴治疗的启示。
阴火学说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他认为,消渴是由于阴液亏虚,阴火上炎导致的病症。
阴液亏虚表现为糖尿病患者的津液不足、病人身体干燥;阴火上炎则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容易口渴、多尿等症状。
治疗消渴的关键是通过滋养阴液、清泄阴火来平衡阴阳之气,达到消除病因、调理机体的目的。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主要通过药物的配伍运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在治疗消渴的过程中,他注重滋补阴液、清泄阴火。
其中《李斯特方》以生地、麦冬为主要药物,能够滋养肝肾阴液,清泄内热,治疗消渴;《甘菊消饮》主要以甘草、半夏、菊花为主要药物,能够清热解毒,滋养阴液,对于糖尿病引起的阴液亏虚有一定的疗效;《鲜地黄汤》则以生地、黄精、山药等为主要药物,能够滋补阴液,对于消渴症状明显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的治疗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阴火学说对于治疗消渴具有一定的启示。
阴火学说突出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糖尿病患者常常体内阴阳失衡,以及阴虚火旺的现象,通过调理阴阳之气,可以使病情得到改善。
阴火学说的治疗方剂强调了滋养阴液、清泄阴火的原则。
这一原则对于消渴的治疗非常重要,通过药物的配伍运用,可以达到调节体内阴阳之气的目的。
阴火学说注重个体化治疗。
不同的糖尿病患者病因与症状有所不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相应的药物配伍。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
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理学家,他在他的消渴方剂中引入了阴火学说,
这对于消渴的治疗给予了重要启示。
阴火学说是李东垣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得出的,他认为消渴这种疾病是由于阴火
上炎所致。
他认为人体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阴阳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如果阴火过盛,阳
气不足,就会导致消渴的发生。
他进一步认为,阴火是由于脾胃失调、肺热内盛等因素引
起的,而这些因素又与饮食习惯、情绪变化等有关。
根据阴火学说,李东垣提出了一种针对消渴的治疗方案。
他认为治疗消渴需要先清热,然后滋阴。
他的消渴方剂中就包含了一些具有清热、滋阴作用的草药,如麦冬、玄参、生
地等。
这些草药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平衡阴阳,从而起到治疗消渴的作用。
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的启示在于,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也认为,很多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阴阳失调有关。
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是由于阳气过盛、阴液
不足引起的。
在治疗这些疾病时,也需要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阴火学说还提醒我们,外界环境和内部因素都会影响阴阳平衡。
饮食习惯、情绪变化、工作压力等都可能导致阴阳的失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从而预防和治疗阴阳失调引起的疾病。
李东垣的阴火学说为消渴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理解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我们
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消渴等疾病。
阴火学说还提醒我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心理状
态对于维持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东垣阴火论临床运用体会李东垣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了“阴阳调和, 火为正气” 的理论,也就是所谓的“阴火平衡论”。
本文将探讨李东垣阴火论在临床运用中的体会。
阴阳调和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阴阳调和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气和阳气是协同作用的,阴气具有养生和滋润作用,阳气则具有推动和温煦作用。
阴阳失衡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李东垣阐述了阴阳的重要性,强调调和阴阳是治疗疾病的基础。
火为正气火是人体内的正气之一,它具有生命活力、保护机体和消化食物等重要作用。
李东垣认为,火气过盛或不足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调节火气的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李东垣阴火论在临床运用中的体会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认为李东垣阴火论对中医临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医治疗中,通过调和阴阳,调节火气,可以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调节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失衡是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东垣提出的阴火平衡理论,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调节阴阳平衡,治疗疾病。
例如,对于阳盛病症,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抑制阳气;对于阴虚病症,则可以采用滋阴养血的方法来增强阴气。
调节火气平衡火气过盛或者不足都会导致疾病。
如何调节火气平衡,成为治疗疾病的关键。
李东垣的阴火平衡理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例如,对于火盛病症,采取清火解毒,调理升降气机,让火气得以转化和升降;对于火弱病症,则以温补为主,帮助患者培补阳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考虑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李东垣阴火平衡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治疗。
总结李东垣阴火平衡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调节火气平衡,考虑个体差异,可以更好地治疗疾病,维护人体健康。
从李东垣消渴方剂探讨阴火学说对消渴治疗启示李东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类证治裁》中提出了消渴方剂,这是一种用于治疗消渴症状的中药方剂。
消渴在中医学中是指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属于糖尿病的范畴。
而李东垣所提出的消渴方剂,实际上是基于阴火学说进行的治疗。
阴火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理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因为阴虚内热,导致气血失和,从而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通过对李东垣消渴方剂和阴火学说的探讨,可以得出对消渴治疗的一些启示。
阴火学说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的,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时应该重点调理阴虚和内热。
李东垣的消渴方剂中包含了大黄、黄芩、知母等药物,这些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清热的功效,可以有效地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口渴、多尿等症状。
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也可以借鉴阴火学说,采用清热、滋阴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阴虚内热的效果。
阴火学说强调糖尿病的治疗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在李东垣的《类证治裁》中,他提出了多种消渴方剂,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渴症状进行治疗。
这就表明,阴火学说认为糖尿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有多种类型的病理机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现代医学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阴火学说还强调了饮食调理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在《类证治裁》中,李东垣提到了消渴患者的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应该忌糖忌油腻,多食清淡饮食,以帮助调理阴虚内热。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饮食治疗理念是一致的,都强调了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可以借鉴阴火学说的理念,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以辅助药物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阴火学说还提出了在治疗糖尿病时要注意调理情志的观点。
在《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即情志对五脏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而李东垣在《类证治裁》中也提到了消渴患者情志的调理,认为情志不舒会加重病情。
李东垣“阴火学说”对治疗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的启示李海婧1,史哲新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摘要:“阴火论”是金元医家李东垣《脾胃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即由于脾胃内伤,元气不足,阴火上冲所引起的内伤发热。
文章通过对白血病化疗后出现的临床症状分析探讨,发现这些症状以脾虚为基础,从病因病机上均符合李东垣“阴火”之说,而提出从“阴火学说”出发辨证施治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的观点。
关键词:阴火学说;白血病;化疗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62-02收稿日期:2013-01-17作者简介:李海婧(1987-),女,山西人,七年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血液肿瘤。
通讯作者:史哲新(1960-),女,天津人,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
李东垣,名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以号行世,河北正定人。
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他深研《内经》,结合实践,首创“阴火论”,“阴火学说”为病理学说,是由内伤脾胃论衍生而来,关于阴火,李杲本人并未列专论论述,也并未作为一种学说单独阐述,其内容只在《内外伤辨惑论》与《内伤脾胃论》之中,经后人对其归纳而为“阴火学说”。
“阴火学说”是系统讨论内伤发热之病因、病机及诊治预后的理论。
1“阴火”的概念李杲在其主要著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中明确提到“阴火”一词共43处,但没有明确提出“阴火”的概念。
纵观历代医家之见,李杲“阴火”即指内伤发热证,“阴”是指内伤,与外感相对,其“火”则指内伤中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阴火学说”就是系统讨论内伤发热之病因、病机及诊治预后的理论。
2“阴火学说”的病因病机其病因病机可从气火失调和升降失常两个方面来认识。
2.1气火失调李杲论内伤病的病因病机,系元气与阴火的关系失调。
他说:“火之与气,势不两立,故《内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又进一步指出:“经曰热伤气,又曰壮火食气,故脾虚虚邪火胜,则必少气,不能卫护皮毛,通贯上焦而短少也”;“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正常情况下,元气与阴火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
脾胃损伤,元气不充,则可引起气与火的关系失调。
而气不足缘于脾胃伤损,他明确指出:“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1]。
李杲之所述阴火,可以表现为各脏腑经络,而又以五脏为重点,其表现不是单一的,而是错综复杂的,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中气不足为中心的内伤虚损表现,二是火热表现。
且很多内伤虚损之表现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表现。
如肾之阴火的表现有:“作蒸蒸之燥热,上彻头顶,傍彻皮毛,浑身燥热作”,“如时显燥热,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等;心之阴火的表现有:“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苦、舌干、咽干”等;肺之阴火表现为:“上焦虚热,肺脘咽膈有气如烟抢上”,“心肺间有热及经中热”等;关于脾之阴火,李杲不仅认为脾本身有阴火存在,而且血虚发热之证,也是因为脾胃虚弱而伤元气所致,“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
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弱也矣。
”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型疾病,目前,化疗是白血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但化疗药物属细胞毒类,在杀伤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会极大程度地损伤脾胃。
且患者在化疗之前正气已虚,经过化疗后,其正气愈见亏虚。
正常情况下,元气与阴火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元气充沛,阴火潜藏,身体健康。
若脾胃伤损,不能滋养元气,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且阴火亢盛更能耗散元气。
因此,白血病化疗后的患者,其正常的元气与阴火的生理状态已被打破,处于一种元气不足,阴火亢盛的病理状态。
阴火亢盛则可导致如上所述各种脏腑虚损及发热表现,而发热即为白血病化疗后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一般以低热为主,热势缠绵,与阳明潮热及阴虚潮热有很大不同。
2.2升降失常李杲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运动的主要形式为升降浮沉的变化,春夏地气升浮,秋冬天气沉降,惟长夏土气居中为之枢纽,方能周而复始。
人为万物之一,脏腑精气的升降,法象天地,准绳阴阳,亦须脾胃土气居中为之转枢,如文中讲:“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
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脾胃健运,则阴阳清浊升降运动如常,就能维持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的生理功能。
反之,脾胃伤损,则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失常则病,病则万化危。
白血病化疗后的患者脾胃伤损,导致阴阳清浊的升降功能失常,影响到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的正常生理功能,如:“真气下流,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失常,气血化生无源,亦能加重白血病患者的症状,如:“脾胃既虚,不能生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营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脾胃不足,皆为血病”。
脾胃乃全身气血化生之源,调理脾胃,恢复其升清降浊功能,是化疗后白血病患者提高正气,与疾病斗争的关键,诚如文中所讲:“胃气岂可不养,复明养胃之理,故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
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
故血不可不养,胃不可不稳,血温胃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
3治疗由于“阴火”上冲之病证,与外感之类有很大不同,如文中所讲:“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收稿日期:2013-01-09作者简介:宾博平(1962-),男,广西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儿童哮喘及过敏性疾病。
异。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
”李东垣在文中提出了对于“阴火”之病证的治则:“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补中益气汤是东垣治疗阴火的代表方,其组成为:黄芪、炙甘草,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人参治疗“上喘而气短”,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升麻、柴胡以引“胃中清气”,且“引黄芪、甘草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
故在治疗由于“阴火”而出现五脏经络的各种虚损或热证时,需要审病查因,方可收效。
参考文献[1]张年顺.李东垣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舒静娜,林胜友.从“阴火论”论述恶性肿瘤化疗相关性潮热的治则[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3-24.益气强肾方早期干预哮喘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宾博平(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哮喘及过敏性疾病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23)摘要: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
因此,早期干预哮喘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
哮喘是一种全身免疫功能紊乱性疾病,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正气亏虚是哮喘发病的根本内因和基本病机。
中医药防治哮喘的优势在于着眼整体,重视激发人体潜能,注重扶正固本,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益气强肾方能多靶点地对免疫功能紊乱进行整体调控,阻断哮喘发病的关键节点,早期干预预防哮喘的发生和发展,初步显示出了可喜的苗头及诱人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哮喘;发病机制;中医病因病机;早期干预;益气强肾中图分类号:R256.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63-03Discuss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bout Yiqi Qiangshen Formula in Early Intervene of AsthmaBIN Boping(Institute of Asthma and Allergic Disease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530023,Guangxi,China)Abstract: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 has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at present there is no cure method.Therefore,early inter-ve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sthma is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Asthma is a kind of disease that can disorder the function of sys-temic immune.The basic cause is insufficiency of the lungs,spleen and kidney.The advantage of the TCM controlling asthma is centered on the whole body and stimulated the potential.The body's immune function is regulated completely.Yiqi Qiangshen for-mula can overall control the disorder of immune function by multiple targets,block the key of asthma,and early interve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sthma.This is a good prospect.Key words:asthma;pathogenesis;TCM etiology and pathology;early intervene;Yiqi Qiangshen formula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全球最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肺部疾病,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证据显示,目前哮喘患病率大约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2000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为1.97%,本次调查结果与10年前比较,儿童哮喘患病率上升了64.84%,显示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3]。
因此哮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